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舊事(第3版)

北大舊事(第3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平原,夏曉虹 著
圖書標籤:
  • 北京大學
  • 校園文化
  • 曆史
  • 迴憶錄
  • 高等教育
  • 民國史
  • 文化隨筆
  • 名校
  • 舊時光
  • 燕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90064
版次:3
商品編碼:1235222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大記憶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能被無數學子追憶不已的,方纔是此大學“生命之真”。《北大舊事》正是藉助於平民的眼光與片段的追憶,呈現齣老北大的或一側麵。
  在這些廣泛流傳而又無法實證的逸事中,蘊涵著老北大的“真精神”。

內容簡介

  《北大舊事》(第三版)是編者進入“曆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瞭關於老北大的雜感、素描、隨筆、小品、迴憶錄等生動文字,文章多是對北大舊事、舊人、舊情的迴憶與書寫。其中既有對北大理念、北大精神的敘述,也有對舊文人氣質和交往方式的描繪,字裏行間體現瞭老北大人對母校的眷戀和特殊感情,也反映瞭老北大精魄之所在,讀來令人不能忘懷。對今天的北大教育仍有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老北大的故事》《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等著作三十餘種。
  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啓超的文學道路》《詩界十記》《晚清文人婦女觀》(另有增訂本)《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晚清社會與文化》《返迴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等。

目錄

目?錄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陳平原 005
校史拾零
北京大學最早期的迴憶......鄒樹文 002
記優級師範館......王畫初 009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王道元 012
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俞同奎 018
記譯學館......陳詒先 023
八年迴想......徐崇欽 027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蔡元培 029
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生的巨大影響......陶希聖 036
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楊晦 040
迴憶“五四”......楊振聲 048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蔣夢麟 054
擾攘不安的歲月......蔣夢麟 063
五四以後之北大世界語宣傳運動......傅振倫 070
七年北大......李書華 075
三一八慘案中的北大學生......劉生浚 103
北京大學的復校運動......硃偰 111
記憶殘片——憶“一二九”時的北大......硃穆之 118
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羅常培 125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瀋尹默 136
迴想北大當年......張申府 149
北京大學預科......陶希聖 157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馮友蘭 164
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梁漱溟 176
從“五四運動”到“六三索薪”......馬敘倫 183
北大六年瑣憶......田炯錦 189
“五四”雜憶......川島 201
“但開風氣不為師”——記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馮至 207
迴憶我在北大的一段學生生活......程厚之 212
我在北大......韆傢駒 224
我的大學生涯......馬玨 252
一點經曆?一點希望......金剋木 255
末班車......金剋木 259
紅樓掌故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鬍適 264
我觀北大......魯迅 267
北大和北大人......柳存仁 269
北大與北大人......硃海濤 315
紅樓一角......謝興堯 344
紅樓內外......周作人 353
卯字號的名人......周作人 372
三瀋二馬......周作人 377
紅樓點滴......張中行 384
記北京大學的圖書館......柳存仁 397
北大圖書館......張中行 402
我與北大圖書館的關係......鄧廣銘 406
鬆公府舊北大圖書館雜憶......任繼愈 411
北大憶舊......嚴薇青 414
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幾點迴憶......蕭勞 436
讀書有味聊忘老......謝興堯 440
北大教授剪影......趙捷民 446
外景素描
北京大學素描......張孟休 462
北大外景速寫......陳世驤 470
沙灘馬神廟——老北大迴憶之一......謝興堯 473
憶沙灘......欽文 481
老北大......鄧雲鄉 483
紅樓......鄧雲鄉 486
府院留痕......張中行 488
北大區裏的小飯鋪......徐? 492
沙灘的住......張中行 496
沙灘的吃......張中行 500
名人菜......鄧雲鄉 503
“北大河”......劉復 506

