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天說詩3.忽如一夜春風來

嘯天說詩3.忽如一夜春風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周嘯天 著
圖書標籤:
  • 詩詞鑒賞
  • 唐詩
  • 宋詞
  • 文學
  • 文化
  • 古典詩歌
  • 嘯天說詩
  • 忽如一夜春風來
  • 詩歌解讀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518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280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嘯天說詩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字數:325000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愛好者

周嘯天先生對詩詞歌賦的解讀,文字清新自然、大氣而充滿哲思,絕無半點矯揉造作。周嘯天先生對詩,對人,對事,有著簡樸卻包含極深人生哲理的總結,這是他潛心40年深耕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之後的精彩結論。讀《嘯天說詩》,對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理解有豁然開朗之感。

內容簡介

在古典文學的各類文體中,“詩詞”是篇幅很短小,語言很精煉,技術含量很高,從而被人們公認為很難讀懂,很難鑒賞的一類文體。魯奬得主、《唐詩鑒賞辭典》主撰稿人周嘯天先生應我社之約,將其曆年精心撰寫的古典詩詞鑒賞文章匯編齣版,本書為其一。周嘯天先生對古典詩詞研究精深,他的鑒賞心得可謂字字璣珠,如此精彩的古典詩詞鑒賞文集,必將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其傳世是必然的!從奇崛險怪到雅俗共賞,“言人之所未言” “歌詩閤為事而作” 看中唐詩人如何“不平則鳴,筆補造化”和寫實通俗。

作者簡介

周嘯天,號欣托,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第六屆魯迅文學奬詩歌奬得主。所獲其他奬項有《詩刊》首屆詩詞奬第yi名、第五屆華夏詩詞奬第yi名、2015詩詞中國傑齣貢獻奬。

精彩書評

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 鍾振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目錄

目錄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003

輪颱歌奉送封大夫齣師西徵004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007

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010

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012

逢入京使014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官軍015

趙將軍歌017

/磧中作018

虢州後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019

山房春事二首(錄一)021

戲問花門酒傢翁022

春夢023

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025

雲陽館與韓紳宿彆026

金陵懷古028

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029

聽鄰傢吹笙031

皎然

尋陸鴻漸不遇032

景雲

畫鬆034

顧況

公子行036

宮詞037

竇叔嚮

夏夜宿錶兄話舊038

張潮

江南行040

於良史

春山夜月042

柳中庸

聽箏043

孟雲卿

寒食045

張繼

楓橋夜泊047

錢起

贈闕下裴捨人050

暮春歸故山草堂051

戴叔倫

過三閭廟053

題稚川山水055

李端

鬍騰兒056

鳴箏058

拜新月060

閨情061

鬍令能

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綉樣063

小兒垂釣064

嚴維

丹陽送韋參軍066

韋應物

幽居067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068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070

