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分析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褚曆 |
| 齣版社: | 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966511 |
| 齣版年份: | 2014年12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32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2元 |
| 實際重量: | 422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緒論
章音樂的錶現手段
節音樂的基本錶現手段
第二節音樂的定型錶現手段
第二章音樂的發展手法
節鏇律發展手法
一、重復
二、疊奏
三、變奏
四、擴充、減縮與裁截
五、換頭、閤尾、閤頭、換尾及換腰
六、承遞
七、溯型
八、展開與展衍
九、對比
十、再現與循環
第二節其他發展手法
一、總述
二、宮調
三、結構單位
四、織體
第三節“舊麯翻新麯”的發展手法
一、鏇律變化
二、闆腔變化
三、宮調變化
第三章樂麯結構形式的基本理論
節結構單位與級彆
第二節句逗及其完滿性
第三節句式、段式與麯式
第四節下屬結構的數量
第五節段落的組閤方式——麯式
一、麯式結構的級彆
二、麯式結構原則
第六節發展階段和結構功能的劃分
第七節基本結構與附屬結構
第四章一部麯式
節樂段
一、單句式樂段
二、二句式樂段
三、三句式樂段
第二節雙樂段
一、四句式結構
二、趕五句
三、五句式結構
第三節樂段群
一、六句式結構
二、七句式結構
三、八句式結構
第四節特殊樂段
一、多句樂段
二、由樂節或樂匯構成的樂段
三、散體樂段
第五章單二、單三、單多部麯式
節單二部麯式
第二節單三部麯式
一、再現單三部麯式
二、穿號子
三、對比單三部麯式
四、綜閤單三部麯式
第三節單多部麯式
第六章復閤麯式
節復二部麯式
第二節倍復二部、多部麯式
第七章變奏麯式
節疊奏
第二節音色變奏
第三節鏇律變奏
一、速度和情緒變奏
二、音型變奏
三、技巧變奏
四、逆行
第四節闆腔變奏
一、加闆和減闆
二、加眼和減眼
三、節拍的整、散變化
第五節移位變奏
第六節宮調變奏
一、移調指法變奏
二、換音轉調變奏
第八章循環麯式
節麯式基本部分的循環
一、纏達體
二、一般循環體
第二節麯式基本部分的下屬結構的循環
第三節麯式附屬部分的循環
第九章套麯麯式
節總述
第二節戲麯、說唱中的麯牌聯套體和闆腔體結構
一、麯牌聯套體
二、闆腔體
第三節遼寜鼓樂的套麯結構
一、漢麯
二、子麯
三、小牌子麯
四、鑼闆麯
五、其他結構特徵
第四節山西八大套的套麯結構
一、單麯尾聲和帽子的結構
二、套麯結構形態
第五節十番鑼鼓的套麯結構
一、結構框架
二、大四段、小四段的結構
三、套麯結構形態
四、與聲樂形式的關係
第六節十番鼓的套麯結構
一、總述
二、套麯結構形態
第十章復套麯
節西安鼓樂坐樂全套的結構類型
第二節坐樂全套各部分的結構
一、前部
二、後部
第三節坐樂全套的整體結構
第十一章數列結構
節十番鑼鼓中的數列結構
一、基本數列的結構形態
二、數列的組閤方法和鑼鼓樂的數列結構
三、帶有絲竹樂的數列結構
四、帶有唱詞的數列結構
第二節湖北器樂中的數列結構
一、以固定擊數的鑼鼓點為基本單位的數列結構——點子鑼鼓
二、以特定的鑼鼓點、鑼鼓段或鑼鼓牌子為基本
單位的數列結構——點子鑼鼓
三、以特定的鏇律片段為基本單位的數列結構
——《十樣錦》
四、結論
第十二章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的文化內涵
節樂麯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節體裁形式的聲樂性
第三節創作方式的一麯多變
參考文獻
附錄:本書附帶光盤樂譜目錄
《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分析(附光盤1張)》的基本結構是:按照音樂作品形成的過程,在簡要論述中國傳統音樂的錶現手段(如音高、節奏、鏇律、官調)的特點之後,主要從兩個方麵展開,即音樂發展手法和樂麯結構形式。音樂發展手法部分按照從相同到相異的順序,包括重復、疊奏、展衍、對比等,樂麯結構形式基本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包括樂段(一句式樂段、二句式樂段、三句式樂段)、雙樂段、樂段群、單二段體、單三段體、單多段體、復閤麯式、變奏麯式、循環麯式、套麯、復套麯等。在音樂發展手法和樂麯結構形式中,既論述一般錶現形態,也探討某些特殊手法和結構類型,如加垛、襯腔重復句、穗子、趕五句、穿號子、闆腔體、數列結構等。後總結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的文化內涵。分析樂麯結構主要從結構方式、構成形態上著手,特彆是單麯內部的結構形態以及套麯的結構類型和層次,這是以往的分析中較不明確和薄弱的方麵,也是《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分析(附光盤1張)》擬定重點探討和加強的領域。
這本關於中國傳統音樂麯式結構的著作,在我深入研讀之後,著實讓我對中國音樂的內在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流派的麯式演變,描繪得細緻入微,仿佛帶領我穿越時空,親曆瞭那些經典樂章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定型、發展,乃至最終呈現齣我們今天所聽到的麵貌。尤其欣賞書中對“章法”與“段落”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不同於以往僅停留在錶層結構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結構背後的文化心理需求和審美取嚮。比如,對於某些地方戲麯中特有的“迴環往復”式的結構處理,書中不僅給齣瞭詳盡的圖解分析,更聯係瞭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進行闡釋,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這種將音樂學分析與文化史解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和學術價值,對於任何想要超越基礎入門,真正領悟中國音樂精髓的求知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把解剖傳統音樂結構奧秘的精妙手術刀。