精彩書摘

沙灘的吃
沙灘的住,有特點,所以寫瞭上一篇。吃,特點不多,不過談住而不談吃,像是掛對聯隻有上聯,見到的人會不滿意,所以不得不勉強湊個下聯。
還是以在沙灘一帶生活的學生為限。上一篇說學生有北京大學門內的和門外的兩類。這兩類在住的方麵區彆很大,因為門外的沒有白住學校宿捨的權利。可是在吃的方麵區彆很小,因為學校(如西齋)雖然有可包飯的食堂(每日三餐,一人一月六七元),但飯不能白吃,又沒有吃飯館隨便,所以門內的也有很多不吃包飯。這樣,談沙灘的吃,就可以不分內外,而集中說說分布在學校附近的飯館。
飯館都是級彆不高的,原因很簡單,學生的錢包,絕大多數不充裕,預備高級菜肴沒人吃。飯館數目不少,現在記得的,紅樓大門對麵兩傢,東齋附近兩傢,第二院附近兩傢,沙灘西端一傢。其中有些字號還記得:東齋門坐東嚮西,對麵稍北一傢名叫林盛居,北側也坐東嚮西一傢名叫海泉居;第二院大門對麵一傢名叫華順居,東行不遠路北一傢名叫德勝齋。德勝齋是迴民飯館,隻賣牛羊肉菜肴。沙灘西端路南一傢,比其他幾傢級彆更低,北京通稱為切麵鋪。切麵鋪特點有二:一種可名為優點,是貨實價廉,比如吃餅吃麵條,都是準斤準兩;一般飯館就不然,吃餅以張計,吃麵條以碗計,相比之下就貴瞭。另一種可名為缺點,是花樣太少,品味不高。
照顧切麵鋪,絕大多數是體力勞動者,北京通稱為賣力氣的,因為飯量大,要求量足,質差些可以將就。但我有時也願意到那裏去吃,主食要十兩(十六兩一斤)水麵(加水和成)烙餅,菜肴要一碗肉片白菜豆腐,味道頗不壞,價錢比彆處便宜,可以吃得飽飽的。可取之處還有吃之外的享受,是欣賞老北京下層人民的樸實、爽快和幽默。鋪子裏人手不多,大概是四個人吧,其中兩個外貌有特點,拿炒勺的偏於瘦小,臉上有麻子,跑堂的年輕,個子高大,於是顧客都用特點稱呼他們:“大個兒,給個空碗。”“麻子,炸醬多加一份肉。”大個兒和麻子坦然答應。反過來,他們也這樣稱呼顧客,顧客也是坦然答應。這在其他幾傢就不成,買賣雙方之間總像有一層客氣隔著。
德勝齋的拿手好戲是燒餅加燉牛肉,學生照顧它,多半吃這個。它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不是飯菜,而是人,一個跑堂的,其時大概二十歲多一點,姓於,學生都叫他小於。他和氣,勤快,卻很世故。幾乎能夠叫齣所有常去的學生的姓名,見麵離很遠就稱呼某先生,點頭鞠躬,滿麵笑容,沒話想話。如果時間長些,還要盡恭維之能事,說不久畢業一定會升官發財,最低也是局長。世故的頂峰是一次大聚斂,說是死瞭父親,足穿白鞋,腰係白帶,見到熟學生就搶前一步,跪倒叩頭。北京習慣,這是討喪禮,有不成文的定價,大洋一元。那幾天,北京大學學生,熟識的見麵總是問一句:“小於的錢你給瞭嗎?”可見這次聚斂的範圍是如何寬廣瞭。
其他幾傢非迴教的飯館都有一種名菜,名叫“張先生豆腐”。顧名思義,是一位姓張的所創。據說這位姓張的也是北京大學學生,但究竟是哪一位,可惜不像馬敘倫先生,著書說明,“馬先生湯”是他何時何地所創。自己不說,他人想明究竟,自然隻能用乾嘉學派的考證方法。菜名張先生豆腐,創始人姓張,沒有問題。菜在沙灘一帶風行,其他地區罕見,此張先生與北京大學有密切關係,十之九也不成問題。是教師呢?是學生呢?傳說是學生;如果是教師,留名的可能性會大一些;可證多半是學生。菜裏有竹筍等,北方人少此習慣,可證這位張先生是江南人。——沒有考證癖的人,更關心的是好吃不好吃。我的印象是很好吃。價錢呢,一角六分一盤,在當時,如果一天吃一次,單是這一項,一個月就要近五元,就窮學生的身份說是太豪華瞭。
與德勝齋的小於相比,海泉居也有個齣名的跑堂的,可惜忘瞭他的尊姓。這位與小於職位相同,可是誌趣大異,藉用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妙論來說明,小於是中學為體,這位是西學為用。他嚮會英語的許多學生發問,“炒木樨肉”,英文怎麼說,“等一等,就來”,英文怎麼說,等等。於是,漸漸,他就滿口不中不西的英文瞭。這已經足夠引人發笑。但店裏的什麼人還以為不夠,於是異想天開,請什麼人寫瞭一副對聯,掛在飯桌旁的牆上,聯語是“化電聲光個個爭誇北大棒,煎炸烹炒人人都說海泉成”,下麵落款是“鬍適題”。聯語用白話,如果不看筆跡,說是齣於(白話文學史)作者的手筆,也許沒有人懷疑吧?
一晃半個世紀過去,當年的這些飯館都無影無蹤瞭。滄海變桑田,天道如此,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惜的是張先生豆腐也成為曆史陳跡,想再吃一次的機會不再有瞭。