登樓寄王卿072

寄李儋元锡074

滁州西澗075

寒食寄京師諸弟076

調笑令077

戎昱

移傢彆湖上亭079

詠史079

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彆081

同崔邠登鸛雀樓082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084

過五原鬍兒飲馬泉086

立鞦前一日覽鏡088

鷓鴣詞089

上洛橋090

汴河麯092

邊思093

從軍北徵095

聽曉角096

宮怨098

春夜聞笛099

行舟101

隋宮燕102

上汝州郡樓103

寫情105

度破訥沙(錄一)107

塞下麯(錄一)108

夜上受降城聞笛109

盧綸

送李端111

塞下麯(錄二)113

逢病軍人116

暢諸

登鸛雀樓117

竇牟

奉誠園聞笛119

劉采春

囉嗊麯六首(錄三)121

劉商

古意124

畫石125

權德輿

嶺上逢久彆者又彆126

崔護

題都城南莊128

晚鴉130

李涉

再宿武關131

潤州聽暮角132

井欄砂宿遇夜客133

崔郊

贈去婢135

裴潾

白牡丹137

孟郊

遊子吟139

古怨彆141

鞦懷十五首(錄一)142

巫山麯144

怨詩146

古彆離148

洛橋晚望149

登科後151

陳羽

從軍行152

楊巨源

和練秀纔楊柳154

城東早春155

武元衡

春興157

贈道者158

王建

水夫謠160

羽林行162

望夫石163

新嫁娘詞164

江館165

雨過山村166

贈李愬僕射二首(錄一)168

江陵使至汝州169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170

寄蜀中薛濤校書172

宮詞一百首(錄二)174

張誌和

漁歌子177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178

宿王昌齡隱居180

三日尋李九莊182

塞下麯四首(錄一)184

張籍

野老歌186

猛虎行188

牧童詞189

節婦吟191

夜到漁傢192

湘江麯194

成都麯195

涼州詞三首(錄一)197

鞦思198

韓愈

聽穎師彈琴199

山石201

李花贈張十一署203

送桂州嚴大夫205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207

答張十一功曹209

青青水中蒲三首211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213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215

晚春217

湘中219

春雪220

同水部張員外籍麯江春遊寄白二十二捨人221

遊太平公主山莊223

題木居士224

薛能

牡丹四首(錄一)226

薛濤

送友人228

籌邊樓229

張仲素

春閨思231

燕子樓詩三首232

賈至

春思二首(錄一)235

巴陵夜彆王八員外236

韓翃

寒食237

宿石邑山中239

白居易

上陽白發人241

長恨歌243

花非花252

琵琶行254

賦得古原草送彆259

錢塘湖春行261

池上262

問劉十九263

大林寺桃花264

暮江吟265

邯鄲鼕至夜思傢266

夜箏268

長相思269

元稹

織婦詞271

連昌宮詞273

遣悲懷三首276

行宮278

六年春遣懷八首(錄二)280

菊花282

西歸絕句十二首(錄一)283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285

得樂天書286

酬樂天頻夢微之288

重贈樂天289

離思291

呂溫

劉郎浦口號292

劉禹锡

平蔡州三首(錄一)294

蜀先主廟296

金陵懷古298

晝居池上亭獨吟299

西塞山懷古30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03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彆305

淮陰行五首(錄一)307

鞦風引308

石頭城310

烏衣巷311

颱城313

阿嬌怨314

鞦詞二首316

與歌者米嘉榮318

聽舊宮人穆氏唱歌320

和樂天《春詞》321

望洞庭323

堤上行三首(錄二)324

踏歌詞四首(錄二)326

竹枝詞(錄三)329

竹枝詞九首(錄一)330

楊柳枝詞九首(錄一)332

柳枝詞333

浪淘沙九首(錄二)335

望夫山337

柳宗元

鞦曉行南榖經荒村339

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341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342

漁翁344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346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347

江雪349

重彆夢得350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352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353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354


精彩書摘

成都麯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裏橋邊多酒傢,遊人愛嚮誰傢宿?

這首詠成都的詩用仄韻,前兩句為拗句,故以“麯”為題,有彆於一般的七絕。有人說這是張籍遊成都時寫的一首詩,錯。真實的情況,應該是作者聽從成都來的人講起成都,引發瞭他對成都的濃厚興趣而作的一首詩。按成都從秦時築城以來,到唐代已是除兩京外數一數二的繁華都會。李白到過、杜甫到過、唐玄宗也到過,偏偏作者沒有到過,所以他感到神往。

“錦江近西煙水綠”二句,說成都風光與風物。成都有兩條江環繞,一條為府河、一條為南河,二水交匯於城的東南,稱“錦江”,光是這個江名,就令人心醉。“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劉禹锡),這是另一位詩人想象中的成都,可見當時錦江多麼有名。“錦江近西”的一段叫浣花溪,這個溪名也令人心醉,杜甫草堂即在此地。但張籍可能沒有聽說,隻能寫到“煙水綠”這個份上。“新雨山頭荔枝熟”,這一句是該打屁股的、露瞭馬腳的詩句。陸遊是到過成都的,所以他批評道:“此未嘗至成都者也。成都無山,亦無荔枝。蘇黃門詩雲:‘蜀中荔枝齣嘉州,其馀及眉半有不?’蓋眉之彭山縣已無荔枝矣,況成都乎!”(《老學庵筆記》五)這是韆真萬確的話。有人和陸遊抬杠,說他過於拘泥,這話說彆人還差不多!須知這是硬傷。聖於詩若陸放翁者,哪得拘泥!一定要為張籍圓場,隻能說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就像白居易寫唐玄宗入蜀,竟寫齣“峨眉山下少人行”(《長恨歌》)之句,錯誤是錯誤,可以不扣分就是瞭。

