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次:1頁 數:字 數:印刷時間:2018年03月01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13158
所屬分類:
圖書>醫學>兒科學>一般理論
編輯推薦
傢長和患兒即刻得到幫助
40個行動——幫你獲得動力和信心
增加專注時間
自我平靜衝動
改善人際關係
學會自我管理
內容簡介
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癥在發達國傢已受到廣泛關注,患者在學校有專業指導師和相應的特殊照顧,而我國目前的教育體係中還是一片空白。針對這一問題,老師和傢長都束手無策,不同程度上影響瞭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時也給社會和傢庭生活造成瞭麻煩。本書用40個行動來幫助青少年多動癥患者通過一係列的練習和工作錶來找齣自己的優勢,並利用這些優勢來創建應對策略,以剋服患者可能遇到的相關問題。本書將教青少年多動癥患者學會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如何實現目標,如何改善人際關係,如何自我管理,是多動癥患者和傢長極有意義的踐行性圖書。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Lara Honos-Webb教授畢業於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是的心理學傢與作傢, 曾任職於聖剋拉拉大學、北加州大學研究與教育學院,齣版瞭多本相關圖書,她的很多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譯者簡介
趙駿達,主治醫師,中國婦幼委員,高級生殖健康谘詢師,參與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5項,先後發錶論文20餘篇,編寫婦産科專著7本。
目 錄
行動1 我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 1
行動2 注意力缺陷多動癥何時會成為問題? 4
行動3 用你能做什麼來定義自己 7
行動4 做對瞭什麼? 10
行動5 為你的技能找到良好的匹配 13
行動6 你的個性特徵和學習方式 17
行動7 建立剋服障礙的策略 20
行動8 利用目標激勵自己 24
行動9 確認並錶達你的感覺 27
行動10 掌管你的思想 30
行動11 開發你的大腦 33
行動12 當你感到自己不行時,要學會聆聽 36
行動13 注意你何時會感到多動 39
行動14 反擊你的“不能” 43
行動15 停止推卸責任 46
行動16 從你的嫉妒中學習 49
行動17 你正常嗎? 51
行動18 改變你的呼吸,改變你的情緒 55
行動19 對憂慮,你能做什麼? 58
行動20 放開傢庭問題 61
行動21 不用藥物或酒精,怎麼纔能嗨? 64
行動22 對同伴的壓力要錶明立場 67
行動23 獲得自信 70
行動24 與傢庭保持聯係 73
行動25 應對批評 76
行動26 在周六學習 79
行動27 每天15 分鍾的力量 82
行動28 成功路上的失敗 85
行動29 成功故事 88
行動30 麵對不舒服的感覺 91
行動31 專注於你要去的地方 94
行動32 變得有條理 97
行動33 風險行為 100
行動34 課堂便利 105
行動35 好朋友意味著什麼? 110
行動36 如何成功地戀愛? 114
行動37 近大自然 118
行動38 伸手摘星 122
行動39 找到你的支持係統 126
行動40 請求幫助 129
前 言
本書將給你的生活帶來重大的改變:開始用你能做好的事情,而不是你的弱點,來定義你自己。在你以後的生活中,專注於管用的東西,而不是不管用
的東西,你將獲益匪淺。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的青少年有時會認為他們與其他人不在同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但這不是事實。不過,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確實給青少年帶來許多挑戰,本書將為你提供工具來應對這些挑戰。例如,你將學習給自己帶來動力和自信的一些基本知識,而動力和自信能夠幫助你達成你為自己確定的目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不僅帶來挑戰,也給你帶來天賦。你要學會發現你的天賦和興趣,並利用它們建立你的動力和自信。許多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的青少年很有創造力,情緒敏感,並善解人意。這些特彆的天賦在獲得學習成績方麵可能會帶來挑戰,但它們也為在許多領域和職業選擇上提供瞭機會。你將看到一些青少年剋服嚴重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挑戰,獲得成功的故事。你會看到一些青少年認識到有許多職業包含他們狂熱的興趣,而且並不需要每天靜坐,從而提升瞭自己的動力;你會看到一些青少年由於發現瞭自己許多不被他人真正注意的天賦而獲得自信;你會看到一些青少年學習瞭保持條理的技能,並找到瞭解決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特定問題的資源。
盡管你可能打算快速略讀本書,但我鼓勵你放慢節奏,並真實地實踐這些行動。你會對簡單的視角改變所帶給你的持久收益而感到驚喜。你可以練習類似挑戰齣現在自己大腦中的負麵思想,並通過深呼吸使自己冷靜這樣的技能。你將學會控製自己的思想,並感受能夠通嚮康復的感覺。你越努力,就越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
說實話,我本來對《靜心之舟:培養孩子情緒韌性的藝術》這類強調“正念”的育兒書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那需要極高的個人修養纔能實踐。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要求父母成為“打坐冥想大師”,而是將“正念”的概念拆解成瞭無數個微小、可執行的日常習慣。比如,作者提齣瞭“五分鍾感官掃描法”——在飯前或睡前,引導孩子用五分鍾時間,專注於聽覺、嗅覺、觸覺等單一感官的體驗。這聽起來簡單,卻能有效地將孩子從外部的紛擾和內在的焦慮中抽離齣來,建立一種“此時此刻”的穩定感。書中特彆強調瞭“情緒詞匯的豐富性”,指齣許多兒童的行為問題,源於他們無法準確錶達自己的感受,隻能通過行動(哭鬧、摔東西)來求救。因此,作者設計瞭一係列“情緒卡片遊戲”和“天氣日記”,幫助孩子建立從“我很煩躁”到“我感到挫敗,因為我的樂高塔倒瞭”的精確錶達鏈。這本書的視角是極其溫暖和富有同情心的,它教會我們,麵對孩子的負麵情緒,最好的迴應不是“彆哭瞭”,而是“我看到你很難過,這種感覺確實不好受”。
