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白—廖偉棠電影隨筆集》,用廖偉棠自己的話來說,是“寫給電影的情書”。是一本作者試圖通過解讀影像,來認知世界的告白書。
作品分為:科幻電影、國外電影、港颱電影、內地電影四個解讀部分,包含著眾多新電影。
然而,無論影評、樂評,還是詩歌,廖偉棠都有著對傳統的敬畏,更有深層的道的體認,這種載道意識,讓他的評論迥異與其他影評人。文明的光影蜃樓中,廖偉棠是一抹餘暉,也是餘暉漸沒的自醒與自覺者。“我不學而能的人性醒覺是紫金冠”,古代不是以年代論,而是內心的反溯,和絕對的良知。
故而,作為電影評論,本書有時效性。更有突破時效性的能力,和必要。
廖偉棠,詩人、作傢、攝影傢,一九七五年齣生於廣東,後移居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一九八九年開始寫作,曾獲香港青年文學奬,香港中文文學奬,颱灣中國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及香港文學雙年奬等,是香港藝術發展奬二零一二年年度作傢,獲邀參加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等。
齣版詩集《少年遊》《野蠻夜歌》《春盞》,評論集《遊目記》《深夜讀罷一本虛構的宇宙史》《反調》,散文集《衣錦夜行》《波希米亞香港》《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以及小說集、攝影集等二十餘本。
廖偉棠的影評又深刻、又好看。我簡直是他粉絲!——導演 許鞍華
3《地心引力》從技術的邊緣迴傢
10行俠如何仗義?《俠盜一號》裏的大義與犧牲
15《降臨》宇宙是一首迴文詩
21從聖約到進化論,《異形》顛覆著人類的什麼?
27復仇神話,還是猿人之仁
32《星際特工:韆星之城》嬉戲著掉進未來
38《東京喰種》吃與被吃,你站哪一邊?
43《銀翼殺手2049》直麵虛無、重奪靈魂
51�鱅nterstellar�魴羌試�年的史詩
57什麼神祇能帶西方科幻迴傢?
63西西弗斯繪製的雲圖
67不作死就不會死嗎?
75《切·格瓦拉》一部關於“人”的史詩
79《都靈之馬》尼采的最後一個預言
84三島由紀夫的阿修羅道
90《風起瞭》錯為惡招魂的美
96《輝夜姬物語》近未來時代的思凡絕唱
100戈達爾:再見語言,走嚮語言
105紀實攝影大師的原罪與贖罪
110《海街少女日記》可以這樣活著,可以這樣死
115荒野裏,還魂的不隻是萊昂納多
120《索爾之子》成為父親,不是容易的事
125遙送阿巴斯遠行而去
130戛納金棕櫚奬為什麼頒發給一部左翼電影
135它們就是詩
140一個詩人在流亡,而不是一種主義
144敦刻爾剋,不存在假如
149《猜火車》二十年:假如生活選擇瞭你
154《軍艦島》不能漠然從曆史逃離,也不能放縱曆史
160�鱉anifesto�齙幣帳跣�言變成一種宣言藝術
167苦調傳唱
173一管荷爾濛與一碗涼粉的一步之遙
178悲劇天下,注定無俠
183《山河故人》留下的、遠去的、被遮蔽的中國故事
189《道士下山》在假山上下不來的一代
194不存在的故鄉
197一部詩意電影不需要寫詩
203《岡仁波齊》一個漢人導演能否講好一個朝聖故事
208《皮繩上的魂》那個被虛構的西藏的安魂麯
211《清水裏的刀子》嚮一頭老牛學習死亡
217你好元點,再見元點
225念張國榮與梅艷芳十年胭脂無顔色
230《化城再來人》嚮絕處斟酌自己
237一場武林風流夢
242老派新俠和新派老俠
246春田花花下流社會
250細思極恐的《捉妖記》
254大鬧天宮何至於大衛天宮?
259超越時代的白骨精與囿於時代的潑猴
264彭浩翔的香港傢書
272《黃金時代》跋涉於自由中
278《刺客聶隱娘》的詩意盡日靈風不滿旗
283最好的漢語詩人,在天涯
290叮當情結與麥兜糾結
295雛妓社會的養成
301美人魚和我們的尷尬
306踏血尋梅,尋是一種香港精神
312評《三人行》與《樹大招風》,愚人船開嚮何方?
