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舊事(第3版)

北大舊事(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陳平原,夏曉虹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0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0064
版次:3
商品編碼:123522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大記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4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能被無數學子追憶不已的,方纔是此大學“生命之真”。《北大舊事》正是藉助於平民的眼光與片段的追憶,呈現齣老北大的或一側麵。
  在這些廣泛流傳而又無法實證的逸事中,蘊涵著老北大的“真精神”。

內容簡介

  《北大舊事》(第三版)是編者進入“曆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瞭關於老北大的雜感、素描、隨筆、小品、迴憶錄等生動文字,文章多是對北大舊事、舊人、舊情的迴憶與書寫。其中既有對北大理念、北大精神的敘述,也有對舊文人氣質和交往方式的描繪,字裏行間體現瞭老北大人對母校的眷戀和特殊感情,也反映瞭老北大精魄之所在,讀來令人不能忘懷。對今天的北大教育仍有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老北大的故事》《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等著作三十餘種。
  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詩界十記》《晚清文人婦女觀》(另有增訂本)《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晚清社會與文化》《返迴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等。

目錄

目?錄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陳平原 005
校史拾零
北京大學最早期的迴憶......鄒樹文 002
記優級師範館......王畫初 009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王道元 012
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俞同奎 018
記譯學館......陳詒先 023
八年迴想......徐崇欽 027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蔡元培 029
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生的巨大影響......陶希聖 036
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楊晦 040
迴憶“五四”......楊振聲 048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蔣夢麟 054
擾攘不安的歲月......蔣夢麟 063
五四以後之北大世界語宣傳運動......傅振倫 070
七年北大......李書華 075
三一八慘案中的北大學生......劉生浚 103
北京大學的復校運動......硃偰 111
記憶殘片——憶“一二九”時的北大......硃穆之 118
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羅常培 125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瀋尹默 136
迴想北大當年......張申府 149
北京大學預科......陶希聖 157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馮友蘭 164
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梁漱溟 176
從“五四運動”到“六三索薪”......馬敘倫 183
北大六年瑣憶......田炯錦 189
“五四”雜憶......川島 201
“但開風氣不為師”——記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馮至 207
迴憶我在北大的一段學生生活......程厚之 212
我在北大......韆傢駒 224
我的大學生涯......馬玨 252
一點經曆?一點希望......金剋木 255
末班車......金剋木 259
紅樓掌故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鬍適 264
我觀北大......魯迅 267
北大和北大人......柳存仁 269
北大與北大人......硃海濤 315
紅樓一角......謝興堯 344
紅樓內外......周作人 353
卯字號的名人......周作人 372
三瀋二馬......周作人 377
紅樓點滴......張中行 384
記北京大學的圖書館......柳存仁 397
北大圖書館......張中行 402
我與北大圖書館的關係......鄧廣銘 406
鬆公府舊北大圖書館雜憶......任繼愈 411
北大憶舊......嚴薇青 414
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幾點迴憶......蕭勞 436
讀書有味聊忘老......謝興堯 440
北大教授剪影......趙捷民 446
外景素描
北京大學素描......張孟休 462
北大外景速寫......陳世驤 470
沙灘馬神廟——老北大迴憶之一......謝興堯 473
憶沙灘......欽文 481
老北大......鄧雲鄉 483
紅樓......鄧雲鄉 486
府院留痕......張中行 488
北大區裏的小飯鋪......徐? 492
沙灘的住......張中行 496
沙灘的吃......張中行 500
名人菜......鄧雲鄉 503
“北大河”......劉復 506