前言/序言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
一、永恒的風景
大凡曆史稍長一點的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永恒的風景”。構成這道“風景”的,除瞭眼見為實、可以言之鑿鑿的校園建築、圖書設備、科研成果、名師高徒外,還有必須心領神會的曆史傳統與文化精神。介於兩者之間,兼及自然與人文、曆史與現實的,是眾多精彩的傳說。
比如,當老同學繪聲繪色地講述某位名人在這棵樹下悟道、某迴學潮在這個角落起步、某項發明在這間實驗室誕生、某對情侶在這條小路上第一次攜手時,你感覺如何?是不是覺得太生動、太戲劇化瞭?沒關係,“無巧不成書”嘛。再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信不信由你。隻要不對這所學校失去信心,慢慢地,你也會加入傳播並重建“校園風景綫”的行列。
比起校史上極具說服力的統計數字,這些蘊涵著溫情與想象的“傳說”,未免顯得虛無縹緲;因而,也就不大可能進入史傢的視野。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大學”更為充滿靈性的場所。漫步靜謐的校園,埋首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傾聽學生宿捨裏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或者“遠眺”湖邊小路上戀人在竊竊私語,隻要有“心”,你總能感知到這所大學的脈搏與靈魂。
如此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敘述,實在難以實證。但對於曾經生活或嚮往生活於其間的人來說,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卻極有魅力。世人之對“紅樓內外”感興趣,有各種各樣的機緣。我的最初動因,竟是閑聊時的“爭強鬥勝”。
比起“全北大”(在北京大學完成本科、碩士、博士的全部課程)來,我隻能算是“半路齣傢”。正因為有在彆的大學就讀的經驗,我對北大人過於良好的自我感覺——開口閉口“我們北大”,不隻錶明身份,更希望提供評判標準——既充滿敬意,又有點不以為然。試著虛心請教:讓你們如此心迷神醉的“我們北大”,到底該如何描述?有眉飛色舞,拋齣無數雋語逸事,令人既驚且喜的;也有引經據典,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從蔡元培到毛澤東,讓我重新迴到現代史課堂的。後者可以幫助確定北大在百年中國政治史上的位置,隻是敘述姿態過於僵硬;前者補闕拾遺,而且引人遐想,可惜傳說多有失實。
希望能夠兼及“宏偉敘事”與“小品筆調”,我選擇瞭“迴到現場”的研究策略。比如,同樣談論北大人喜歡掛在嘴邊的“五四”,我會對遊行路綫怎樣設計、集會演講為什麼選擇天安門、火燒趙傢樓又是如何被敘述等等感興趣。至於史學傢不大關注的北河沿的垂柳、東齋西齋學風的區彆、紅樓的建築費用、牌匾與校徽的象徵意味、北大周圍的小飯館味道怎樣、洗得泛白的藍布長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讓我入迷。
於是,我進入瞭“曆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搜集並認真鑒賞起“老北大的故事”來。雜感、素描、隨筆、小品、迴憶錄,以及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等,有帶露摺花的,也有朝花夕拾的,將其參照閱讀,十分有趣。令我驚訝不已的是,當年的“素描”與幾十年後的“追憶”,竟無多大齣入。考慮到關於老北大的舊文散落各報刊,尋找不易,不可能是眾多八旬老人轉相抄襲。唯一的解釋是,老北大確有其鮮明的性格與獨特的魅力,因而追憶者“英雄所見略同”。藉用錢穆《師友雜憶》中的妙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一個人如此,一所大學也不例外:能被無數學子追憶不已的,方纔是此大學“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時間流逝而磨滅,也不因政見不同而扭麯。
其實,“老北大”之成為眾口傳誦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於時光的流逝。絕大部分關於北大的迴憶文章,都是作者離開母校之後纔寫的。而抗戰爆發北大南遷,更是個絕好的機緣。正因遠離紅樓,方纔意識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纔有心思仔細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麵孔。40年代齣現一批相當優秀的迴憶文章,大多有此心理背景。柳存仁的係列文章《北大和北大人》中,有這麼一段話:
盧溝橋事變後,北大南遷,舊遊星散,否則如果我在今天還有機會住在東齋西齋矮小卑濕的宿捨裏,我決不會,也不能寫齣這樣一篇一定會被我的師友同學譏笑作低能的文章。……我不願意忘記,也猜想其他的師友同學們也永遠沒有忘記那黴濕滿牆,青苔鋪階的北大二院宴會廳,更決不會忘記那光綫黑暗的宴會廳裏,東邊牆上懸掛的一幅蔡孑民先生全身的油畫,和他在畫中的道貌盎然和藹可親的笑容。這幅像,這個古老的廳堂,也許就足以代錶北大和北大人而有餘。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踏進那青苔鋪階的古老廳堂,更何況那廳堂已經失落在敵人手中,難怪遠遊的學子頻頻迴首,並將其相思之情訴諸筆墨。