“萬裏橋邊多酒傢”二句,寫對成都酒傢和賓館的神往。因為江水環繞,所以成都多橋,其中“萬裏橋”的知名度最高。因為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設宴送費禕齣使東吳,費禕不小心蹦齣一句名言:“萬裏之行,始於此橋。”橋即由此得名。此橋既是成都水陸交通的一個樞紐,又是一大名勝古跡,文人吟唱不絕於書,所以作者覺得必寫。然後說到成都的酒和酒傢,杜詩有“酒憶郫筒不用沽”(《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杜詩詳注》引《成都記》:“成都府西五十裏,因水標名曰郫縣,以竹筒盛美酒,號為郫筒。”作者聽彆人吹到這種酒,以及萬裏橋邊的酒傢,不禁十分嚮往。此外,成都還是音樂之都,杜詩說:“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贈花卿》)有很多美麗的老闆娘,杜詩說:“黃四娘傢花滿蹊,韆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更不必說那裏還有一個女詩人薛濤瞭。“遊人愛嚮誰傢宿”,意思是處處堪醉,傢傢可宿。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作者並沒有真的到過成都,所以他不被事實箍住,可以恣意想象,把成都說得神乎其神。明明一馬平川,說得山也有瞭,荔枝也有瞭。撇開這一點不論,作者寫成都的水文化、酒文化、旅遊文化,為成都做瞭一個大大的廣告,就是對成都的貢獻。比起“成都,一個來瞭就不想走的城市”的城市廣告,早瞭一韆多年。

涼州詞三首(錄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朋友提議,講一首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唐詩吧。我於是想到張籍的《涼州詞》,因為詩裏寫到駝鈴和絲綢之路,從涼州(今甘肅武威)通往安西。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唐德宗貞元六年(790),淪陷於吐蕃。張籍同題詩共三首,第三首說:“鳳林關(在今甘肅臨夏境內)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鞦。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可見詩作於安西淪陷六十年後,即宣宗大中四年(850)前後,涼州尚未收復,可見詩中情景,實齣於詩人的想象。

“邊城暮雨雁飛低”二句,是春到邊城(即涼州)的情景。默想這首詩,記憶總是竄到另一首詩,即岑參的《過磧》:“黃沙磧裏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嚮西。”那首詩也提到安西,而作者真在這條絲綢之路上行走。這首詩卻不同,所以沒有“四望雲天直下低”的實感。作者張籍描繪的是一幅春迴邊城的情景,“蘆筍”是初春的物候,不必是實景。順便說,張籍經常想當然地寫詩,有一首《成都麯》,竟有“新雨山頭荔枝熟”之句,讀者憑這一點就知道他並未到過成都。這首詩也寫到新雨(暮雨),帶來清寂之感,而“雁飛低”,暗示的應是“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七歲女子詩)。

“無數鈴聲遙過磧”二句,寫的就更不是實景瞭,而是在安西、涼州淪陷,絲綢之路阻絕後,作者對曆史時空的一個迴憶。它使人想起一首流行歌麯《夢駝鈴》:“攀登高峰望故鄉/黃沙萬裏長/何處傳來駝鈴聲/聲聲敲心坎……風沙揮不去印在曆史的血痕/風沙飛不去蒼白海棠血淚/黃沙吹老瞭歲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經多少個今夜/夢迴秦關。”(小軒)用這首流行歌麯的歌詞來詮釋張籍的這兩句詩,是再恰當不過瞭。

我在舊文《論空間感》一文中這樣講:“如果現實空間乏味,也不要緊。要麼營造一個虛擬的空間,像《夜雨寄北》那樣;要麼找迴一個曆史的空間。”張籍《涼州詞》就是很好的範例。我寫過一首七絕詠劍門蜀道的“攔馬牆”,這是山路上砌成的一道矮牆,防止馬匹跌入深榖;那裏的古柏參天,道路甚是蕭寂,無多詩意。如果穿越時空,迴到韆年以前呢,感受會迥乎不同。因成一詩雲:“參天皇柏豈非材,禁伐韆鞦遙勝栽。鈴轉時光隧道裏,前頭應有馬幫來。”這裏也寫到鈴聲,而寫的當時,並沒有想到張籍《涼州詞》;而在空間處理上,與之有不謀而閤之處。


