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说诗3.忽如一夜春风来

啸天说诗3.忽如一夜春风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啸天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唐诗
  • 宋词
  • 文学
  • 文化
  • 古典诗歌
  • 啸天说诗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诗歌解读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5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8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啸天说诗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爱好者

周啸天先生对诗词歌赋的解读,文字清新自然、大气而充满哲思,绝无半点矫揉造作。周啸天先生对诗,对人,对事,有着简朴却包含极深人生哲理的总结,这是他潜心40年深耕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之后的精彩结论。读《啸天说诗》,对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理解有豁然开朗之感。

内容简介

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很短小,语言很精炼,技术含量很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很难读懂,很难鉴赏的一类文体。鲁奖得主、《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应我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本书为其一。周啸天先生对古典诗词研究精深,他的鉴赏心得可谓字字玑珠,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其传世是必然的!从奇崛险怪到雅俗共赏,“言人之所未言” “歌诗合为事而作” 看中唐诗人如何“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和写实通俗。

作者简介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yi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yi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精彩书评

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目录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003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00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07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010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012

逢入京使014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官军015

赵将军歌017

/碛中作018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019

山房春事二首(录一)021

戏问花门酒家翁022

春梦023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025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026

金陵怀古028

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029

听邻家吹笙031

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032

景云

画松034

顾况

公子行036

宫词037

窦叔向

夏夜宿表兄话旧038

张潮

江南行040

于良史

春山夜月042

柳中庸

听筝043

孟云卿

寒食045

张继

枫桥夜泊047

钱起

赠阙下裴舍人050

暮春归故山草堂051

戴叔伦

过三闾庙053

题稚川山水055

李端

胡腾儿056

鸣筝058

拜新月060

闺情061

胡令能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063

小儿垂钓064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066

韦应物

幽居067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068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070

登楼寄王卿072

寄李儋元锡074

滁州西涧075

寒食寄京师诸弟076

调笑令077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079

咏史079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081

同崔邠登鹳雀楼082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084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086

立秋前一日览镜088

鹧鸪词089

上洛桥090

汴河曲092

边思093

从军北征095

听晓角096

宫怨098

春夜闻笛099

行舟101

隋宫燕102

上汝州郡楼103

写情105

度破讷沙(录一)107

塞下曲(录一)108

夜上受降城闻笛109

卢纶

送李端111

塞下曲(录二)113

逢病军人116

畅诸

登鹳雀楼117

窦牟

奉诚园闻笛119

刘采春

啰唝曲六首(录三)121

刘商

古意124

画石125

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126

崔护

题都城南庄128

晚鸦130

李涉

再宿武关131

润州听暮角132

井栏砂宿遇夜客133

崔郊

赠去婢135

裴潾

白牡丹137

孟郊

游子吟139

古怨别141

秋怀十五首(录一)142

巫山曲144

怨诗146

古别离148

洛桥晚望149

登科后151

陈羽

从军行152

杨巨源

和练秀才杨柳154

城东早春155

武元衡

春兴157

赠道者158

王建

水夫谣160

羽林行162

望夫石163

新嫁娘词164

江馆165

雨过山村166

赠李愬仆射二首(录一)168

江陵使至汝州169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170

寄蜀中薛涛校书172

宫词一百首(录二)174

张志和

渔歌子177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178

宿王昌龄隐居180

三日寻李九庄182

塞下曲四首(录一)184

张籍

野老歌186

猛虎行188

牧童词189

节妇吟191

夜到渔家192

湘江曲194

成都曲195

凉州词三首(录一)197

秋思198

韩愈

听颖师弹琴199

山石201

李花赠张十一署203

送桂州严大夫20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07

答张十一功曹209

青青水中蒲三首21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13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215

晚春217

湘中219

春雪220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221

游太平公主山庄223

题木居士224

薛能

牡丹四首(录一)226

薛涛

送友人228

筹边楼229

张仲素

春闺思231

燕子楼诗三首232

贾至

春思二首(录一)235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236

韩翃

寒食237

宿石邑山中239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241

长恨歌243

花非花252

琵琶行254

赋得古原草送别259

钱塘湖春行261

池上262

问刘十九263

大林寺桃花264

暮江吟265

邯郸冬至夜思家266

夜筝268

长相思269

元稹

织妇词271

连昌宫词273

遣悲怀三首276

行宫278

六年春遣怀八首(录二)280

菊花282

西归绝句十二首(录一)283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285

得乐天书286

酬乐天频梦微之288

重赠乐天289

离思291

吕温

刘郎浦口号292

刘禹锡

平蔡州三首(录一)294

蜀先主庙296

金陵怀古298

昼居池上亭独吟299

西塞山怀古30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03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305