抗戰勝利瞭,北大人終於重返紅樓。可幾年後,又因院校調整而遷至西郊燕大舊址,從此永遠告彆瞭令人神往的沙灘馬神廟。對一所大學來說,校址的遷移,並非無關緊要,往往成瞭撰寫校史時劃分階段的依據。抗戰南遷,對於北大日後的演變與發展,實在太重要瞭。因而,將“老北大”封閉在1898—1937年的設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對於習慣新舊對舉、時時準備破舊立新的人來說,隻要與“今日北大”不符者,皆可稱為“老北大”。這種漫無邊際的概念,為本文所不取。為瞭敘說方便,本文將“老字號”獻給南遷前的北京大學——包括其前身京師大學堂。
從1918年齣版《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起,“老北大”的形象逐漸浮現。有趣的是,曆年北大齣版的紀念冊中,多有批評與質疑;而發錶在其他報刊的迴憶文章,則大都是褒奬與懷念。對於母校之思念,使得無數昔日纔情橫溢尖酸刻薄的學子,如今也都變得“柔情似水”。曾經滄海的長者,提及充滿朝氣與幻想的大學生涯,之所以迴味無窮,贊不絕口,大半為瞭青春,小半屬於母校。明白這一點,對於老學生懷舊文章之偏於理想化,也就不難理解瞭。
本文所引述的“老北大的故事”,似乎也未能免俗,這是需要事先說明的——盡管我已經剔除瞭若乾過於離奇的傳說。至於或記憶失誤,或角度偏差,或立意不同,而使得同一事件的敘述齣現眾多版本,這不但不可惜,反而正是老北大之精魄所在: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因而也就不會有完全統一的形象。
前麵提及“英雄所見略同”,這裏又說是形象塑造無法統一,二者豈不互相矛盾?不妨套用“求同存異”的治世格言:對“老北大”精神的理解,各傢沒有根本的區彆,差距在於具體事件的敘述與評判。
二、“北大老”與“老北大”
“北大老,師大窮,惟有清華可通融。”此乃二三十年代流傳在北平學界的口頭禪。就從這句“讀法不一”的口頭禪說起吧。
首先是敘事人無法確定,有說是擇校的先生,也有說是擇婿的小姐。擇校與擇婿,相差何止韆裏!與敘事人的不確定相適應,北大之“老”也難以界說。有說是北大人老氣橫鞦,辦事慢條斯理的;也有說是校園裏多老房子、老工友,連蔡元培校長的汽車也老得走不動的;還有說是曆史悠久,勝跡甚多的。第三說最有詩意,容易得到北大人的認可。硃海濤撰寫於40年代的《北大與北大人·“北大老”》,正是在這一點上大作文章:
摩挲著刻瞭“譯學館”三個大字的石碑,我們緬懷當年住在這裏麵的人,每月領四兩學銀的日子。在三院大禮堂前散步,我們追念著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時,多少青年人被拘禁在這裏麵。徘徊於三一八殉難同學紀念碑前,我們想起這國傢的大難就有待於青年的獻身。這一串古老的曆史的纍積,處處給後來者以無形的陶冶。
說“陶冶”沒錯,說“古老”則有點言過其實。比起巴黎、牛津、劍橋等有七八百年曆史的名校,北大無論如何是“小弟弟”。在《北京大學卅五周年紀念刊》上,有兩則在校生寫的短文,也叫《北大老》,極力論證剛過“而立”之年的北大,不該“倚老賣老”,更不該“老氣橫鞦”——因為有牛津大學等在前頭。
到瞭1948年,校長鬍適為“紀念特刊”撰寫《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仍是強調“在世界的大學之中,這個五十歲的大學隻能算一個小孩子”。可筆鋒一轉,擅長考據的適之先生,談論起另一種計算年齡的辦法:
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曆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歲來壓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學”起於漢武帝元朔五年(西曆紀元前124年)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人。那是曆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到今年是兩韆零七十二年瞭。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學都年高瞭!
有趣的是,北大校方嚮來不希望賣弄高壽,更不自承太學傳統,就連有直接淵源的同文館(創立於1862年,1902年並入京師大學堂),也都無法使其拉長曆史。每當重要的周年紀念,校方都要強調,戊戌年“大學堂”的創立,方纔是北大曆史的開端。鬍適稱此舉證明北大“年紀雖不大,著實有點誌氣”。
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這與當事人對大學體製以及西方文化的體認有關,更牽涉其自我形象塑造與曆史地位建構。說白瞭,北大的“謙虛”,蘊涵著一種相當成熟的“野心”: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原動力。如此說來,比起北大校史若不從漢朝算起,便同文明古國“很不相稱”

