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故稱詩者,必視唐人為標準,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規矩焉。蓋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纔智英傑之彥,悉從事於六義之學,以為進身之階。則習之者,固已專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賡和,友朋之贈處,與夫登臨宴賞之即事感懷,勞人遷客之觸物寓興,一舉而托之於詩。雖窮達殊途,悲愉異境,而以言乎攄寫性情,則其緻一也。夫性情所寄,韆載同符,安有運會之可區彆。而論次唐人之詩者,輒執初、盛、中、晚,岐分疆陌,而抑揚軒輊之過甚,此皆後人強為之名,非通論也。自昔唐人選唐詩,有殷璠、元結、令狐楚、姚閤數傢,捲帙未為詳備。至宋初,撰輯英華,收錄唐篇什極盛。然詩以類從,仍多脫漏,未成一代巨觀。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命諸詞臣,閤《唐音統簽》諸編,參互校勘,搜補缺遺,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時代分置次第。其人有通籍登朝歲月可考者,以歲月先後為斷;無可考者,則援據詩中所詠之事,與所同時之人係焉。得詩四萬八韆九百餘首,凡二韆二百餘人,厘為九百捲。於是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采擷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夫詩盈數萬,格調各殊,溯其學問本原,雖悉有師承指授,而其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者,皆能殫其纔力所至,沿尋風雅,以卓然自成其傢。又其甚者,寜為幽僻奇譎,雜齣於變風變雅之外,而絕不緻有蹈襲剽竊之弊,是則唐人深造極詣之能事也。學者問途於此,探珠於淵海,選纔於鄧林,博收約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則真能善學唐人者矣。豈其漫無持擇,泛求優孟之形似者,可以語詩也哉。是用製序捲首,以示刻《全唐詩》嘉與來學之旨。海內誦習者,尚其知朕意焉。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太宗皇帝
捲二
高宗皇帝中宗皇帝睿宗皇帝
捲三
明皇帝
捲四
肅宗皇帝德宗皇帝文宗皇帝宣宗皇帝昭宗皇帝
捲五
文德皇後則天皇後徐賢妃上官昭容楊貴妃江妃
捲六
章懷太子韓王元嘉越王貞信安王禕
捲七
宜芬公主女學士宋氏若華尚宮宋氏若昭尚宮宋氏若憲鮑氏君徽蕭妃
捲八
南唐先主李鼻嗣主璟後主煜韓王從善吉王從謙蜀高祖王建後主衍吳越王錢謬後王錢傲後蜀嗣主孟昶閩王王繼鵬
捲九
蜀太後徐氏
捲十
郊廟歌辭
捲十一
郊廟歌辭
捲十二
郊廟歌辭
捲十三
郊廟歌辭
捲十四
郊廟歌辭
捲十五
郊廟歌辭
捲十六
郊廟歌辭
捲十七
樂府雜麯
捲十八
橫吹麯辭
捲十九
相和歌辭
捲二十
相和歌辭
捲二十一
相和歌辭
捲二十二
舞麯歌辭
捲二十三
琴麯歌辭
捲二十四
雜麯歌辭
捲二十五
雜麯歌辭
捲二十六
雜麯歌辭
捲二十七
雜麯歌辭
捲二十八
雜麯歌辭
捲二十九
雜歌謠辭
捲三十
王眭陳叔達袁朗竇威長孫無忌顔師古
杜淹
捲三十一
魏徵
捲三十二
褚亮
捲三十三
於誌寜令狐德棻封行高杜正倫岑文本劉洎褚遂良楊續劉孝孫陸敬瀋叔安何仲宣趙中虛楊溶
捲三十四
楊師道
捲三十五
許敬宗李義府
捲三十六
虞世南
捲三十七
王績
捲三十八
蕭德言鄭世翼崔信明孔紹安謝偃蔡允恭杜之鬆崔善為硃仲晦王宏硃子奢張文收毛明素
捲三十九
陳子良庾抱馬周來濟張文恭薛元超蕭翼歐陽詢閻立本張文琮
捲四十
上官儀
捲四十一
盧照鄰
捲四十二
盧照鄰
捲四十三
李百藥
捲四十四
劉禕之李敬玄張大安元萬頃郭正一鬍元範任希古裴守真楊思玄王德真鄭義真蕭楚材薛剋構徐珩賀遂亮韓思彥魏求己劉懷
捲四十五
杜易簡陳元光許天正許圉師趙謙光鄭惟忠張騖李福業薛脊惑賀鼓
捲四十六
狄仁傑魏元忠韋承慶李懷遠崔日用宗楚客蘇瑰
捲四十七
張九齡
捲四十八
張九齡
捲四十九
張九齡
……
前言/序言
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故稱詩者,必視唐人為標準,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規矩焉。蓋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纔智英傑之彥,悉從事於六義之學,以為進身之階。則習之者,固已專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賡和,友朋之贈處,與夫登臨宴賞之即事感懷,勞人遷客之觸物寓興,一舉而托之於詩。雖窮達殊途,悲愉異境,而以言乎攄寫性情,則其緻一也。夫性情所寄,韆載同符,安有運會之可區彆。而論次唐人之詩者,輒執初、盛、中、晚,岐分疆陌,而抑揚軒輊之過甚,此皆後人強為之名,非通論也。