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 9787569900460

正版 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 9787569900460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樹峰 著
圖書標籤:
  • 攝影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學術著作
  • 視覺文化
  • 圖像學
  • 李樹峰
  • 文化研究
  • 藝術理論
  • 現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古通今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00460
商品編碼:3010403204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5-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定價:60.00元

作者:李樹峰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所有文章都是從攝影業界目前的實際齣發,從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入手,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對廣大攝影愛好者有切實的幫助。

內容提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分為四編:理論探索、評論、訪談、攝影史。一編收錄瞭作者在攝影方麵的一些理論研究文章;第二編收錄瞭作者關於攝影評論的一些文章,錶達瞭作者對攝影的態度與觀點;第三編是作者對一些藝術傢的訪談,如久保田博二、餘海波等;第四編是作者關於攝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錄


自序

編 理論探索
理論的素養
攝影的“三個依賴”
攝影是一個過程
“攝影式觀看”與攝影之路
心靈的高地
請彆再“騎牆”瞭
攝影與視覺文化
攝影生態與大眾化的觀看
自然之鏡與心靈之光——再說風光攝影
攝影學科建設的四個維度
圖片編輯與格式塔
影像:屬性與方嚮——李樹峰訪談
說明性與詩性——影像的兩大屬性與內在關係
話說沙龍攝影及其走嚮
“看”與“見”
暗盒:視界·世界
差異性與一緻性
攝影,到深處去
攝影的用力方嚮
攝影藝術史前時代結束
提煉與歸納
影像“中國夢”:錶情·故事。記憶
影像“縱”“橫”
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

第二編 評論
關於攝影評論現狀的采訪提綱
一個國傢與一種顔色——讀郭建設攝影作品《紅色中國》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讀張楚翔的攝影集《搖曳舵城》
原點上的守望——潘維明的攝影
博聯社“勞動者”展覽作品評選有感
從劉遠眼中的“河南人”說開去
當前攝影創作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迴眸
漁木,失海後的思索
長歌當哭說壩上——看張吃的攝影畫冊《壩上散》
鷺匪的拆遷工程——白鷺攝影的新發現
“點”與“麵”——硃憲民與解海龍的攝影比較
兩種觀點兩種方法的PK——王文瀾與賀延光
客觀凝視者蔡煥鬆
主觀錶現者王徵
佳挑戰者陳誌峰
具風範者陳錦波
不一樣的盧森堡——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攝影工作坊之“中國人看盧森堡”
影像:意義與方嚮——我看中國攝影傢與瑪格南攝影傢在響沙灣的
發現“長安人”——中外攝影名傢眼中的長安鎮
一份個人作業,一項文化工程——談鄧偉的攝影
“鄧偉”的意義
影像的力量
這樣看——謝小明的攝影
抱休閑心,步視覺旅——周海嬰先生70年來的攝影
發現生活底色,呈現生命質感——袁學軍的攝影
影像實驗·藝術行動·學術探險——“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豐富性與差異性——“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攝影的多元價值與一格的創作實踐——我看李偉坤
攝影傢呂靜波
再識陳長芬
我看中國當代新銳攝影

第三編 訪談
在北京蒼穹下
“以25歲的心來工作”——攝影傢久保田博二訪談
攝影是麵對知心愛人的傾訴——與攝影傢叢臣亭的對話
記錄深圳:一座城市的心靈史——對話攝影傢餘海波
從攝影記者到藝術傢——對話程玉楊
重要的是你拍什麼——雷尼·布裏訪談

第四編 攝影史
在這個曆史時刻
件件看來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尋常——寫在中國攝影博物館網站開通之際
組織·創作·觀念——改革開放30年攝影藝術的發展
百姓·百年——首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與視覺記憶
編寫《中國攝影史》——曆史與當下的反思

作者介紹


 李樹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攝影傢》雜誌主編,中國攝影傢協會副主席、攝影史研究委員會主任。曾承辦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執行主編《攝影新理念叢書》;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和國際“攝影傢大PK”活動,開展影像發生學和攝影傢個案比較研究: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傢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捲》(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看與見——攝影小劄》、《攝影藝術概論》等,發錶攝影理論、評論文章50餘萬字。2006年被中國攝影傢協會評為“有突齣貢獻的攝影工作者”,2008年獲中國攝影金像奬(理論評論奬),2013年被評為“文化部專傢”。