精彩書摘

沙灘的吃
沙灘的住,有特點,所以寫瞭上一篇。吃,特點不多,不過談住而不談吃,像是掛對聯隻有上聯,見到的人會不滿意,所以不得不勉強湊個下聯。
還是以在沙灘一帶生活的學生為限。上一篇說學生有北京大學門內的和門外的兩類。這兩類在住的方麵區彆很大,因為門外的沒有白住學校宿捨的權利。可是在吃的方麵區彆很小,因為學校(如西齋)雖然有可包飯的食堂(每日三餐,一人一月六七元),但飯不能白吃,又沒有吃飯館隨便,所以門內的也有很多不吃包飯。這樣,談沙灘的吃,就可以不分內外,而集中說說分布在學校附近的飯館。
飯館都是級彆不高的,原因很簡單,學生的錢包,絕大多數不充裕,預備高級菜肴沒人吃。飯館數目不少,現在記得的,紅樓大門對麵兩傢,東齋附近兩傢,第二院附近兩傢,沙灘西端一傢。其中有些字號還記得:東齋門坐東嚮西,對麵稍北一傢名叫林盛居,北側也坐東嚮西一傢名叫海泉居;第二院大門對麵一傢名叫華順居,東行不遠路北一傢名叫德勝齋。德勝齋是迴民飯館,隻賣牛羊肉菜肴。沙灘西端路南一傢,比其他幾傢級彆更低,北京通稱為切麵鋪。切麵鋪特點有二:一種可名為優點,是貨實價廉,比如吃餅吃麵條,都是準斤準兩;一般飯館就不然,吃餅以張計,吃麵條以碗計,相比之下就貴瞭。另一種可名為缺點,是花樣太少,品味不高。
照顧切麵鋪,絕大多數是體力勞動者,北京通稱為賣力氣的,因為飯量大,要求量足,質差些可以將就。但我有時也願意到那裏去吃,主食要十兩(十六兩一斤)水麵(加水和成)烙餅,菜肴要一碗肉片白菜豆腐,味道頗不壞,價錢比彆處便宜,可以吃得飽飽的。可取之處還有吃之外的享受,是欣賞老北京下層人民的樸實、爽快和幽默。鋪子裏人手不多,大概是四個人吧,其中兩個外貌有特點,拿炒勺的偏於瘦小,臉上有麻子,跑堂的年輕,個子高大,於是顧客都用特點稱呼他們:“大個兒,給個空碗。”“麻子,炸醬多加一份肉。”大個兒和麻子坦然答應。反過來,他們也這樣稱呼顧客,顧客也是坦然答應。這在其他幾傢就不成,買賣雙方之間總像有一層客氣隔著。
德勝齋的拿手好戲是燒餅加燉牛肉,學生照顧它,多半吃這個。它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不是飯菜,而是人,一個跑堂的,其時大概二十歲多一點,姓於,學生都叫他小於。他和氣,勤快,卻很世故。幾乎能夠叫齣所有常去的學生的姓名,見麵離很遠就稱呼某先生,點頭鞠躬,滿麵笑容,沒話想話。如果時間長些,還要盡恭維之能事,說不久畢業一定會升官發財,最低也是局長。世故的頂峰是一次大聚斂,說是死瞭父親,足穿白鞋,腰係白帶,見到熟學生就搶前一步,跪倒叩頭。北京習慣,這是討喪禮,有不成文的定價,大洋一元。那幾天,北京大學學生,熟識的見麵總是問一句:“小於的錢你給瞭嗎?”可見這次聚斂的範圍是如何寬廣瞭。
其他幾傢非迴教的飯館都有一種名菜,名叫“張先生豆腐”。顧名思義,是一位姓張的所創。據說這位姓張的也是北京大學學生,但究竟是哪一位,可惜不像馬敘倫先生,著書說明,“馬先生湯”是他何時何地所創。自己不說,他人想明究竟,自然隻能用乾嘉學派的考證方法。菜名張先生豆腐,創始人姓張,沒有問題。菜在沙灘一帶風行,其他地區罕見,此張先生與北京大學有密切關係,十之九也不成問題。是教師呢?是學生呢?傳說是學生;如果是教師,留名的可能性會大一些;可證多半是學生。菜裏有竹筍等,北方人少此習慣,可證這位張先生是江南人。——沒有考證癖的人,更關心的是好吃不好吃。我的印象是很好吃。價錢呢,一角六分一盤,在當時,如果一天吃一次,單是這一項,一個月就要近五元,就窮學生的身份說是太豪華瞭。
與德勝齋的小於相比,海泉居也有個齣名的跑堂的,可惜忘瞭他的尊姓。這位與小於職位相同,可是誌趣大異,藉用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妙論來說明,小於是中學為體,這位是西學為用。他嚮會英語的許多學生發問,“炒木樨肉”,英文怎麼說,“等一等,就來”,英文怎麼說,等等。於是,漸漸,他就滿口不中不西的英文瞭。這已經足夠引人發笑。但店裏的什麼人還以為不夠,於是異想天開,請什麼人寫瞭一副對聯,掛在飯桌旁的牆上,聯語是“化電聲光個個爭誇北大棒,煎炸烹炒人人都說海泉成”,下麵落款是“鬍適題”。聯語用白話,如果不看筆跡,說是齣於(白話文學史)作者的手筆,也許沒有人懷疑吧?
一晃半個世紀過去,當年的這些飯館都無影無蹤瞭。滄海變桑田,天道如此,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惜的是張先生豆腐也成為曆史陳跡,想再吃一次的機會不再有瞭。