前言/序言


凡例

一、本書性質為中國傳統詩詞歌賦之曆代名篇賞析,劃分為“詩經楚辭”、“八代詩賦”、“唐宋詩詞”、“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五部分。

二、全書析文纍計一韆三百餘篇。為讀者便攜、便覽計,分為六冊齣版,每冊分量大緻相當。作品排列,大體上以時代先後為序,並附作者小傳。

三、第一冊含“詩經楚辭”、“八代詩賦”;第六冊含“元明清詩詞麯”、“近現代詩詞”;“唐宋詩詞”為全書重點、居十分之七,纍計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冊。

文學研究最基礎的工作,是對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而對於一篇具體文學作品的閱讀,實包含著三個要素:一,文本解讀。二,藝術分析。三,審美判斷。

首先,我們要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這就是“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有兩種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與“讀者定位”。所謂“作者定位”,是指讀者以作者為本位,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盡可能做到客觀、冷靜,在作品文字所給定的彈性範圍內,披文入情,力求對作品做齣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讀。它關注的焦點,是作者的創作。所謂“讀者定位”,是指讀者以自我為本位,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關心作者想說的是什麼,隻關心我從作品中讀到瞭什麼。這種定位,理論後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在中國古典傳統則是“六經注我”,“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它關注的焦點,是讀者的接受。作為一般讀者,普通文學愛好者,愛怎麼讀就怎麼讀,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為學者,專業研究者,當我們在對具體作傢具體作品創作的本身進行研究,而非對其作品的大眾接受進行研究時,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還不夠。還要探討作者“怎樣說”,審視其寫作技術,這就是“藝術分析”。然而,光讀懂作者在“說什麼”,弄明白作者“怎樣說”,也還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最終,我們還必須對該做品作齣評價:它“說得怎樣”?“說”得好還是不好?好到什麼程度,不好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審美判斷”。文學之區彆於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質屬性,在語言藝術之審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於其語言運用,辭達而已,作者說得清楚,讀者看得明白,目的便達到瞭。而文學作品則不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將文學等同於其他各類文字著述,閱讀文學作品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審美的層次,即無異於對濛娜麗莎做人體解剖,真正是煞風景瞭。

總的來說,在古典文學的各類文體中,“詩詞”是篇幅最短小,語言最精練,技術含量最高,從而被人們公認為最難讀懂,最難鑒賞的一類文體。一般讀者不必說瞭,一般學者也不必說瞭,即便是資深的專傢,乃至於大師級的學者,對具體詩詞作品的文本閱讀,誤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對某些詩詞作品的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於隔靴搔癢。

筆者這樣說,並非信口雌黃,而是以事實為根據的。三十多年前,筆者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承濛上海辭書齣版社信賴,誠邀筆者作為《唐宋詞鑒賞辭典》的總審訂者之一,與上海古籍齣版社原副總編輯陳振鵬先生共同審訂瞭該書的全稿。該書是上海辭書齣版社繼《唐詩鑒賞辭典》開創體例並獲得巨大成功、巨大社會效益之後編輯的第二部鑒賞辭典,約稿規格是很高的。撰稿人當中,不乏當時詩詞研究界的著名專傢學者乃至大師級的學者。但即便如此,書稿在文本解讀、藝術分析與審美判斷這三個方麵,還是存在著大量的失誤。筆者前後花瞭一年多時間,細細審讀,寫下瞭數韆條具體的審讀、修改意見。這些意見,絕大多數都經陳振鵬先生裁決認可,由他親自操刀對原稿做瞭訂正;或反饋給作者,請他們自行修改。

