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啸天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情感
  • 回忆
  • 爱情
  • 人生
  • 文学
  • 经典
  • 啸天
  • 现代诗
  • 伤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5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7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啸天说诗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很短小,语言很精炼,技术含量很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很难读懂,很难鉴赏的一类文体。鲁奖得主、《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应我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本书为其一。周啸天先生对古典诗词研究精深,他的鉴赏心得可谓字字玑珠,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其传世是必然的!从沉博绝丽到轻倩秀艳,用丽语写悲哀, 以心象融铸物象,看晚唐诗人如何吟咏衰老孤独、乡愁羁恨。

作者简介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yi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yi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精彩书评

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目录

目录

杨敬之

赠项斯003

韩琮

晚春江晴寄友人004

暮春浐水送别006

骆谷晚望007

皇甫松

浪淘沙009

于鹄

古词010

江南曲012

巴女谣013

贾岛

宿山寺015

雪晴晚望017

寄韩潮州愈018

寻隐者不遇020

剑客021

题兴化寺园亭022

姚合

闲居024

穷边词二首(录一)026

项斯

山行027

雍裕之

自君之出矣029

江边柳031

柳絮032

农家望晴033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034

故洛城037

汴河亭039

塞下041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042

途经秦始皇墓044

谢亭送别045

施肩吾

幼女词047

望夫词048

夜笛词049

刘皂

旅次朔方051

何希尧

柳枝词053

方干

题君山054

刘叉

冰柱056

姚秀才爱余小剑因赠059

偶书060

张祜

观徐州李司空猎061

莫愁曲063

苏小小歌064

题孟处士宅065

集灵台二首(录一)067

纵游淮南069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070

长安秋夜073

登崖州城作074

李贺

示弟076

咏怀二首077

苏小小歌080

天上谣082

秋来084

秦王饮酒085

感讽五首(录二)088

致酒行091

李凭箜篌引093

雁门太守行095

梦天097

金铜仙人辞汉歌098

北中寒100

将进酒101

官街鼓104

开愁歌106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108

苦昼短110

马诗二十三首(录二)112

南园十三首(录四)115

昌谷北园新笋121

杜牧

润州12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23

九日齐山登高124

早雁126

赤壁127

过华清宫128

江南春130

泊秦淮132

寄扬州韩绰判官133

赠别134

金谷园135

清明137

屏风绝句138

题乌江亭140

南陵道中141

遣怀143

叹花144

山行146

秋夕147

雍陶

题情尽桥148

城西访友人别墅149

天津桥春望151

温庭筠

达摩支曲152

赠少年154

蔡中郎坟155

咸阳值雨156

过分水岭157

题卢处士山居159

碧涧驿晓思160

送人东游162

菩萨蛮(小山重叠)164

更漏子(玉炉香)165

望江南(梳洗罢)167

李群玉

黄陵庙168

放鱼170

火炉前坐171

引水行172

黄陵庙173

赠人174

书院二小松176

无可

秋寄从兄贾岛177

刘驾

贾客词179

刘沧

经炀帝行宫180

李频

湖口送友人182

崔珏

哭李商隐(录一)183

司马札

宫怨185

薛逢

宫词186

赵嘏

寒塘188

江楼旧感189

李忱

瀑布联句190

陈陶

陇西行192

李商隐

赠柳194

锦瑟196

无题二首198

安定城楼202

无题四首203

隋宫209

重过圣女祠210

赠刘司户212

二月二日213

无题四首(录一)215

碧城三首(其一)217

泪218

流莺220

正月崇让宅222

富平少侯224

乐游原225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227

忆梅228

天涯229

谒山230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231

贾生233

隋宫234

北齐二首236

夜雨寄北238

嫦娥239

霜月240

梦泽241

寄令狐郎中242

杜司勋243

柳245

端居246

咏史247

日射248

齐宫词249

汉宫词250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252

宫妓254

宫辞255

代赠二首(其一)256

瑶池257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259

板桥晓别260

龙池261

吴宫263

忆住一师264

武昌妓

续韦蟾句265

乐边人267

马戴

灞上秋居268

出塞269

崔橹

三月晦日送客270

华清宫三首(录二)271

于濆

苦辛吟273

张乔

河湟旧卒274

徐夤

蝴蝶276

郑畋

马嵬坡277

罗隐

黄河279

魏城逢故人280

雪282

鹦鹉283

金钱花284

柳285

蜂286

赠妓云英287

自遣289

皮日休

汴河怀古(其二)291

咏蟹29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294

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295

春夕酒醒296

陆龟蒙

别离297

和袭美春夕酒醒299

白莲300

新沙301

怀宛陵旧游302

曹邺

官仓鼠303

王镣

感事305

高蟾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306

韦庄

秦妇吟308

台城316

