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定價:60.00元
作者:李樹峰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所有文章都是從攝影業界目前的實際齣發,從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入手,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對廣大攝影愛好者有切實的幫助。
內容提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分為四編:理論探索、評論、訪談、攝影史。一編收錄瞭作者在攝影方麵的一些理論研究文章;第二編收錄瞭作者關於攝影評論的一些文章,錶達瞭作者對攝影的態度與觀點;第三編是作者對一些藝術傢的訪談,如久保田博二、餘海波等;第四編是作者關於攝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錄
自序
編 理論探索
理論的素養
攝影的“三個依賴”
攝影是一個過程
“攝影式觀看”與攝影之路
心靈的高地
請彆再“騎牆”瞭
攝影與視覺文化
攝影生態與大眾化的觀看
自然之鏡與心靈之光——再說風光攝影
攝影學科建設的四個維度
圖片編輯與格式塔
影像:屬性與方嚮——李樹峰訪談
說明性與詩性——影像的兩大屬性與內在關係
話說沙龍攝影及其走嚮
“看”與“見”
暗盒:視界·世界
差異性與一緻性
攝影,到深處去
攝影的用力方嚮
攝影藝術史前時代結束
提煉與歸納
影像“中國夢”:錶情·故事。記憶
影像“縱”“橫”
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
第二編 評論
關於攝影評論現狀的采訪提綱
一個國傢與一種顔色——讀郭建設攝影作品《紅色中國》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讀張楚翔的攝影集《搖曳舵城》
原點上的守望——潘維明的攝影
博聯社“勞動者”展覽作品評選有感
從劉遠眼中的“河南人”說開去
當前攝影創作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迴眸
漁木,失海後的思索
長歌當哭說壩上——看張吃的攝影畫冊《壩上散》
鷺匪的拆遷工程——白鷺攝影的新發現
“點”與“麵”——硃憲民與解海龍的攝影比較
兩種觀點兩種方法的PK——王文瀾與賀延光
客觀凝視者蔡煥鬆
主觀錶現者王徵
佳挑戰者陳誌峰
具風範者陳錦波
不一樣的盧森堡——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攝影工作坊之“中國人看盧森堡”
影像:意義與方嚮——我看中國攝影傢與瑪格南攝影傢在響沙灣的
發現“長安人”——中外攝影名傢眼中的長安鎮
一份個人作業,一項文化工程——談鄧偉的攝影
“鄧偉”的意義
影像的力量
這樣看——謝小明的攝影
抱休閑心,步視覺旅——周海嬰先生70年來的攝影
發現生活底色,呈現生命質感——袁學軍的攝影
影像實驗·藝術行動·學術探險——“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豐富性與差異性——“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攝影的多元價值與一格的創作實踐——我看李偉坤
攝影傢呂靜波
再識陳長芬
我看中國當代新銳攝影
第三編 訪談
在北京蒼穹下
“以25歲的心來工作”——攝影傢久保田博二訪談
攝影是麵對知心愛人的傾訴——與攝影傢叢臣亭的對話
記錄深圳:一座城市的心靈史——對話攝影傢餘海波
從攝影記者到藝術傢——對話程玉楊
重要的是你拍什麼——雷尼·布裏訪談
第四編 攝影史
在這個曆史時刻
件件看來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尋常——寫在中國攝影博物館網站開通之際
組織·創作·觀念——改革開放30年攝影藝術的發展
百姓·百年——首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與視覺記憶
編寫《中國攝影史》——曆史與當下的反思
作者介紹
李樹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攝影傢》雜誌主編,中國攝影傢協會副主席、攝影史研究委員會主任。曾承辦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執行主編《攝影新理念叢書》;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和國際“攝影傢大PK”活動,開展影像發生學和攝影傢個案比較研究: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傢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捲》(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看與見——攝影小劄》、《攝影藝術概論》等,發錶攝影理論、評論文章50餘萬字。2006年被中國攝影傢協會評為“有突齣貢獻的攝影工作者”,2008年獲中國攝影金像奬(理論評論奬),2013年被評為“文化部專傢”。
文摘
序言
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對“觀看”本身這個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當它與“攝影”這個具有獨特視覺語言的藝術形式相結閤時。我一直在思考,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選擇和構建。它通過鏡頭,將現實世界凝固成一個特定的畫麵,而這個畫麵,往往蘊含著攝影師的視角、判斷和情感。因此,“攝影式觀看”在我看來,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富有洞察力的觀看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觀看方式的本質,它如何打破我們日常觀看的惰性,如何引導我們去關注事物的細節、結構、光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撐,解釋為什麼攝影能夠成為一種“觀看”的範式。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引用一些具體的攝影作品作為例證,來生動地闡釋“攝影式觀看”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评分我一直覺得,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事物,往往被我們習慣性的視角所遮蔽,而“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攝影作為一種介質,是如何訓練我們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光影,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處。或許作者會通過對一些經典攝影作品的深度解讀,來展示“攝影式觀看”的具體實踐。我期待看到那些關於如何通過攝影的構圖、景深、視角等元素,來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的討論。這本書的書名《攝影式觀看》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我甚至想象,書中會穿插大量精美的攝影圖片,它們不僅僅是插圖,更是承載著作者論證的視覺文本。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用一種更具藝術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所處的世界,從而超越簡單的“看見”,達到更深層次的“觀看”。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對“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的好奇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而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看”,卻沒有真正地“觀看”。這本書的題目一下子就抓住瞭我,讓我思考,我的觀看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它是否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我所看到的事物?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如何通過攝影的視角來審視現實世界,從而獲得更具洞察力的理解感到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理論框架,或者是一些案例分析,來闡釋“攝影式觀看”的意義,甚至是如何培養這種觀看能力。或許它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習慣,引導我們以一種更加審慎、更加具象的方式去體驗周圍的世界。這種對觀看本質的探究,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也與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産生的“看瞭等於沒看”的失落感不謀而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破局的思路,讓我能夠從淺層的信息接收,晉升到深層的信息理解。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視覺文化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影像資料。在接觸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會深入探討在中國藝術發展的語境下,“攝影式觀看”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被實踐的。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對曆史上的攝影作品,甚至是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的分析,來揭示不同時期中國人是如何“觀看”世界,以及這種“觀看”方式是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演變的。這本書的名字帶有“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的標簽,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和研究深度充滿瞭信心。我期待它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攝影這一新興媒介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視覺經驗和審美意識。或許書中會包含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珍貴史料,或者是一些獨到的學術見解,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認識中國視覺文化的演變過程。
评分閱讀這本書,我預想它可能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來探討“觀看”這一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原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視覺信息的?是什麼讓我們的“觀看”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認知?這本書的名字《攝影式觀看》讓我聯想到,攝影師在按下快門前,往往會經過一個高度集中的觀察和判斷過程,他們會選擇構圖、光影、焦點,這些都是主動乾預和解讀的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攝影式觀看”的心理機製,比如它如何調動我們的注意力,如何引導我們的目光,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反應。我個人對於那些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有某種觀看體驗的書籍,總是充滿瞭渴望。如果這本書能夠將藝術理論與心理學研究相結閤,那就更妙瞭。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視覺感受,甚至是在藝術欣賞和日常生活中,都能以一種更具自覺性的方式去“觀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