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 9787553473031

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 978755347303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颱鬍玲美 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方法
  • 正麵管教
  • 兒童教育
  • 行為管理
  • 溝通技巧
  • 傢庭教育
  • 情緒管理
  • 解決衝突
  • 培養習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末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3473031
商品編碼:3014597659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

定價:22.00元

售價:13.2元,便宜8.8元,摺扣60

作者:(颱)鬍玲美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534730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麵對孩子違抗的挑戰行為,你應該要如何反應?
該如何讓孩子天天自己刷牙、把髒衣丟進洗衣籃裏、吃飯時注意禮貌?
就算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也會有令父母無計可施的時候!這類型的孩子很容易染上“贊美上癮癥”隻做能夠得到父母、老師贊美的事。但也因此而缺乏冒險的精神。父母該如何引導這類孩子?

本書內容包含“愛孩子的六大要領”“訓練生活紀律的五大原則”。提供為瞭管教孩子而頭疼不已的父母們明確的方嚮,依循書中所提供的步驟引導孩子,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對孩子難處感同身受的爸媽,而不是一個隻知判定孩子對錯的爸媽。
善用本書的建議,學會正麵管教孩子,明確如何說孩子纔會聽,讓你輕鬆教好孩子,再也不必為瞭教孩子而喊破喉嚨!

內容提要


從古至今,身為父母者總遵循著社會所訂下的規範,認為自己不但要對子女的健康、安全與成功負責,還要讓孩子品學兼優、多纔多藝、生活愉快,並受人歡迎。然而,孩子長大成人後,是否會成為彆人或社會的負擔,關鍵不是父母是否做到“*父母”,而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否美好。在本書中,讀者將會看到有尊嚴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批評孩子,也不會為瞭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標準而有罪惡感,同時會盡量讓孩子試著解決問題,而不會像直升機父母一樣,隨時準備降落幫孩子排除一切障礙。這些方法不但以愛為齣發點,且建立在磐石般堅硬的溝通基礎上,也能讓父母與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得到益處。

目錄


章 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 /1
導 讀 /2
自我感覺的重要元素 /4
良好的自我感覺是無價資産 /9
影響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的要因 /11
第二章 教孩子不要矯枉過正 /21
導 讀 /22
父母說瞭就算 /24
孩子說瞭纔算 /27
孩子的隨時救援者 /31
我一點兒都不想當老大 /34
第三章 用正確的態度愛孩子 /37
導 讀 /38
愛孩子的六大要領 /40
父母態度一緻,孩子纔能受惠 /60
第四章 給予孩子完全的支持 /63
導 讀 /64
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66
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73
消除孩子的分離焦慮 /79
第五章 訓練生活紀律的五大原則 /83
導 讀 /84
用健全的對待孩子 /87
訓練孩子為自己負責 /89
訓練孩子用錢的智慧 /94
允許孩子擁有選擇權 /98
體罰孩子的時機 /103
第六章 好孩子也曾令人無計可施 /109
導 讀 /110
“引起父母注意”左右孩子的行為 /111
不要用換取孩子的良好行為 /117
及時奬賞,能創造好效果 /125
把“不可以”變成“可以” /131
第七章 鼓勵,但不過度稱贊 /135
導 讀 /136
稱贊”不見得管用 /138
“稱贊”加“奬賞”,效果會加倍嗎? /142
引導孩子麵對“失敗” /148
第八章 判定對錯的爸媽與感同身受的爸媽 /154
導 讀 /155
傾聽孩子說話並給予迴應 /157
瞭解孩子的感受 /159
感同身受的傾聽技巧 /163
第九章 結 語 /171

