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 9787569900460

正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 97875699004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树峰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学术著作
  • 视觉文化
  • 图像学
  • 李树峰
  • 文化研究
  • 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0460
商品编码:3010403204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定价:60.00元

作者:李树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所有文章都是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有切实的帮助。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分为四编:理论探索、评论、访谈、摄影史。一编收录了作者在摄影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第二编收录了作者关于摄影评论的一些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摄影的态度与观点;第三编是作者对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如久保田博二、余海波等;第四编是作者关于摄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录


自序

编 理论探索
理论的素养
摄影的“三个依赖”
摄影是一个过程
“摄影式观看”与摄影之路
心灵的高地
请别再“骑墙”了
摄影与视觉文化
摄影生态与大众化的观看
自然之镜与心灵之光——再说风光摄影
摄影学科建设的四个维度
图片编辑与格式塔
影像:属性与方向——李树峰访谈
说明性与诗性——影像的两大属性与内在关系
话说沙龙摄影及其走向
“看”与“见”
暗盒:视界·世界
差异性与一致性
摄影,到深处去
摄影的用力方向
摄影艺术史前时代结束
提炼与归纳
影像“中国梦”:表情·故事。记忆
影像“纵”“横”
摄影的经验与影像的时空

第二编 评论
关于摄影评论现状的采访提纲
一个国家与一种颜色——读郭建设摄影作品《红色中国》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读张楚翔的摄影集《摇曳舵城》
原点上的守望——潘维明的摄影
博联社“劳动者”展览作品评选有感
从刘远眼中的“河南人”说开去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回眸
渔木,失海后的思索
长歌当哭说坝上——看张吃的摄影画册《坝上散》
鹭匪的拆迁工程——白鹭摄影的新发现
“点”与“面”——朱宪民与解海龙的摄影比较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的PK——王文澜与贺延光
客观凝视者蔡焕松
主观表现者王征
佳挑战者陈志峰
具风范者陈锦波
不一样的卢森堡——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摄影工作坊之“中国人看卢森堡”
影像:意义与方向——我看中国摄影家与玛格南摄影家在响沙湾的
发现“长安人”——中外摄影名家眼中的长安镇
一份个人作业,一项文化工程——谈邓伟的摄影
“邓伟”的意义
影像的力量
这样看——谢小明的摄影
抱休闲心,步视觉旅——周海婴先生70年来的摄影
发现生活底色,呈现生命质感——袁学军的摄影
影像实验·艺术行动·学术探险——“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丰富性与差异性——“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摄影的多元价值与一格的创作实践——我看李伟坤
摄影家吕静波
再识陈长芬
我看中国当代新锐摄影

第三编 访谈
在北京苍穹下
“以25岁的心来工作”——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访谈
摄影是面对知心爱人的倾诉——与摄影家丛臣亭的对话
记录深圳:一座城市的心灵史——对话摄影家余海波
从摄影记者到艺术家——对话程玉杨
重要的是你拍什么——雷尼·布里访谈

第四编 摄影史
在这个历史时刻
件件看来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寻常——写在中国摄影博物馆网站开通之际
组织·创作·观念——改革开放30年摄影艺术的发展
百姓·百年——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
编写《中国摄影史》——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作者介绍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摄影艺术概论》等,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