淮阴行五首(录一)307

秋风引308

石头城310

乌衣巷311

台城313

阿娇怨314

秋词二首316

与歌者米嘉荣318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320

和乐天《春词》321

望洞庭323

堤上行三首(录二)324

踏歌词四首(录二)326

竹枝词(录三)329

竹枝词九首(录一)330

杨柳枝词九首(录一)332

柳枝词333

浪淘沙九首(录二)335

望夫山337

柳宗元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339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341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342

渔翁3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346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347

江雪349

重别梦得350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352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353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354


精彩书摘

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这首咏成都的诗用仄韵,前两句为拗句,故以“曲”为题,有别于一般的七绝。有人说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诗,错。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作者听从成都来的人讲起成都,引发了他对成都的浓厚兴趣而作的一首诗。按成都从秦时筑城以来,到唐代已是除两京外数一数二的繁华都会。李白到过、杜甫到过、唐玄宗也到过,偏偏作者没有到过,所以他感到神往。

“锦江近西烟水绿”二句,说成都风光与风物。成都有两条江环绕,一条为府河、一条为南河,二水交汇于城的东南,称“锦江”,光是这个江名,就令人心醉。“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刘禹锡),这是另一位诗人想象中的成都,可见当时锦江多么有名。“锦江近西”的一段叫浣花溪,这个溪名也令人心醉,杜甫草堂即在此地。但张籍可能没有听说,只能写到“烟水绿”这个份上。“新雨山头荔枝熟”,这一句是该打屁股的、露了马脚的诗句。陆游是到过成都的,所以他批评道:“此未尝至成都者也。成都无山,亦无荔枝。苏黄门诗云:‘蜀中荔枝出嘉州,其馀及眉半有不?’盖眉之彭山县已无荔枝矣,况成都乎!”(《老学庵笔记》五)这是千真万确的话。有人和陆游抬杠,说他过于拘泥,这话说别人还差不多!须知这是硬伤。圣于诗若陆放翁者,哪得拘泥!一定要为张籍圆场,只能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就像白居易写唐玄宗入蜀,竟写出“峨眉山下少人行”(《长恨歌》)之句,错误是错误,可以不扣分就是了。

“万里桥边多酒家”二句,写对成都酒家和宾馆的神往。因为江水环绕,所以成都多桥,其中“万里桥”的知名度最高。因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不小心蹦出一句名言:“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桥即由此得名。此桥既是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枢纽,又是一大名胜古迹,文人吟唱不绝于书,所以作者觉得必写。然后说到成都的酒和酒家,杜诗有“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杜诗详注》引《成都记》:“成都府西五十里,因水标名曰郫县,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作者听别人吹到这种酒,以及万里桥边的酒家,不禁十分向往。此外,成都还是音乐之都,杜诗说:“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有很多美丽的老板娘,杜诗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更不必说那里还有一个女诗人薛涛了。“游人爱向谁家宿”,意思是处处堪醉,家家可宿。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作者并没有真的到过成都,所以他不被事实箍住,可以恣意想象,把成都说得神乎其神。明明一马平川,说得山也有了,荔枝也有了。撇开这一点不论,作者写成都的水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为成都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就是对成都的贡献。比起“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城市广告,早了一千多年。

凉州词三首(录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朋友提议,讲一首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唐诗吧。我于是想到张籍的《凉州词》,因为诗里写到驼铃和丝绸之路,从凉州(今甘肃武威)通往安西。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沦陷于吐蕃。张籍同题诗共三首,第三首说:“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境内)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可见诗作于安西沦陷六十年后,即宣宗大中四年(850)前后,凉州尚未收复,可见诗中情景,实出于诗人的想象。

“边城暮雨雁飞低”二句,是春到边城(即凉州)的情景。默想这首诗,记忆总是窜到另一首诗,即岑参的《过碛》:“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那首诗也提到安西,而作者真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行走。这首诗却不同,所以没有“四望云天直下低”的实感。作者张籍描绘的是一幅春回边城的情景,“芦笋”是初春的物候,不必是实景。顺便说,张籍经常想当然地写诗,有一首《成都曲》,竟有“新雨山头荔枝熟”之句,读者凭这一点就知道他并未到过成都。这首诗也写到新雨(暮雨),带来清寂之感,而“雁飞低”,暗示的应是“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七岁女子诗)。

