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8年03月01日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9613158
所属分类:
图书>医学>儿科学>一般理论
编辑推荐
家长和患儿即刻得到帮助
40个行动——帮你获得动力和信心
增加专注时间
自我平静冲动
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自我管理
内容简介
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发达国家已受到广泛关注,患者在学校有专业指导师和相应的特殊照顾,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是一片空白。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束手无策,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生活造成了麻烦。本书用40个行动来帮助青少年多动症患者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工作表来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来创建应对策略,以克服患者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本书将教青少年多动症患者学会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如何实现目标,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管理,是多动症患者和家长极有意义的践行性图书。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Lara Honos-Webb教授毕业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是的心理学家与作家, 曾任职于圣克拉拉大学、北加州大学研究与教育学院,出版了多本相关图书,她的很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译者简介
赵骏达,主治医师,中国妇幼委员,高级生殖健康咨询师,参与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5项,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妇产科专著7本。
目 录
行动1 我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
行动2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何时会成为问题? 4
行动3 用你能做什么来定义自己 7
行动4 做对了什么? 10
行动5 为你的技能找到良好的匹配 13
行动6 你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方式 17
行动7 建立克服障碍的策略 20
行动8 利用目标激励自己 24
行动9 确认并表达你的感觉 27
行动10 掌管你的思想 30
行动11 开发你的大脑 33
行动12 当你感到自己不行时,要学会聆听 36
行动13 注意你何时会感到多动 39
行动14 反击你的“不能” 43
行动15 停止推卸责任 46
行动16 从你的嫉妒中学习 49
行动17 你正常吗? 51
行动18 改变你的呼吸,改变你的情绪 55
行动19 对忧虑,你能做什么? 58
行动20 放开家庭问题 61
行动21 不用药物或酒精,怎么才能嗨? 64
行动22 对同伴的压力要表明立场 67
行动23 获得自信 70
行动24 与家庭保持联系 73
行动25 应对批评 76
行动26 在周六学习 79
行动27 每天15 分钟的力量 82
行动28 成功路上的失败 85
行动29 成功故事 88
行动30 面对不舒服的感觉 91
行动31 专注于你要去的地方 94
行动32 变得有条理 97
行动33 风险行为 100
行动34 课堂便利 105
行动35 好朋友意味着什么? 110
行动36 如何成功地恋爱? 114
行动37 近大自然 118
行动38 伸手摘星 122
行动39 找到你的支持系统 126
行动40 请求帮助 129
前 言
本书将给你的生活带来重大的改变:开始用你能做好的事情,而不是你的弱点,来定义你自己。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专注于管用的东西,而不是不管用
的东西,你将获益匪浅。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青少年有时会认为他们与其他人不在同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这不是事实。不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确实给青少年带来许多挑战,本书将为你提供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你将学习给自己带来动力和自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动力和自信能够帮助你达成你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不仅带来挑战,也给你带来天赋。你要学会发现你的天赋和兴趣,并利用它们建立你的动力和自信。许多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青少年很有创造力,情绪敏感,并善解人意。这些特别的天赋在获得学习成绩方面可能会带来挑战,但它们也为在许多领域和职业选择上提供了机会。你将看到一些青少年克服严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挑战,获得成功的故事。你会看到一些青少年认识到有许多职业包含他们狂热的兴趣,而且并不需要每天静坐,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动力;你会看到一些青少年由于发现了自己许多不被他人真正注意的天赋而获得自信;你会看到一些青少年学习了保持条理的技能,并找到了解决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特定问题的资源。
尽管你可能打算快速略读本书,但我鼓励你放慢节奏,并真实地实践这些行动。你会对简单的视角改变所带给你的持久收益而感到惊喜。你可以练习类似挑战出现在自己大脑中的负面思想,并通过深呼吸使自己冷静这样的技能。你将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并感受能够通向康复的感觉。你越努力,就越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
这本《成长轨迹上的小小探险家:发现与引导孩子的内在力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本来以为市面上的育儿书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耐心、爱与坚持”,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将孩子定义为需要“修正”的个体,而是强调了每位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小探险家”,正在探索他们独特的世界和能力边界。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里程碑”,比如情绪的萌芽期、社交技能的构建阶段,以及最重要的——如何保护孩子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被外界的刻板要求所磨灭。我特别喜欢它提倡的“观察式育儿法”,作者鼓励父母放下评判的滤镜,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反应和需求,然后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温和地提供支持,而不是生硬地植入规则。它不像一本说教的书,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告诉你:“没关系,他只是在试探这个世界的边界,而你的任务是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工具箱。”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的那一章,提供了一套“暂停-命名情绪-共同解决”的流程,我尝试了几次,效果惊人,家庭氛围明显缓和了许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教会了家长如何成为孩子成长的“协同者”,而非“管理者”。