在筆者的審讀印象中,鑒賞文字質量最高,幾乎無懈可擊的撰稿人為數並不太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撰稿人當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嘯天先生。當時嘯天碩士生畢業不久,尚未成名,筆者與他素昧平生,緣慳一麵,亦無通訊往來。但每讀其文,輒擊節嘆賞,欽服不已。筆者在與《唐詩鑒賞辭典》《唐宋詞鑒賞辭典》的責任編輯湯高纔先生閑談時,對嘯天所撰鑒賞文章曾做過大意如下的評價:彆人沒有讀懂的詩詞,嘯天讀懂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但沒能讀齣其好處來,而嘯天讀齣來瞭;彆人雖然讀懂瞭,也讀齣好處來瞭,但下筆數韆言,剌剌不能自休,卻說不到位,而嘯天的鑒賞文章,既一語破的,文字又簡淨明快,絕不拖遝,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高纔先生對此評價深為贊同,並說他在《唐詩鑒賞辭典》的組稿過程中就已發現嘯天的長纔,因此一約再約,以緻在此兩部鑒賞辭典中,嘯天所撰稿件篇數獨多。高纔先生實在是一個愛纔的前輩,真能識英雄於風塵之中,不拘一格用人纔啊!

三十年後,筆者與嘯天已成為熟識的朋友。嘯天應四川人民齣版社之約,將其曆年精心撰寫的古典詩詞鑒賞文章匯編齣版,而不以筆者為謭陋,來電命序。義不容辭,乃重述當年所見如此,今日所見依然如此的評價,以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詩詞鑒賞文集,必將得到廣大讀者的寶重,其傳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鍾振振撰於南京仙鶴山莊寓所之酉卯齋



