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师教你做父母:1:对话叶圣陶 | 作者 | 朱永新著 |
| 定价 | 33.80元 | 出版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193889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原著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解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 点评网 友两年中六千万人次跟踪阅读、智慧互动 |
| 作者简介 | |
|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发表教育论文余篇;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余所学校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以行动深刻改变了多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
| 目录 | |
| 章 童心是灵妙的批界 童心是灵妙的世界 儿童的心声之一:你们真的爱我吗 儿童的心声之二: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儿童的心声之三:你们对我们的欢叫和怒骂 儿童的心声之四:你们真的在教育我们吗 儿童的心声之五:爱我们是你们的责任 珍惜孩子的可能性 培养孩子的人生观 儿童的天性注重事实 让孩子勇往无畏 保护儿童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023 第二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育是一盏灯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 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家庭教育会先人为主 父母应该是教育专家 何谓教育家 两种教育观 养不教父母过 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深爱 看看自己生气的模样 当“孩子王”的乐趣 办教育与种庄稼相仿 教育的“收人,与“付出” 忠诚地叫声“小朋友” 习惯养成从初开始 养成好习惯 不要养成“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 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父母不要遇孩子 不非让孩子进好学校 不为孩子代劳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学生不是空瓶子 以身作则 母亲是孩子主要的榜样 做一个教育的“傻子” 希望儿女胜似我 第三章 童书是儿童的精神粮食 读书振奋民众的精神 童书是儿童的精神粮食 学校必须养成阅读能力 如何读书才有效果 读书的三种态度 善读无字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该禁止孩子看小说 让儿童走近文学欣赏文学 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 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阅读指导应精益求精 读书有时候需要“抄书” 儿童读物不能粗制滥造 儿童应生活在诗的王国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 读书忌死读 读书勿忘人生 第四章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写作是起码的修养 写作就是记录说话 写作要有真实情感 听和说是读和写的基础 写作与生活 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作文和做人 作文可贵的是真诚 遵循法度与创造法度 写熟悉亲切的事物 练习与成功 团体写作的乐趣 习作就是练习思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文学是从生活流消出来的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章 享受学习的快乐 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不可以速成 学习不是为了记诵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枯坐听讲要不得 不为考试而学习 学习必须为己 艺术教育要让学生有兴趣 写好汉字是中国人的基本功 文艺是精神的雨露 艺术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享受音乐 临时抱不住佛脚 德不孤必有邻 道德的贯彻是行动 要不得的是冷漠 兴趣是我们生命所寄托着的 第六章 希望是特有的奖品 希望是特有的奖品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 欲望是人生活动的原动力 自学的人就能够自强不息 如何过署假 交朋友的乐趣 读书与就业 如何选择职业之一:有益 如何选择职业之二:胜任 如何选择职业之三:兴趣 如何选择职业之四:理想的实现 如何选择职业之五:共同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成功的喜悦 萤火虫梢神 附录一 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 附录二 新教育实验用书书目 后 记 |
| 编辑推荐 | |
|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与新教育研究院共同打造的一套系列图书,初步计划出版本,分批次逐年推出。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一套总结、梳理、传播新教育人所行、所思、所得的系列图书,全套图书分为“通识书系”“萤火虫书系”“蒲公英书系”等三个书系,各个书系定位不同: “通识书系”是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结晶,阐述带有指导性、标杆性的教育理论与教育事例;“萤火虫书系”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专家的**理念,讲述如何构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如何践行家庭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蒲公英书系”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新教育实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都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这点对于经常需要抱着书本学习的家长来说,简直是个福音。我注意到排版上留白处理得当,文字密度适中,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不像某些当代育儿书那样过度推崇“完美父母”的形象,反而更倾向于展现教育过程中的真实困惑与挣扎,让人感到亲切和被理解。这种坦诚的态度,无疑大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又有效地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这本书似乎就在试图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它不要求我们成为某种模板,而是鼓励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节奏和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最近一次与孩子的互动场景进行反思,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其他书籍时较少体验到的深度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韵味,阅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完全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身边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与教育心得。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深入的分析,又不乏轻松幽默的笔触,让人在紧张思考之余还能会心一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文学片段,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不仅限于育儿本身,还拓展到了更广阔的人文领域。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它不仅让我思考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是很多只关注技术性操作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育人”的本质。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很多观点都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常常是收效甚微,甚至弄巧成拙。我尤其关注那些能提供具体、可操作方法的读物,毕竟理论再高深,也得落地才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没有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反而散发出一种沉稳的气息,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的。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孩子心理发展到日常沟通技巧的多个方面,布局清晰,逻辑性很强。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节特别感兴趣,因为感觉自己常常在孩子滔滔不绝时,心猿意 सैफ,只听了个大概,错失了很多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不仅仅是说教,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历程。总而言之,初步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实践指南,而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育儿速成手册。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脱离实际、空谈理想的理论持保留态度。市面上很多育儿专家,仿佛活在象牙塔里,提出的建议脱离了我们这些要在柴米油盐中摸爬滚打的普通父母的现实。这本书的优点恰恰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儿童心理现象,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文字,将复杂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以立刻应用的小技巧。比如,书中对于处理孩子“发脾气”的几个步骤描述得极为细致,不仅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明了“应该怎么做”以及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种实操性极强的指导,对我这个在处理突发状况时常常手足无措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感觉,教育孩子不是一场需要步步为营的精密计算,而是一场充满人情味的、可以学习和改进的日常实践。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很迷茫。我总担心自己过多干预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但完全放手又害怕他们走弯路。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宏观但又极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了这个问题。它强调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并教会我们如何用提问代替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引导式的教育哲学,对我冲击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模式——是不是我说话的篇幅远远超过了孩子?是不是我急于纠正他们的错误,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自己寻找解决方法的动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教育方式上的诸多不足,特别是那种潜意识里对孩子能力的低估。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这种耐心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教育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