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哈佛经典家教文库 全4册 幼儿童家庭早教育儿百科全书籍好父母 好父母家庭教育孩子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哈佛经典家教文库 全4册 幼儿童家庭早教育儿百科全书籍好父母 好父母家庭教育孩子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幼儿教育
  • 早教
  • 哈佛教育
  • 育儿指南
  • 儿童启蒙
  • 好妈妈
  • 好父母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鑫舟启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6944
商品编码:29554298718
丛书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 全四册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特卖价:¥49.8
价格
170.00
节省
¥120.2
折扣
2.93折
06 23 59

特卖价:¥39.8
价格
122.80
节省
¥83
折扣
3.24折
06 23 58

特卖价:¥99
价格
331.40
节省
¥232.4
折扣
2.99折
06 23 59

欢迎光临本店铺

特卖价:¥79
【8册】别输在不会表达上+别让不会说话害你一生+卡耐基魅力口才与说话技巧+人际交往心理学演讲与口才训练畅销书籍幽默沟通学
价格
289.40
节省
¥210.4
折扣
2.73折
06 23 58

欢迎光临本店铺

特卖价:¥79
【8册】别输在不会表达上+别让不会说话害你一生+卡耐基魅力口才与说话技巧+人际交往心理学演讲与口才训练畅销书籍幽默沟通学
价格
289.40
节省
¥210.4
折扣
2.73折
06 23 58

特卖价:¥88
全10册 正版 致加西亚的信+做的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公司培训 青春文学人际交往自我励志畅销书籍
价格
299.00
节省
¥211
折扣
2.94折
06 23 59

特卖价:¥75
【全8册】将来的你+你的努力+你受的苦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哲学社交礼仪青春励志文学 书籍 畅销书排行榜
价格
213.00
节省
¥138
折扣
3.52折
06 23 59

该套丛书是美国教育专家雷C.比尔利所著的一套广为大众所熟知的子教育课程。在本书问世不久,即多次再版,并获得美国各州家长协会的极力推荐,成为美国众多家长学校的指定子教程。
    《哈佛经典家教文库》系列丛书旨在告诉你,作为孩子的良师,如何用不伤害孩子内心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诸多不当行为。
    本书分四大部分,包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怎样教,孩子才会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动怒、不唠叨,教出自律好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培养孩子的幸福力》,以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会思考的孩子才能明辨是非》。
 

 

作者介绍

 

雷C比尔利,美国教育专家,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对孩子的心理极为谙熟。他深切理解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困境,并由此萌生创作一套实用的家庭教育图书的想法。
 

 

目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怎样教,孩子才会听》
章  原则和技巧

一、暗示的艺术 002
二、用合理的方案取代不明智的行动 005
三、关于寻求合作 008
四、关于期望 012
五、认同让你与孩子零距离 018

第二章  怎样教,孩子才会听

一、出生至6个月 026
二、6个月至1岁 028
家教实践课一:教不到1岁的孩子听从“不要拿”的命令  028
家教实践课二:教孩子听从“不能摸”的命令 046
家教实践课三: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能让他听话 049
家教实践课四:让幼儿在离你较远时也听话 057
家教实践课五: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 064
三、1~3岁 068
家教实践课六:如何让孩子听从“不要摸”和“给我” 069
家教实践课七:让孩子把房间里的某样东西拿给你 076
家教实践课八:让孩子把房间内任意地方的东西拿给你 085

四、3~6岁 092
家教实践课九:让3~6岁的孩子听话 095
家教实践课十:让孩子“到这儿来” 116
家教实践课十一:让孩子“快点儿”跑向你 121
家教实践课十二:在孩子“快点”、“到这儿来”时,
告诉他“等一下” 129
家教实践课十三:教孩子分清“到这儿来”和“到那儿去” 133
家教实践课十四:让孩子看懂“快点”和“等一下”的手势 135
五、6~10岁 137
家教实践课十五:教6~10岁的孩子听话 138
六、批评的艺术与原则 143
七、爱,让孩子听话 159
八、把规则变成习惯 162
九、10~15岁 163
家教实践课十六:10~15岁的孩子也能听话 166
十、怎样给孩子下命令 170
十一、15~21岁 187