忆昔317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319

金陵图320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321

与东吴生相遇323

古离别324

菩萨蛮(人人尽说)325

荷叶杯(记得那年)326

聂夷中

伤田家328

田家329

周朴

董岭水331

韩偓

故都333

安贫335

惜花336

春尽337

效崔国辅体四首339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341

夜深342

已凉343

复偶见344

深院346


精彩书摘

将进酒

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这首诗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辞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锺”,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锺”形容杯之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红”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炒菜油爆的声音气息本难入诗,也被“玉脂泣”“香风”等华艳辞藻诗化了。运用这么多辞藻,却又令人不觉堆砌、累赘,只觉五彩缤纷,兴会淋漓,奥妙何在?乃是因诗人怀着对人生的深深眷恋,诗中声、色、香、味无不出自“真的神往的心”(鲁迅),故辞藻能为作者所使而不觉繁复了。

以下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境上更加奇妙。吹笛就吹笛,偏作“吹龙笛”,形象地状出笛声之悠扬有如瑞龙长吟——乃非人世间的音乐;击鼓就击鼓,偏作“击鼍鼓”,盖鼍皮坚厚可蒙鼓,着一“鼍”字,则鼓声洪亮如闻。继而,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也许受到“谁为发皓齿”(曹植)句的启发,但效果大不同,曹诗“皓齿”只是“皓齿”,而此句“皓齿”借代佳人,又使人由形体美见歌声美,或者说将听觉美通转为视觉美。将舞女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同样代美人,又能具体生动显示出人体的曲线美,一举两得。“皓齿”“细腰”各与歌唱、舞蹈特征相关,用来均有形象暗示功用,能化陈词为新语。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

“行乐须及春”(李白),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下两句则意味“须及春”。铸词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在桃花之落与雨落这两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中达成联想,从而创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比任何写风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为惊心动魄的境界,这是需要多么活跃的想象力和多么敏捷的表现力,想象与联想活跃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贺形象思维的一个最大特色。他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银浦流云学水声”“羲和敲日玻璃声”等例子不胜枚举。真是“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由于诗人称引精美名物,运用华艳辞藻,同时又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了色彩、线条等绘画形式美。

诗中写宴席的诗句,也许使人想到前人名句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作》),“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杜甫《丽人行》),相互比较一下,能更好认识李贺的特点。它们虽然都在称引精美名物,但李贺“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他不用“琥珀光”形容“兰陵美酒”——如李白所作那样,而用“琥珀浓”取代“美酒”一词,自有独到面目。更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名物与名物间,绝少“欲饮”“盛来”“厌饫久未下”等叙写语言,只是在空间内把物象一一感性呈现(即不作理性说明)。然而,“琉璃锺,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诸物象并不给人脱节的感觉,而自有“盛来”“欲饮”“厌饫”之意,即能形成一个宴乐的场面。

这手法与电影“蒙太奇”(镜头剪辑)语言相类。电影不能靠话语叙述,而是通过一些基本视象、具体画面、镜头的衔接来“造句谋篇”。虽纯是感性显现,而画面与画面间又有内在逻辑联系。如前举诗句,杯、酒、滴酒的槽床相继出现,就给人酒宴进行着的意念。

省略叙写语言,不但大大增加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能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此诗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的瑰丽夸大的描写,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前后似不协调而正具有机联系。前段以人间乐事极力反衬死的可悲,后段以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这样,就十分生动而真实地将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揭示出来了。总之,这个乐极生悲、龙身蛇尾式的奇突结构,有力表现了诗歌的主题。这又表现了李贺艺术构思上不落窠臼的特点。


前言/序言

凡例

一、本书性质为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之历代名篇赏析,划分为“诗经楚辞”、“八代诗赋”、“唐宋诗词”、“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五部分。

二、全书析文累计一千三百余篇。为读者便携、便览计,分为六册出版,每册分量大致相当。作品排列,大体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附作者小传。

三、第一册含“诗经楚辞”、“八代诗赋”;第六册含“元明清诗词曲”、“近现代诗词”;“唐宋诗词”为全书重点、居十分之七,累计析文九百六十篇,故跨越一至六册。


文学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对于一篇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实包含着三个要素:一,文本解读。二,艺术分析。三,审美判断。

