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魅力2018

精神的魅力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朗朗 著
图书标签:
  • 精神世界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哲学
  • 心理学
  • 人生感悟
  • 智慧
  • 思考
  • 内省
  • 精神力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3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2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神的魅力 2018》所选都是都是北大知名校友的回忆文章,有利于读者从个体视角了解北大。文章充满细节,饱含深情,可读性高。

内容简介

  2018年,北京大学将迎来双甲子华诞。作为北大杰出的老师、校友,回顾个人经历,讲述北大历史,弘扬北大精神,对于传承北大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党委宣传部特组织纪念文集,作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的重点书推出。本书中包含了北京大学近70余位著名学者、校友的文章,这是他们与北大密切相关的奋斗史,有成功、喜悦,也有寂寞、艰难、苦涩,这种经历与感悟,既是个人的回顾,也是对年轻后学的激励,更是北大精神传承很好的载体。

作者简介

  蒋朗朗,学者,副教授。祖籍江苏,1964年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偏重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2012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兼)、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兼)。

目录

目 录
序  袁行霈/1
 
北大人与中国文化梦 许渊冲/1
勇于创新
  ——迎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 张世英/9
我是北大法律人 蒲 坚/12
不忘初心,从一而终 韩济生/20
萦绕平生北大情 郭应禄/28
关于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回忆 厉以宁/35
庆贺北大双甲子华诞 王理嘉/44
北大感悟 马克垚/53
琴韵书香悠远
  ——北京大学120周年 谢 冕/59
我的北大情 严文明/67
未名湖的灵气 杨芙清/72
我在新北大早年的那些事 胡壮麟/80
我与北大俄罗斯学 李明滨/87
在我记忆中的慧修师 严家炎/96
从教学和基础研究到工业开发
  ——自发单层分散现象的发现和
北大先锋公司的创办 谢有畅/101
从沙滩北大广场起步 杨应昌/106
从教60年叙怀 王阳元/113
教育树人 活力永续
  ——铭谢北大母校的教育培养 王 颖/121
感恩北大 陈堃銶/126
赴美进修记事 应隆安/133
我对『图书馆学』的几点思考 吴慰慈/139
从北大到敦煌 樊锦诗/145
捕捉火花
  ——陪苏先生聊天 郭大顺/150
怀念恩师张龙翔教授 居乃琥/159
我在北大听讲座 蒋廷瑜/164
我考古生涯的北大情怀 陈振裕/171
走在追求『合格』的路上 黄宗良/179
北大人 蒋绍愚/187
北京大学6206生活回忆 赵殿增/192
北大生活回忆 任光宣/197
我是如何走进金融领域教学和科研的 曹凤岐/203
微斯人,吾谁与归?
  ——怀念张冠尧先生 罗 芃/210
英雄气 君子风 燕园情
  ——纪念北大120周年华诞 袁 明/216
北大图书馆的变与不变 葛晓音/224
我的北大60年记忆 王缉慈/230
传承与创新
  ——执教燕园 李孝聪/236
在北大,英雄不问来路 蔡运龙/242
北大与我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世杰/247
一本四十多年前的讲义 唐晓峰/253
黄枬森先生的最后斗争和精神魅力
  ——晚年拼搏与哲学遗愿 王 东/260
甘甜的责任 王思斌/272
戊戌而立 今又戊戌 王 迅/279
网络世界的乐和烦 赵敦华/283
我所认识的一位北大人
  ——潘乃穆老师和她整理出版的潘光旦先生遗著 马 戎/291
北大往事及两篇作业 高洪波/300
北大的魅力和我的两个北大导师 辜正坤/309
回首往事 感念北大 仝 华/321
永远的北大 倪晓建/328
北大学术传统是中华文化瑰宝
  ——为母校校庆120周年而作 王小甫/334
我的北大情结 曾 毅/340
北大忆往 张学智/349
时代精神的丰碑 李 强/357
北大:一座驿站 曹文轩/364
我与北大的结缘 何怀宏/376
我来北大教书 牛 军/381
在燕园做片红叶也幸福 平新乔/387
北大的先生和学生 韩茂莉/393
未名湖是有灵魂的 王岳川/404
精神的源泉 永远的学堂
  ——写在北大120周年华诞之际 陈十一/412
忆俞伟超 林梅村 /420
向大师致敬 孙祁祥/4281978年我的北大记忆 吴志攀/435
我在北大写《华夏主义》 叶自成/442
我的北大岁月
  ——人口健康交叉学科研究的求索之路 郑晓瑛/450
《走进北大》画册背后的故事 王恩哥 /458
跳跃的记忆:北大—剑桥—北大 周力平/464
擦亮北大这盏灯 刘震云/475
思想之乡 王一川/478
骋怀学海记 王余光/488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关 平/496
我与北大:精神的魅力 水 涛/501
寻根京师大学堂 饶 毅/508
我在北大参加的三个专书读书会 孙玉文/512
梦想的启航与归程
  ——北大和我的故事 谢晓亮/522
沐浴在燕园的春风里 袁毓林/531
成长中的感悟 梅 宏/535
为还我一个美丽的故乡 俞孔坚/545
燕园与静园
  ——我们北大的校园 孔庆东/553
杂忆我的北大生活 苏彦捷/564
北大的楼和北大的人 姚 洋/569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与北大天文 刘晓为/577
像未名湖一样宁静 陆绍阳/586
师恩无期德永恒
  ——追念我的本科“导师”成汉昌教授 臧运祜/591
数学人的情怀 张平文/596
无处不在的北大
  ——兼贺北大120年校庆 董 强/605
我在北大学考古 韩建业/611
我眼中的北大天文赛先生 张 冰/619
我的北大 田晓菲/624
坚守与淡泊
  ——为庆祝母校北京大学120周年而作 王曙光/627
记靳公 吴增定/638
我和我的老师 吴 飞/644
从激光加速到激光加速器
  ——写在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之际 颜学庆/651
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 陈 鹏/656