(第010頁)
的說法(參見馮友蘭《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曆任校長之自我約束,不希望北大往前溯源,其實是大有深意在。從北大的立場考慮,與其成為曆代太學的正宗傳人,不如扮演引進西學的開路先鋒。當然,校史的建構,不取決於一時的政治需求或個人的良好願望。我想說的是,相對於韆方百計拉長大學曆史的“常規”,曆來激進的北大,之所以“謹守上諭”,不敢越雷池半步,並不完全是因為“學風嚴謹”。
翻翻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總理衙門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這兩種重要文獻所體現齣來的教育思想——包括辦學宗旨、課程設置、教員聘請、學生守則等,都與傳統書院大相徑庭。至於隨處可見的“歐美日本”字樣,更是提醒讀者,此章程與“白鹿洞書院教條”瞭無乾係。當然,有章可以不依,有規可以不循,製定瞭新的章程,不等於建立瞭新的大學。幸虧有瞭第一屆畢業生鄒樹文、王畫初、俞同奎等人的迴憶文章,我們纔敢斷言,京師大學堂確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
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功績得到普遍承認,蔡元培長校以前的北大曆史,便逐漸被世人所遺忘。選擇若乾關於京師大學堂的迴憶,有助於瞭解大學草創期的艱難與麯摺,比如孫傢鼐的規劃、許景澄的殉難、張百熙的實乾、嚴復的苦撐等等。至於進入新式學堂後,學生如何習得“文明生活”,也是我所深感興趣的。光緒二十五年(1899)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禁約》,有些條款現在看來“純屬多餘”,比如用相當長的篇幅強調課堂上必須依次問答、不可搶前亂說、聲音高下須有節製等。最有趣的,還是以下這條禁令:
戒咳唾便溺不擇地而施。屋宇地麵皆宜潔淨,痰唾任意,最足生厭。廳堂齋捨多備痰盂。便溺汙穢,尤非所宜。是宜切記,違者記過。
想象當年的大少爺們,如何“忍氣吞聲”,逐漸改變舊的生活習慣,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今日中國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會將此等瑣事寫進規章。可在“西學東漸”史上,“不隨地吐痰”,也算是頗有光彩的一頁。
戊戌年的京師大學堂沒有畢業生,學校因戰亂停辦兩年。壬寅(1902)入學的,方是第一批得到“舉人學位”的大學生(時在 1907年)。鄒樹文《北京大學最早期的迴憶》中,述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之禮賢下士,為學校網羅人纔,在遭時忌、多掣肘的環境下恢復京師大學堂,功不可沒:“我們現在人知道景仰蔡孑民先生,而忘記瞭張冶鞦先生任管學大臣時代創辦之艱苦,實在比蔡先生的處境難得許多呢!”此說不無道理。1905年,大學堂的管理人由“管學大臣”降為“監督”。齣任第一任監督的張亨嘉,以其精彩的就職演說,被學生不斷追憶。這裏選擇鄒樹文頗為戲劇化的描述:
監督與學生均朝衣朝冠,先嚮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三跪九叩首禮,然後學生嚮監督三個大揖,行謁見禮。禮畢,張監督說:“諸生聽訓: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於是乎全部儀式完瞭。這總共十四個字,可說是一篇最短的演說。讀者諸君,還聽見過再短於他的校長演說沒有?
此種逸聞,很閤北大人的口味,因而誰都樂於傳誦。至於當初張監督為何如此“言簡意賅”,是否彆有苦衷,也就無暇計較瞭。
大學初創階段,弊病甚多,此在意料之中。大部分學生承襲科舉陋習,以讀書為做官的階梯,仕學館錄取的又是在京官吏,大學於是乎與官場沒有多大差彆。學生可能地位顯赫,因迎鑾接駕而掛牌請假;運動場上教官小心翼翼地喊口令:“大人嚮左轉!”“老爺開步走!”這些逸聞,全都查有實據。可笑談終歸是笑談,實際上,大部分畢業生並沒得到朝廷的恩惠,所謂“奬勵舉人”,與“升官發財”根本不是一迴事(參見王道元《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另一個更加嚴重的指責,便是學生無心嚮學,沉湎於花街柳巷。陶希聖撰《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生的巨大影響》,其中有一節題為“二院一堂是八大鬍同重要的顧客”,寫盡民初國會參眾兩院及京師大學堂的醜態。可據韆傢駒迴憶,30年代的北大學生,也頗有經常逛窯子的(《我在北大》)。學風之好壞,隻能相對而言。想象蔡元培長校以前的北大師生,都是“官迷心竅”,或者整天在八大鬍同冶遊,起碼不太符閤實際。
不說京師大學堂的教員,以及培養齣來的學生,頗多正人君子;就說新文化的輸入與大學的改革,也並非始於1917年蔡氏之蒞校。不妨先讀讀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驗》,其中述及北大的整頓與革新:
舊教員中如瀋尹默、瀋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啓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鬍適之、劉半農、周豫纔、周啓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民初北大“啓革新的端緒”者,多為章門弟子。從學術思想到具體人事,太炎先生都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密切的關係。除上述瀋兼士、錢玄同、周氏兄弟外,進入北大的章門弟子還有硃希祖、馬裕藻、黃侃等。據誤被作為太炎門徒引進的瀋尹默稱,章門弟子雖分三派,“大批湧進北大以後,對嚴復手下的舊人則采取一緻立場,認為那些老朽應當讓位,大學堂的陣地應當由我們來占領”(《我和北大》)。這種糾閤著人事與思想的新舊之爭,在蔡氏長校以前便已展開,隻不過不像以後那樣旗幟鮮明目標明確而已。讀讀林紓、陳衍、馬其昶、姚永樸等人有關文章,可以明白北大校園裏的改朝換代,如何牽涉政治潮流、學術思想、教育體製,以及同門同鄉等具體的人事關係,遠非“新舊”二字所能涵蓋。
京師大學堂尚有獨立的麵貌,蔡元培長校以前的北大 (1912—1916),則基本上隱入曆史深處。除瞭以上所說的“革新的端緒”外,還有幾件小事不能不提。一是民國初建,教育部以經費短缺管理不善為由,準備停辦北大,校長嚴復上《論北京大學不可停辦說帖》;一是袁世凱稱帝,北大教授馬敘倫掛冠而去,學界傳為美談;再就是1916年9月,校方嚮比利時儀品公司貸款20萬,籌建後來成為北大象徵的“紅樓”。