第三章 教训孩子的尺度

一、体罚孩子后患无穷 203
二、自然惩罚立竿见影 206
三、服服帖帖与循规蹈矩 210
四、其他形式的惩罚 212
五、有效的做法,赢得孩子的信任 214

第四章  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了解孩子的动机 220
二、注意孩子的习惯 221
三、年龄不同,方法不同 222
四、把握训练的规律 223
五、了解孩子的天性 224
六、学会与孩子建立友谊 225
七、永远信任你的孩子 226
八、关注每次训练的结果 226
九、不要总是对孩子吹毛求疵 227
十、怎样善用教育原则 229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动怒、不唠叨,教出自律好孩子》
章  培养自律能力是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要培养孩子自律,父母先自律 005
二、让孩子自律的技巧 006
三、和孩子说话时,先了解“语言效应” 007
四、学会运用缓和的语气 008
五、用自律的游戏帮助孩子成长 009

第二章  了解孩子的情绪:哭泣

一、婴幼儿的啼哭 015
二、孩子任性哭闹怎么办 018
家教实践课一:让孩子不再大声哭闹  025
三、儿童期的啼哭 034

第三章  了解孩子的情绪:暴躁易怒

一、孩子恶语伤人怎么办 040
二、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047
三、孩子闷闷不乐怎么办 053
家教实践课二: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  055

第四章  孩子争吵时,妈妈怎么办?

一、了解争吵的原因和本质 071
二、怎样纠正孩子喜欢争吵的毛病 075
家教实践课三:教孩子避免争吵并结束争抢  078
家教实践课四:让孩子在愤怒时仍面带微笑  080
家教实践课五:教孩子不再惹是非  084

第五章  如何让家里的“小霸王”学会自律?

一、孩子戏弄他人怎么办 089
二、孩子以大欺小怎么办 092
三、孩子打架斗殴怎么办 092

第六章  怎么教会孩子对待恐惧?

一、恐惧的主要根源 100
二、从出生至7岁的孩子 101
家教实践课六:如何让孩子不再怕黑  107
家教实践课七:如何让孩子不害怕陌生人  123
三、7岁以上孩子的恐惧 130
家教实践课八: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130
四、焦虑和忧愁 134

第七章  培养孩子的勇气与毅力

一、勇气的重要性 145
二、孩子逞强好胜怎么办 147
三、教孩子自信 148
四、培养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149
五、让孩子学会持之以恒 152
家教实践课九:督促孩子养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153
六、孩子骄傲自满怎么办 158

第八章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教出自律好孩子的先决条件

一、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 163
二、正确理解意志力 164
三、对孩子勤加锻炼 165
家教实践课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172
家教实践课十一:通过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174
四、让孩子学会下决心 178

后  记  18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身心才有好未来》
章  让孩子身体健康的细节

一、0~ 18岁孩子的保健要领004
二、牙病预防与沐浴 005
家教实践课一:7岁的宝宝会刷牙  005
家教实践课二:你的孩子会正确地洗澡吗?  010
家教实践课三:8岁孩子健康的生活观  012
三、饮食习惯影响孩子的身体素质 015
家教实践课四:让孩子学会吃饭时细嚼慢咽  016
家教实践课五:培养孩子养成有益健康的饮食习惯  020
四、新鲜的空气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025
家教实践课六:新鲜空气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  026
家教实践课七:每天起床后的深呼吸  031
五、视力与听觉 034
六、说话和换气 036
家教实践课八:矫正孩子口吃的不良习惯  037
七、紧张和恐惧 040
家教实践课九:纠正10岁孩子咬指甲的毛病  046
八、孩子的睡眠 048
九、关爱孩子的性健康 053
家教实践课十:让孩子放心地和你讨论有关性的问题  054
家教实践课十一:帮孩子克服皮肤瘙痒的不适  057
家教实践课十二:告诉青春期的孩子节制欲望的重要性  058
家教实践课十三:纠正15岁女孩子对性行为的错误认识  060
家教实践课十四:告诉孩子生理期是正常现象 062
家教实践课十五:如何向10岁的小女孩讲述生命的起源 063
家教实践课十六:阻止女孩儿婚前性行为的合理办法 070
十、如何让孩子的衣着有利健康又得体 071
十一、关于安全的教育 073
家教实践课十七:成功阻止孩子在火车轨道上玩耍 073
家教实践课十八:纠正10岁孩子用枪指人的坏习惯 075
家教实践课十九:教孩子如何在火灾中逃生 079
家教实践课二十:指导孩子正确地过马路 082
家教实践课二十一:让孩子记住使用公共毛巾和水杯的危害 085