“无数铃声遥过碛”二句,写的就更不是实景了,而是在安西、凉州沦陷,丝绸之路阻绝后,作者对历史时空的一个回忆。它使人想起一首流行歌曲《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小轩)用这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来诠释张籍的这两句诗,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在旧文《论空间感》一文中这样讲:“如果现实空间乏味,也不要紧。要么营造一个虚拟的空间,像《夜雨寄北》那样;要么找回一个历史的空间。”张籍《凉州词》就是很好的范例。我写过一首七绝咏剑门蜀道的“拦马墙”,这是山路上砌成的一道矮墙,防止马匹跌入深谷;那里的古柏参天,道路甚是萧寂,无多诗意。如果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以前呢,感受会迥乎不同。因成一诗云:“参天皇柏岂非材,禁伐千秋遥胜栽。铃转时光隧道里,前头应有马帮来。”这里也写到铃声,而写的当时,并没有想到张籍《凉州词》;而在空间处理上,与之有不谋而合之处。


前言/序言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第一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文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最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最短小,语言最精练,技术含量最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最难读懂,最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最高,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浮生半日闲:在诗意中寻觅安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总能唤醒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期盼,也恰似我们在这繁忙尘世中,渴望寻得片刻宁静与慰藉的心境。《浮生半日闲》并非一本循规蹈矩的诗集,也非一味罗列哲理的学问,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喧嚣的世界里,为你递上一杯温热的茶,轻声诉说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诗意与智慧。 本书的每一页,都如同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四季的流转,是人生的起伏,是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深刻感悟。它旨在引领读者暂时放下肩头的重担,卸下生活的疲惫,走进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在这里,没有KPI的压力,没有会议的催促,只有一缕清风,一段悠扬的旋律,和一句能够触动灵魂的诗句。 一、寻常巷陌,不凡情怀 《浮生半日闲》的开篇,便从我们最熟悉的日常切入。清晨醒来,第一缕阳光洒落窗台,茶米油盐,鸡毛蒜皮,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底色。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寻常的景致被赋予了别样的光彩。 比如,关于“早起”。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作者笔下的早起,并非冷冰冰的勤奋论调,而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晨露珠在叶尖晶莹滚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息,远处传来第一声鸟鸣,唤醒沉睡的世界。这是一种与自然同步的节奏,一种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作者并非让你强迫自己与闹钟搏斗,而是让你体会到,当身体真正与自然和谐共振时,那份从内而外散发的清醒与活力。 再比如,“一饭一蔬”。餐桌上的食物,有时被视为生存的燃料,有时则成为社交的载体。但在《浮生半日闲》中,作者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每一餐的意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看似平凡,却凝聚了农民的汗水、土地的馈赠,以及烹饪者的一份心意。每一口食物,都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都是生命延续的源泉。作者鼓励我们放慢咀嚼的速度,感受食物的温度与质地,品味其中的甘甜与滋味,将“吃饭”这件事,升华为一种感恩与享受。 书中还描绘了“窗外景致”的力量。无论是繁华都市的高楼林立,还是宁静乡村的炊烟袅袅,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用心观察,就能发现隐藏其中的诗意。一棵树的年轮,一片云的形状,一次雨的落下,都可能成为触发我们内心感动的契机。作者提醒我们,我们并非被困于物质的牢笼,而是常常因为过度关注“目标”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打开窗户,让目光越过眼前的苟且,去拥抱远方的诗意,去感受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二、物我两忘,心灵栖息 《浮生半日闲》的中间部分,将视角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探索。当生活的喧嚣渐渐远去,当外在的纷扰逐渐平息,我们才能真正听到内心的声音。 “独处”是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主题。在这个社交媒体发达、人际关系复杂的时代,独处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然而,作者认为,真正的成长与智慧,往往孕育于独处的静谧之中。一个人安静地思考,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梳理内心的情绪,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作者并非提倡孤僻,而是强调在人群之外,为自己留出一片能够让心灵得以安放的空间。在这片空间里,我们可以放下伪装,袒露真实的自我,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 “静观其变”是另一种重要的品质。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事情并非我们能够掌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往往会感到焦虑与不安。作者鼓励读者学会“静观其变”,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风浪中保持镇定,观察水流与风向,寻找最佳的航行路线。这是一种智慧的沉淀,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心态去应对。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洞察本质,方能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遗忘”也成为书中一个重要的篇章。我们常常被过去的经历所困扰,被未实现的愿望所折磨。然而,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那些错失的机会,都已成为过去。执着于过去,只会让我们失去当下。作者并非提倡麻木不仁,而是鼓励我们学会放下,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让那些不必要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水流,慢慢消散。遗忘,不是抹去,而是释怀,是为了让心灵重新变得轻盈,去迎接新的可能。 三、诗意栖居,生活升华 《浮生半日闲》的结尾,将笔锋转向如何将这份“闲”与“诗意”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生命的升华。 “品味生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享受,而是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一杯茶的温度,一本书的墨香,一次雨的陪伴,都可能成为我们品味生活的绝佳素材。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仪式感”。这些仪式感,不必宏大,不必昂贵,可以是每天早晨的一杯温水,可以是睡前的一段轻音乐,它们如同点缀在平淡日子里的星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与光芒。 “与自然对话”是实现诗意栖居的关键。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忠实的倾听者。作者鼓励读者走出房门,走进山川河流,去感受风的抚摸,去聆听雨的声音,去仰望星空的浩瀚。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我们会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无论是短暂的郊游,还是长期的户外徒步,都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创造”则是将生活升华的终极途径。这里的创造,并非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或发明家,而是指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注入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创意。可以是为家里添置一盆绿植,可以是为朋友写一张小卡片,可以是为家人准备一顿特别的晚餐。这些看似微小的创造,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价值,让生活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惊喜与活力的旅程。 《浮生半日闲》并非要你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隐士,也并非要求你成为一个整日吟风弄月的诗人。它所倡导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从容,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与美好。它是一本为你而写,为你而存在的书,希望在你疲惫时,给你一处休憩的港湾;在你迷茫时,给你一盏指引的灯;在你孤单时,给你一位默默陪伴的知己。 这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寓意,愿这本书能如同一场春风,悄然吹拂你的心田,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生活中的无数“梨花”,让你的生命,因此而更加丰盈、更加绚烂。翻开《浮生半日闲》,让我们一同踏上一段宁静而充满发现的旅程,在诗意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浮生半日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它对人物复杂性的挖掘,那份深刻与无奈,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这里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身处道德的灰色地带,被环境、历史和自身的弱点所裹挟。我尤其关注那些配角,他们并非功能性的工具人,每一个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过往和坚持,即使戏份不多,作者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他们灵魂的深度。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代入其中一个角色的视角,体验那种进退维谷的痛苦,甚至会反思自己如果身处同样的境地,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不是靠煽情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作者对人性阴暗面和光辉面同等程度的坦诚。它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矛盾,看完后劲很大,需要时间静下来消化这种关于“人”的沉重思考。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它那宛如古典大师手笔般的语言质感深深吸引住了。文字的排列组合,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音乐性的流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带着一种精心的打磨痕迹,仿佛宝石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这种语言的密度和质感,让我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拗口却又异常精准的表达。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叙述,而是需要读者投入心神去解码的迷宫。那些比喻和意象的运用,高明之处在于它们既贴合当下情境,又隐约指向了更宏大的哲学思考,让人在为故事的发展而心潮澎湃的同时,也能被文字本身的美学价值所折服。坦白说,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读,怕是会错失掉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微光。这是一种需要“敬畏”着去阅读的作品,对那些追求文字纯粹美感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场盛宴。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艺术手法是极其大胆且富有实验性的。它似乎拒绝遵循任何既定的流派标签,而是巧妙地将不同风格的元素熔于一炉。时而有史诗般的磅礴,时而又转为极其私密、几近内心独白的片段,这种跳跃感在某些时刻可能会让不适应的读者感到些许混乱,但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时而挥舞出激昂的交响,时而又轻点出空灵的独奏,而这一切的切换都服务于故事的内在情绪流动。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使得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故事结构的预期,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野心和力量的作品,它不是用来消遣的,更像是用来激起思考和讨论的。