《北大舊事(第3版)》內容詳述 《北大舊事(第3版)》是一部深度挖掘北京大學豐富曆史與獨特精神的力作。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校園迴憶錄,而是以史料為基石,以人文關懷為脈絡, meticulously 梳理並呈現瞭北京大學自誕生以來,各個時期湧現齣的重要事件、傑齣人物以及與之相伴的時代印記。本書的第三版,在原有堅實基礎上,通過更廣泛的史料徵集、更深入的訪談以及更嚴謹的學術考證,極大地拓展瞭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力求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更加立體、鮮活的燕園圖景。 第一部分:創辦與早期的風雲激蕩 本書伊始,便將我們帶迴那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年代——清末民初。在這裏,我們將詳細瞭解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誕生。這不僅僅是一個新式學府的設立,更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承載著民族復興的期盼。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京師大學堂從籌建到初創的艱難曆程,包括選址、建築風格的考究、學科設置的艱難抉擇,以及如何從西學東漸的大潮中吸取養分。 作者深入剖析瞭創辦之初,大學堂所麵臨的內外挑戰。外部,是國傢內憂外患,政局動蕩不安;內部,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慣性,以及新式教育理念的引入所引發的碰撞。本書將通過大量珍貴的曆史文獻,如奏摺、信函、報刊報道等,生動再現當時參與大學堂創辦的先賢們,如張之洞、嚴復、林紓等人的思想碰撞與實踐探索。我們能看到他們如何試圖在古老的中華文化與西方的現代文明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為中國培養新式人纔而嘔心瀝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嚴復擔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期間的工作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嚴復“信、達、雅”的翻譯理念,他對西方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提齣的創新主張,都在本書中得到瞭細緻的解讀。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學者的迴顧,更是對中國近代思想啓濛過程的一次深刻還原。 接著,本書將筆觸轉嚮民國初年的北大,這個時期,蔡元培先生的到來,標誌著北京大學進入瞭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如同春風吹拂,為北大注入瞭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書將詳細解讀這一理念的內涵,以及它如何在實踐中落地。我們將看到,在蔡元培的領導下,北大是如何從一個舊式官學轉型為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如何吸引並匯聚瞭一批當時最傑齣的學者,如陳獨秀、李大釗、鬍適、魯迅等。 書中對這些大師級人物的學術思想、教學風格以及在北大留下的精神財富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們能瞭解到陳獨秀如何以其激進的革命思想影響青年;李大釗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火種帶入中國,並在北大播撒;鬍適如何以其白話文運動和實證主義思想改變中國文壇;魯迅先生在北大期間的教學情況、與學生們的交往,以及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這些人物的生動事跡,共同構成瞭北大早期輝煌的篇章。 此外,本書還會聚焦於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通過還原曆史場景,展現北大青年學子如何以筆為槍,以口為劍,發齣振聾發聵的呐喊,推動民族走嚮覺醒。書中會詳細考證五四運動的起因、經過以及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並重點突齣北大在其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部分:抗戰時期的堅守與精神傳承 烽火連天,山河破碎。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聚焦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麵臨的嚴峻考驗。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北大師生以國傢為重,毅然南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一同組建瞭西南聯閤大學。這一段曆史,是中華民族血淚史的一部分,也是北大精神在極端睏境中的一次偉大升華。 本書將詳細迴顧西南聯大在昆明艱苦辦學的曆史。我們將看到,在物質條件極端匱乏、生活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清華、南開的師生,如何秉持“剛毅堅卓”的校訓,堅持教學與科研,培養人纔。本書會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師生迴憶錄,展現聯大生活的艱辛:茅草房、稀粥飯、簡陋的教室、隨時可能響起的警報聲。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北大精神依然薪火相傳。 書中會重點介紹在西南聯大期間,北大湧現齣的傑齣學者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在數理化、生物學、人文社科等各個領域,都有大師級的學者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他們的學術探索。我們將瞭解到,他們如何在戰火紛飛中堅持學術的純粹性,如何用他們的知識和智慧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同時,本書還會關注西南聯大的學生們。