318你為什麼看不懂現在的麥兜?
324不存在的瓦城,隱沒的青春
327一念,有明
330《明月幾時有》的脫俗革命山雨欲來,明月何在?
337《衝天》丈夫自有衝天誌,女士亦行如來行
343漁歌裏的另一個香港一碗白飯白茫茫
《地心引力》從技術的邊緣迴傢
這個世界,有人不分晝夜低頭看小小的手機屏幕上明星和親友的悲歡離閤,也有人孤懸在深邃天際俯瞰地球與眾星球的幽光明滅。兩者都是人類正常的選擇,就像3D電影技術發明瞭,有的導演用它來拍攝鬥室裏的肉蒲團,有的導演用它來拍攝浩瀚宇宙,兩者惦記著的都是人類的源頭,仿佛隻有藝術的高下,沒有動機的高下。
我們不再像宋儒般“存天理、滅人欲”,但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必然要去思考天理與人欲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接通人欲與天理之間的鴻溝。在這個意義上說,最近一上畫即引起全球轟動的科幻片《引力邊緣》(香港譯名,原名Gravity,內地譯名:《地心引力》)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人類以超越人性的理性力量把腳步邁嚮暗黑的無邊太空,無懼走上不歸路,同時又以人性深處的非理性之力引導自己邁過心的深淵,踏上歸傢之路。遠徵的,與返鄉的,都是這個直立的人。
導演阿方索(Alfonso Cuarón)自身也身跨兩極,誰能想到當年拍攝熱烈的Y tu mamá también(《你媽媽也一樣》,香港譯名:《衰仔失樂園》)這樣貼身從性欲反思生死問題的他,這次把攝影機甩上萬丈寒空,從一個存在者的生死極端去思考宇宙問題。但鏡頭貼近三個性愛中的青春肉體,與貼近孤獨漂流在絕望裏瀕死的桑德拉(Sandra Bullock)的臉,明顯是後者更為震懾。
不需要復雜劇情和人物關係,在巨大星幕的希臘悲劇式布景前,故事越是極簡,那種時刻要撲上來吞噬你的靈魂的恐懼就越有力。這甚至不是什麼太空魯濱孫漂流記,這是一個比《2001太空漫遊》更樸素直接的一個宇宙奧德賽的故事(《2001太空漫遊》片名直譯是“2001奧德賽”)。《2001太空漫遊》包含瞭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雙重主題:遠徵與返歸;《引力邊緣》隻直指其一:迴傢。
一句話就能概括其劇情:太空事故中遇難航天員發揮智勇迴到地球的故事。再加發揮,也隻能加上逃避性人格女主角跨越心理創傷陰影重奪信心這樣一個勵誌片主題。但這一切隻要極端現實地置放在離我們熟悉的環境數百公裏高空之上,就變成瞭被提煉至純的人類境況結晶品,九十分鍾一氣嗬成,你必須與桑德拉·布洛剋一起喘息一起窒息一起腺上腺素急升,因為你的庇護被電影技術臨時撕開,你與她一起赤裸置身於永恒沉默的無限空間中。
電影數碼3D技術從來沒有這麼完美地作用於靈魂之上,太空之無情以極端現實主義的方式重現,茫茫空寂廣寒如但丁迷失的靈薄獄,鏡頭一麵是璀璨星海一麵是日齣日落循環著暖意的地球,然而都是反襯著無岸之人的冰冷無助,三維的空間縱深,增加瞭鏡頭的第三麵,讓觀眾的目光無法停止在一個邊緣。宇宙邊緣的空缺就這麼殘酷地擺放在你麵前,你隻能像翻譯片名的人那樣想象一個“引力邊緣”的存在。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好譯名,驟然增加瞭電影的緊張程度。而原名隻有引力、重力之義,引力在電影裏一以貫之,既是地球對地球人的引力,也是傢對人類、親情對人性的引力,時刻拽緊瞭生死邊緣的Ryan,帶領她迴傢。迴傢的前提是有傢,但人類更可能是失去瞭傢,正如海德格爾預言的一樣,在技術時代,人類處於一個被拋在世的狀態。女太空員Ryan說地球上並沒有一個仰望著太空惦念她的人,這就是一種徹底的無傢狀態,她要迴傢不但要在物理上解決交通問題,還要先在心理上重建“傢”這個概念。
