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跟孩子说话,孩子不会抵触
定价:29.8元
作者:孙晓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094614
字数:1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孩子不是要故意跟你对着干,是你说话的方式不对!
◎ 不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是打开孩子心扉的**步。
内容提要
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把父母的话当作耳边风,或者干脆故意唱反调,孩子是真的叛逆吗?其实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教给妈妈跟孩子沟通的超好用的一些话,试着用这些话去跟孩子沟通,亲子沟通也许会有大转变。
目录
作者介绍
孙晓,致力于中小学学生心理习惯研究,她的愿景是“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者”。在此基础上已经完成《是孩子叛逆,还是你固执》,《不打不骂把孩子送进常青藤》和“名教1+1”等系列图书。
文摘
为什么父母管得越来越严,孩子却越来越任性
——“给孩子松松绑吧”代替“我就要管到底”
家教小故事:
一个原本的孩子上初中以后变得问题不断,按照他妈说法就是,老给她惹麻烦。为了让儿子变得乖一些,这个妈妈制定了很多规矩,可是,儿子还是难管得不行。现在,他老是逃课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会,或者去游戏厅打游戏。每天到了放学的时间也不回家,父母问一句,儿子就有一百句等着。妈妈越来越生气,放下一句狠话:“我就要管到底。”可是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妈妈很闹心:到底该怎么做呢?
“为何不试着给孩子松松绑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他适当的引导,好不要事无巨细地插手他的生活。”做了几十年教师的邻居向男孩的妈妈提议说。然后他们又谈了好多具体的做法。妈妈终于明白了,孩子就像一副弓箭,妈妈拉得越紧,孩子跑得越远。
好爸妈支招:
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父母的经验比孩子多得多,他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从而让他们少摔跟头、少走弯路。如果孩子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也能轻松很多。可是,孩子能事事都问父母怎么做吗?
我们见过太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管教太严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的例子;也见过太多由此引发的悲剧:孩子跟父母拧着干,在该好好学习的年纪放弃学习,在该好好学本领的年纪消沉下去。他们这样做,只能让自己的人生不圆满。孩子小、不懂事,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地帮助孩子。
当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服管教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家长该主动放手的时候呢?告诉自己:“给孩子松松绑吧。”让自己不要再过多地干涉孩子,也许,孩子就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回到父母身边来。
尽管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但是“我就要管到底”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因为一时的痛快就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能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当父母真正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会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努力想做个称职的父母,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
——“孩子你想要什么”代替“我给你安排的都是有用的”
家教小故事:
琪琪上了中学以后,老是觉得自己的学习跟不上同学们。她想让爸爸妈妈在晚上辅导自己的学习,爸爸妈妈觉得琪琪的想法很好,但是他们两个人都很忙,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辅导琪琪的学习。因此爸爸妈妈给琪琪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来帮助她。可是琪琪一点都不喜欢这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总是在教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重视琪琪提出的、她没掌握的知识。一个月下来,琪琪越来越不快乐了。
她把自己的烦恼讲给爸爸妈妈听,但是爸爸妈妈一点都不理解琪琪的苦恼。爸爸说:“琪琪,我上小学的时候根本就没人辅导过我的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依然很好。为了帮助你提高成绩,我们为你请了家教,你就应该跟着老师好好学习。你只要把老师讲的重点知识都学会了,会有不错的成绩。”
因为爸爸并没有体会到琪琪的心情,所以琪琪对上课更加反感了。她每天放学都不想回家,因为她不想面对只顾自己讲重点、一点不理会琪琪学没学会的家庭教师。她对学习也越来越没热情了。
好爸妈支招:
学习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琪琪的爸爸没有体会到孩子能否接受,直接生硬地给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一段时期下来,效果并不理想。
每个家长都为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相信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能体会其中的辛苦程度。父母总是想把好的留给孩子,让孩子少走些弯路,总是试着去做称职的父母。但是,父母的这份苦心,孩子又能了解多少呢?