首先,我们要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这就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两种不同的定位:“作者定位”与“读者定位”。所谓“作者定位”,是指读者以作者为本位,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在作品文字所给定的弹性范围内,披文入情,力求对作品做出有可能最接近作者本意的解读。它关注的焦点,是作者的创作。所谓“读者定位”,是指读者以自我为本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关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只关心我从作品中读到了什么。这种定位,理论后盾是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在中国古典传统则是“六经注我”,“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关注的焦点,是读者的接受。作为一般读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是他的自由,不容他人置喙。但作为学者,专业研究者,当我们在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创作的本身进行研究,而非对其作品的大众接受进行研究时,通常都采取“作者定位”。

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还不够。还要探讨作者“怎样说”,审视其写作技术,这就是“艺术分析”。然而,光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弄明白作者“怎样说”,也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最终,我们还必须对该做品作出评价:它“说得怎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不好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审美判断”。文学之区别于其他文字著述的本质属性,在语言艺术之审美。其他文字著述,或求真,或求真且善,至于其语言运用,辞达而已,作者说得清楚,读者看得明白,目的便达到了。而文学作品则不仅求真,求善,更求其美。因此,将文学等同于其他各类文字著述,阅读文学作品仅求其真、其善,而不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即无异于对蒙娜丽莎做人体解剖,真正是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最短小,语言最精练,技术含量最高,从而被人们公认为最难读懂,最难鉴赏的一类文体。一般读者不必说了,一般学者也不必说了,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乃至于大师级的学者,对具体诗词作品的文本阅读,误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某些诗词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也未必切中肯綮,甚或不免于隔靴搔痒。

笔者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三十多年前,笔者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承蒙上海辞书出版社信赖,诚邀笔者作为《唐宋词鉴赏辞典》的总审订者之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陈振鹏先生共同审订了该书的全稿。该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继《唐诗鉴赏辞典》开创体例并获得巨大成功、巨大社会效益之后编辑的第二部鉴赏辞典,约稿规格是很高的。撰稿人当中,不乏当时诗词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级的学者。但即便如此,书稿在文本解读、艺术分析与审美判断这三个方面,还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笔者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细细审读,写下了数千条具体的审读、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绝大多数都经陈振鹏先生裁决认可,由他亲自操刀对原稿做了订正;或反馈给作者,请他们自行修改。

在笔者的审读印象中,鉴赏文字质量最高,几乎无懈可击的撰稿人为数并不太多。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撰稿人当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便是周啸天先生。当时啸天硕士生毕业不久,尚未成名,笔者与他素昧平生,缘悭一面,亦无通讯往来。但每读其文,辄击节叹赏,钦服不已。笔者在与《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闲谈时,对啸天所撰鉴赏文章曾做过大意如下的评价:别人没有读懂的诗词,啸天读懂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但没能读出其好处来,而啸天读出来了;别人虽然读懂了,也读出好处来了,但下笔数千言,剌剌不能自休,却说不到位,而啸天的鉴赏文章,既一语破的,文字又简净明快,绝不拖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高才先生对此评价深为赞同,并说他在《唐诗鉴赏辞典》的组稿过程中就已发现啸天的长才,因此一约再约,以致在此两部鉴赏辞典中,啸天所撰稿件篇数独多。高才先生实在是一个爱才的前辈,真能识英雄于风尘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三十年后,笔者与啸天已成为熟识的朋友。啸天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约,将其历年精心撰写的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汇编出版,而不以笔者为谫陋,来电命序。义不容辞,乃重述当年所见如此,今日所见依然如此的评价,以为喤引。如此精彩的古典诗词鉴赏文集,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宝重,其传世是必然的!

