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首次完整收錄福柯晚期所作的兩次演講——《什麼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講後精彩的問答和討論環節,福柯的機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現無餘。
·本書編者參照福柯演講手稿對兩次演講的文本進行瞭悉心校訂,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麵貌臻於完整。
·福柯的這兩次演講,時隔五年,期間他的思想發生瞭重大演變。此次同時發錶這兩次演講不僅極富意味,也可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鑰匙。
- 內容簡介 -
本書收錄瞭米歇爾•福柯晚期所作的兩次演講。
第一次演講,名為“什麼是批判?”,於1978年5月27日在法國哲學學會舉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納入由康德《什麼是啓濛?》一文所開啓的視角,把批判定義為一種倫理—政治態度,而此態度在於一種不被過度治理的藝術。
第二次演講,名為“自我的文化”,於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義為一種關於我們自己的曆史本體論,指齣他對啓濛的看法和他對古希臘-羅馬的分析有關。隨後,福柯在伯剋利分校還參加瞭三次討論會,迴顧瞭他哲學進程中的若乾方麵。
批判既可針對治理,也可針對自己。無論是質疑治理的批判,還是質疑自我的批判,齣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啓濛的精神。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編者把《什麼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思想史的方法論
評分##像潘老師這樣按時交稿的譯者,不敢怠慢#下半年還有一本=。=
評分##3.5 問答環節有點水,沒多少新內容,而且不明白為什麼把它們和前麵的演講稿縫成一本書。
評分##三顆星給排版!這麼大個兒的字看的好纍啊 ~ 自我文化有重複~簡略一番還是文選那套比較好
評分##越讀下去越覺得福柯就是造瞭很多詞來完成他的各種分析,他的(而不是康德的)批判實際上就是把主體放在一個必然有著權力介入的社會網絡中進行考察,批判是一種推動力,但這種推動永遠不可能使社會達到一個徹底的理想狀態,於是要呼籲人們認識和反抗自己的被過度治理的狀態。關於自我的部分,則是從關係齣發,闡明自我是需要去建構進而構成道德主體的東西。 一直不明白的是治理一詞的原文是什麼(現在懶得扒英文版對照瞭),鑒於目前國內政治學領域對其的使用,我不得不産生很可能無關的聯想。再有就是,如果把福柯的書寫變換成“正常”模式,是不是就沒有太多新意瞭呢?初讀《規訓》時尚覺極佳,再讀這本時就有些枯燥無味瞭,不知他的位置是否得到瞭過高的估計。
評分##B / 新內容不多。譯者前言依然有些迷惑。
評分##繼續挖坑…
評分##批判就是自願不臣服的藝術,就是深思熟慮不順從的藝術!
評分##順道讀瞭篇陶東風《啓濛、批判與同時代——對三個理論文本的解讀》“無論是盯住黑暗(阿甘本),還是批判(福柯),抑或公開運用理性(康德),其最不可或缺的品質是什麼?對此他們的迴答非常一緻:不是知識,也不是理性本身,而是勇氣。”本書強調對治理的批判:批判既可針對治理,也可針對自己,也就是可用批判態度來對待自己,不把自己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質疑自己,質疑構成自我的原則、方法和代價,把自己當成是一件有待於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而無論是質疑治理的批判,還是質疑自我的批判,齣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啓濛的精神。啓濛的實質就是批判,就是走齣不成熟狀態的勇氣和決心。“啓濛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彆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康德)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