他們不僅要麵對嚴酷的學習條件,還要時刻擔憂著前綫的戰事。書中會展現他們如何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如何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踐行愛國主義。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充滿瞭理想與激情,也飽含著對國傢和民族的深切責任感。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西南聯大時期,北大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在國傢危難之際,北大所代錶的獨立思考、批判精神、人文關懷等核心價值,是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延續和發揚。我們將看到,西南聯大不僅培養瞭大量的優秀人纔,更重要的是,它凝聚瞭一種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成為瞭中華民族剋服睏難、走嚮勝利的重要支撐。 第三部分: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與變革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大學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北大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變革與發展。我們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思想改造運動講起,細緻分析這一時期北大在學科調整、教學內容更新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它如何適應國傢建設的需要。 本書將重點關注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對北京大學的影響。我們將詳細解讀院係調整的背景、過程和具體內容,分析這一調整是如何重塑瞭北大的學科布局,以及它對北大整體學術水平和人纔培養模式帶來的長遠影響。這一部分的內容,將力求客觀公正,既展現改革的積極意義,也分析其可能帶來的挑戰。 接著,本書將目光轉嚮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我們將看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北大如何積極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如何推動學科建設的現代化,如何與國際一流大學展開交流與閤作。本書會關注北京大學在人纔引進、科研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麵的具體舉措,以及這些舉措對北大整體發展産生的積極效應。 書中還會深入探討北京大學在不同時期所湧現齣的重要學術成果和學術思潮。例如,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北大有哪些重要的學術突破?在思想文化領域,北大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本書將通過對相關學者的訪談、學術著作的解讀,以及對學術史的梳理,展現北大在學術傳承與創新方麵的獨特貢獻。 同時,本書也關注北京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麵的努力。從燕園的建築風貌,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再到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本書都將力求細緻描繪。我們將瞭解到,北大如何通過各種方式,營造獨特的學術氛圍和人文氣息,吸引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纔。 第四部分:燕園精神的當代迴響 在全書的最後部分,本書將視角轉嚮當代,探討“燕園精神”在當今時代的意義與價值。本書認為,“燕園精神”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它包含瞭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對真理的執著探索,對社會責任的深刻擔當,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作者將通過對當代北大學者、校友的采訪,以及對他們所參與的社會實踐的觀察,展現“燕園精神”如何在不同的領域閃耀光芒。我們將看到,在科學研究的前沿,在國傢建設的各個崗位,在文化藝術的創作中,在國際舞颱上,都有北大人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踐行著“燕園精神”的核心內涵。 本書還會探討北京大學在麵嚮未來的發展中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例如,如何應對全球化浪潮,如何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機,如何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創新型人纔,以及如何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最後,本書將以一種充滿希望的基調收尾,強調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將繼續承擔起曆史賦予的使命,為國傢富強、民族復興、人類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本書希望通過對北大曆史的深入梳理,能夠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這所大學的價值與意義,激發讀者對知識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國傢和社會的責任感。 《北大舊事(第3版)》是一部厚重的曆史畫捲,也是一部鮮活的人物傳記,更是一次對精神力量的深刻探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煙雲,感受燕園的百年滄桑,理解那份薪火相傳的北大精神。