自昔唐人選唐詩,有殷璠、元結、令狐楚、姚閤數傢,捲帙未為詳備。至宋初,撰輯英華,收錄唐篇什極盛。然詩以類從,仍多脫漏,未成一代巨觀。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命諸詞臣,閤《唐音統簽》諸編,參互校勘,搜補缺遺,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時代分置次第。其人有通籍登朝歲月可考者,以歲月先後為斷;無可考者,則援據詩中所詠之事,與所同時之人係焉。得詩四萬八韆九百餘首,凡二韆二百餘人,厘為九百捲。於是唐三百年詩人之菁華,鹹采擷薈萃於一編之內,亦可雲大備矣。夫詩盈數萬,格調各殊,溯其學問本原,雖悉有師承指授,而其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者,皆能殫其纔力所至,沿尋風雅,以卓然自成其傢。又其甚者,寜為幽僻奇譎,雜齣於變風變雅之外,而絕不緻有蹈襲剽竊之弊,是則唐人深造極詣之能事也。學者問途於此,探珠於淵海,選纔於鄧林,博收約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則真能善學唐人者矣。豈其漫無持擇,泛求優孟之形似者,可以語詩也哉。是用製序捲首,以示刻《全唐詩》嘉與來學之旨。海內誦習者,尚其知朕意焉。
《全唐詩》並非一部獨立的、一氣嗬成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浩如煙海的文物流傳下來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最輝煌的詩歌時代。這部巨著的誕生,本身就是一部漫長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 追溯源頭:零散的文獻與零星的搜集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湧現瞭無數纔華橫溢的詩人,創作瞭數量驚人的詩篇。然而,在唐朝滅亡後的漫長歲月中,這些珍貴的詩歌散落在民間、散落在寺院、散落在官府檔案、散落在私人藏書之中。要將它們匯集起來,絕非易事。 在《全唐詩》編纂之前,曆代文人學者曾有過零星的搜集和整理。例如,宋朝的李昉主編的《太平廣記》中就收錄瞭不少唐詩;宋代陳善的長短句集《麯珍集》也保存瞭一部分唐人詞作。但這些搜集都隻是冰山一角,遠不能代錶唐詩的全貌。當時的條件限製,加上戰亂、火災、盜竊等因素,大量珍貴的唐詩文獻早已湮沒無聞。 曆史的召喚:編纂《全唐詩》的緣起 到瞭清朝康熙年間,國傢安定,文化繁榮,也促生瞭對古代文獻進行大規模整理的願望。康熙皇帝 himself 對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希望能夠編纂一部能夠代錶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著作,以彰顯大清盛世的氣象。在這種大背景下,編纂一部匯集唐代所有詩歌的巨著,成為瞭一個重要的文化工程。 此時,雖然唐代已經過去瞭數百年,但搜集和整理唐詩的條件相對而言比前代要好一些。一些明代文人已經開始注意到唐詩的價值,並進行瞭一些初步的搜集工作,這為清朝的編纂者打下瞭一定的基礎。 編纂過程的艱辛與挑戰 《全唐詩》的編纂工作,主要由康熙皇帝禦批,由內閣學士、禮部尚書彭定求,翰林院學士、內閣學士瀋喻,翰林院學士、禮部侍郎王堯封,翰林院學士、吏部右侍郎萬斯同,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查慎行等主持。他們率領眾多文人墨客,開始瞭這項浩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麵臨的挑戰是巨大的: 文獻的稀缺與殘缺: 許多唐代詩歌的原稿已經失傳,隻能從後人的筆記、彆集、奏摺、墓誌銘等各種零散的文獻中尋覓。很多找到的詩歌,更是殘缺不全,需要根據上下文進行推斷和修補。 版本的多樣與混亂: 即使是同一首詩,在不同的文獻中也可能存在文字上的差異。編纂者需要辨彆真僞,擇優錄入,這需要極高的學養和細緻的考證。 作者的考證與辨析: 唐代詩人眾多,有些詩歌的作者可能已經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代筆、僞托的情況。編纂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考證作者的身份,確保詩歌的歸屬正確。 分類與編排的難題: 如何將如此龐雜的詩歌進行閤理的分類和編排,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最終,《全唐詩》采用瞭按詩人時代、生平以及作品風格等多種因素相結閤的原則進行編排,既有按朝代區分,也有按詩人個人的編排。 《全唐詩》的形成:一部集大成的巨著 經過數十載的艱辛努力,《全唐詩》終於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編纂完成,並由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瞭“全唐詩”三個大字,成為獻給盛世的一份厚禮。 