第二章  自我克制

一、关于吸烟 095
二、关于饮酒 107
家教实践课二十二:让孩子对酗酒产生反感 107
家教实践课二十三:让9岁的孩子礼貌地拒绝香烟和酒精 109
家教实践课二十四:让16岁的孩子自觉学习也不是难事 117

第三章  心智训练

一、想 象 力 123
家教实践课二十五:6岁的孩子也有想象力,你会引导吗? 129
家教实践课二十六:协助孩子克服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心理 136
二、帮助孩子获取信息 138
家教实践课二十七:激发8岁的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140
家教实践课二十八:如何让10岁的孩子对自然感兴趣 143
家教实践课二十九:教孩子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145
三、注 意 力 147
家教实践课三十:避免14岁的孩子过于怀旧 148
家教实践课三十一:11岁的女孩也可以集中注意力 149
家教实践课三十二:从10岁起就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 155
四、孩子的综合教育 157
家教实践课三十三: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地学习一种乐器 158
家教实践课三十四:帮助15岁的孩子克服对数学的畏惧 166
家教实践课三十五:帮助14岁的孩子完成学业 169
家教实践课三十六:孩子对书籍的热爱源自你正确的培养 175
家教实践课三十七:让小书虫热爱自然 177
家教实践课三十八:让12岁的男孩喜欢户外生活 180
家教实践课三十九:帮助13岁的男孩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
并杜绝和其他人攀比 182
五、成  功 187
家教实践课四十:让孩子也有事业的激情 187
家教实践课四十一:帮16岁的少年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之路 190

后  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会思考的孩子才能明辨是非》
章  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一、鼓励孩子 004
家教实践课一:教孩子开诚布公  004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006
家教实践课二:恰当纠正孩子缺点  006
家教实践课三:让孩子心理不再鬼鬼祟祟  011
三、孩子交友与早恋,妈妈怎么办? 012
家教实践课四:教女儿正确择友  014
家教实践课五:帮孩子远离早恋  015
四、赢得孩子的信任 017
家教实践课六:让孩子觉得已经长大  019

第二章  关于朋友

一、家庭教育 024
家教实践课七:教育孩子不再厌恶家人的朋友  027
二、学校教育 033
家教实践课八:告诉刚上学的孩子如何交友  033
家教实践课九:告诉青春期的女儿不要与其他女孩过分密  037
家教实践课十:引导女孩加入正当的社团  040
三、关于择偶 042
家教实践课十一:培养和儿子未婚妻的感情  046

第三章  会玩的孩子会思考

一、玩  耍 051
二、户外娱乐活动 052
家教实践课十二:为孩子做户外娱乐的准备  053
家教实践课十三:教7岁的孩子学游泳  056
三、室内活动 061
家教实践课十四:让孩子远离打牌等赌博游戏  062
家教实践课十五:让孩子敢于夜里独自在家  069

第四章  激发孩子的同情心理,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

一、同情他人的苦难 075
家教实践课十六:教导孩子富有同情心  077
家教实践课十七:告诉孩子要同情弱者  078
家教实践课十八:告诉孩子顾及家中病人的感受  079
家教实践课十九:运用道具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080
家教实践课二十:教导孩子以德报怨  085
二、分享他人的欢乐 087
家教实践课二十一:让孩子也能给别人带来欢乐  087
家教实践课二十二:告诫孩子不要颐指气使  090
家教实践课二十三:女孩子尤其要心胸宽广  091

第五章  知礼仪,明是非

一、家庭礼仪 097
家教实践课二十四:餐桌上不能和人发生争执  100
家教实践课二十五:纠正孩子不良的语言习惯  102
家教实践课二十六:严禁孩子说脏话  105
家教实践课二十七:让孩子们不再窃窃私语  108
家教实践课二十八:在车站接客人表现得体  110
家教实践课二十九:招待客人时注意礼仪  112
家教实践课三十:友好地劝诫他人不要吸烟  113
二、在公共场所的礼节 116
家教实践课三十一:阻止男孩子打扰邻居  120
家教实践课三十二:购物时举止得体  124
家教实践课三十三: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  126
家教实践课三十四:让孩子在娱乐场所保持安静  132
家教实践课三十五:让孩子免受同学的坏影响  134