2017年5月23日,钟振振撰于南京仙鹤山庄寓所之酉卯斋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 序曲:时光的低语与情感的潮涌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浸润了千年时光的诗句,如同陈年的佳酿,在心头缓缓回甘,又似悠扬的乐章,在记忆深处低声吟唱。当我们拾起《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本书时,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门后是那些曾经鲜活、如今已然沉淀的时光,是那些在生命长河中激荡起伏的思绪与情感。本书并非单纯的诗歌选集,也不是僵硬的学术论述,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深沉的目光,与你一同走入那些承载着“追忆”二字重量的灵魂深处。 “啸天说诗”系列,在读者心中早已是品质与深度的代名词。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盛宴,将那些历久弥新的诗篇,以一种温润而深刻的方式呈现。而《此情可待成追忆》作为系列的第四部,更是将这份“追忆”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它聚焦于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时光流转、人事变迁而变得格外动人的诗句,那些曾经的欢愉、悲伤、思念、失落,如今都化作了我们解读过去、体悟当下的密钥。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对“追忆”二字的深刻洞察。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痕迹,那些曾经的遇见、离别,那些曾经的梦想、失落,都汇聚成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诗歌,作为一种凝练而富有情感的艺术形式,恰恰是最善于捕捉和表达这些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的。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古人的情感在今人的心中产生共鸣,让那些遥远的过去,变得触手可及。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也有对物是人非的淡淡伤感;它既是对青春岁月、初恋情怀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未能实现的理想、错过的机遇的喟叹。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宏大而又普遍的情感主题展开,试图通过解读和阐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经典诗篇,带领读者一同进行一场关于“追忆”的心灵之旅。 二、 章节精览:情深意重,层层剥茧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而是精心构建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体系。全书共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如同拼图的一块,共同勾勒出“追忆”的全貌。 第一部分:时光的棱镜——那些凝固的瞬间 这一部分,书籍将聚焦于那些能够将某个特定瞬间定格的诗句。也许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眼神的交汇;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离别,一个挥手告别的背影;又或者是一个寻常的黄昏,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这些瞬间,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了我们反复咀嚼的经典。 例如,对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样的诗句,书籍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落花的描绘,而是会深入挖掘诗人借落花抒发的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无人理解的孤寂。它会探讨诗人如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画面。 又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这句诗,在许多人心中是壮丽的。但在“追忆”的视角下,它同样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感慨,一种面对历史洪流的渺小感。书籍将引导读者去体味,即使是宏大的景象,也同样承载着个体在时间中的漂泊与思考。 第二部分:情感的回廊——思念与怀旧的低语 “追忆”的核心,往往离不开“思念”与“怀旧”。这一部分,书籍将深入探讨诗歌中那些关于思念亲人、怀念故乡、追忆友情的篇章。这些诗句,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能够轻易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读者将在书中看到,古人是如何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也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朴实无华,却字字泣血;也许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乱年代,一纸家书的重量何其沉甸甸。书籍将分析这些诗句背后的家庭伦理,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思念情感的特殊意义。 对于故乡,书籍将呈现那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普遍情感,以及“月是故乡明”的深切眷恋。它会带领读者去感受,无论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个锚点,是唤起无数回忆的源泉。 友情的珍贵,同样会在这一部分得到细腻的展现。也许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也许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书籍将探讨,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友情是如何凝聚成一种力量,又如何在离别后成为一种永恒的追忆。 第三部分:人生际遇——得失与感悟的沉淀 “追忆”也常常伴随着对人生际遇的审视。这一部分,书籍将把目光投向那些关于人生得失、荣辱兴衰、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诗篇。诗人的人生哲学,在这些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我们今天的思考提供了镜鉴。 诸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超然,是对历史长河中无数风云变幻的淡淡一笑。书籍将探讨,诗人如何在这种宏大的视角下,看待个体的得失成败,如何从中提炼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与“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悲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籍将分析,在不同的心境下,诗人们对人生短暂的感悟会有何不同,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意义。 同样,那些关于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诗句,也饱含着深深的遗憾。书籍将引导读者去理解,诗人们是如何在现实的困顿中,用诗歌来疗愈心灵,或者表达愤懑。这些追忆,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困境。 第四部分:情感的余韵——那些未曾消逝的悸动 “此情可待成追忆”,其潜台词便是,这份情,至今仍在。这一部分,书籍将触及那些虽然已成往事,却依然能在心头激起涟漪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能源于一次深刻的顿悟。 关于爱情的追忆,无疑是诗歌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书籍将解读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相思之苦。它会分析诗人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爱情中最复杂的情感光谱。 同时,对于那些曾经激励过我们的壮志豪情,即使最终未能实现,也同样值得追忆。书籍将呈现那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呐喊,以及在岁月流逝中,这些豪情所留下的精神印记。 三、 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洞见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介绍诗歌内容,而是以一种“追忆”的情感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对这些诗歌进行深度解读。这种解读,带有强烈的“人生体验”色彩,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1. 情感的钩沉与共振: 书籍会深入挖掘每一首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并将其与我们当下普遍的情感体验相连接。它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千百年前的诗句,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现在的心灵。这种连接,是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摹和深刻分析实现的,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振。 2. 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每一首诗歌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书籍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也会适当勾勒出当时的社会风貌、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诗句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理解诗歌本身,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人性的共通。 3. 哲学的沉淀与智慧的启迪: “追忆”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的哲学思考。本书将从这些诗歌中提炼出宝贵的人生智慧,引导读者反思自身的生命历程,思考时间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追忆”中获得成长和力量。 4. 语言的魅力与艺术的欣赏: 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书籍在解读内容的同时,也会适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例如意象的运用、比喻的巧妙、节奏的韵律等,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四、 目标读者与阅读体验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本适合所有对文学、历史、情感感兴趣的读者的书籍。 对于文学爱好者: 这是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绝佳途径。通过本书,您将不再是泛泛而读,而是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历史爱好者: 本书将通过诗歌的视角,带您走进古代社会,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对于感性读者: 如果您常常在阅读或生活中触景生情,常常会因为一句诗而陷入沉思,《此情可待成追忆》将是您心灵的知音。它将用诗歌与您对话,与您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共鸣。 对于渴望成长与思考的读者: 本书将引导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通过古人的智慧,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悟。 阅读《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您将获得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您不必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书中流畅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将带领您轻松进入诗歌的世界。在每一个章节,您都会感受到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亲切感,仿佛他们就在您的身边,与您一同分享那些关于时光、情感与人生的点滴感悟。 五、 结语:追忆的力量,让过往闪耀 “此情可待成追忆”,并非是对过去的消极留恋,而是一种积极的梳理与沉淀。当我们回望过去,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的付出与收获,都化作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正是这样一本,它将带您重温那些动人的诗句,让那些曾经鲜活的情感,在您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都蕴藏着不朽的价值;每一个曾经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文化,更能找到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发现生命中那些不曾褪色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翻开《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关于“追忆”的心灵旅程,去感受诗歌的温度,去品味岁月的醇厚,去发现,那些“可待成追忆”的情,才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我便被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所吸引。啸天的文字,总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讲诗,不像是在讲解,更像是在分享,分享那些古老诗歌里,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种种体验。他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让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和那些诗人面对面地交流。 当他深入剖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意境时,我脑海中闪过的,并非什么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许多关于曾经的美好,关于错过的机会,关于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过往的留恋,都被啸天描绘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温暖。他让我看到了,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浓缩,是心灵的写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懂得去珍惜当下,去体味那些虽已过去,却依然在心中闪烁的光芒。