评分对于许多渴望提升孩子学习效率和课堂专注力的家长来说,《专注力的魔法课堂:游戏化学习策略全集》简直是一本“武功秘籍”。这本书的重点完全聚焦于“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且不费力”,它绕开了枯燥的说教,而是完全围绕“游戏”和“任务驱动”的理念展开。我被其中“番茄工作法”的儿童版本深深吸引——将传统的25分钟学习时间切分成5分钟的“快速挑战”,中间穿插1分钟的“身体伸展操”或“找不同游戏”。这种节奏的切换,完美地契合了现代孩子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生理特点。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环境创设建议,比如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学来布置学习区,如何通过设置“成就徽章墙”来提供即时的、可见的奖励反馈,以激励他们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讨论“分心不是敌人”,而是大脑在寻求新的刺激信号。因此,书中教导家长如何“管理干扰源”,而不是“消除干扰源”,比如允许孩子在做数学题时旁边放一个“压力球”,以此来满足大脑对触觉的额外需求,从而更好地聚焦于核心任务。这是一本实战性极强的书,读完后我立刻动手改造了儿子的书桌区域,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无边界的爱:理解与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信息》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是哲学层面的。它不提供具体的“技巧”,而是重塑了家长对“问题行为”的根本认知。作者提出,每一个看似“不合作”、“反抗”或“捣乱”的行为,其实都是孩子在用他们现有能力范围内,向世界发出的一个带有强烈意图的“信号”。比如,孩子拒绝穿外套,可能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他正在经历一种“对束缚的反抗”或“对自主权的测试”。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文学性,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书中通过大量的“情景重现”和“多角度解读”,引导读者去探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层级”。例如,当孩子对弟弟妹妹表现出嫉妒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他推了弟弟的行为本身,而是要深入挖掘他是否在寻求父母的“单独关注时间”或“确认他在家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极大地减轻了家长的内疚感和挫败感,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坏孩子”,只有“未被满足需求的孩子”。它真正培养的是家长一种超越表象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育儿心境。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这本《智慧之窗:解码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密码》里,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心理学课程的自学。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引用了大量关于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在做决定时常常表现出“冲动”或“非理性”。但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作者成功地将这些高深的理论,转化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够理解和操作的语言。它深入探讨了代际沟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我们以为我们在表达爱和关心,但在他们听来可能变成了“控制”或“不信任”。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对话技巧,比如如何使用“我信息”(I-message)来表达感受,而不是用“你信息”(You-message)来指责行为,这在我的日常与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的交流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它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现象的分析也极为透彻,没有采取一味禁止的态度,而是引导家长理解“屏幕时间”背后隐藏的社交需求和身份认同的探索。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穿插着许多案例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小测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警醒和参与感,确保知识点被真正内化,而不是走马观花地读过。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静心之舟:培养孩子情绪韧性的艺术》这类强调“正念”的育儿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那需要极高的个人修养才能实践。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打坐冥想大师”,而是将“正念”的概念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可执行的日常习惯。比如,作者提出了“五分钟感官扫描法”——在饭前或睡前,引导孩子用五分钟时间,专注于听觉、嗅觉、触觉等单一感官的体验。这听起来简单,却能有效地将孩子从外部的纷扰和内在的焦虑中抽离出来,建立一种“此时此刻”的稳定感。书中特别强调了“情绪词汇的丰富性”,指出许多儿童的行为问题,源于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通过行动(哭闹、摔东西)来求救。因此,作者设计了一系列“情绪卡片游戏”和“天气日记”,帮助孩子建立从“我很烦躁”到“我感到挫败,因为我的乐高塔倒了”的精确表达链。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其温暖和富有同情心的,它教会我们,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回应不是“别哭了”,而是“我看到你很难过,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