第六章  培养孩子诚实与节俭的优良品质

一、诚实 139
家教实践课三十六:以身作则教孩子诚实  139
家教实践课三十七:让孩子明白真理才是美好的  143
家教实践课三十八:明确幻想与谎言的区别  145
二、偷窃 152
家教实践课三十九:让孩子远离诱惑  154
三、花钱 159
家教实践课四十: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59
家教实践课四十一:告诉孩子如何挣钱及理性消费  161
家教实践课四十二:让孩子学会记账  163
家教实践课四十三:告诫孩子不要向别人借钱  164
家教实践课四十四:教女孩子掌握购物的技巧  167
家教实践课四十五:提升孩子正确的穿衣品味  168
家教实践课四十六:寻求挥霍和吝啬之间的平衡点  171

第七章  会思考的孩子明辨是非

一、概论 175
二、具体方法 179
家教实践课四十七:指导孩子的思考和行为  182
三、宗教训练 184
家教实践课四十八:指导孩子尊重自然  185
家教实践课四十九:让孩子告别对黑暗的恐惧  187
家教实践课五十:引导孩子体会教堂礼拜的安宁  192

第八章  培养孩子的幸福力

一、寻找幸福 205
家教实践课五十一:教导孩子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  205
家教实践课五十二: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妙  207
二、给予他人幸福 208
家教实践课五十三:教育孩子不贬损他人的外貌  208
三、让你的孩子感到幸福 21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要循规蹈矩,要辛勤耕耘,但不要问其中的原因。因为原因只有一个人才明白,而这个人的心中有着无尽的爱,知道这个就足够了。
——夏洛特瓦格纳

    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既不会完全循规蹈矩,也不大可能顽固不化。有些命令孩子们总是乐于照办,有些命令孩子们却不愿意服从。
    我们偶尔会说有些孩子得到没有良好的教养,实际上是指孩子可能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教育。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某种方式的教育。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肯定已经受到过一些关于服从命令方面的教育。但是,如果他仍然需要下面的这些训练课程,那只能说明他从前所接受的教导可能有疏漏之处。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身上自我的个性已经有所发展,有时他们会认为不是所有的命令都要准确无误地执行。
    我们必须让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不能让他认为你的命令是可听可不听的。同时,你也必须让孩子明白,循规蹈矩是你对他的期望,他会逐渐养成令出必行的良好习惯。
你应当做的就是,在给孩子下命令时要审时度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他尚未成年以前,无条件服从家长的命令是一种美德。只有让孩子理解这一点,你才能让他令出必行,即使有时他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服从你的命令,他也会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着想。

※ 听话与个性

    有些书上认为,教孩子听话与发展孩子的个性水火不容,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二者其实可以并行不悖。与发展孩子个性不相容的,不是让孩子服从你的命令,而是强迫孩子服从那些不合理的命令。如果你事无巨细都要对孩子指手划脚,那么他将来不仅会缺乏社会责任心,还会成为一个毫无个性的庸人。实际上,我们既可以让孩子听话,同时又可以给予他一定的选择余地。你要教给孩子,让他在小事情上自己做决定,但是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服从你的命令。例如,在有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上,只有你才知道怎样做才适宜,因此,你只要告诉孩子做什么,并且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那些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也不会产生太大差异的事情,你不妨让他自己来进行选择。
    比方说,如果你准备带孩子外出散步,你可以事先告诉他不同路线的优劣,让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并且决定;如果你并不打算让他来决定,就不要同他讨论路线的选择问题,你只要告诉他自己准备怎么走就行了。否则,一旦孩子做出和你意见相左的选择,而你又要求他必须按照你的决定来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

※ 有令必行还是动之以情

    经常有人问我们:你们说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树立家长的,让孩子有令必行,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再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不是的,其实这两种手段可以相辅相成。给予孩子更大限度的自由,反而更能让你树立家长的。一般来说,爸爸妈妈们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并不大。其实,对于那些毫无危险可言的活动,你不妨让他自得其乐。当孩子幼稚的念头与想法既不会损人又不会害己时,你越是让他自由自在就越好。如果孩子问你可不可以做某件事时,你应当考虑的问题就是:“这样做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任何危险?”如果不会,你不妨对他说:“好的,你去做吧。”

