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说点题外话:明白德国观念论的“理性”远不只是discursive rationality可消解大量针对康德主义的假批评。
评分##哲学能为伦理学做些什么,能做的其实很少。旨在通过各种“主义”指导所有人过如此一种人类该过的生活的想法是可笑的。值得反复体会的是威廉斯关于厚实理论的定义,即一种融合了价值与事实的道德话语;关于反苏格拉底结论“在伦理学中,反思可能摧毁知识”的推导;“远距离相对主义”作为一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即当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某一社会可能真实实践的制度,对这种制度进行评价才是有意义的(有点实用主义的意思)。我觉得威廉斯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今科学界,社会界发展普遍趋势的体现:一种从寻找静态的,本质的,形而上的实质向寻找动态的,实践的,关系的函数式发展。 威廉斯行文的晦涩生硬和内容的迷人严谨搞得我几度打算中途弃书的同时又死抓着书不松手,您就不能写得活泼生动一点吗?
评分##贯穿于《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的一个区分,是伦理与道德之别,B.威廉斯由此不仅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道德理论提出批评,也不太同意当代契约论的代表罗尔斯和功效主义的代表黑尔所取的进路。威廉斯认为,在对“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一苏格拉底问题的回答中,古代伦理思想比诸现代道德理论更富教益。
评分##节制而有趣
评分##哲学能为伦理学做些什么,能做的其实很少。旨在通过各种“主义”指导所有人过如此一种人类该过的生活的想法是可笑的。值得反复体会的是威廉斯关于厚实理论的定义,即一种融合了价值与事实的道德话语;关于反苏格拉底结论“在伦理学中,反思可能摧毁知识”的推导;“远距离相对主义”作为一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即当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某一社会可能真实实践的制度,对这种制度进行评价才是有意义的(有点实用主义的意思)。我觉得威廉斯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今科学界,社会界发展普遍趋势的体现:一种从寻找静态的,本质的,形而上的实质向寻找动态的,实践的,关系的函数式发展。 威廉斯行文的晦涩生硬和内容的迷人严谨搞得我几度打算中途弃书的同时又死抓着书不松手,您就不能写得活泼生动一点吗?
评分##消解一切为伦理学奠定基础的尝试,结论虽然说要依靠真理、诚实和个体生活的意义,但还是显得有些空洞。分析非常绵密,细节的论证和对一般性的理论的反驳都很充分,但是有些地方前后逻辑关系不甚明了。虽然颠覆性的观点很多,但是作者实际上是极为平实的,因为他颠覆的伦理学理论,实际上很多都是极端的,比如康德的道德,比如功效主义的还原。虽然作者在反驳上花了大力气,但是感觉又回到了常识,只不过用略微有点晦涩的理论语言陈述出来。不过细节上有很多很有启发之处。总体来说,这书什么伦理结论都没有告诉读者,但是告诉读者,你光靠反思,光靠理论是什么结论也得不出来的。
评分##简介里点明了书的核心,但是谈着谈着,西方人还是会回到概念里。
评分元伦理学?满篇的伦理学理论,却看不到真正的道德生活,为学者而非为普通人而写的书。不知该说文风很陈嘉映,还是陈的文风很威廉斯,可知《何为良好生活》的一大影响来源。指出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觉得清晰,风格和论题都不是我喜欢的。在读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之后读这本书正好。这书评论了太多理论,仍然是一本非常学术化的书,而不是一本哲学家的书。如果说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理论总是对生活尤其是伦理生活的一种扭曲。但此书恰恰是一本批判的理论书。 我同意威廉斯所说,伦理学的定位首先就在于对哲学的理解。但伦理学如果仅只有助于我们的哲学理解,而无助于我们的生活,那伦理学有什么用,难怪更多的人愿意投身科学或宗教。这也是哲学在今天的尴尬,她既不是知识,也不是生活。
评分##在RUC读的第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