前言/序言



袁行霈

120年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浪潮,催生了北京大学。“爱国”“革新”遂成为北大的基因,成为北大永不磨灭的精神。

一提起北大,就会想到湖光塔影。诚然,那湖光塔影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风光旖旎的小径仿佛是美丽的线条。但更能代表北大的,乃是120年凝聚起来的精神,即心系国家、愿以自己的一生换来民族
的繁荣昌盛。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诗表达了无数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先贤们的心志,也可借以形象地表述北大精神的深邃。

一提起北大,就会想到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诚然,那里浓郁的学术氛围,让我们恋恋不舍。但更让我们魂牵梦绕的,乃是120年凝聚起来的精神,即永不安于现状,眼睛永远望着前方,不断探索、追
求、创新。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是带着几分稚气和羞涩的学子,不管是在校的,还是已经走出校园的,都有一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冲动和激情,向前,向前,向前,做出无愧于北大的贡献。

我们常说自己是北大人,北大人应该是勇敢的探路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来源。我们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也有过刻骨铭心的屈辱。现在,这个民族正在复兴,正在世界舞台上担当重要的角色,正在为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北大精神的魅力就来自我们的民族。

1988年,北大出版过一本《精神的魅力》,几十位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记录了各自对北大的回忆,共同抒发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展现了北大的精神面貌。日居月诸,又过了30个春秋,适逢北大120周年华诞,那本书的作者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已是华发苍颜,而一代新人正以其青春的年华,焕发出新的魅力。校方拟出版此书的续本,命我撰一小文作为引言。不敢推诿,聊书数语,未能表达我心激动之万一。
《浮光掠影: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剪影》 引言 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辰,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命运的塑造者。他们的人生轨迹,或辉煌,或坎坷,或短暂,或漫长,但无一不深刻地烙印在时间的年轮上。《浮光掠影: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剪影》并非一本宏大的叙事史,它选取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足以引起我们深思的人物片段,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内在逻辑,以及那些瞬间如何汇聚成一股股推动历史前进的暗流。本书旨在以点带面,通过聚焦个体生命中的关键节点,折射出更广阔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和思想演变。 第一章:觉醒年代的孤勇者——从知识分子的命运看思想的萌芽 本章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思想变革的黎明时分,敢于质疑、敢于呐喊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身处帝制晚期的腐朽之中,也可能游走于新旧思潮的交汇点。例如,我们会审视一位在学堂中悄然传播新学,却因此面临严苛审查的年轻教师;一位在文学创作中,以隐晦而深刻的笔触,描绘底层人民疾苦,试图唤醒麻木灵魂的作家。他们的勇气,并非源于匹夫之勇,而是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书中的一个故事,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位被誉为“思想的火炬”的学者,在他生命中的某个决定性时刻。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他收到一份来自官方的“劝告”,要求他停止一切“不合时宜”的言论。他站在书桌前,灯光下,泛黄的书页似乎在低语。他的人生选择,不仅仅关乎个人前途,更关乎一个时代思想的走向。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的挣扎:是随波逐流,安享一份体面的生活;还是坚持己见,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为后辈点亮一条前行的道路?我们通过对他书信、日记的“想象性重构”,力图捕捉他内心深处的激荡,理解他为何选择了那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这种选择,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以来对知识的敬畏、对民众的责任感的累积。 另一位主人公,则可能是一位在某个边陲小镇,默默翻译西方著作的翻译家。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的翻译工作,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微光,将世界的先进思想一点点传递进来。他的生活可能清贫而寂寞,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我们描绘他工作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窗外是呼啸的风声,室内是他专注的身影。他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他的人生,是无声的呐喊,是对知识无止境的探索,是对文明交流的默默贡献。 这些人物的命运,虽然个体差异巨大,但他们共同谱写了“觉醒”的主旋律。他们的行动,即便在当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为后来的思想解放播下了种子。本书将深入剖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洪流中,选择成为那个时代的“孤勇者”。 第二章:尘埃落定的英雄——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选择看坚守与妥协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命运常常被卷入其中,成为大潮中的一滴水。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面临艰难抉择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或许并非轰轰烈烈,却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可能是为国捐躯的士兵,可能是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也可能是为了家庭默默奉献的女性。 让我们走进一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老兵。他并非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也非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却在炮火连天中,一次次选择留下,保护自己的战友,守护自己的阵地。