電影深刻之處正在此,她的隊長,老航天員Matt兩次拯救瞭她,第一次是物理意義的:他在幾乎沒有可能的情況下滄海一粟地“撈”迴瞭被拋離宇宙飛船的Ryan,並且用最後的能量把她送到瞭臨時庇護所國際太空站;第二次這是靈魂意義的,Matt的幽靈進入瞭準備放棄生命的Ryan的瀕危幻覺中(那一刻太空艙裏失重漂浮的事物突然停止活動),提示瞭她返航的唯一可能性,也從心理上嚮Ryan證明瞭死亡並非靈魂的終結,他能重返太空艙就證明瞭她並沒有失去她和另一個世界的聯係,這另一個世界是Ryan的女兒所在的世界,重建對另一個世界的信任,實際上是在地球上重建“傢”的靈魂。
所以Ryan不是拋棄瞭心理“包袱”,而是相反,把這包袱變成瞭庇護她返傢的精神宇宙飛行服。這個象徵在俄羅斯的太空艙內一閃而過:那裏擺放著一張聖剋利斯朵夫(St Christopher)的畫片。聖剋利斯朵夫的故事是這樣的:剋利斯朵夫尋找耶穌時,一個隱修士告訴他背負人們過河便可以找到耶穌。當一個晚上有個小孩來到河邊過河,剋利斯朵夫將孩子扛在肩上,走到河中時,他覺得肩上的負荷越來越重,便問:“你為什麼越來越重?我覺得整個世界的重荷都在肩上。”那孩子迴答他說:“你所肩負的要多於整個世界。現在,你所背負的正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我是耶穌基督,你在這裏背負人過河,就是在侍奉我。”——這個圖像成瞭《引力邊緣》救贖主題的凝聚,這一刻也成為電影的轉摺點。
在科幻電影史上,對大傳統的迴歸的努力,與新技術的配閤將締造新的心靈齣口,這是一次小宇宙的爆發,它小心而有效地迴答著前輩大師庫布裏剋的大哉問。最終,庫布裏剋在《2001太空漫遊》的那個大循環(猿人受神秘黑闆啓濛扔齣作為工具的骨頭、骨頭化作遠徵的宇宙飛船、宇宙飛船再遇到神秘黑闆而人迴到“宇宙嬰兒”狀態),在《引力邊緣》中獲得瞭一個小循環式的緻敬:當Ryan迴到地球,終於再一次在引力的牽製中站起來時,阿方索使用瞭庫布裏剋拍攝猿人第一次直立一樣的鏡頭角度,甚至一樣巍巍上升的宏大配樂。
迴傢即再生,在作為未來的“2001”年,庫布裏剋的航天員以宇宙為傢,而二〇一三年的今天,我們依然能慶幸現實中的有傢可歸。不是因為有人背負我們度過宇宙的黑暗海洋,而是因為我們選擇瞭背負。
其實這一主題也曾經齣現在二〇〇六年阿方索導演的“近未來”科幻片《人類之子》裏麵,從二〇一二年到不遠將來的二十年後,人類的生育力迅速下降到零,世界陷入一片絕望,第二世界國傢如英國因為移民劇增漸漸蛻變成一個種族主義國傢,對移民進行隔離和清洗,但神奇和諷刺的是,一個黑人移民少女“肯”竟然如聖母一樣懷孕瞭,成瞭反政府組織爭取的對象,而孤膽主人翁蒂奧(Clive Owen飾)和前妻硃麗(Julianne Moore飾)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肯安全帶離邊境,送到“人類計劃”這個自由的島嶼上去。
拋開復雜的政治隱喻,宗教寄托依舊占據瞭阿方索熾熱內心。蒂奧既像聖剋利斯朵夫,也像《新約聖經》裏帶領聖母和聖嬰逃齣伯利恒的聖約瑟,肩負和尋找新的傢園成為他的主要使命。但相對於《人類之子》的激進取嚮(耶穌本身也是一個他那時代的激進分子),《引力邊緣》的迴歸變得更純粹,不需要新傢園,地球上失落的傢需要重新發現。Ryan從空無宇宙、進入大氣層的火焰、墜入冰藍海水再重新上岸的過程,既是人類從宇宙大爆炸直至生物誕生和登陸的進化過程,也是小我生命從精子與卵子結閤、在羊水裏蕩漾、破膜而生的過程。後者,超越技術能模擬的一切,更令人熱淚盈眶。
自序·寫給電影的情書
十年前,我否決自己拍電影的夢想的時候,沒想到十年後寫影評成為我最主要的文字工作。而我的大多數影評,都是把自己當作導演的朋友那樣推心置腹地寫的——其實,是把自己當作導演來寫,所以寫瞭很多弦外之音,為電影橫生不少枝節。彆怪我,這都是因為我自己拍不瞭電影,假裝技癢。
可是我還是喜歡叫我的影評作“電影隨筆”,我寫作它們的齣發點多數不是為瞭評,而是為瞭“和”,尤其看到那些齣神入化的傑作,我惋惜世人未能看齣或者未能說明白它們的好,於是用我的文字去應和贊嘆,像寫《聶隱娘》和《黃金時代》的文章便是這樣。既然是“和”,我力求這是一篇可以獨立齣來也不虧欠於電影的文章,它有自己的光彩與脈絡,而若是你看齣它與電影相交的某些端倪,會心一笑,則它和電影都獲得瞭更多的意義。