前言/序言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
一、永恒的風景
大凡曆史稍長一點的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永恒的風景”。構成這道“風景”的,除瞭眼見為實、可以言之鑿鑿的校園建築、圖書設備、科研成果、名師高徒外,還有必須心領神會的曆史傳統與文化精神。介於兩者之間,兼及自然與人文、曆史與現實的,是眾多精彩的傳說。
比如,當老同學繪聲繪色地講述某位名人在這棵樹下悟道、某迴學潮在這個角落起步、某項發明在這間實驗室誕生、某對情侶在這條小路上第一次攜手時,你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太生動、太戲劇化瞭?沒關係,“無巧不成書”嘛。再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信不信由你。隻要不對這所學校失去信心,慢慢地,你也會加入傳播並重建“校園風景綫”的行列。
比起校史上極具說服力的統計數字,這些蘊涵著溫情與想象的“傳說”,未免顯得虛無縹緲;因而,也就不大可能進入史傢的視野。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大學”更為充滿靈性的場所。漫步靜謐的校園,埋首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傾聽學生宿捨裏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或者“遠眺”湖邊小路上戀人在竊竊私語,隻要有“心”,你總能感知到這所大學的脈搏與靈魂。
如此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敘述,實在難以實證。但對於曾經生活或嚮往生活於其間的人來說,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卻極有魅力。世人之對“紅樓內外”感興趣,有各種各樣的機緣。我的最初動因,竟是閑聊時的“爭強鬥勝”。
比起“全北大”(在北京大學完成本科、碩士、博士的全部課程)來,我隻能算是“半路齣傢”。正因為有在彆的大學就讀的經驗,我對北大人過於良好的自我感覺——開口閉口“我們北大”,不隻錶明身份,更希望提供評判標準——既充滿敬意,又有點不以為然。試著虛心請教:讓你們如此心迷神醉的“我們北大”,到底該如何描述?有眉飛色舞,拋齣無數雋語逸事,令人既驚且喜的;也有引經據典,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從蔡元培到毛澤東,讓我重新迴到現代史課堂的。後者可以幫助確定北大在百年中國政治史上的位置,隻是敘述姿態過於僵硬;前者補闕拾遺,而且引人遐想,可惜傳說多有失實。
希望能夠兼及“宏偉敘事”與“小品筆調”,我選擇瞭“迴到現場”的研究策略。比如,同樣談論北大人喜歡掛在嘴邊的“五四”,我會對遊行路綫怎樣設計、集會演講為什麼選擇天安門、火燒趙傢樓又是如何被敘述等等感興趣。至於史學傢不大關注的北河沿的垂柳、東齋西齋學風的區彆、紅樓的建築費用、牌匾與校徽的象徵意味、北大周圍的小飯館味道怎樣、洗得泛白的藍布長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讓我入迷。
於是,我進入瞭“曆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並認真鑒賞起“老北大的故事”來。雜感、素描、隨筆、小品、迴憶錄,以及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等,有帶露摺花的,也有朝花夕拾的,將其參照閱讀,十分有趣。令我驚訝不已的是,當年的“素描”與幾十年後的“追憶”,竟無多大齣入。考慮到關於老北大的舊文散落各報刊,尋找不易,不可能是眾多八旬老人轉相抄襲。唯一的解釋是,老北大確有其鮮明的性格與獨特的魅力,因而追憶者“英雄所見略同”。藉用錢穆《師友雜憶》中的妙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一個人如此,一所大學也不例外:能被無數學子追憶不已的,方纔是此大學“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時間流逝而磨滅,也不因政見不同而扭麯。
其實,“老北大”之成為眾口傳誦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於時光的流逝。絕大部分關於北大的迴憶文章,都是作者離開母校之後纔寫的。而抗戰爆發北大南遷,更是個絕好的機緣。正因遠離紅樓,方纔意識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纔有心思仔細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麵孔。40年代齣現一批相當優秀的迴憶文章,大多有此心理背景。柳存仁的係列文章《北大和北大人》中,有這麼一段話:
盧溝橋事變後,北大南遷,舊遊星散,否則如果我在今天還有機會住在東齋西齋矮小卑濕的宿捨裏,我決不會,也不能寫齣這樣一篇一定會被我的師友同學譏笑作低能的文章。……我不願意忘記,也猜想其他的師友同學們也永遠沒有忘記那黴濕滿牆,青苔鋪階的北大二院宴會廳,更決不會忘記那光綫黑暗的宴會廳裏,東邊牆上懸掛的一幅蔡孑民先生全身的油畫,和他在畫中的道貌盎然和藹可親的笑容。這幅像,這個古老的廳堂,也許就足以代錶北大和北大人而有餘。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踏進那青苔鋪階的古老廳堂,更何況那廳堂已經失落在敵人手中,難怪遠遊的學子頻頻迴首,並將其相思之情訴諸筆墨。
抗戰勝利瞭,北大人終於重返紅樓。可幾年後,又因院校調整而遷至西郊燕大舊址,從此永遠告彆瞭令人神往的沙灘馬神廟。對一所大學來說,校址的遷移,並非無關緊要,往往成瞭撰寫校史時劃分階段的依據。抗戰南遷,對於北大日後的演變與發展,實在太重要瞭。因而,將“老北大”封閉在1898—1937年的設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對於習慣新舊對舉、時時準備破舊立新的人來說,隻要與“今日北大”不符者,皆可稱為“老北大”。這種漫無邊際的概念,為本文所不取。為瞭敘說方便,本文將“老字號”獻給南遷前的北京大學——包括其前身京師大學堂。
從1918年齣版《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起,“老北大”的形象逐漸浮現。有趣的是,曆年北大齣版的紀念冊中,多有批評與質疑;而發錶在其他報刊的迴憶文章,則大都是褒奬與懷念。對於母校之思念,使得無數昔日纔情橫溢尖酸刻薄的學子,如今也都變得“柔情似水”。曾經滄海的長者,提及充滿朝氣與幻想的大學生涯,之所以迴味無窮,贊不絕口,大半為瞭青春,小半屬於母校。明白這一點,對於老學生懷舊文章之偏於理想化,也就不難理解瞭。
本文所引述的“老北大的故事”,似乎也未能免俗,這是需要事先說明的——盡管我已經剔除瞭若乾過於離奇的傳說。至於或記憶失誤,或角度偏差,或立意不同,而使得同一事件的敘述齣現眾多版本,這不但不可惜,反而正是老北大之精魄所在: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因而也就不會有完全統一的形象。
前麵提及“英雄所見略同”,這裏又說是形象塑造無法統一,二者豈不互相矛盾?不妨套用“求同存異”的治世格言:對“老北大”精神的理解,各傢沒有根本的區彆,差距在於具體事件的敘述與評判。
二、“北大老”與“老北大”
“北大老,師大窮,惟有清華可通融。”此乃二三十年代流傳在北平學界的口頭禪。就從這句“讀法不一”的口頭禪說起吧。
首先是敘事人無法確定,有說是擇校的先生,也有說是擇婿的小姐。擇校與擇婿,相差何止韆裏!與敘事人的不確定相適應,北大之“老”也難以界說。有說是北大人老氣橫鞦,辦事慢條斯理的;也有說是校園裏多老房子、老工友,連蔡元培校長的汽車也老得走不動的;還有說是曆史悠久,勝跡甚多的。第三說最有詩意,容易得到北大人的認可。硃海濤撰寫於40年代的《北大與北大人·“北大老”》,正是在這一點上大作文章:
摩挲著刻瞭“譯學館”三個大字的石碑,我們緬懷當年住在這裏麵的人,每月領四兩學銀的日子。在三院大禮堂前散步,我們追念著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時,多少青年人被拘禁在這裏麵。徘徊於三一八殉難同學紀念碑前,我們想起這國傢的大難就有待於青年的獻身。這一串古老的曆史的纍積,處處給後來者以無形的陶冶。
說“陶冶”沒錯,說“古老”則有點言過其實。比起巴黎、牛津、劍橋等有七八百年曆史的名校,北大無論如何是“小弟弟”。在《北京大學卅五周年紀念刊》上,有兩則在校生寫的短文,也叫《北大老》,極力論證剛過“而立”之年的北大,不該“倚老賣老”,更不該“老氣橫鞦”——因為有牛津大學等在前頭。
到瞭1948年,校長鬍適為“紀念特刊”撰寫《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仍是強調“在世界的大學之中,這個五十歲的大學隻能算一個小孩子”。可筆鋒一轉,擅長考據的適之先生,談論起另一種計算年齡的辦法:
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曆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歲來壓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學”起於漢武帝元朔五年(西曆紀元前124年)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人。那是曆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到今年是兩韆零七十二年瞭。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學都年高瞭!
有趣的是,北大校方嚮來不希望賣弄高壽,更不自承太學傳統,就連有直接淵源的同文館(創立於1862年,1902年並入京師大學堂),也都無法使其拉長曆史。每當重要的周年紀念,校方都要強調,戊戌年“大學堂”的創立,方纔是北大曆史的開端。鬍適稱此舉證明北大“年紀雖不大,著實有點誌氣”。
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這與當事人對大學體製以及西方文化的體認有關,更牽涉其自我形象塑造與曆史地位建構。說白瞭,北大的“謙虛”,蘊涵著一種相當成熟的“野心”: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原動力。如此說來,比起北大校史若不從漢朝算起,便同文明古國“很不相稱”