※ 愚蠢的行为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要“稳稳重重”、“谨言慎行”才好,对于那些凡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有些“愚蠢”的行为,一概加以禁止。近有部动画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位弱不禁风的老奶奶看见自己的小孙子从楼梯扶手上滑了下来,于是担心地说:“哎呀,汤米,我可不会从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汤米回答:“您当然不会了,奶奶。”
    这段话倒是很幽默,我们应当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很多五六岁的孩子都知道,无论是妈妈还是奶奶,显然都比自己谨慎老成得多,她们当然不会赞成自己的冒险举动啦。
    如果仅仅因为某种行为对于来说不合适,就认为对孩子来说也不适宜的话,那实在是太荒谬了。当然,要是孩子去刮家具上的油漆,或者在楼梯上蹦来蹦去,我们应该立即禁止;但是,对于有些活动,我们绝不应当因为大人们的不屑一顾也不让孩子去做。
    如果爸爸妈妈们事无巨细都要对孩子横加干涉,孩子早晚就会变得难以管教。应当让孩子觉得,你的要求与孩子的兴趣并非水火不容。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正是因为在家里被管教得太多太严,反而更容易在外面变坏,原因就是家长不仅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也没有对孩子进行自律的教育。我们不应当对孩子进行过多不必要的限制,只要保证一点,那就是你只要提出要求,孩子一定令出必行。


 家教实践课九 
让3~6岁的孩子听话

教学目标
教3~6岁的孩子听话。

课前准备
首先,在房间的一角靠近墙壁的地方放两把椅子,然后,在右侧朝墙的那把椅子上放一只白色的碟子,碟子里放两块糖果。如果没有糖果,也可以在里面放上一些孩子爱吃的食品。后,在房间的正中再放一把椅子,在另一个房间的正中也放一把椅子,这两把椅子要能够隔门相望。

具体步骤
面带微笑走到孩子身边,对他说:“在另一个房间里,我有一些东西要给你。”然后拉着孩子的手走进房间,并立即朝着那两把椅子走过去,途中不要让孩子有任何机会去拿碟子里的东西。做完这些以后,迅速让孩子面朝你站好,用手抓住孩子上臂靠近肩膀的部分,让孩子感觉到他只能站在那里不动。(如图2-9所示)接着让孩子后退大约几英寸,并对他说:“站在那儿。”
停上5秒钟左右。这时如果孩子伸手去拿碟子,你可以说:“先别动。”然后轻扶孩子的肩膀,让他站回到原处,并对他说:“就站在那儿。”
从孩子不再伸手去拿碟子时起你开始计时,5秒钟后过去拿起碟子。先用右手拿出一块糖,然后用左手把碟子交给孩子,并对他说:“你来拿碟子,用两只手拿好。”等孩子做好以后,你伸出左手放到孩子背部,让他往前来一点儿,然后用右手把糖送到孩子唇边。做这一步的时候注意,你要把糖果慢慢地送到孩子唇边,然后对他说:“咬一小口。”(如图2-10所示)
接着,把糖放回到碟子里,掌心朝上伸出双手,对孩子说:“把碟子给我。”等孩子把碟子递给你以后,再对他说:“现在拿住碟子,把它放到椅子上。”说完你要把碟子交给孩子,用手指着你对面椅子上的某一个位置。等孩子放好以后,对他说:“从碟子里给我拿一块糖,让我尝一尝。”你应该同时朝着碟子的方向低下头,并用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要是孩子没反应过来,你可以自己把糖拿过来放到孩子的手里,握着他的手让他把糖往你的嘴里送,并且象征性地轻轻咬一丁点儿。
接下来你可以对他说:“好了,把它给我。”并示意孩子把糖放到你的手中。然后,立即拿起糖来送到孩子的嘴边。等孩子咬掉一点儿以后,再用左手指着另一边让孩子咬。这一过程要重复2~3次。
把糖放回到碟子里,拿起碟子交给孩子,并对他说:“拿住碟子,把它放到那边去。”然后用手指着房间正中的那把椅子。
孩子走过去时,你也要跟过去。拿起椅子上的碟子,在椅子上坐下,把糖从碟子里拿出来以后,再把碟子交给孩子并对他说:“现在把碟子拿到外面,放在那个房间的椅子上,然后回来。”同时用手指着另一个房间正中的那把椅子。
孩子去放碟子的时候,你要手里拿着糖,坐在椅子上面等着。等他回来以后,你先把左手放到孩子的后背,用右手把糖送到孩子的嘴边让他咬一口。做完这一步以后,将剩余的糖都交给孩子,并对他说:“这些都给你了。”本次训练到此为止。