文摘


序言



时代的回响: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视觉文化与图像叙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约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视觉文化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其与社会结构、民族认同、国家建构和个人经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聚焦于一系列关键的视觉媒介——包括但不限于早期摄影、新闻插画、电影、宣传海报以及当代艺术中的图像运用——来考察“观看”本身是如何被塑造和被用以塑造时代的。 第一部分:媒介的引入与早期视觉的冲击(1840s – 1920s)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现代视觉技术,特别是摄影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路径及其引发的文化震荡。我们不仅考察了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带来的早期影像,更关注中国本土知识分子和工匠对这些新技术的学习、模仿与再创造过程。 “镜中世界”的初识与误读: 分析早期传入的肖像摄影和风光摄影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绘画认知体系。探讨“真实”与“再现”在东方语境下的首次碰撞,以及这种技术如何被用作丈量和记录“异域”的工具。重点研究了宫廷和士绅阶层对早期摄影的接纳态度及其在仪式性场合的应用。 图说时代的兴起: 详尽考察了晚清报刊杂志中插画、木刻、石印乃至早期照片的集成使用。这些“图说”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构建现代公民意识和民族危机的关键叙事场域。分析了《点石斋画报》等刊物中对时事、奇闻、科技进步的描绘,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公众对“现代化”的想象。 职业摄影师的诞生与“中国面孔”的塑造: 考察了第一批本土专业摄影师(如上海、广州的照相馆主)的商业模式和艺术实践。这些从业者如何在迎合西方游客的“东方情调”需求与服务本土中产阶级肖像仪式之间进行平衡,从而确立了早期“中国风貌”的视觉范式。 第二部分:革命、国家构建与大众传播的影像(1920s – 1949) 进入民国时期,视觉媒介的政治化和大众化趋势显著增强。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新媒体(电影、宣传画)来动员民众、确立意识形态和塑造国家形象。 电影的“国民性”探索: 审视左翼电影、明星电影以及早期纪录片在构建现代都市生活图景中的作用。分析电影叙事如何处理性别、阶级和地域差异,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认同载体。探讨“明星”偶像的诞生及其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 宣传画与革命美学: 深入研究国民政府和新兴的革命组织如何运用招贴画、标语和漫画来传播政治纲领。分析了从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视觉语言演变,以及色彩、构图和符号在动员和劝服大众中的策略性运用。 城市空间与视觉隔离: 探讨都市(如上海、北平)的影像记录如何反映出社会内部的巨大张力——摩登与贫困、殖民影响与本土抵抗并存的视觉景观。分析了地理空间(租界、贫民窟、大学校园)在不同视觉作品中的表征差异。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改造与集体叙事的确立(1949 – 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视觉文化被迅速整合进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这一时期的视觉作品,无论是官方摄影、新闻报道还是美术创作,都服务于集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 “典型形象”的塑造与审美规范: 细致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摄影和宣传画的创作原则。研究“英雄”、“模范工人”、“丰收的农民”等经典形象是如何通过严格的构图、光影处理和叙事逻辑被系统性地生产出来的。 技术与政治的结合: 探讨了印刷技术和电影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以确保意识形态的统一传递。分析了技术进步(如彩色摄影的引入、纪录片的新形式)如何为政治宣传服务。 “文革”时期的视觉极端化: 专门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视觉符号的极端简化和符号的政治化过程。分析了“大字报”、“语录墙”等非传统媒介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即时战场,以及视觉形式如何服务于对个人和历史的彻底重塑。 第四部分:开放、多元化与后现代的观看转向(1978 – 2000s)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视觉文化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元的过渡期。本土审美开始复苏,西方文化思潮涌入,视觉生产的主体和目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伤痕文学”与视觉的疗愈: 分析了80年代初艺术领域对历史创伤的反思,尤其是在电影和摄影中,如何尝试以一种更为私密、内省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过去的集体经验。 商品化与大众媒体的崛起: 考察了电视广告、流行杂志的爆炸式增长如何重塑了公众的消费欲望和审美取向。研究了“时尚”、“性感”、“成功”等新概念是如何通过视觉符号进入日常生活。 当代艺术的“挪用”与批判: 关注90年代以来,一批艺术家开始系统性地“挪用”和解构国家宣传时期的视觉母题(如红领巾、领袖肖像)。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后现代的手法,对既有的历史图像进行戏仿、颠覆或语境转换,从而探讨图像权力与文化记忆的复杂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视觉重构: 探讨了随着互联网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艺术与社会形象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进行自我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受到国际凝视的制约与影响。 本书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视觉媒介的细致爬梳和跨学科分析,旨在揭示“观看”在中国近现代转型中扮演的能动角色——它既是被权力塑造的工具,也是民众理解世界、抵抗既有秩序的锐利武器。我们试图展示,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必须从其留下的视觉印记中入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的视觉文化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影像资料。在接触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语境下,“摄影式观看”是如何被引入、被理解、被实践的。我猜想,作者可能通过对历史上的摄影作品,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的分析,来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是如何“观看”世界,以及这种“观看”方式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的。这本书的名字带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标签,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和研究深度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珍贵史料,或者是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视觉文化的演变过程。

评分

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观看”本身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它与“摄影”这个具有独特视觉语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时。我一直在思考,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选择和构建。它通过镜头,将现实世界凝固成一个特定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往往蕴含着摄影师的视角、判断和情感。因此,“摄影式观看”在我看来,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富有洞察力的观看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观看方式的本质,它如何打破我们日常观看的惰性,如何引导我们去关注事物的细节、结构、光影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解释为什么摄影能够成为一种“观看”的范式。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摄影作品作为例证,来生动地阐释“摄影式观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预想它可能会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来探讨“观看”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原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视觉信息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观看”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认知?这本书的名字《摄影式观看》让我联想到,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往往会经过一个高度集中的观察和判断过程,他们会选择构图、光影、焦点,这些都是主动干预和解读的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摄影式观看”的心理机制,比如它如何调动我们的注意力,如何引导我们的目光,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我个人对于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某种观看体验的书籍,总是充满了渴望。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艺术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那就更妙了。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视觉感受,甚至是在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中,都能以一种更具自觉性的方式去“观看”。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往往被我们习惯性的视角所遮蔽,而“摄影式观看”这个概念,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摄影作为一种介质,是如何训练我们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光影,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处。或许作者会通过对一些经典摄影作品的深度解读,来展示“摄影式观看”的具体实践。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如何通过摄影的构图、景深、视角等元素,来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的讨论。这本书的书名《摄影式观看》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我甚至想象,书中会穿插大量精美的摄影图片,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是承载着作者论证的视觉文本。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用一种更具艺术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所处的世界,从而超越简单的“看见”,达到更深层次的“观看”。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对“摄影式观看”这个概念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而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看”,却没有真正地“观看”。这本书的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让我思考,我的观看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它是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所看到的事物?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如何通过摄影的视角来审视现实世界,从而获得更具洞察力的理解感到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理论框架,或者是一些案例分析,来阐释“摄影式观看”的意义,甚至是如何培养这种观看能力。或许它会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习惯,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具象的方式去体验周围的世界。这种对观看本质的探究,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也与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的“看了等于没看”的失落感不谋而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破局的思路,让我能够从浅层的信息接收,晋升到深层的信息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