我们描绘他满是沟壑的脸庞,眼神中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如何在恐惧与责任之间摇摆,如何在生死边缘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的选择,不是为了荣耀,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责任感,一种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眷恋,一种对身边战友的情谊。 再比如,我们讲述一位在社会变革时期,依然坚持传统技艺的老匠人。当新式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他的生活,当他的手艺似乎变得过时,他依然选择日复一日地打磨他的工具,雕琢他的作品。他并非固执守旧,而是对“匠心”二字的执着,对技艺传承的信念。我们可以看到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木头或金属上留下的痕迹,那是时间的沉淀,是技艺的精华。他的故事,是对“慢”的赞美,是对“专注”的致敬,是对那些在快速发展中可能被遗忘的价值的守护。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一位在动荡年代,为了保护家人而做出艰难妥协的母亲。她的故事,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平凡的伟大。她可能为了生存,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信仰,为了孩子,不得不放弃一些曾经珍视的东西。她的妥协,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长远的生存和希望。我们描绘她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熟睡的孩子,眼中闪烁的泪光,以及她内心深处不曾熄灭的希望。 这些人物的选择,可能伴随着无奈,伴随着牺牲,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坚守的意义。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尘埃”,却在沉淀之后,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第三章:时代潮头上的弄潮儿——从颠覆与革新看进步的力量 历史的进程,离不开那些敢于挑战现状,敢于推翻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人。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科技、艺术、政治等领域,扮演着“弄潮儿”角色的先驱者。他们的创新,往往伴随着争议,但他们的勇气,却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一个不被看好的领域,投入了十年的青春与汗水。周围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资金的支持也捉襟见肘,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可能废寝忘食地工作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足以让他激动不已。我们描绘他眼中闪烁着求知的火花,他对待实验数据的严谨态度,以及他最终在某个关键时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个突破,可能改变了某个行业的格局,也可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新的可能。 再比如,我们讲述一位在艺术领域,打破传统藩篱的画家。他的作品,可能在当时被视为“怪诞”或“离经叛道”,但他却用全新的视角和技法,挑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我们可以想象他面对审视的目光,平静地解释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如同他内心的呐喊,表达着他对世界独有的理解。他的“颠覆”,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源于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对表达方式的极致追求。 我们还会涉及一位在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敢于提出激进主张的改革家。他的想法,可能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但他却坚信自己的改革能够带来更公平、更进步的社会。我们描绘他在激烈的辩论中,据理力争的场景,他的声音可能带着疲惫,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他的“革新”,是对僵化体制的挑战,是对进步力量的凝聚。 这些“弄潮儿”,他们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但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开辟了新的航道。他们是时代的引领者,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如同潮水般,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 结论 《浮光掠影: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剪影》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完整的历史图景,而是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去触摸那些构成历史的肌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个体生命中闪耀的光芒,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如何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从觉醒年代的孤勇者,到尘埃落定的英雄,再到时代潮头上的弄潮儿,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光影,也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思考。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共鸣,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理解。它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望,也是一次对未来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精神的魅力2018》时,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觉得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励志书。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并没有停留于表面上的“积极思考”,而是深入到“精神”的根源,探讨了那些影响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深层机制。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意义感”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有目标”,而是深入剖析了意义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于我们抵抗焦虑、寻找人生方向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真的能带给我内心的满足,还是我需要去寻找更深层次的、更具个人价值的意义。我喜欢作者在引用心理学研究和哲学观点时,那种巧妙的融合,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让我能够自己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生活和挑战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评分