【教子评析】 

这一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养成注意你语言并听从你指挥的好习惯。尽管我们不可能在一次训练中就让孩子变得乖乖听话,但是由于这次的训练设计合理,即使对于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也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孩子逐渐养成服从命令的好习惯。
在训练过程中,如果有其他人突然出现,很可能会让你的辛苦全白费了。因此,妈妈们要注意,在训练过程中要保证只有你和孩子两个人,不要让其他人来打扰。原因如下:其一,在训练的关键时刻,孩子很容易因为有别人旁观而分神;其二,如果有第三者在,他很可能会在无意中扰乱或者打断训练的进度;其三,旁观者也可能会使妈妈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在具体步骤中操作失当。
另外,在准备进行训练的5分钟前,无论是你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要同孩子玩闹,否则孩子只会把你的命令视作儿戏,使得训练更加困难。不要让孩子嬉皮笑脸,也不要让别人来打扰你们,否则孩子会觉得很尴尬,一直笑个不停。
如果咬糖果时,孩子咬得太多或者完全吞了下去,不要因此而责怪他,这只能说明你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也就是说,在这次训练里,你应该保证让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比如说当你把糖送到孩子嘴边时,只有当你的动作不够准确时,他才能咬上一大口;如果你放慢动作小心翼翼,他就只能咬到一小口。所以,当你把糖放到他嘴边时,动作一定要慢,让他只能咬一小口。另外,当孩子靠近碟子的时候你也要提防,随时准备抓住他的手臂,不要让他够到碟子。
密切观察孩子,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一旦发现孩子还想吃糖,就别让他等的不耐烦,应该及时把糖给他作为奖励。当他朝下看看糖,又朝上看着你时,就是奖励他的佳时机。
你可以每天都对孩子进行上述训练,不要仅仅因为他偶尔服从了一次就感到满足,要把这当做一个良好的开端,让他今后在其他场合也要学会循规蹈矩。

不要要挟孩子
在训练过程中,你一定不要对孩子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不给你糖吃。”这样只会完全毁掉这次训练。如果孩子听你的话只是为了得到糖吃,而不是为了别的,那么他会认为如果没了糖,他就没有必要听从你的命令。这种想法会让你的训练得不偿失,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这种念头。
在训练之前不要让孩子看到或者吃到你准备的糖果,但是要让孩子对碟子里的东西垂涎欲滴。原因如下:其一,只有当糖果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时,他才想伸手去拿;其二,只有当碟子里的东西对他来说足够好时,才能作为对他服从命令的奖励。尽管在本次训练中我们利用了孩子想要糖果的心理来让他听话,但这绝不是为了用糖果来换取孩子的服从。
在这次训练中,你要正确运用期望原则,让孩子心里想着糖果,但是当你吩咐他怎样做时,讲话的口气一定要像这样:不管有没有糖果,都要立即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与孩子讲话时不要暴露你的目的是让他服从命令,更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有意识地训练他听话。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都不应当让孩子提前听到有关这次训练的内容。
我们布置椅子的方式也很巧妙,这样的摆放让孩子在训练当中很难半途而废。如果让孩子对着另外的某个地方,他很可能会有跑开的想法。我们要求你让孩子站在墙边,他一般是不会想要穿墙而过的。

暗示让孩子不听话
万一孩子想要中途离开,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你千万不要对他说:“不能走。”这样只会让孩子更想离开。你可以抓住孩子的肩膀,让他站在你指定的地方,同时对他说:“就站在那儿。”如果孩子本来还没有打算离开,而你却下令禁止他离开,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有离开的可能,实际上对孩子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反而会让他违背你的意愿。

..........