文摘


序言



時代的迴響: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中的視覺文化與圖像敘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約19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視覺文化發生的深刻變革,及其與社會結構、民族認同、國傢建構和個人經驗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我們聚焦於一係列關鍵的視覺媒介——包括但不限於早期攝影、新聞插畫、電影、宣傳海報以及當代藝術中的圖像運用——來考察“觀看”本身是如何被塑造和被用以塑造時代的。 第一部分:媒介的引入與早期視覺的衝擊(1840s – 1920s) 本部分追溯瞭西方現代視覺技術,特彆是攝影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路徑及其引發的文化震蕩。我們不僅考察瞭傳教士、商人、外交官帶來的早期影像,更關注中國本土知識分子和工匠對這些新技術的學習、模仿與再創造過程。 “鏡中世界”的初識與誤讀: 分析早期傳入的肖像攝影和風光攝影如何挑戰瞭傳統的繪畫認知體係。探討“真實”與“再現”在東方語境下的首次碰撞,以及這種技術如何被用作丈量和記錄“異域”的工具。重點研究瞭宮廷和士紳階層對早期攝影的接納態度及其在儀式性場閤的應用。 圖說時代的興起: 詳盡考察瞭晚清報刊雜誌中插畫、木刻、石印乃至早期照片的集成使用。這些“圖說”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構建現代公民意識和民族危機的關鍵敘事場域。分析瞭《點石齋畫報》等刊物中對時事、奇聞、科技進步的描繪,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公眾對“現代化”的想象。 職業攝影師的誕生與“中國麵孔”的塑造: 考察瞭第一批本土專業攝影師(如上海、廣州的照相館主)的商業模式和藝術實踐。這些從業者如何在迎閤西方遊客的“東方情調”需求與服務本土中産階級肖像儀式之間進行平衡,從而確立瞭早期“中國風貌”的視覺範式。 第二部分:革命、國傢構建與大眾傳播的影像(1920s – 1949) 進入民國時期,視覺媒介的政治化和大眾化趨勢顯著增強。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如何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利用新媒體(電影、宣傳畫)來動員民眾、確立意識形態和塑造國傢形象。 電影的“國民性”探索: 審視左翼電影、明星電影以及早期紀錄片在構建現代都市生活圖景中的作用。分析電影敘事如何處理性彆、階級和地域差異,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認同載體。探討“明星”偶像的誕生及其與大眾消費文化的關係。 宣傳畫與革命美學: 深入研究國民政府和新興的革命組織如何運用招貼畫、標語和漫畫來傳播政治綱領。分析瞭從寫實主義到象徵主義的視覺語言演變,以及色彩、構圖和符號在動員和勸服大眾中的策略性運用。 城市空間與視覺隔離: 探討都市(如上海、北平)的影像記錄如何反映齣社會內部的巨大張力——摩登與貧睏、殖民影響與本土抵抗並存的視覺景觀。分析瞭地理空間(租界、貧民窟、大學校園)在不同視覺作品中的錶徵差異。 第三部分:社會主義改造與集體敘事的確立(1949 – 197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視覺文化被迅速整閤進國傢建設的宏大敘事之中。這一時期的視覺作品,無論是官方攝影、新聞報道還是美術創作,都服務於集體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 “典型形象”的塑造與審美規範: 細緻分析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指導下的攝影和宣傳畫的創作原則。研究“英雄”、“模範工人”、“豐收的農民”等經典形象是如何通過嚴格的構圖、光影處理和敘事邏輯被係統性地生産齣來的。 技術與政治的結閤: 探討瞭印刷技術和電影工業在國傢主導下如何實現規模化生産,以確保意識形態的統一傳遞。分析瞭技術進步(如彩色攝影的引入、紀錄片的新形式)如何為政治宣傳服務。 “文革”時期的視覺極端化: 專門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視覺符號的極端簡化和符號的政治化過程。分析瞭“大字報”、“語錄牆”等非傳統媒介如何成為權力鬥爭的即時戰場,以及視覺形式如何服務於對個人和曆史的徹底重塑。 第四部分:開放、多元化與後現代的觀看轉嚮(1978 – 2000s) 改革開放標誌著中國視覺文化進入瞭一個復雜、多元的過渡期。本土審美開始復蘇,西方文化思潮湧入,視覺生産的主體和目的都發生瞭根本性變化。 “傷痕文學”與視覺的療愈: 分析瞭80年代初藝術領域對曆史創傷的反思,尤其是在電影和攝影中,如何嘗試以一種更為私密、內省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過去的集體經驗。 商品化與大眾媒體的崛起: 考察瞭電視廣告、流行雜誌的爆炸式增長如何重塑瞭公眾的消費欲望和審美取嚮。研究瞭“時尚”、“性感”、“成功”等新概念是如何通過視覺符號進入日常生活。 當代藝術的“挪用”與批判: 關注90年代以來,一批藝術傢開始係統性地“挪用”和解構國傢宣傳時期的視覺母題(如紅領巾、領袖肖像)。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後現代的手法,對既有的曆史圖像進行戲仿、顛覆或語境轉換,從而探討圖像權力與文化記憶的復雜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視覺重構: 探討瞭隨著互聯網和國際交流的增加,中國藝術與社會形象如何在世界舞颱上進行自我定義,以及這種定義如何受到國際凝視的製約與影響。 本書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視覺媒介的細緻爬梳和跨學科分析,旨在揭示“觀看”在中國近現代轉型中扮演的能動角色——它既是被權力塑造的工具,也是民眾理解世界、抵抗既有秩序的銳利武器。我們試圖展示,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和情感,必須從其留下的視覺印記中入手。

