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褚历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6511 |
| 出版年份: | 2014年12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2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2元 |
| 实际重量: | 4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绪论
章音乐的表现手段
节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第二节音乐的定型表现手段
第二章音乐的发展手法
节旋律发展手法
一、重复
二、叠奏
三、变奏
四、扩充、减缩与裁截
五、换头、合尾、合头、换尾及换腰
六、承递
七、溯型
八、展开与展衍
九、对比
十、再现与循环
第二节其他发展手法
一、总述
二、宫调
三、结构单位
四、织体
第三节“旧曲翻新曲”的发展手法
一、旋律变化
二、板腔变化
三、宫调变化
第三章乐曲结构形式的基本理论
节结构单位与级别
第二节句逗及其完满性
第三节句式、段式与曲式
第四节下属结构的数量
第五节段落的组合方式——曲式
一、曲式结构的级别
二、曲式结构原则
第六节发展阶段和结构功能的划分
第七节基本结构与附属结构
第四章一部曲式
节乐段
一、单句式乐段
二、二句式乐段
三、三句式乐段
第二节双乐段
一、四句式结构
二、赶五句
三、五句式结构
第三节乐段群
一、六句式结构
二、七句式结构
三、八句式结构
第四节特殊乐段
一、多句乐段
二、由乐节或乐汇构成的乐段
三、散体乐段
第五章单二、单三、单多部曲式
节单二部曲式
第二节单三部曲式
一、再现单三部曲式
二、穿号子
三、对比单三部曲式
四、综合单三部曲式
第三节单多部曲式
第六章复合曲式
节复二部曲式
第二节倍复二部、多部曲式
第七章变奏曲式
节叠奏
第二节音色变奏
第三节旋律变奏
一、速度和情绪变奏
二、音型变奏
三、技巧变奏
四、逆行
第四节板腔变奏
一、加板和减板
二、加眼和减眼
三、节拍的整、散变化
第五节移位变奏
第六节宫调变奏
一、移调指法变奏
二、换音转调变奏
第八章循环曲式
节曲式基本部分的循环
一、缠达体
二、一般循环体
第二节曲式基本部分的下属结构的循环
第三节曲式附属部分的循环
第九章套曲曲式
节总述
第二节戏曲、说唱中的曲牌联套体和板腔体结构
一、曲牌联套体
二、板腔体
第三节辽宁鼓乐的套曲结构
一、汉曲
二、子曲
三、小牌子曲
四、锣板曲
五、其他结构特征
第四节山西八大套的套曲结构
一、单曲尾声和帽子的结构
二、套曲结构形态
第五节十番锣鼓的套曲结构
一、结构框架
二、大四段、小四段的结构
三、套曲结构形态
四、与声乐形式的关系
第六节十番鼓的套曲结构
一、总述
二、套曲结构形态
第十章复套曲
节西安鼓乐坐乐全套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坐乐全套各部分的结构
一、前部
二、后部
第三节坐乐全套的整体结构
第十一章数列结构
节十番锣鼓中的数列结构
一、基本数列的结构形态
二、数列的组合方法和锣鼓乐的数列结构
三、带有丝竹乐的数列结构
四、带有唱词的数列结构
第二节湖北器乐中的数列结构
一、以固定击数的锣鼓点为基本单位的数列结构——点子锣鼓
二、以特定的锣鼓点、锣鼓段或锣鼓牌子为基本
单位的数列结构——点子锣鼓
三、以特定的旋律片段为基本单位的数列结构
——《十样锦》
四、结论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文化内涵
节乐曲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节体裁形式的声乐性
第三节创作方式的一曲多变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附带光盘乐谱目录
《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附光盘1张)》的基本结构是:按照音乐作品形成的过程,在简要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如音高、节奏、旋律、官调)的特点之后,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即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音乐发展手法部分按照从相同到相异的顺序,包括重复、叠奏、展衍、对比等,乐曲结构形式基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包括乐段(一句式乐段、二句式乐段、三句式乐段)、双乐段、乐段群、单二段体、单三段体、单多段体、复合曲式、变奏曲式、循环曲式、套曲、复套曲等。在音乐发展手法和乐曲结构形式中,既论述一般表现形态,也探讨某些特殊手法和结构类型,如加垛、衬腔重复句、穗子、赶五句、穿号子、板腔体、数列结构等。后总结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文化内涵。分析乐曲结构主要从结构方式、构成形态上着手,特别是单曲内部的结构形态以及套曲的结构类型和层次,这是以往的分析中较不明确和薄弱的方面,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附光盘1张)》拟定重点探讨和加强的领域。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变成一本只适合专业研究人员的“天书”。毕竟,曲式结构这种东西,如果不加以精妙的引导,很容易就陷入符号和术语的迷宫里。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出乎意料地清晰和有条理,读起来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流畅感。它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简单的例子作为引子,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然后再逐步深入到更为精妙和复杂的结构分析中。这种教学法的巧妙运用,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贴士”或者“对比研究”的章节,它们像是给主干道旁开辟出的风景小径,让你在学习主线之余,还能欣赏到不同曲式在细节处理上的微妙差异,让人感觉学习过程是丰富而不单调的,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可谓是独具匠心,它没有将范围局限于少数几部“大部头”作品,而是广泛地囊括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中具有代表性的曲式范例。这种广度确保了读者能够接触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全貌,而不是只盯着几个被过度研究的“明星作品”。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那些被边缘化音乐形式的曲式分析,例如某些少数民族的叙事长歌或特定的地方说唱音乐。这些部分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曲式”并非一个僵硬的模板,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与地域文化紧密咬合的动态系统。作者在处理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曲式时,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尊重和审慎的分析态度,避免了简单地用主流标准去套用和裁剪,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严谨的学术精神。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多年来都在努力追寻传统艺术本源的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透”音乐的能力。过去听一些古曲,总觉得旋律优美,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好像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法师,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将那层纱轻轻揭开。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自由流淌的旋律背后,其实隐藏着高度的结构自觉。比如,对于器乐套曲中“引子”部分的功能性探讨,以往我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开头”,但书中深入分析了它如何预示主题、设定调性基调,甚至奠定全曲的情感底色,这种层面的解析,瞬间提升了我的审美体验。当我再次聆听那些熟悉的曲目时,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旋律的轰炸,而是能主动地去捕捉、去辨认那些结构模块的搭建与转换,这是一种从“感性欣赏”到“理性品味”的质的飞跃。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考研教材应有水准的把控。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书中大量使用的图表和符号标记,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复调或多段式结构的示意图,也绘制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精确记忆和快速查阅的考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术语解释的精准性,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后面都会紧跟着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定义,这帮助我迅速建立了稳定的知识框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学习友好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的著作,它不仅为我备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对传统音乐结构美学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著作,在我深入研读之后,着实让我对中国音乐的内在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流派的曲式演变,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经典乐章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定型、发展,乃至最终呈现出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面貌。尤其欣赏书中对“章法”与“段落”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不同于以往仅停留在表层结构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结构背后的文化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比如,对于某些地方戏曲中特有的“回环往复”式的结构处理,书中不仅给出了详尽的图解分析,更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进行阐释,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种将音乐学分析与文化史解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学术价值,对于任何想要超越基础入门,真正领悟中国音乐精髓的求知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把解剖传统音乐结构奥秘的精妙手术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