浮生半日閑:在詩意中尋覓安寜 “忽如一夜春風來,韆樹萬樹梨花開。” 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總能喚醒心中對美好事物的期盼,也恰似我們在這繁忙塵世中,渴望尋得片刻寜靜與慰藉的心境。《浮生半日閑》並非一本循規蹈矩的詩集,也非一味羅列哲理的學問,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喧囂的世界裏,為你遞上一杯溫熱的茶,輕聲訴說那些藏在尋常日子裏的詩意與智慧。 本書的每一頁,都如同打開瞭一扇窗,窗外是四季的流轉,是人生的起伏,是那些被時光衝刷卻依然閃耀的深刻感悟。它旨在引領讀者暫時放下肩頭的重擔,卸下生活的疲憊,走進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綠洲。在這裏,沒有KPI的壓力,沒有會議的催促,隻有一縷清風,一段悠揚的鏇律,和一句能夠觸動靈魂的詩句。 一、尋常巷陌,不凡情懷 《浮生半日閑》的開篇,便從我們最熟悉的日常切入。清晨醒來,第一縷陽光灑落窗颱,茶米油鹽,雞毛蒜皮,這些構成瞭我們生活的底色。然而,在作者的筆下,這些尋常的景緻被賦予瞭彆樣的光彩。 比如,關於“早起”。古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作者筆下的早起,並非冷冰冰的勤奮論調,而是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清晨露珠在葉尖晶瑩滾動,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花草混閤的清新氣息,遠處傳來第一聲鳥鳴,喚醒沉睡的世界。這是一種與自然同步的節奏,一種迴歸生命本初的狀態。作者並非讓你強迫自己與鬧鍾搏鬥,而是讓你體會到,當身體真正與自然和諧共振時,那份從內而外散發的清醒與活力。 再比如,“一飯一蔬”。餐桌上的食物,有時被視為生存的燃料,有時則成為社交的載體。但在《浮生半日閑》中,作者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每一餐的意義。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看似平凡,卻凝聚瞭農民的汗水、土地的饋贈,以及烹飪者的一份心意。每一口食物,都是大自然給予的恩賜,都是生命延續的源泉。作者鼓勵我們放慢咀嚼的速度,感受食物的溫度與質地,品味其中的甘甜與滋味,將“吃飯”這件事,升華為一種感恩與享受。 書中還描繪瞭“窗外景緻”的力量。無論是繁華都市的高樓林立,還是寜靜鄉村的炊煙裊裊,隻要你願意停下腳步,用心觀察,就能發現隱藏其中的詩意。一棵樹的年輪,一片雲的形狀,一次雨的落下,都可能成為觸發我們內心感動的契機。作者提醒我們,我們並非被睏於物質的牢籠,而是常常因為過度關注“目標”而忽略瞭“過程”中的美好。打開窗戶,讓目光越過眼前的苟且,去擁抱遠方的詩意,去感受生命最真實的存在。 二、物我兩忘,心靈棲息 《浮生半日閑》的中間部分,將視角轉嚮瞭更深層次的心靈探索。當生活的喧囂漸漸遠去,當外在的紛擾逐漸平息,我們纔能真正聽到內心的聲音。 “獨處”是書中反復提及的一個主題。在這個社交媒體發達、人際關係復雜的時代,獨處似乎成瞭一種奢侈。然而,作者認為,真正的成長與智慧,往往孕育於獨處的靜謐之中。一個人安靜地思考,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梳理內心的情緒,纔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作者並非提倡孤僻,而是強調在人群之外,為自己留齣一片能夠讓心靈得以安放的空間。在這片空間裏,我們可以放下僞裝,袒露真實的自我,與自己的內心達成和解。 “靜觀其變”是另一種重要的品質。生活充滿瞭不確定性,很多事情並非我們能夠掌控。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們往往會感到焦慮與不安。作者鼓勵讀者學會“靜觀其變”,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在風浪中保持鎮定,觀察水流與風嚮,尋找最佳的航行路綫。這是一種智慧的沉澱,一種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洞察。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以一種更從容、更智慧的心態去應對。在紛繁復雜的局麵中,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洞察本質,方能做齣最明智的抉擇。 “遺忘”也成為書中一個重要的篇章。我們常常被過去的經曆所睏擾,被未實現的願望所摺磨。然而,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那些錯失的機會,都已成為過去。執著於過去,隻會讓我們失去當下。作者並非提倡麻木不仁,而是鼓勵我們學會放下,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讓那些不必要的負擔,隨著時間的水流,慢慢消散。遺忘,不是抹去,而是釋懷,是為瞭讓心靈重新變得輕盈,去迎接新的可能。 三、詩意棲居,生活升華 《浮生半日閑》的結尾,將筆鋒轉嚮如何將這份“閑”與“詩意”融入日常生活,實現生命的升華。 “品味生活”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它超越瞭簡單的物質享受,而是對生命體驗的深度挖掘。一杯茶的溫度,一本書的墨香,一次雨的陪伴,都可能成為我們品味生活的絕佳素材。作者通過生動的筆觸,引導讀者去發現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儀式感”。這些儀式感,不必宏大,不必昂貴,可以是每天早晨的一杯溫水,可以是睡前的一段輕音樂,它們如同點綴在平淡日子裏的星辰,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與光芒。 “與自然對話”是實現詩意棲居的關鍵。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忠實的傾聽者。作者鼓勵讀者走齣房門,走進山川河流,去感受風的撫摸,去聆聽雨的聲音,去仰望星空的浩瀚。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我們的心靈會得到淨化,我們會重新找迴生命的本真。無論是短暫的郊遊,還是長期的戶外徒步,都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塵世的喧囂,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創造”則是將生活升華的終極途徑。這裏的創造,並非一定要成為藝術傢或發明傢,而是指在生活的各個層麵,注入自己的獨特思考與創意。可以是為傢裏添置一盆綠植,可以是為朋友寫一張小卡片,可以是為傢人準備一頓特彆的晚餐。這些看似微小的創造,都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價值,讓生活不再是單調的重復,而是充滿驚喜與活力的旅程。 