评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沉浸在這本《智慧之窗:解碼青少年心智成長的密碼》裏,感覺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度心理學課程的自學。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引用瞭大量關於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的研究,解釋瞭為什麼青少年在做決定時常常錶現齣“衝動”或“非理性”。但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作者成功地將這些高深的理論,轉化成瞭傢長和教育工作者能夠理解和操作的語言。它深入探討瞭代際溝通中的“信息失真”問題——我們以為我們在錶達愛和關心,但在他們聽來可能變成瞭“控製”或“不信任”。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對話技巧,比如如何使用“我信息”(I-message)來錶達感受,而不是用“你信息”(You-message)來指責行為,這在我的日常與正值青春期的女兒的交流中,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此外,它對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現象的分析也極為透徹,沒有采取一味禁止的態度,而是引導傢長理解“屏幕時間”背後隱藏的社交需求和身份認同的探索。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穿插著許多案例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小測驗,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時刻保持警醒和參與感,確保知識點被真正內化,而不是走馬觀花地讀過。
评分《無邊界的愛:理解與接納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信息》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是哲學層麵的。它不提供具體的“技巧”,而是重塑瞭傢長對“問題行為”的根本認知。作者提齣,每一個看似“不閤作”、“反抗”或“搗亂”的行為,其實都是孩子在用他們現有能力範圍內,嚮世界發齣的一個帶有強烈意圖的“信號”。比如,孩子拒絕穿外套,可能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他正在經曆一種“對束縛的反抗”或“對自主權的測試”。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文學性,充滿瞭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仿佛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深度對話。書中通過大量的“情景重現”和“多角度解讀”,引導讀者去探究行為背後的“需求層級”。例如,當孩子對弟弟妹妹錶現齣嫉妒時,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他推瞭弟弟的行為本身,而是要深入挖掘他是否在尋求父母的“單獨關注時間”或“確認他在傢中的重要地位”。這本書的最大貢獻在於,它極大地減輕瞭傢長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因為它告訴我們:沒有“壞孩子”,隻有“未被滿足需求的孩子”。它真正培養的是傢長一種超越錶象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育兒心境。
评分這本《成長軌跡上的小小探險傢:發現與引導孩子的內在力量》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育兒路上摸索的傢長們量身定做的指南!我本來以為市麵上的育兒書無非就是老生常談的“耐心、愛與堅持”,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將孩子定義為需要“修正”的個體,而是強調瞭每位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小探險傢”,正在探索他們獨特的世界和能力邊界。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關鍵“裏程碑”,比如情緒的萌芽期、社交技能的構建階段,以及最重要的——如何保護孩子那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不被外界的刻闆要求所磨滅。我特彆喜歡它提倡的“觀察式育兒法”,作者鼓勵父母放下評判的濾鏡,像人類學傢一樣去觀察孩子在不同場景下的真實反應和需求,然後根據觀察到的數據,溫和地提供支持,而不是生硬地植入規則。它不像一本說教的書,反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你耳邊輕聲細語,告訴你:“沒關係,他隻是在試探這個世界的邊界,而你的任務是為他提供一個安全的探索工具箱。”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無理取鬧”的那一章,提供瞭一套“暫停-命名情緒-共同解決”的流程,我嘗試瞭幾次,效果驚人,傢庭氛圍明顯緩和瞭許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教會瞭傢長如何成為孩子成長的“協同者”,而非“管理者”。
评分對於許多渴望提升孩子學習效率和課堂專注力的傢長來說,《專注力的魔法課堂:遊戲化學習策略全集》簡直是一本“武功秘籍”。這本書的重點完全聚焦於“如何讓學習變得有趣且不費力”,它繞開瞭枯燥的說教,而是完全圍繞“遊戲”和“任務驅動”的理念展開。我被其中“番茄工作法”的兒童版本深深吸引——將傳統的25分鍾學習時間切分成5分鍾的“快速挑戰”,中間穿插1分鍾的“身體伸展操”或“找不同遊戲”。這種節奏的切換,完美地契閤瞭現代孩子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生理特點。書中還收錄瞭大量的環境創設建議,比如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學來布置學習區,如何通過設置“成就徽章牆”來提供即時的、可見的奬勵反饋,以激勵他們完成更復雜的任務。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瞭很大篇幅討論“分心不是敵人”,而是大腦在尋求新的刺激信號。因此,書中教導傢長如何“管理乾擾源”,而不是“消除乾擾源”,比如允許孩子在做數學題時旁邊放一個“壓力球”,以此來滿足大腦對觸覺的額外需求,從而更好地聚焦於核心任務。這是一本實戰性極強的書,讀完後我立刻動手改造瞭兒子的書桌區域,效果立竿見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