《家庭教育的智慧:点亮孩子成长的路》 一套献给所有渴望为孩子播撒阳光、灌溉希望的父母的深度指南。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为人父母,我们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引路人。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孩子的成长难题,不知如何下手。我们渴望成为一个“好父母”,却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所淹没,难以找到真正适用于自己家庭的教育之道。《家庭教育的智慧:点亮孩子成长的路》正是为回应这份迫切需求而生,它并非简单地提供一套“秘籍”,而是引导父母们深入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发掘自身潜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理性、充满爱的家庭教育体系。 这套书系的诞生,源于对当下家庭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学习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照搬式的教育方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教育理念,鼓励父母们放下焦虑,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理解、去引导。 第一卷:《理解你的孩子:洞悉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个未被完全探索的宇宙,充满了奇妙与复杂。我们常常以成年人的视角去揣度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他们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与成人世界的巨大差异。本卷旨在为父母们提供一把钥匙,开启理解孩子心灵的大门。 我们将从婴幼儿期开始,详细解析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交上的关键发展里程碑。父母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如何理解他们的哭泣、微笑和肢体语言,并掌握与之有效互动的技巧,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步入学龄前期,孩子开始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探索欲。我们会深入探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特点。父母们将了解到,为何孩子会“不听话”,为何会发脾气,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故事和榜样力量,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知识、建立社交的重要时期。本卷将聚焦于儿童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发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们将学会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学业压力,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合作与同理心。我们会探讨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特质,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剖析青春期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充满迷茫。父母们将学习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处理亲子间的冲突,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心,规划未来。 整卷内容都以详实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研究数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我们将摒弃枯燥的学术术语,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让父母们感受到理论的实用性与指导意义。从孩子的视线出发,理解他们的每一个“为什么”,每一个“不”,从而化解育儿中的种种困惑。 第二卷:《沟通的艺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金桥》 有效的沟通,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很多时候,亲子间的隔阂并非源于爱的不够,而是沟通方式的偏差。本卷将聚焦于提升亲子沟通的质量,帮助父母们掌握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技巧。 我们将从倾听开始,这是沟通的基石。父母们将学习如何真正地倾听孩子,捕捉他们语言背后的情感需求,而不是急于评判或给出建议。我们将介绍积极倾听的技巧,如复述、提问和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接着,我们将探讨表达的艺术。父母们将学会如何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又能照顾到孩子的感受。我们会讨论如何使用“我”句式,如何避免指责和命令式的语言,如何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肯定孩子。 处理冲突是亲子沟通中的重要环节。本卷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父母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如何冷静地处理情绪,如何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强调“就事论事”的原则,避免将个人情绪和过往的错误牵连其中。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孩子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沉默,都可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父母们将学会解读这些非语言信号,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孩子建立积极的连接,如拥抱、眼神交流和温和的触摸。 此外,本卷还会关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特点。与幼儿的沟通,更侧重于游戏和故事;与青少年的沟通,则需要更多的尊重和自主性。我们将提供针对不同阶段的沟通策略,帮助父母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保持顺畅的交流。 最终,本卷的目标是帮助父母们建立一种开放、信任、互敬的沟通模式,让家庭成为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寻求支持的安全港湾。 第三卷:《学习的力量: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与创造力》 学习,并非只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真正的学习,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卷将引导父母们如何成为孩子学习的“助燃剂”,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 我们将首先探讨学习动机的培养。父母们将了解到,外部奖励并非长久之计,内在驱动力才是激发孩子持续学习的关键。我们将分享如何通过探索、挑战和成就感,点燃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阅读被誉为“万学之母”。本卷将重点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我们将提供选书指南、亲子共读的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和思考书本内容。父母们将学习如何让阅读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 科学探究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实验,指导父母们如何引导孩子观察、假设、验证,从而在玩乐中学习科学原理。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本卷将介绍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创意和鼓励的环境。我们将探讨如何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如何通过艺术、手工、音乐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还将关注学习环境的营造。一个温馨、有序、鼓励探索的学习空间,能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父母们将学习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适宜学习的家庭环境,如何平衡学习与娱乐。 本卷强调,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父母们将学会如何观察和评估孩子的学习过程,如何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韧性。 第四卷:《行为的引导:塑造品格与责任感的基石》 品格的养成,是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个有品格的孩子,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站稳脚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本卷将聚焦于如何科学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塑造他们的良好品格。 我们将从规则与界限的建立开始。父母们将学习如何设定清晰、合理、一致的家庭规则,以及如何在孩子违反规则时进行恰当的处理。我们将强调“奖惩分明”的原则,并提供有效的纪律方法,避免惩罚的滥用。 情绪管理是品格塑造的重要一环。父母们将学习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如何应对愤怒、沮丧和嫉妒。我们将介绍情绪安抚的技巧,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宣泄情绪。 责任感的培养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本卷将提供一系列方法,帮助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例如家务劳动、管理自己的物品等。我们将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道德与价值观的传递是品格塑造的核心。父母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故事、榜样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向孩子传递诚实、善良、尊重、同情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孩子遇到道德困境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挫折教育也是品格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本卷将指导父母们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如何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家庭教育的长期性与一致性。品格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父母们持续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本卷将帮助父母们建立起坚定的教育信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引导和支持。 《家庭教育的智慧:点亮孩子成长的路》,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父母们在育儿旅途中的贴心伴侣。它将陪伴您走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帮助您成为那个最懂孩子、最能引导孩子、也最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好父母”。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爱的升华。 让我们一起,用智慧点亮孩子成长的路,用爱铺就他们通往幸福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类主题的书籍,大多会在“培养好习惯”或者“学习技巧”这类比较浅显的层面打转,但这一套却把视角拉得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更着力于塑造孩子的“内在世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那几章内容,讲得非常透彻。作者并没有回避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但她提出的方法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如何在孩子跌倒时,不急于拉他们起来,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站起来的力量。这种对独立性和自信心培养的细致阐述,对我启发极大。我常常在想,我们做父母的,到底是在为孩子铺平道路,还是在训练他们跨越障碍的能力?这本书清晰地给出了答案。而且,它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分析得极其精准,即便是我们家长自认为很了解的阶段,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比如,青春期前的那些微妙变化,书中描述得惟妙惟肖,让我对孩子突然冒出的那些“怪想法”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接纳。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理解与成长的哲学著作。