(第010頁)
的說法(參見馮友蘭《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曆任校長之自我約束,不希望北大往前溯源,其實是大有深意在。從北大的立場考慮,與其成為曆代太學的正宗傳人,不如扮演引進西學的開路先鋒。當然,校史的建構,不取決於一時的政治需求或個人的良好願望。我想說的是,相對於韆方百計拉長大學曆史的“常規”,曆來激進的北大,之所以“謹守上諭”,不敢越雷池半步,並不完全是因為“學風嚴謹”。
翻翻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總理衙門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這兩種重要文獻所體現齣來的教育思想——包括辦學宗旨、課程設置、教員聘請、學生守則等,都與傳統書院大相徑庭。至於隨處可見的“歐美日本”字樣,更是提醒讀者,此章程與“白鹿洞書院教條”瞭無乾係。當然,有章可以不依,有規可以不循,製定瞭新的章程,不等於建立瞭新的大學。幸虧有瞭第一屆畢業生鄒樹文、王畫初、俞同奎等人的迴憶文章,我們纔敢斷言,京師大學堂確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
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功績得到普遍承認,蔡元培長校以前的北大曆史,便逐漸被世人所遺忘。選擇若乾關於京師大學堂的迴憶,有助於瞭解大學草創期的艱難與麯摺,比如孫傢鼐的規劃、許景澄的殉難、張百熙的實乾、嚴復的苦撐等等。至於進入新式學堂後,學生如何習得“文明生活”,也是我所深感興趣的。光緒二十五年(1899)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禁約》,有些條款現在看來“純屬多餘”,比如用相當長的篇幅強調課堂上必須依次問答、不可搶前亂說、聲音高下須有節製等。最有趣的,還是以下這條禁令:
戒咳唾便溺不擇地而施。屋宇地麵皆宜潔淨,痰唾任意,最足生厭。廳堂齋捨多備痰盂。便溺汙穢,尤非所宜。是宜切記,違者記過。
想象當年的大少爺們,如何“忍氣吞聲”,逐漸改變舊的生活習慣,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今日中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會將此等瑣事寫進規章。可在“西學東漸”史上,“不隨地吐痰”,也算是頗有光彩的一頁。
戊戌年的京師大學堂沒有畢業生,學校因戰亂停辦兩年。壬寅(1902)入學的,方是第一批得到“舉人學位” 北大舊事(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北大舊事(第3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北大舊事(第3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北大舊事(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北大舊事(第3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