《浮生半日閑》並非要你成為一個脫離現實的隱士,也並非要求你成為一個整日吟風弄月的詩人。它所倡導的,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從容,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並創造屬於自己的詩意與美好。它是一本為你而寫,為你而存在的書,希望在你疲憊時,給你一處休憩的港灣;在你迷茫時,給你一盞指引的燈;在你孤單時,給你一位默默陪伴的知己。 這正如“忽如一夜春風來,韆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寓意,願這本書能如同一場春風,悄然吹拂你的心田,讓你在不經意間,發現生活中的無數“梨花”,讓你的生命,因此而更加豐盈、更加絢爛。翻開《浮生半日閑》,讓我們一同踏上一段寜靜而充滿發現的旅程,在詩意中,找迴屬於自己的浮生半日閑。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說,這本書的藝術手法是極其大膽且富有實驗性的。它似乎拒絕遵循任何既定的流派標簽,而是巧妙地將不同風格的元素熔於一爐。時而有史詩般的磅礴,時而又轉為極其私密、幾近內心獨白的片段,這種跳躍感在某些時刻可能會讓不適應的讀者感到些許混亂,但我卻從中體會到瞭一種獨特的張力。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指揮傢,手中的指揮棒時而揮舞齣激昂的交響,時而又輕點齣空靈的獨奏,而這一切的切換都服務於故事的內在情緒流動。這種不拘一格的錶達,使得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故事結構的預期,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過程中去。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野心和力量的作品,它不是用來消遣的,更像是用來激起思考和討論的。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它對人物復雜性的挖掘,那份深刻與無奈,簡直讓人不忍直視。這裏的角色,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他們都身處道德的灰色地帶,被環境、曆史和自身的弱點所裹挾。我尤其關注那些配角,他們並非功能性的工具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的過往和堅持,即使戲份不多,作者也用寥寥數語勾勒齣瞭他們靈魂的深度。讀著讀著,我常常會代入其中一個角色的視角,體驗那種進退維榖的痛苦,甚至會反思自己如果身處同樣的境地,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不是靠煽情堆砌齣來的,而是源於作者對人性陰暗麵和光輝麵同等程度的坦誠。它迫使讀者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願麵對的矛盾,看完後勁很大,需要時間靜下來消化這種關於“人”的沉重思考。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被它那宛如古典大師手筆般的語言質感深深吸引住瞭。文字的排列組閤,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一種音樂性的流動,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帶著一種精心的打磨痕跡,仿佛寶石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閤適的位置上,摺射齣不同的光芒。這種語言的密度和質感,讓我在閱讀時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那些拗口卻又異常精準的錶達。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敘述,而是需要讀者投入心神去解碼的迷宮。那些比喻和意象的運用,高明之處在於它們既貼閤當下情境,又隱約指嚮瞭更宏大的哲學思考,讓人在為故事的發展而心潮澎湃的同時,也能被文字本身的美學價值所摺服。坦白說,如果隻是囫圇吞棗地讀,怕是會錯失掉作者埋藏在字裏行間的那些微光。這是一種需要“敬畏”著去閱讀的作品,對那些追求文字純粹美感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場盛宴。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是飛起,仿佛作者手裏握著一根看不見的鞭子,驅趕著情節馬不停蹄地嚮前奔跑。我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坐上瞭一趟高速列車,窗外的風景是如此密集和引人入勝,讓人根本無暇分神去想下一站會是什麼。尤其是那些關鍵的轉摺點,處理得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每一次“砰”的一聲,都像是精準地擊中瞭故事的核心。這種毫不拖遝的處理方式,非常適閤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能讓人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的閱讀滿足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時,那種簡練卻有力的筆觸,沒有冗餘的心理活動堆砌,而是通過行動和對話,將人物的矛盾展現得淋灕盡緻。讀完後,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模糊的片段,而是清晰、有力的畫麵感,這種高效的敘事技巧,在當代文學中是相當難得的。它挑戰瞭傳統上那種需要耐心鋪陳的敘事模式,更像是一種對讀者注意力的精確把握與利用。

评分

這部作品在世界觀的構建上展現齣瞭驚人的想象力與邏輯自洽性。它沒有采用那種陳舊的、依附於現實的框架,而是憑空搭建起瞭一個完整且運行規則清晰的宇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那些細微的、非主流的社會結構和習俗的描繪,毫不含糊,即便是那些初次登場的概念,也能通過上下文的解釋,迅速被讀者所接受和理解,並且感覺這個體係是如此的真實可信。這種嚴謹性,就像是頂級的建築師在設計一座復雜的空中花園,每一個支撐點、每一條引力綫都經過瞭精確的計算。我特彆喜歡看那些“小人物”在這樣一個宏大背景下的命運抉擇,他們的掙紮與抗爭,因為有瞭這個堅實的背景依托,顯得更加具有分量和史詩感。它成功地做到瞭“虛構”與“真實感”的完美平衡,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完全忘記瞭自己置身於一個完全由文字構築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