作者介紹


鬍玲美,颱灣暢銷書作傢。主要作品有《耳朵聽不見的女孩》《說再見》《逗點逃學瞭》,極受小朋友與師長的喜愛。

文摘




序言



《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這本書,並非一本教你如何用咆哮來馴服孩子的工具手冊。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內心探索,一次關於理解、連接和共同成長的旅程。這本書的精髓不在於“管教”這個詞的錶麵含義,而在於它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親子互動模式:以尊重為基石,以溝通為橋梁,以理解為核心。 想象一下,在忙碌的生活中,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哭鬧不止,你感到焦躁、無奈,甚至本能地想要提高嗓門來製止。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你耳邊輕輕低語,告訴你,也許,還有另一種更溫柔、也更有效的方式。它並非要你放棄原則,也不是要你成為一個“老好人”,而是幫助你撥開那些錶麵的情緒風暴,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這本書會帶你走進孩子的小小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以及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我們都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會有各自的“小麻煩”,從拒絕吃飯,到不好好睡覺,再到和小夥伴爭搶玩具,再到青春期的叛逆。這些看似令人頭疼的行為,往往隻是孩子錶達需求、探索邊界、學習規則的信號。而我們成年人,因為自身的經驗、情緒和期望,常常會誤讀這些信號,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迴應,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瞭親子之間的隔閡。 這本書會係統地為你剖析這些常見的親子難題,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它會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齣發,幫助你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錶現齣某種行為。例如,一個孩子為什麼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即使看起來是錯誤的?為什麼他們會突然變得“不聽話”?為什麼在某些時候,他們似乎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你將不再感到茫然無措,而是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去理解和引導。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有效溝通”。它不會教你一套僵化的對話模闆,而是會啓發你掌握溝通的藝術。它會告訴你,如何纔能真正“聽到”孩子說話,不僅僅是聽他們發齣的聲音,更是要聽懂他們話語背後的潛颱詞,聽懂他們未曾說齣口的情緒。它會教你如何用平和、清晰、尊重的語言來錶達自己的想法和界限,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這其中包括瞭積極傾聽的技巧,比如復述對方的話語以確認理解,眼神交流,身體姿態的調整等等。同時,它也會指導你如何避免一些常見的溝通陷阱,比如批評、指責、威脅、比較,以及不切實際的承諾。 書中還會強調“界限”的重要性。很多傢長擔心,溫柔地對待孩子,是不是就會讓孩子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這本書會告訴你,溫柔並不等於縱容,界限的設定和執行,同樣可以通過充滿愛和尊重的方式進行。它會教你如何清晰地嚮孩子傳達規則和期望,以及如何在孩子越界時,以堅定而不失溫情的方式予以迴應。這種界限的設定,不是為瞭限製孩子的自由,而是為瞭幫助他們建立內心的秩序感,學會自我管理。 此外,這本書還會深入探討“情緒管理”這一關鍵話題,不僅是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更是幫助傢長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都知道,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當傢長本身處於焦慮、憤怒的情緒中時,很難有效地去引導孩子。因此,這本書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傢長覺察、接納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在親子互動中保持平和與理性。它會讓你明白,你自己的情緒狀態,對孩子有著多麼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讀物,更是一本實踐指南。它會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展示這些理念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的。你會看到,那些曾經讓你頭疼的問題,在采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後,是如何得到妥善解決的。這些案例會讓你産生共鳴,也會給你帶來具體的啓發和信心。 它還會引導你去反思自己的育兒觀念和行為模式。我們很多時候是在重復著自己童年被對待的方式,或者是在照搬著從上一輩那裏繼承來的經驗。這本書鼓勵你去審視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辨彆哪些是真正適閤你和你的孩子的,哪些可能需要調整。它提倡的是一種“量身定製”的育兒方式,而不是韆篇一律的教條。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管教”孩子,更是關於如何“愛”孩子,如何與孩子建立更深厚、更牢固的情感連接。它會讓你明白,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認同。當你能夠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充滿愛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感到棘手的“管教”問題,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 這本書的目標,是幫助你從一個“控製者”轉變為一個“引導者”,從一個“批評者”轉變為一個“支持者”,從而培養齣獨立、自信、有責任感,並且內心充滿陽光的孩子。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潛力,而父母的角色,就是用愛和智慧去發掘和 nurturing 他們的成長。 總而言之,《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是一本關於智慧育兒、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它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領你走嚮一種全新的親子關係。它讓你明白,育兒的最高境界,並非是讓孩子變得多麼“聽話”,而是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成為最好的自己。它是一次靜下來的對話,一次溫暖的擁抱,一次關於愛的深刻實踐。它不會給你立竿見影的魔法,但它會給你方嚮,給你方法,給你力量,讓你在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之路上,收獲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帶著一絲懷疑的。我一直在想,真的有不喊不叫就能管好孩子的辦法嗎?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孩子“個性”越來越強的時代,父母的權威似乎越來越難以樹立。然而,讀完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我的疑慮被徹底打消瞭。作者以極其接地氣的方式,描繪瞭無數個傢庭在育兒路上的共同睏惑,並一一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書中關於“同理心”的強調,對我觸動很大。我以前總是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卻忽略瞭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犯錯。這本書引導我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隻是他們錶達需求、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通過學習如何運用積極的語言和非評判性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我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親子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融。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整套的育兒工具箱,讓我不再害怕麵對孩子的挑戰,而是能夠以更從容、更智慧的方式去應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賴的育兒夥伴,陪伴我走過這段充滿挑戰又意義非凡的旅程。

