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吃:食以善人 食亦
定价:20.00元
作者:赵霖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2050595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否,是每位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饮食营养是决定健康的重要因素,本书从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有关膳食营养的知识,呼吁全国青少年和儿童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自觉抵制害人的“洋快餐”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提高健康素质,做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内容提要
《食亦山人、食亦——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吃》作者赵霖教授有感于中国家长在孩子吃的问题上傻吃、瞎吃,终造成孩子身体及至身心诸方面的问题,从七个方面讲了中国孩子该怎么吃,并附有健康菜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军人以民族未来为己任,敢说真话、实话,真正为下一代着想的赤子之心,孩子如果不健康,一切的梦想都将化为乌有,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那就先从吃开始吧。
目录
写在前面
前言
讲 快餐咬了中国文化一口
一、快餐食品业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工业”
二、“洋快餐”无法承受的真相
三、关注食品的慢性安全
第二讲 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喝得健康,非常重要
二、“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三、高温烹饪加工的食物危害健康
四、多吃肉才有营养,才健康吗?
五、零食迷人眼,幼儿难分辨
六、欲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
七、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八、鼓励孩子使用筷子进餐
九、教育孩子坚持中华民族传统饮食习惯
第三讲 平衡膳食——健康的基础
一、20世纪营养学的大贡献——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论
二、膳食指南——一日三餐应当怎样吃
三、科学安排膳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四、坚持传统膳食结构是健身强国之本
五、如何科学配餐
六、“凡膳皆药”——药补不如食补
七、多样化饮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
八、中餐与传统烹饪的特点
九、中餐烹饪术的科学内涵
第四讲 远离癌症,从日常饮食开始
一、一个癌字三个“口”——“海吃”、“傻喝”加“瞎抽”
二、哪些天然食物有防癌功能
三、受膳食因素影响比较大的几种癌症
四、肥胖是少年儿童致癌的罪魁
五、“食疗”——膳食干预可防癌
第五讲 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
一、食,不可无绿——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二、蔬菜是生存型食物,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三、“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四、“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
五、先进厨房,后进药房——关注食疗保健康
第六讲 云里雾里的微量元素
一、什么是微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三、科学地补充微量元素
四、粗茶淡饭,吃出铁汉!
第七讲 食品安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话题
一、“疯牛病”——人类破坏自然生态食物链的恶果
二、危及食品慢性安全的“隐形杀手”
三、食物中隐藏的致癌物质与毒性物质
四、滥用化学合成添加剂害人不浅!
五、食用香料的安全性
六、人工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
七、正确使用塑料保鲜膜
八、合成餐洗剂的安全性
附录 推荐给家长的十六道平衡菜谱
一、凉菜类
二、热菜类
三、汤羹类
后记
作者介绍
赵霖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从事生物化学等研究。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创建微量元素研究室并担任该室主任。1999年后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分会副理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网络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句式结构,营造出一种类似古代颂文的庄重感和循环往复的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布道的姿态,向我们传达一种朴素的信仰。其中有一段关于“味道的记忆”的描绘,极其细腻地勾勒出一个孩子在不同季节品尝到新鲜食材时,味蕾上留下的烙印。那不仅仅是化学反应,更是一种情感的锚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使得书中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成了带有温度的个人体验分享。当然,我也必须承认,这种文体结构有时会让信息点变得有些模糊,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注意力去梳理和提炼其核心观点,不像那些清晰分层的育儿指南那样一目了然。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被“科学喂养”长大的现代家长,我的厨房里充满了各种高科技的小家电和预先包装好的健康食品,一切都追求效率和标准化。因此,这本书对我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立即可用的“速效药方”,反而像一把锋利的刻刀,试图雕琢掉我多年来被信息洪流塑造的刻板印象。我记得有篇章节专门探讨了“等待”的艺术,作者将等待食物成熟、等待孩子产生真正饥饿感的那个过程,描绘成一种必要的仪式感。这种慢节奏的叙事方式,一开始让我感到焦躁不安,毕竟现代生活节奏不允许我们慢下来。但细细品味,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对“掌控欲”的松绑。它提醒我们,人类的身体和自然界一样,都有其内在的、不容被强行干预的节律。读完后,我开始尝试在超市里寻找那些形状不规则、表皮略有瑕疵的本地蔬果,这在我以前看来是“不完美”的选择,现在却有了新的意义。
评分从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几乎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编号或明确的结论总结。它更像是一条蜿蜒的河流,各个主题之间是浑然一体,相互渗透的。你很难精确地说“关于蛋白质摄入的讨论在第几章”,因为这个议题可能已经渗透到了关于“土壤健康”的讨论之中,又或是与“家庭氛围营造”的叙述交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反而模拟了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性——我们对食物的关注,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迫使读者不能跳读,必须沉浸其中,去感受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由健康、环境、人文相互作用而成的整体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的框架,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既定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米白色纸张,带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一触碰就能感受到作者对“食”的敬畏。书脊上的字体排版简约而有力,初翻阅时,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对待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营养学和儿童发育的硬核数据支撑。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现它在试图构建的,是一种超越了纯粹科学范畴的哲学观照。它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列出详尽的食材禁忌清单,或者精确到克的宏量营养素比例分析。相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看待食物”的随笔集,行文间充满了对传统农耕智慧的缅怀与追溯。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生命周期,那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感,着实让人沉思良久。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怎么想”的书,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直接的指令更具力量,也更考验读者的领悟能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观点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它建立在一个相对宁静、资源相对丰裕的理想化生活模型之上。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高压环境下,需要双职工同时外出工作,依赖便利店和外卖解决日常三餐的家庭而言,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的饮食哲学,实施起来的难度系数极高。它像一面高悬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前生活方式中的诸多妥协与缺失,让人在赞叹其高洁之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骨感。我欣赏它提出的那种近乎乌托邦式的愿景,它提供了思考的深度和方向,但真正要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每天的鸡毛蒜皮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方式的彻底重塑,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