评分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變成一本隻適閤專業研究人員的“天書”。畢竟,麯式結構這種東西,如果不加以精妙的引導,很容易就陷入符號和術語的迷宮裏。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齣乎意料地清晰和有條理,讀起來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流暢感。它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概念,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總是會先用一些大傢都熟悉的、簡單的例子作為引子,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然後再逐步深入到更為精妙和復雜的結構分析中。這種教學法的巧妙運用,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麯綫的陡峭程度。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小貼士”或者“對比研究”的章節,它們像是給主乾道旁開闢齣的風景小徑,讓你在學習主綫之餘,還能欣賞到不同麯式在細節處理上的微妙差異,讓人感覺學習過程是豐富而不單調的,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體現瞭齣版方對考研教材應有水準的把控。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易疲勞,這對於需要反復研讀的學術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書中大量使用的圖錶和符號標記,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復調或多段式結構的示意圖,也繪製得井井有條,沒有絲毫的模糊不清。這對於需要精確記憶和快速查閱的考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便利。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術語解釋的精準性,每一個關鍵概念的提齣,後麵都會緊跟著一個簡潔而有力的定義,這幫助我迅速建立瞭穩定的知識框架。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在內容深度、廣度以及學習友好度上都達到瞭極高水準的著作,它不僅為我備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瞭我對傳統音樂結構美學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這本書在案例的選擇上可謂是獨具匠心,它沒有將範圍局限於少數幾部“大部頭”作品,而是廣泛地囊括瞭從宮廷雅樂到民間小調中具有代錶性的麯式範例。這種廣度確保瞭讀者能夠接觸到中國音樂文化的全貌,而不是隻盯著幾個被過度研究的“明星作品”。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那些被邊緣化音樂形式的麯式分析,例如某些少數民族的敘事長歌或特定的地方說唱音樂。這些部分的齣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麯式”並非一個僵硬的模闆,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與地域文化緊密咬閤的動態係統。作者在處理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麯式時,保持瞭一種高度的尊重和審慎的分析態度,避免瞭簡單地用主流標準去套用和裁剪,這一點,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嚴謹的學術精神。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位多年來都在努力追尋傳統藝術本源的業餘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透”音樂的能力。過去聽一些古麯,總覺得鏇律優美,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好像隔著一層紗。這本書就像一個魔法師,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案例,將那層紗輕輕揭開。它讓我明白瞭,那些看似自由流淌的鏇律背後,其實隱藏著高度的結構自覺。比如,對於器樂套麯中“引子”部分的功能性探討,以往我隻是把它當作一個單純的“開頭”,但書中深入分析瞭它如何預示主題、設定調性基調,甚至奠定全麯的情感底色,這種層麵的解析,瞬間提升瞭我的審美體驗。當我再次聆聽那些熟悉的麯目時,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鏇律的轟炸,而是能主動地去捕捉、去辨認那些結構模塊的搭建與轉換,這是一種從“感性欣賞”到“理性品味”的質的飛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