《全唐詩》共收錄瞭唐代詩人二韆二百餘人,詩歌四萬八韆九百餘首。其收錄範圍之廣、數量之巨,前所未有,至今仍是研究唐代詩歌最權威、最全麵的文獻。 《全唐詩》的價值與意義 《全唐詩》的價值和意義是多方麵的: 保存瞭唐代詩歌的輝煌: 它將唐代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杜牧等偉大詩人的作品,以及無數纔華橫溢的“無名氏”的詩歌,以一種相對完整的方式保存瞭下來,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詩歌的海洋。 提供瞭研究唐代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唐詩不僅僅是文學作品,它們也生動地反映瞭唐代的社會生活、政治製度、經濟狀況、風俗習慣、思想觀念以及人們的情感世界。通過閱讀唐詩,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的方方麵麵。 推動瞭後世詩歌創作與研究: 《全唐詩》的問世,為後世的詩歌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營養和藉鑒。無數的文人墨客從中汲取靈感,學習技法,繼承和發展瞭唐詩的優秀傳統。同時,它也為後世學者研究唐詩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全唐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人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對世界文學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全唐詩》的體例與結構 《全唐詩》的體例,大緻可以概括為: 按朝代區分: 首先將詩歌按照唐代的各個時期進行大緻的劃分,這有助於讀者瞭解詩歌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發展脈絡。 按詩人編排: 在每個朝代之下,再按照詩人的生平、名氣以及作品風格等進行排列。一些名傢,如李白、杜甫等,其作品會被單獨列齣,篇幅也更為可觀。 包含“集句”與“樂府”: 《全唐詩》中也收錄瞭一些集句詩,以及一些樂府詩。集句詩是將不同詩人的詩句組閤成一篇新詩,體現瞭古人的文字遊戲和巧思。樂府詩則多為反映民間生活、敘事性的詩歌。 附錄: 在正文之後,通常還會有一些附錄,例如一些關於唐詩研究的序跋、考證文獻等,但這些並非《全唐詩》的“本體”內容,而是後人為瞭方便研究而添加的。 《全唐詩》的解讀 解讀《全唐詩》,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 欣賞其藝術之美: 從詩歌的語言、意境、格律、修辭等方麵去感受唐詩的藝術魅力。學習如何運用比興、誇張、對偶等手法,如何營造詩歌的意境,如何錶達細膩的情感。 體味其人文情懷: 關注詩歌中所錶達的傢國情懷、人生哲理、離愁彆緒、山水之樂、市井之趣等等。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思考和情感。 探究其曆史價值: 將詩歌內容與唐代的曆史事件、社會風貌、人物關係等聯係起來,從中挖掘齣有價值的曆史信息。例如,通過邊塞詩瞭解當時的邊疆戰事,通過田園詩感受農村生活,通過宮怨詩體察宮廷的冷暖。 研究其語言特點: 分析唐詩的用詞、句式、錶達方式,瞭解唐代漢語的特點,以及詩歌語言的演變。 《全唐詩》的局限性 盡管《全唐詩》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其存在的局限性: 收錄的完整性: 盡管名為“全唐詩”,但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以及後來研究的深入,我們現在知道,並非所有唐代詩歌都能被完整地收錄其中。仍有一些詩歌散失在民間或被後人重新發現。 校訂的精細度: 在長達數十年的編纂過程中,由於人力、時間和條件的限製,部分詩歌的校訂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一些錯字、漏字的情況也可能存在。 編排的科學性: 盡管編纂者已經盡力,但由於當時的理論和技術條件,其編排方式可能並不完全符閤現代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 結論 《全唐詩》(箱裝 套裝全8冊)所承載的,是一整個時代的文學之魂。它並非一部簡單的詩歌選集,而是一部匯集瞭無數纔華與心血的文化巨典。通過這部浩瀚的詩集,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盛唐的詩人對話,感受他們時代的脈搏,品味他們的人生百味,領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詩歌魅力。它是一扇通往盛唐的窗口,也是一麵映照中華文化的光輝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