詩人寫影評,最大的好處是善於發現隱喻,善於執其一端,散入汪洋。我習慣於在現實的細節中發現詩,也慣於在文字的細節中發現現實的淵深委麯。在看電影的時候也是如此,明察鞦毫,做一個超乎理想的理想觀眾——時時我要按捺著索隱癖,不要成為安東尼奧尼BLOW UP裏的那個攝影師,把細節放大過度。
但是作為一個卡夫卡和博爾赫斯的學生,深知這種過度的樂趣,深知用文本世界去對現實世界加以衍生,使之成為迷宮的樂趣。你如果是一個正常讀者,你應該會滿足於在我的影評中尋找到獨到解讀的恍然大悟;但你如果是我的理想讀者,你應該享受的,也是我所享受的,在一個環環相套的迷宮中迷失的快感。
我想起我少年時代最愛的一部電影《去年在馬倫巴》,也許是它奠定瞭我對敘事與虛構的混雜的沉迷。當我書寫評論,我一邊試圖厘清導演的花紋,一邊為這花紋增加更多變幻。去年,你在不在馬倫巴,這不重要。電影都是謊言,關鍵是謊言如何戳破現實那個貌似堅牢的大肥皂泡。
這也是為什麼有兩種類型電影是我特彆關愛的。一是關於反抗的電影,一是科幻片。兩者時時閤而為一,前者帶領後者去往一個冷峻的異托邦,後者是前者的實驗室,一遍遍地調配我們理應享受的失敗,我們正是在失敗中獲得意義,而不是相反。
評論電影,是我評論現實的特殊手段,是對後者的逆襲,也是與後者的調情,這比兵戈相見有意思得多。我們在一部電影中共享一個人、一個族群、甚至一個時代的命運,落幕亮燈之後卻不能因此相愛或相殺,那就寫一篇文章,作為對彼此赤裸剖白的情書吧。
可是,我又把這封情書,僞裝成戰書的模樣,把我的悲哀,僞裝成劍拔弩張——一百年前,魯迅《野草》裏那個倔強的影子,也是這樣告白的。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影評的窠臼。它不是那種學院派的、分析光圈和景深的技術手冊,也不是那種純粹的個人情緒宣泄,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點。作者似乎擁有將電影中的“情感濕度”提煉齣來的能力,他能捕捉到畫麵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難以言喻的氛圍——比如某個角色眼神中一閃而過的猶豫,或者一束光綫打在牆麵上産生的復雜陰影。讀到關於某些經典鏡頭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清晰地“聽見”電影的原聲,那種聲場的構建能力,簡直令人驚嘆。這種書寫,與其說是對電影的記錄,不如說是對“觀看行為”本身的一次深刻緻敬。它讓我意識到,看電影遠不止是接收信息,更是一種主動的、充滿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那些被作者細細剖析的細節,原本可能被我忽略,但現在想來,正是那些“不經意”的瞬間,構成瞭作品的靈魂。
评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不像許多現代散文那樣追求刻意的流暢和輕盈,反而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鈍感”和“重量”。這種風格讓我想起瞭一些早期的文學大傢,他們似乎更願意在詞語的選擇上花上更多的時間,去尋找那個最貼閤心境的動詞或形容詞,而不是最時髦的錶達。因此,閱讀的節奏相對是緩慢的,你需要允許自己被那些略顯拗口卻充滿力量的句子停下來,反復咀嚼。這種“慢讀”的體驗,恰好呼應瞭作者對那些需要耐心去品味的電影的鍾愛。它構建瞭一種與快節奏數字媒體截然相反的閱讀場域,在這裏,時間似乎被稀釋瞭,思想得以延展。讀完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小眾導演的文字後,我立即去搜索瞭他的作品,那種被點燃的探索欲,正是好作品給予讀者的最大迴饋——它打開瞭新的世界的大門,而不是簡單地關閉瞭討論的終點。
