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话不多说,为了这本书我要开辟一个新豆列。 【那些看过却看不懂的书】 福柯,你给我等着!你等我去看看课程????
评分##继续挖坑…
评分###福柯逝世33周年#
评分##再一次读完《什么是批判》,充足的思想准备加深了对相同论述的理解能力,翻译的生动和详略确实要比徐本要好。
评分###出那么多解读福柯的书之后,拜德雅终于出了福柯自己的作品。
评分###福柯逝世33周年#
评分##B / 新内容不多。译者前言依然有些迷惑。
评分##越读下去越觉得福柯就是造了很多词来完成他的各种分析,他的(而不是康德的)批判实际上就是把主体放在一个必然有着权力介入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批判是一种推动力,但这种推动永远不可能使社会达到一个彻底的理想状态,于是要呼吁人们认识和反抗自己的被过度治理的状态。关于自我的部分,则是从关系出发,阐明自我是需要去建构进而构成道德主体的东西。 一直不明白的是治理一词的原文是什么(现在懒得扒英文版对照了),鉴于目前国内政治学领域对其的使用,我不得不产生很可能无关的联想。再有就是,如果把福柯的书写变换成“正常”模式,是不是就没有太多新意了呢?初读《规训》时尚觉极佳,再读这本时就有些枯燥无味了,不知他的位置是否得到了过高的估计。
评分##两篇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前者将批判视作一种不服从的艺术,质疑真理的权力效应和权力的真理话语,突出它的伦理与政治态度,不太好读。后者是福柯在伯克利的演讲,问答部分精彩,有个关于kairos的回答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