孩子对父母的苦心不认同,源于父母和孩子对于称职父母的认知不同。
称职的父母都是能克制自己的、有耐心的,他们非常善解人意,而且宽容孩子,当然,不是一时的宽容,而是一贯的宽容。
称职的父母不管孩子有没有犯错,都始终如一地爱着他们的孩子,用爱包容孩子的过失。
称职的父母随时做好准备帮助他们的孩子。他们对待孩子一点都不自私。比如他们会为了多陪孩子而推迟公务活动;哪怕再累,当孩子有问题时他们都会认真解答。
称职的父母对要做的事情总是进行深思熟虑,他们会寻找科学的育儿方法,然后按照这些方法做。他们总是想把教育的负面效应降到低。
称职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
上述这些,常常让很多做父母的人汗颜,因为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就搞砸了一些事情,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尽管这不是出于我们的本意。如果家长总是能够做得称职,那么,就不会有孩子的叛逆期了。所以,不用自责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在下一次伤害孩子或者伤害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好好想一想。
记住,父母的苦心,孩子未必都能读懂,有的时候,父母的苦心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为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当我们的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了父母无法接受的事,或者当孩子指责我们的良苦用心都是错误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心痛。也许在下一次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会再也忍不住了,我们可能会发火、咆哮,甚至有时可能会恨不得把孩子赶走。
其实,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所有我们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时候。父母也是人,我们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我们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无不刻着我们过往经历的烙印。不管多么努力,我们也跳不出自己设置的框框。因此,我们必须允许自己坦然地做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普通的父亲,做一个努力完善自我却非十全十美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孩子做错了事情,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对此负责。哪怕我们一直给孩子做出一个光辉的、诚实的榜样,并且我们总是孜孜不倦地对他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孩子也可能做出让我们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对考试的结果撒谎,或者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掩盖。这样的事很多父母都可能会遇到。遇到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应该和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但我们不必为此自责和内疚。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他必须为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决定我们示范的东西他们有没有必要模仿。我们的示范越具有说服力,孩子会愿意接受,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好。下次在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就会主动告诉我们,而不是把烦恼的事情隐藏起来。
……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对“管教”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父母的权威来自于“说了算”,这本书却引导我看到,真正的力量来源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对话。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温暖,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地指导你。特别是关于“设立界限”的部分,写得特别到位。我们常常担心设立界限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但书里巧妙地阐述了清晰的界限其实是给孩子安全感的基石。我试着用书中的“我信息”来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责孩子的行为,比如,从“你又把玩具乱扔!”变成了“看到玩具散落一地,我有点担心会被踩到”,这种转变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冲突自然就少了。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我最近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沟通起来越来越费劲,很多时候我说一句,他顶一句,那种挫败感真是难以言喻。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理念。它没有给我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展示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让人感觉非常贴近实际。比如,书中提到“共情”的重要性,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想着快速给出方案,反而让孩子觉得我不理解他,现在我学着先停下来,真正去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再开口,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少了,愿意跟我分享更多心事,这种改变是质的飞跃,让我重新找回了为人父母的自信和喜悦。
评分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为“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而焦头烂额,我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她们。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关注如何“阻止”孩子的抵触行为,更致力于“建立”一种积极、信任的亲子关系。书中对于如何处理那些敏感话题,比如关于隐私、关于交友等,都有非常成熟且人性化的建议。它强调“给予选择权”,哪怕是小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主体,而不是被控制的客体。这种赋权的过程,慢慢地就消融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对抗心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自己的过往言行中找到对应,很多以前的争吵现在都清晰地找到了“症结”所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为我们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陪着你一起成长和反思。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不配合,其实是我们自己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被看见”的机会。书里有一段关于“积极倾听”的论述让我记忆深刻:要听出孩子话语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以前我只会说“必须去”,现在我会试着问“是今天有什么让你特别不想去的吗?”这个过程的转变,从单向命令变成了双向交流。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让人阅读起来很舒服,即使是忙碌的父母,也能抽出时间沉浸其中,丝毫不会感到压力。它提供的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沟通策略,而不是昙花一现的速效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科学,逻辑性强,不会让人抓不住重点。它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一套套可以立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它对“情绪管理”的侧重。过去,我总觉得情绪是孩子的天性,没法控制,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不再是粗暴地制止,而是先引导他识别出“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或者“你是因为感到失望才哭泣吗?”。这个小小的步骤,却像一把万能钥匙,瞬间打开了孩子的心门。他不再需要用大喊大叫来表达“我不好受”,而是愿意用语言告诉我他的困境。对于那些深受亲子沟通障碍困扰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工具书,里面的案例真实到让人拍案叫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