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坐月子必读(附VCD一张)
定价:18.80元
作者:戴耀华,卢少平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2030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告诉你:产后是否非坐月子不可;月子里产妇六大保健要点是什么;产妇月子里该如何补养;产女月子里易得哪些常见病;月子里如何护理喂养新生儿。
目录
产后非坐月子不可吗
产后产妇身会会处于什么状态
体温脉搏会有什么变化
产妇的会有哪些变化
阴道会变形吗
新妈乳房变化很大吗
内分泌系统有什么变化
月子里各系统各有哪些变化
产后恶露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产妇特别爱出汗
产后大小便会出现异常吗
产后不坐月子会怎样
月子里的生活起居
在医院
为什么产后休息很重要
产后产妇立即与新生儿温存有什么好擤
产妇产后为什么要设法建立生活新规律
产后为什么要注意恶露的流出量
为什么产后要关注乳房变化
医院里如何注意防寒防风
开头几天的饮食要注意什么
可以下床活动吗
产后头几天产妇会有什么不适
产后排出尿怎么办
产后汗多怎么处理
产后便秘怎么办
产后何时给婴儿开奶为宜
产后如何进行乳房护理
知道如何从婴儿嘴里抽出乳头吗
如何辨别婴儿的哭闹
如何保持部干净清洁
在回家途中
……
在家中
坐月子六大要点
月子里的饮食要点
月子里该如何处理性生活
月子里的宝宝喂养
月子里的宝宝护理
产妇月子里的常见病及其防治
月子里产妇的心理调适
月子里产妇的康复与健美
妈妈要了解的新生儿特殊现象
新生儿的常见疾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育儿界的一股清流。它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用一堆拗口的专业术语来吓唬新手的架势。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资深月嫂,用最朴实的语言,把那些最复杂、最容易让人手忙脚乱的细节,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讲到“如何判断宝宝是饿了还是胀气”,它没有直接给出心电图式的判断标准,而是详细描述了宝宝哭声的“质感”和“频率”的变化,甚至还配了一些情景模拟的文字描述,让我一瞬间就对上了号。我记得我刚出院回家那几天,对着宝宝的黄疸值焦虑得不行,翻了好多资料都没弄明白“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临界点在哪里。这本书里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像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淡黄色和像橘子皮的深黄色”——立刻让我心里有数了。此外,它对“月子餐”的讲解也极其细致,不是简单地开个食谱,而是深入到食材的选择和烹饪的火候控制,非常注重“药食同源”的平衡。我按照它推荐的食谱做了几周,不仅自己身体恢复得不错,连带着乳汁的分泌也稳定了很多,没有出现那种大起大落的情况。这才是真正能指导日常操作的书,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的指南。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图文排版上所体现的严谨和细致,尽管我更关注的是文字内容,但直观的视觉体验也加分不少。它不像某些育儿书那样充斥着过度美化的、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的“完美妈妈”照片,而是多采用清晰的示意图和流程图来解释复杂的操作。比如,讲解如何正确喂奶的角度,它画了好几张侧视图和俯视图,标注出宝宝的含乳点和气道走向,一看就明白,不会让人产生歧义。而且,这本书在引用一些观点时,都会注明其出处或者指出这是一种“主流观点”或“某地经验”,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人感觉作者是非常负责任的。即便它没有附带其他多媒体资料,单凭这些详实可靠的文字和图解,就已经足够支撑起“必读”这个称号。它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力求在最短的篇幅内传递最多的有效信息。读完后,我的感觉不是“我学到了多少新东西”,而是“我终于把以前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就挺让人放心的。那种米白色的主色调,搭配着一些柔和的插画,让人感觉非常温馨,一点也不像那些冷冰冰的医学书籍。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朋友强烈推荐下买的,她当时就夸这个“坐月子必读”系列特别接地气。翻开目录,内容覆盖面广得惊人,从孕晚期就开始介入,一直到宝宝满月后的营养调理都有涉及。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产后妈妈的心理调适着墨不少。很多育儿书光顾着讲怎么喂奶、怎么换尿布,却忽略了新手妈妈那种突然被剥夺了自由、面对新生儿的巨大压力和自我怀疑。这本书里有一章专门讲“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与自我排解”,里面用了很多真实案例和过来人的经验来佐证,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说教,反而像是跟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而且,它对传统习俗的态度也很中肯,既不过分推崇迷信,也不完全否定老一辈的经验,而是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筛选和改良的方法,比如关于保暖和适当活动的一些建议,都很实用。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关键信息点都会用粗体或者醒目的颜色标出,即使是晚上抱着宝宝,迷迷糊糊地也能快速找到需要的那部分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产后睡眠严重不足的妈妈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平衡,它没有完全倒向“科学至上论”,也没有盲目推崇“传统坐月子文化”。它采用了“尊重经验,科学验证”的中间路线,这非常符合当代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我婆婆坚持要我穿“捂脚”,而我先生则觉得那完全没必要。每次围绕这些小事都会引发争执。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下肢保暖与适度通风”的讨论,它既承认了传统上对风寒湿气的警惕是有道理的,也引用了现代医学关于体温调节的研究,最终给出的建议是:穿舒适的棉袜,但要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局部过热出汗。这种解释既能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经验受到了尊重,又能让年轻父母接受现代的健康理念。更难得的是,它在谈论“夫妻关系”和“产后夫妻生活”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成熟。它没有避讳,但措辞极其谨慎和温柔,强调的是情感沟通和彼此理解的重要性,而不是机械地给出时间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在全方位地关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不仅仅是关注宝宝的生理需求。
评分真正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是这本书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指南。我们都知道,书本上的内容大多是理想化的——宝宝按时吃奶、按时睡觉。但现实往往是,宝宝可能突然拒绝吃奶,或者半夜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这时候家里的老人可能只会说“别管他,过一会儿就好了”,而新手爸妈则心急如焚。这本书在最后几章专门辟出了一大块篇幅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比如,关于“拍嗝的终极技巧”,它竟然细化到了不同月龄宝宝的体型和拍打的力度,甚至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如果宝宝拍不出嗝,正确的安抚方法是什么,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我曾经因为宝宝肠绞痛哭闹不止,抱着他几乎要崩溃,翻到这本书里关于“飞机抱”和“按摩肚脐”的步骤图解,虽然文字描述略显单薄,但关键的几个姿势抓住了核心,跟着操作了一遍,效果立竿见影。这种“救急”功能,是很多官方指南里缺失的,通常只有在论坛或社群里才能零星找到,而这本书把它系统化了,对于需要快速决策的父母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