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 |
| 丛书名: |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
| 作者/主编: | 王秀玲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8136 |
| 出版年份: | 2014年1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61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98元 |
| 实际重量: | 102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由罗伯特·摩根著,作为作曲家,摩根曾师从美国作曲家塞欣斯,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作有大量的室内乐、管弦乐和声乐作品,在西方音乐界影响甚大。而作为音乐学家,摩根还曾师从另一位美国音乐学家和音乐批评家科恩,这或许是促使他在1980年代后把学术兴趣转向音乐分析、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他同样写出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理论文章和著作,其成果甚至超过了他在作曲方面的影响。
作者:罗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 译者:陈鸿铎 甘芳萌 金毅妮 梁晴
插图列表
序言
导论:十九世纪的音乐背景
部分 调性:从1900年到次世界大战
章 历史语境:世纪之交的欧洲
第二章 一些过渡性人物
第三章 无调性
第四章 新调性
第五章 欧洲的其他流派
第六章 欧洲大陆以外
第二部分 重构与新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第七章 历史语境: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第八章 新古典主义
第九章 十二音体系
第十章 政治的影响
第十一章 其他欧洲作曲家
第十二章 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第十三章 美国
第十四章 拉丁美洲
第三部分 创新与分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第十五章 历史语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
第十六章 整体序列主义
第十七章 不确定性
第十八章 形式与织体的保卫创新
第十九章 新多元主义
第二十章 回归简单:简约主义与新调性
第二十一章 音乐和外部世界
第二十二章 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
第二十三章 结语:的音乐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诺顿音乐史丛书(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 Series)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性新音乐断代史丛书(作者与书名见下),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高水平。全部系列共六本,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中译本总字数约350万字。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翻译人员由上海音乐学院相关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并联系国内其他院校的翻译力量,组成具有水平的、可靠的翻译队伍。
作为一个正在备考的学生,我最关心的莫过于教材的详实度和针对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作曲家及其作品,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一项新风格诞生的社会、哲学和技术背景。比如,在探讨电子音乐的兴起时,它详细回顾了早期录音技术的发展瓶颈,这种深挖根源的做法,能帮助我们在考研中更全面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资料的引用和注释也做得非常严谨,处处体现了学术规范性。我发现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也极具价值,为我后续的拓展阅读指明了方向,这对于冲刺高分阶段查漏补缺极为有利。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工具书,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研究参考指南,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种深沉的、带有历史使命感的笔触所打动。这绝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只负责传达信息的工具书。王秀玲教授的叙述语言充满了对音乐家个人命运和时代悲剧的深刻同情。比如,在描述二战后欧洲音乐家面对“如何继续”的伦理困境时,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原本抽象的音乐流派之争,立刻变得充满了人性光辉与挣扎。这种人文关怀的注入,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点”,更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对艺术本质的敬畏之心。这种深层次的精神滋养,对于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其价值远超考试分数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巧妙地以“风格”为核心进行切割和论述,这对于理解二十世纪音乐发展中错综复杂的流派冲突与融合至关重要。作者在处理从印象派向现代主义过渡时的那种微妙的张力时,分析得极为透彻,让人不再觉得那些理论名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拥有了鲜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序列主义、偶然音乐等前沿理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比喻和类比方式进行阐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完对某个小节的阐述,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蒙着一层薄雾的音乐史图景突然变得清晰锐利起来。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真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教学艺术的深刻理解,让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平衡性处理上,确实体现了“全球化”视野下的学术高度。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德奥体系,而是给予了美国、东欧乃至更广泛地区在二十世纪音乐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关于美国爵士乐与严肃音乐的交融部分,分析得鞭辟入里,展现了二十世纪音乐史的多元面貌。许多其他教材往往会草草带过这些“非主流”但极具影响力的分支,而这本书却给予了平等的篇幅和严肃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音乐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至关重要,也为我们准备开放性的论述题提供了极佳的素材。这种全面且不失深度的叙述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对整个二十世纪音乐图景有了一个更加立体和丰满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很容易吸引住对音乐史有探究欲望的读者。我个人非常看重教材的耐用性,毕竟考研期间要反复翻阅,这本书的装订质量看起来相当可靠,预示着它能陪伴我度过漫长而艰苦的复习时光。打开扉页,清晰的印刷和合理的版式布局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感觉,这对于学习复杂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脉络来说至关重要。排版上没有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拥挤感,留白处理得当,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习者,也能很快适应这种学术风格的呈现方式。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已经为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等待着被知识的内涵所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