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家儿子很叛逆——知名作家王毅20年教子手记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毅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07568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是仿效望而生畏的“狼爸”、“虎妈”,还是做陪孩子穿越荆棘的朋友?
知名作家王毅用四个关键词——赞美 认可 理解 尊重
为我们破译叛逆期孩子的成长密码,令数十万中国家庭摆脱困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门委员会特别推荐
李镇西 赵忠心 尚秀云 徐国静 徐冬梅 赵刚 马建强等50位专家联袂推荐 《父母必读的50本书》之一
内容提要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
对父母的再三叮嘱会感到厌烦;
崇拜、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无论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
以上是处于叛逆期(或称“困难期”、“狂躁期”)的孩子的常见表现。
面对自己叛逆期提前到来的儿子,作家王毅经过冷静的分析,采取“不全面打压,不放任自流”的“两不”战略,用“赞美、认可、理解、尊重”的“八字”态度,帮助儿子安全平稳地度过了这一特殊的时期,收获了累累的成长硕果:先是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本科毕业,再到被学校保送上北大读研三年,然后是顺利考入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你也可以做到更多……
目录
目标,总在前面(再版序言)
上卷 小学
小学的时候,看着孩子成长,他基本处于我们的保护和教育中,谈不上反抗。
孕育的生命
啼笑初生
两代人育儿方式的冲突
逼子成龙
八岁沧桑
勇敢的悲哀
送儿子上学
独立
儿子的权利意识
与儿子订合同
乔丹没走
生日party
小儿读史
我儿子故事债
词典的故事
参与
儿子教我教育他
儿子的道理
保护妈妈
成长的烦恼
动画片的战争
庆幸
为儿子骄傲
爱心治病
谁来接电话
精心呵护青苹果
电脑引出的故事
吃饭中培养竞争与平等意识
做儿子的朋友
成长的成本
培养绅士
培养一个男子汉
向谁看齐
错位
儿子不是天才
家有“维和部队”
保卫妈妈保卫家庭
中卷 初中
初中就完全不一样。初中时分,可以说是一个孩子成长关键时刻,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叛逆、自我,学校中问题不断,儿子也是如此。被老师找家长、与老师激烈冲撞、不准上课。这些矛盾一旦解决不好,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的
刷厕所
惩罚结束
打在心上
从老师的角度想
去省里比赛
接受不公平
次正确感悟师生关系
把我的理解给你
直面难题
拔草所意味的
爱心教育
不放弃责任
我要学
一言成箴
丢失了基因?
历史重演
飞的感觉
人生本味
学“酷”
离婚我跟谁
争吵是爱的形式
母爱温柔
请少爱我一点
永不出手
父爱是座山
对手
探索
开放的书架
家有考生
坐左边坐右边
同桌的她
把你的秘密告诉我
幼稚的报复
和解
下卷 高中
高中时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会与家长争论是非、讨论对错,这个时候光有教育是不够的。要与孩子平等地讨论,尊重他们的选择。交流、沟通后取得一致……
永远的问题孩子
不做“主席”做“总理”
我们来谈谈爱情好吗?
与“富哥”同学
金钱的位置
北大之梦
意外的胜利
诸葛亮是不识时务者
父子之间
勉为其难
离婚,我就出走
事业与婚姻
阅读
讨论
质变
走近漫画
拒绝名著
耕耘与收获
永远的师长
理想与现实
平安度过十六岁
我不出走
跨进重点班
跨过石头
高中恋爱是人生规律
我被淘汰了
我要退学
爱的挽救
青春的代价
自己走路?
服从家长
矫枉过正
此路不通
异性相吸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雄辩
不用你做“一辩”
张扬个性
天才是可以培养的
理智
质疑
上帝的礼物
没有结果也要努力
“财富”
把握命运
直面人生
独自面对
为自己负责
捍卫权利
万众一心
落榜
复读
融入新生活
父子同学
做儿子心理咨询师
作者介绍
王毅,1953年出生于大连。1969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企业报记者、编辑。后下海从事公关部经理等工作。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随笔集《好妈妈坏妈妈》等。2000年辞职,从事专业创作,系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给《家庭》《知音》等杂志撰稿。2008年后转入长篇小说创作。作品《家书里的大学》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放手”的艺术。在许多父母看来,教育就是时刻把控,确保孩子走在“正轨”上。然而,这位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我,真正的教育,或许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犯错和自我修正的空间。书中那些关于信任建立和逐步放权的故事,读来令人深思。他没有鼓吹溺爱,而是强调了一种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引导式放手”。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那些习惯于高压控制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教会我们,爱不是捆绑,而是成为孩子背后最坚实的支持系统,允许他们在风雨中学习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与你分享他的育儿心得。他并没有用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来堆砌篇幅,而是将自己多年来与儿子相处的点滴,那些真实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家庭,感受到了那种真真切切的爱与挣扎。他笔下的“叛逆”并非洪水猛兽,而更像是一种成长的阵痛,一种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呐喊。这种真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你在不经意间,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忽略的沟通细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视角,一种面对挑战时保持同理心的勇气。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观点并非全然没有争议,但正是这些带着温度的“不完美”观点,才让它具备了讨论的价值。它没有试图构建一个童话般的亲子关系模型,而是直面了家庭关系中那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与代沟。作者对于“规则”和“弹性”之间平衡点的探索,极具启发性。他似乎在告诉我们,规则是必要的框架,但填充这个框架的血肉,必须是充满爱意和变通的理解。读完后,我感到的是一种释然,一种长期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变数的同行旅程,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这段旅程,对父与子双方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
评分从文字的质感上来说,这位作家展现出了老道的笔功,他的文字密度适中,既有文学性的精妙提炼,又不失大众阅读的流畅性。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青春期少年那种复杂、矛盾、既想独立又依赖的双重心理状态的捕捉,精准得令人心惊。我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他描绘的冲突场景,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裁决,而是一场关于权力、尊重与边界的拉锯战。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让那些曾经束手无策的父母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共鸣的出口,原来,我的孩子不是“异类”,这只是成长的必修课,只是方式需要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作者似乎很有条理地梳理了不同阶段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并结合自己当时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剖析。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敢于直面自己“失败”的勇气。在描述那些令他倍感挫败的时刻,没有丝毫的粉饰太平,而是坦诚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无助与困惑。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整本书显得如此真实可信。每当读到一个转折点,总会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感叹一句“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它更像是一部写给父母的成长剧本,主角不是孩子,而是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身观念的家长。这种自我革新的过程,远比单纯说教要来得深刻有力得多,也更能激发读者去实践和探索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