用戶評價

评分

總而言之,《北大舊事》(第三版)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讓我對北大這座學府有瞭更深的瞭解,更讓我對那個時代,以及生活在那樣的時代裏的人們,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它會在你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印記,時不時地勾起你對曆史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對高等教育,或者僅僅是喜歡讀好故事的朋友。這絕對是一次不虛此行的閱讀體驗。

评分

讀到《北大舊事》(第三版),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說的復雜情緒。說是“舊事”,卻一點也不陳舊,反而像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滋味。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厚的書捲氣,那種屬於北大的獨特氣息,沉靜、厚重,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銳氣。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精準地勾勒齣那個時代的人物群像和校園風貌。比如,某位教授在講颱上慷慨激昂的神態,學生們在圖書館裏埋頭苦讀的身影,又或是校園裏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不像一些迴憶錄那樣流水賬式地羅列事件,而是張弛有度,有詳有略。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瑣碎的生活片段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跟隨他的腳步,重溫那些青蔥歲月。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幾次學潮的描寫,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幾個普通學生的視角,展現瞭他們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內心的掙紮、迷茫與選擇,以及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讀來令人動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它既有文人特有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與生動。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晦澀難懂的詞句,也沒有矯揉造作的修飾,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的往事,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呈現在你麵前。有時候,僅僅是幾個簡單的詞語,就能勾勒齣一個生動的畫麵,或者引發你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錶達方式,正是高級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

《北大舊事》(第三版)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所展現齣的深厚的人文關懷。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北大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名教授還是普通學生,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鮮活個體。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他們深深的理解與尊重,即使是那些犯過錯誤、走過彎路的人,在作者的筆下,也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種對個體生命的珍視,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一份對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深情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