《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这本书的资料收集比《袍哥》详细得多,而且是几位作者亲身在当地工作时所收录。
评分##前两周看的了...*
评分##有研究的框架,也有丰富具体的人物故事,一览百年前四川乡镇生活的淳朴、愚昧、灵活和悲惨。百年之后的现在,有些硬件进步发展走的很远,有些软件(观念和制度)还没有改变(父权制)。
评分这书好牛逼啊。虽然我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门外汉,但是这本书里丰富的原始资料、生动的叙述、流畅的译笔让我果断打出五星推荐。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极高,内行看门道,我这样的外行看热闹。虽然封面让人无语凝噎,但定价只有58啊,犹豫啥啊。
评分##把战时中国农村的情况能记载得如何详细,即便是中国作家可能也很难做到,对作者非常敬佩,除此以外,通本书内容并无什么新意。
评分##就是那么一回事,比不上小镇喧嚣,问题意识太弱了,现象描述偏多,缺少思考和分析。总的来说,全书描绘的现象是当时大趋势下的普遍现象,这个个案,套到川南不少地方也能成立
评分##“就像一个人站在齐脖深的水里,任何风吹草动,哪怕一丝涟漪也能将他淹没。”
评分##非常珍贵的史料
评分##国人的种种浓缩在一本书里。随便拿点出来可以拍拿奖电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