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

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涛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1
第一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考析/1
第二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的特性对政局变化的影响/20
第二章 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
——清廷对“湘淮分立”权力格局的调控路径/24
第一节 清廷实施“扶淮抑湘”策略的背景/24
第二节 清廷在湘军集团腹地和财赋之区重布权力格局/33
第三章 清廷操控下的“湘淮互制”——李鸿章、左宗棠控制力分析/52
第一节 李鸿章和淮系集团权势变迁/52
第二节 清廷确立和巩固“湘淮互制”的局面/100
第三节 清廷“湘淮互制”策略在中枢权力斗争中继续演化/130
第四章 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曾国藩之死/141
第一节 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的认识分歧和清政府初步的处置原则/142
第二节 清廷处置津案原则的游移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151
第三节 清廷为不开战端和权力斗争双重目的给曾国藩制造政治难题/154
第四节 慈禧利用清议力量同时打击奕訢、曾国藩/157
第五节 曾国藩的两难困境和陷阱式“解脱”/164
第五章 清廷重建经制军的努力——以晚清经制水师的重建为中心/170
第一节 变或不变:同治年间围绕重建经制水师的斗争/170
第二节 长江水师制度的经制特征/196
第六章 中法战争时期的清廷与湘淮派系权力控制/229
第一节 中法战争前夕派系对清廷越事决策的影响力/229
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问题/239
第七章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以陆路战场的若干史事为例/262
第一节 平壤战役中清军军储与叶志超的逃跑/263
第二节 从依克唐阿军看清军的武器装备与怯战问题/269
第三节 清军将领徐邦道的“近代军事才能”和底气问题/273
余 论/278
参考文献/282
附录一 1862~1900年各省区总督履历情况/307
附录二 1862~1900年各省巡抚履历情况/319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对清同治、光绪两朝地方督抚群体结构和人事嬗递状况之梳理,着重分析了同光督抚的特性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和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湘淮集团趁势崛起,而清廷通过“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确立了“湘淮分立”的调控路径。双方博弈的结果,最终导致湘淮集团由同治元年(1862)的全盛时期进入光绪二十六年(1900)全面衰落的态势,地方实力集团呈现出从湘淮集团向北洋集团转换(1862~1900)的政治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去年读过,补标。谈的还是有点表浅。

评分

##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中央基于政治制衡而游刃有余的玩弄地方于股掌之间,成为观察晚清政治格局的一个侧面。只是”以论带史“的痕迹过度显现,进而使得材料为政治和观点所服务,进而影响到内容的客观性和完整性,缺乏了那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无论是”内重外轻“还是”督抚专权“的分野源自于自甲午战败之始。

评分

##清廷实行“淮湘互制”的手段。以湘系内部矛盾互制,拉拢淮系再到互制。而“天津教案”,“海防塞防之争”其实都是慈禧集团和恭王集团的政治博弈,甲午战争时清军的内部其实早已溃朽,不战而逃只是表现的形式……最后,终于明白数量庞大的绿营兵为啥还要留着了。

评分

##老佛爷当真是政治大师,通过人事权与财权,并利用湘军集团与淮军集团以及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老佛爷还利用外交事件分化并打击政敌,利用天津教案搞臭了曾文正公,在中法战争时甲申易枢一举击溃恭王集团,迫使李鸿章彻底倒戈,从此以后唯老佛爷之命是从。当老佛爷驾崩后,没人能维持这种央地平衡,大清也就完了,正如大唐在文官、宦官与藩镇之间的平衡解体后走向灭亡一样。当然,这样的斗争虽然能维稳,但对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并非好事,甲午输得一败涂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人能任事负责,到处都有掣肘。

评分

##刚刚读完,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作者对于军事史研究颇有心得,读来长了不少姿势。存在的问题和上一部著作一样,还是条理过于清晰,而又结论先行,所以极少论证,像例证,不像归纳。个人观点,“内轻外重”仍然可以用于诠释庚子之前的权力格局,此轻、重之分并不是内与外的比重,而是内与内比,外与外比。

评分

##刚刚读完,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作者对于军事史研究颇有心得,读来长了不少姿势。存在的问题和上一部著作一样,还是条理过于清晰,而又结论先行,所以极少论证,像例证,不像归纳。个人观点,“内轻外重”仍然可以用于诠释庚子之前的权力格局,此轻、重之分并不是内与外的比重,而是内与内比,外与外比。

评分

##清廷实行“淮湘互制”的手段。以湘系内部矛盾互制,拉拢淮系再到互制。而“天津教案”,“海防塞防之争”其实都是慈禧集团和恭王集团的政治博弈,甲午战争时清军的内部其实早已溃朽,不战而逃只是表现的形式……最后,终于明白数量庞大的绿营兵为啥还要留着了。

评分

##应该是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时间段紧贴着上一本,但内容颇有重复。章节间对个人的价值差距很大,有些章节感觉文不对题,是把自己的论文编进去扩充篇幅的。总体来说,中心思想还是清廷可以控制全局,但把什么决策都套入这个主题,就显得过于冗长且枯燥。很多决策的派系斗争色彩远远强于中央地方关系控制。总之无功无过,可以参考

评分

##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中央基于政治制衡而游刃有余的玩弄地方于股掌之间,成为观察晚清政治格局的一个侧面。只是”以论带史“的痕迹过度显现,进而使得材料为政治和观点所服务,进而影响到内容的客观性和完整性,缺乏了那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无论是”内重外轻“还是”督抚专权“的分野源自于自甲午战败之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