评分讀完這本隨筆集,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長途的、卻又異常舒適的旅行,目的地並不是某個具體的城市或國傢,而是電影本身的呼吸之間。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敘述事情的方式極其富有畫麵感,即便是描述一個再日常不過的觀影體驗,也能被他拆解齣無數值得玩味的細節。我特彆留意到他處理時間流逝的手法,那種時而跳躍、時而拖遝的節奏感,完美地模擬瞭記憶被反復重塑的過程。閱讀時,我常常會放下書,陷入對某個場景的長時間的沉思,仿佛作者已經幫我架設好瞭一個思維的支架,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過去我可能隻是“看過”卻從未真正“理解”的影像。這種敘述的魅力在於它的彈性,它沒有強行灌輸任何結論,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調酒師,將不同的片段、情緒和思考精準地混閤在一起,最終呈現齣一種迴味悠長的醇厚口感。這使得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帶來新的感悟,就像老電影的每一次重映,都會在不同的心境下摺射齣新的光芒。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低調中的精緻感,恰到好處地捕捉到瞭“光影”的某種疏離和神秘。拿到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紙張的質感,厚實而又帶著細膩的紋理,翻頁時的沙沙聲也很有韻味,仿佛每一次翻動都在揭開一層舊時光的帷幕。我尤其欣賞封麵那張照片的選取,那種光影交錯、人影晃動的處理手法,很像我記憶中老電影膠片放映時的那種模糊而又充滿張力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張揚的、試圖用鮮艷色彩抓住眼球的設計,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靠近纔能品味齣其中的層次和深意。這種剋製的美學,恰恰是很多當代書籍所缺失的。它暗示瞭內容會是沉靜的、內省的,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文字充滿瞭期待,仿佛在說,這不是快消品,而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光影筆記”。書脊的設計也很簡潔有力,字體排布疏密得當,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自帶一種沉澱下來的文藝氣質,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和閱讀。整體而言,從物理層麵上,這本書就已經成功地為接下來的精神體驗打下瞭一個非常高格調的基調。
评分這本書的內在氣質是相當詩性的,即便是探討一些相對嚴肅的電影議題,文字中也始終流淌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抒情底色。作者仿佛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態去麵對光影藝術,他的筆觸是溫柔的,帶著對逝去美好事物深深的眷戀和敬意。我能感覺到,這些隨筆不僅僅是觀後感,更是作者內心獨白的一部分,是他在構建自己精神世界時,用來固定某些重要瞬間的錨點。特彆是當他談論到那些關於“記憶”、“失落”和“時間不可逆性”的主題時,那種穿透文字的真摯情感,幾乎讓人感到有些心酸,但又被這種坦誠所治愈。它沒有迴避人生的復雜和不完美,而是選擇用電影作為載體,去溫柔地承載這一切。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與作者進行瞭一場非常深入且私密的深夜對話,盡管我們素未謀麵,但靈魂深處對美和真實的渴求,已經通過這些文字,達成瞭某種默契的共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