评分

我发现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几乎所有的建议都带着“请根据您孩子的情况灵活调整”的潜台词。这体现了作者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很多其他书籍会告诉你“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但这本书却更像是一份开放式的菜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视角。比如,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它提供了不下五种不同的介入方式,并分析了每种方式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不是强行推销某一种“万能公式”。这种多角度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而是一场高度个性化的、动态的艺术创作。我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非对抗性沟通”技巧,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不仅愿意听我说话,连我们之间的争执频率都明显降低了。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变,是对这本书价值最好的证明。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那种不落俗套的讲述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刚翻开第一册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给吸引住了,仿佛不是在读一本教育指南,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耳边细细道来那些关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书里很多观点都不是那种生硬的“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片段,来引导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比如,书中对“规则”的探讨,没有简单地强调服从,而是深入分析了建立规则背上所蕴含的爱与尊重,这种深层次的剖析,真的让我这个平时很注重“规矩”的家长都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时候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偏了。而且,书中对情感连接的强调也特别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真正去倾听孩子“未说出口的话”,去理解他们小小的世界里那些大大的烦恼。这种细腻的处理,让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找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带着我们一起探索为人父母的真谛。读完之后,感觉内心充实了许多,对未来面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也更有底气了。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功不可没。很多教育书籍常常因为内容过于学术化或口号化而让人难以沉浸其中,但这一套的书籍在文字处理上显得相当优雅和人性化。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能通过非常接地气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呈现,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工作繁忙的家长,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吸收。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温柔而坚定”的语调,它没有刻意去煽动焦虑,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理性的态度来和读者对话。这种平和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你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平稳了许多,仿佛被这套书自带的“镇定光环”所影响。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教会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保持耐心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带给我的影响,那一定是“赋能”。它没有给我制造新的焦虑,反而像是一个强大的后盾,让我感觉自己作为父母的“能量槽”被重新充满了电。它教会我如何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引导”,如何从关注孩子的“缺点”转向挖掘和放大他们的“潜能”。书中有一个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章节,让我醍醐灌顶——父母的信心是孩子信心的最直接来源。这促使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而不是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当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积极寻求成长时,我发现孩子对我的依赖反而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健康的“相互学习”关系。这套书带来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它不是那种读完立马就能看到奇迹的“速效药”,而是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蜕变成一个更智慧、更从容的教育实践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探索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