评分

这部作品在世界观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与逻辑自洽性。它没有采用那种陈旧的、依附于现实的框架,而是凭空搭建起了一个完整且运行规则清晰的宇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那些细微的、非主流的社会结构和习俗的描绘,毫不含糊,即便是那些初次登场的概念,也能通过上下文的解释,迅速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并且感觉这个体系是如此的真实可信。这种严谨性,就像是顶级的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复杂的空中花园,每一个支撑点、每一条引力线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我特别喜欢看那些“小人物”在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的命运抉择,他们的挣扎与抗争,因为有了这个坚实的背景依托,显得更加具有分量和史诗感。它成功地做到了“虚构”与“真实感”的完美平衡,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由文字构筑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飞起,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根看不见的鞭子,驱赶着情节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我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坐上了一趟高速列车,窗外的风景是如此密集和引人入胜,让人根本无暇分神去想下一站会是什么。尤其是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处理得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每一次“砰”的一声,都像是精准地击中了故事的核心。这种毫不拖沓的处理方式,非常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阅读满足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那种简练却有力的笔触,没有冗余的心理活动堆砌,而是通过行动和对话,将人物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模糊的片段,而是清晰、有力的画面感,这种高效的叙事技巧,在当代文学中是相当难得的。它挑战了传统上那种需要耐心铺陈的叙事模式,更像是一种对读者注意力的精确把握与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