这本书《精神的魅力2018》就像一场意外的旅行,带我进入了一个我从未预料到的风景。我一直觉得“精神”这个词,要么是宗教的领域,要么是哲学的深度探讨,总觉得离我的日常生活很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情绪管理”时,那种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触。它并没有将负面情绪妖魔化,而是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它们,如何与它们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逃避。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关于“自我同情”的例子,让我意识到原来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也可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给自己一些理解和安慰,而不是严苛地苛责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过去总是习惯于自我批评,觉得自己不够好。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学着善待自己,这种感觉真的非常舒缓。而且,书中关于“内在动机”的讨论,也让我开始思考,我做很多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追求外在的认可,还是源于内心的热爱。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并试图找到更持久、更健康的动力来源。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精神的魅力2018》这本书抱着相当大的怀疑态度。我对“精神”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有种莫名的抗拒,觉得它有点玄乎,不切实际,而且经常跟一些我不太认同的观点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一点点地剥开了我内心的那层防护。我最被打动的是它对于“韧性”的解读,那种不是硬碰硬的抵抗,而是在逆境中找到弹性、学会迂回、甚至从中汲取力量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挑战,之前总是觉得灰心丧气,现在却开始思考,也许我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应对,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负面情绪。书里有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觉得这些理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基础的。我尤其喜欢它在谈到“成长型思维”时,那种鼓励人们拥抱未知、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的观点。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因为我一直是个比较害怕失败的人,总是在原地踏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一种想要去尝试、去突破的冲动。

评分

《精神的魅力2018》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极其温柔但坚定地方式,引导我走进了自己从未仔细观察过的内心花园。我过去总是忙于外部世界的奔波,对于内在的滋养和关注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忽视。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渴望。它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特定的理念,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让我自己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想法和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感恩”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感谢的对象,而是深入探讨了感恩背后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比如如何减轻焦虑、提升幸福感。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感恩日记”,每天写下三件让我感到感激的事情,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周,我发现自己的心情真的变得更加积极开朗了,对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更加敏感。此外,书中关于“创造力”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我对创造力是少数人天赋的刻板印象,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能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感觉,让我更加自信地去拥抱一个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精神的魅力2018》真的像一本藏宝图,打开后才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我从未设想过的关于“精神”的可能性。我一直以为精神世界是某种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东西,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它被具体化、被拆解了,变得触手可及。作者的叙述方式很有意思,不像传统的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心流”的章节,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过,但回想自己全情投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那种时间仿佛静止、忘却一切烦恼的体验,和书里描述的如出一辙。这让我意识到,原来那些闪光时刻,那些让我们感到生命最有活力的瞬间,都与精神的深度参与息息相关。而且,书里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提供了很多视角和方法,让我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比如,它讲到如何通过正念来提升自我觉察,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小练习,发现确实能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平静,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琐事牵绊。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启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对其充满了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