评分

我一直以为诗歌是遥远而孤高的存在,是那些穿着长袍、留着胡须的老先生们在月下抚须吟诵的。直到我读了《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才发现原来诗歌可以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的生活。作者啸天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那些古老的诗篇。他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更不是枯燥地讲解历史背景,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身边,一边喝着茶,一边娓娓道来。他会告诉你,李白当年喝醉了酒,写下“举杯邀明月”时,内心究竟是怎样的孤寂与豪情;他也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苏轼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能穿越千年的时光,触动无数现代人的心弦。 最让我惊喜的是,啸天总能从诗句中挖掘出我们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比如,他讲到某位诗人因为离别而感伤,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送别远行朋友时的场景,那种不舍、那种思念,原来古人早已体会过,并且用如此优美的文字记录了下来。他还会分享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原本严肃的诗歌变得妙趣横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对话,他不仅教会了我欣赏诗歌,更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被时光洗礼过的情感,也更懂得如何去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一直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但有时会觉得那些太过晦涩难懂,或者过于强调历史背景,反而冲淡了诗歌本身的情感力量。直到我翻开了《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深入浅出”。啸天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诗歌,拉到我们凡人的生活中来。他解读的每一首诗,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笑有泪,有慷慨激昂,也有婉转低回。 他并不是简单地解释词句的意思,而是着重于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读他谈论“此情可待成追忆”时,我不再是单纯地理解“现在想起这事真让人怀念”,而是体会到了那种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怅然,那种时间无情流逝却带不走回忆的复杂心情。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常常用一些贴切的比喻,让我们瞬间明白诗人的用心。这本书让我感觉,诗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指引着我们去理解和感受生活。

评分

《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诗歌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读诗是需要极高的门槛,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啸天的解读方式,却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和你一起探索诗歌秘密的“伙伴”。他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生硬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我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其中蕴含的喜怒哀乐。 尤其当他谈到“此情可待成追忆”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时光中徘徊的自己。那种无法挽回的过去,那种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清晰的思念,都被啸天用一种极为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描绘出来。他让我明白,诗歌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诗歌,反而对它充满了好奇和亲近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自己也曾经历过的,那些同样深刻的情感。

评分

初拿到《啸天说诗4.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如既往的严肃学术解读,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出乎意料。啸天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重新赋予了生命力。他不是在“教”我们诗歌,而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诗歌的感知。读他的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些千年前的叹息、欢笑与呐喊,那些文字中的情感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他解读“此情可待成追忆”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遗憾”,而是深入剖析了那种“错过”与“怀念”交织的复杂心绪,那种明知无法挽回,却依然在心底反复咀嚼的滋味,瞬间让我联想到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这种共鸣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啸天善于在平凡的文字中捕捉不平凡的情感,他能让你看到,即使是过去时代的作品,也依然能成为我们现代人情感的注解。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更广阔的人间烟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