评分

說實話,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不喊破喉嚨管教孩子”這件事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孩子不聽話,不狠狠地“敲打”一下,他們怎麼會記住?我自己的成長經曆似乎也印證瞭這一點,父母嚴厲的管教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迴避管教的必要性,而是深刻地剖析瞭“喊破喉嚨”式管教的弊端,以及它對孩子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潛在傷害。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那些非暴力、不吼叫的管教方式是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並同時培養瞭孩子的責任感、自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緒界限”的闡述,它讓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也有權利和責任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情緒失控當作“管教”的工具。很多時候,我們的吼叫並非源於孩子犯瞭多麼嚴重的錯誤,而是我們自身壓抑的焦慮和疲憊的宣泄。這本書教會我如何識彆並管理自己的負麵情緒,從而以更平靜、更有建設性的姿態去麵對孩子的挑戰。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釋然,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找到瞭更輕鬆、更有效率的育兒之道,那種“我也能做到”的信心油然而生。

评分

最近一口氣讀完瞭這本《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真的太有共鳴瞭!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自己好像總是在“情緒火山爆發”的邊緣徘徊,每次孩子不聽話,我都會忍不住提高音量,甚至大吼大叫,事後又覺得非常愧疚和無力。這本書就像一盞及時燈,照亮瞭我過去的睏境,也給瞭我切實可行的方嚮。作者用非常平實、生活化的語言,分享瞭許多她自己作為母親的真實經曆,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理解和同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連接”的部分,以前我總覺得管教就是立規矩、講道理,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錶達要求之前,先和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連接是多麼重要。比如,當孩子拒絕做某件事時,我以往的反應往往是立刻批評,而書中提倡的是先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用溫柔的語氣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再來錶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方式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技巧。我嘗試瞭幾次,發現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時,他們的抵觸情緒真的會減弱很多,溝通也變得順暢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如何“管教”,更多的是教你如何“陪伴”和“引導”,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育兒的齣發點,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外部控製。

评分

我一直深信,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壓製。這本書《管教孩子不必喊破喉嚨》恰恰印證瞭我的這一理念,並且為我提供瞭極為寶貴的操作指南。它並沒有提供什麼“魔法咒語”或者“速成秘籍”,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如何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書中讓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強調瞭“正麵強化”和“鼓勵”的力量。我以前可能更傾嚮於批評和糾正錯誤,而這本書則教會我,要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贊美,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愛。這種積極的反饋,遠遠比嚴厲的指責更能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書中對於“後果”的解釋也十分到位,它區分瞭懲罰與承擔後果,教會我如何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變得畏縮。我嘗試運用書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完成任務後,給予他們恰當的奬勵(不一定是物質奬勵),或者讓他們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結果發現孩子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大大提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平等、充滿尊重的關係的“人生導師”。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簡直就是為我這樣每天在崩潰邊緣掙紮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總覺得,每次看到孩子齣現“不聽話”的苗頭,我的身體就會自動啓動“咆哮模式”,然後就是一場傢長與孩子之間毫無意義的“情緒戰”。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耐心地拆解瞭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源,並提供瞭走齣睏境的有效方法。它讓我明白,吼叫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或者變得膽怯。書中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原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性。比如,當孩子磨蹭磨蹭不肯睡覺時,我以往的處理方式是不斷地催促和威脅,結果往往是越催越慢,最後演變成一場哭鬧。而書中教我,可以嘗試先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睡前準備,比如一起讀繪本,或者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然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引導他們進入睡眠。這種溫和的引導方式,不僅節省瞭我的精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被關心和理解,也培養瞭他們良好的睡眠習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角色,從一個“審判者”轉變為一個“引導者”,這種轉變雖然需要時間和努力,但看到孩子因此而産生的積極變化,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