用戶評價

评分

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對“觀看”本身這個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當它與“攝影”這個具有獨特視覺語言的藝術形式相結閤時。我一直在思考,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選擇和構建。它通過鏡頭,將現實世界凝固成一個特定的畫麵,而這個畫麵,往往蘊含著攝影師的視角、判斷和情感。因此,“攝影式觀看”在我看來,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富有洞察力的觀看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觀看方式的本質,它如何打破我們日常觀看的惰性,如何引導我們去關注事物的細節、結構、光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撐,解釋為什麼攝影能夠成為一種“觀看”的範式。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引用一些具體的攝影作品作為例證,來生動地闡釋“攝影式觀看”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事物,往往被我們習慣性的視角所遮蔽,而“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攝影作為一種介質,是如何訓練我們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光影,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處。或許作者會通過對一些經典攝影作品的深度解讀,來展示“攝影式觀看”的具體實踐。我期待看到那些關於如何通過攝影的構圖、景深、視角等元素,來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的討論。這本書的書名《攝影式觀看》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我甚至想象,書中會穿插大量精美的攝影圖片,它們不僅僅是插圖,更是承載著作者論證的視覺文本。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用一種更具藝術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所處的世界,從而超越簡單的“看見”,達到更深層次的“觀看”。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對“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的好奇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而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看”,卻沒有真正地“觀看”。這本書的題目一下子就抓住瞭我,讓我思考,我的觀看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它是否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我所看到的事物?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如何通過攝影的視角來審視現實世界,從而獲得更具洞察力的理解感到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理論框架,或者是一些案例分析,來闡釋“攝影式觀看”的意義,甚至是如何培養這種觀看能力。或許它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習慣,引導我們以一種更加審慎、更加具象的方式去體驗周圍的世界。這種對觀看本質的探究,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也與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産生的“看瞭等於沒看”的失落感不謀而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破局的思路,讓我能夠從淺層的信息接收,晉升到深層的信息理解。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近現代的視覺文化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影像資料。在接觸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會深入探討在中國藝術發展的語境下,“攝影式觀看”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被實踐的。我猜想,作者可能通過對曆史上的攝影作品,甚至是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的分析,來揭示不同時期中國人是如何“觀看”世界,以及這種“觀看”方式是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演變的。這本書的名字帶有“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的標簽,這讓我對其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和研究深度充滿瞭信心。我期待它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示攝影這一新興媒介在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視覺經驗和審美意識。或許書中會包含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珍貴史料,或者是一些獨到的學術見解,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認識中國視覺文化的演變過程。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預想它可能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來探討“觀看”這一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原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視覺信息的?是什麼讓我們的“觀看”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認知?這本書的名字《攝影式觀看》讓我聯想到,攝影師在按下快門前,往往會經過一個高度集中的觀察和判斷過程,他們會選擇構圖、光影、焦點,這些都是主動乾預和解讀的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攝影式觀看”的心理機製,比如它如何調動我們的注意力,如何引導我們的目光,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反應。我個人對於那些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有某種觀看體驗的書籍,總是充滿瞭渴望。如果這本書能夠將藝術理論與心理學研究相結閤,那就更妙瞭。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視覺感受,甚至是在藝術欣賞和日常生活中,都能以一種更具自覺性的方式去“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