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鬍傳誌 著
圖書標籤:
  • 金代文學
  • 金代詩歌
  • 詩論
  • 文學史
  • 校注
  • 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宋金文學
  • 文學研究
  • 版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3395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2786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42
字數:8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風月堂詩話》、《滹南詩話》、《論詩三十首》、《中州集》作者小傳、《歸潛誌》作者小傳,及其他散見的金代詩文評文獻。

金代詩論內容豐富,彆具特色,以《風月堂詩話》、《滹南詩話》、《論詩三十首》等為代錶。此書匯集金代所有詩文評文獻,加以注釋。除瞭傳統的詩話、序跋、論詩詩之外,還收集一些散見的資料,首次為元好問《中州集》作者小傳、劉祁《歸潛誌》作者小傳作注。


目錄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目 錄

前言

凡例

捲一 硃弁

風月堂詩話

捲上

捲下

輯文

晁以道言本朝文物之盛從江南來

趙元考恭謹神宗嘉歎

富韓公傢淩霄花樹

伊川謂聖人書熟讀之其義自見

老杜賦《八哀》不及顏魯公

牡丹花品

鬆柏皆可為舟不可溺於所見

秦少遊見秦城鋪舉子題詩涕淚雨集

東坡過金陵晤荊公

東坡論秦少遊、張文潛

東坡和章質夫詞聲韻諧婉

……

捲二 王寂

遼東行部誌(選錄)

鴨江行部誌(選錄)

輯文

贈李彥猷郭伯達二首

題張子正運使所藏楊德懋山居老閑圖仍次元韻四首(其四)

……

捲三 趙秉文

輯文

……

東坡真贊

答李天英書

答麻知幾書

東坡四達齋銘

題東坡書《孔北海贊》

……

捲四 王若虛

滹南文辨

捲一至捲四

滹南詩話

捲一至捲三

輯文

論語辨惑(選二)

孟子辨惑(選一)

史記辨惑(選一)

君事實辨(選一)

臣事實辨(選三)

……

捲五 元好問

輯文

……

題學易先生劉斯立詩帖後

題閑閒書赤壁賦後

趙閑閒書柳柳州蘇東坡黨世傑王內翰詩跋

閑閑公書擬和韋蘇州詩跋

遺山自題樂府引

詩文自警

捲六 其他作者詩歌

輯文

……

東坡《石鐘山記》墨蹟(楊弘道)

贈裕之(楊弘道)

答張仲髦 (楊弘道)

王子端《溪橋濛雨圖》(楊弘道)

孟浩然像(楊弘道)

李太白詩(楊弘道)

……

杜甫故裏(李俊民)

競渡(李俊民)

茲樓(李俊民)

文選樓(李俊民)

……

捲七 其他作者文章

輯文

濟陽雜記(宇文虛中)

朗然子劉真人詩跋(方壺知足居士)

孟友之與西堂和尚帖跋(魏道明)

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捲跋(蔡鬆年)

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捲跋(施宜生)

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捲跋(高衎)

……

二蘇墓詩跋(史學)

二蘇墓詩跋(屈子元)

錦堂賦詩序(李俊民)

樂著《相臺詩話》

清涼洞記跋(韓希甫)

重陽教化集序(範懌)

重陽教化集序(梁棟)

重陽教化集序(劉愚之)

……


精彩書摘

論詩三十首 丁醜歲三鄉作〔一〕

漢謠魏什久紛紜〔二〕,正體無人與細論〔三〕。誰是詩中疏鑿手〔四〕,暫教涇渭各清渾〔五〕?

【注釋】

〔一〕丁醜歲:興定元年(一二一七)。三鄉:村鎮名,在今河南福昌縣境內。

〔二〕漢謠魏什:指漢魏時期的詩歌,包括樂府民歌和建安文人的創作。什:詩篇,《詩經》中的雅頌部分多以十篇為一組,故名。紛紜:迷亂。

〔三〕正體:相對於偽體而言,指符閤風雅傳統的詩歌。杜甫《戲為六絕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四〕疏鑿手:疏通河道之人,比喻清理詩歌傳統之人。

〔五〕暫:立即。涇渭各清渾:指辯明正偽清濁。

曹劉坐嘯虎生風〔一〕,四海無人角兩雄〔二〕。可惜並州劉越石〔三〕,不教橫槊建安中〔四〕。

【注釋】

〔一〕曹劉:建安詩人曹植、劉楨。坐嘯:坐著嘯詠。虎生風:《淮南子·天文》:“虎嘯則穀風至。”

〔二〕角:角逐、較量。

〔三〕劉越石:西晉詩人劉琨,字越石,曾任並州刺史。

〔四〕槊:兵器,即丈八長矛。橫槊賦詩,指文武風流的不凡氣概。《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於古。”蘇軾《前赤壁賦》稱“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鄴下風流在晉多〔一〕,壯懷猶見缺壺歌〔二〕。風雲若恨張華少〔三〕,溫李新聲奈爾何〔四〕?

鍾嶸評張華詩:“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五〕

【注釋】

〔一〕鄴下:今河北臨璋縣境內。建安十八年(二一三),曹操為魏王,定都於此。鄴下風流:指當時三曹、七子為代錶的文學創作。

〔二〕缺壺歌:晉大臣王敦不滿晉元帝,“每酒後輒詠魏武帝‘老驥伏櫪,誌在韆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晉書·王敦傳》)

〔三〕張華:西晉作傢。鍾嶸《詩品》:“其體華豔,興托不奇,巧用文字,務為妍冶,雖名高當代,而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風雲指崇高遠大的抱負和豪壯慷慨的詩風。

〔四〕溫李新聲:指溫庭筠、李商隱的綺豔詩歌。錢鍾書《談藝錄》:“按賀黃公《載酒園詩話》捲三:‘高仲武稱李嘉祐綺靡婉麗涉於齊梁。餘意此未見後人如溫李者耳。如舜造漆器而指以為奢也。’持論立意,與遺山如齣一轍。蓋謂古人生世早,故亦涉世淺,不如後人之滄海曾經,司空見慣,史識上下韆古,故不少見多怪。”

一語天然萬古新〔一〕,豪華落盡見真淳〔二〕。南窗白日羲皇上〔三〕,未害淵明是晉人〔四〕。

陶淵明,唐之白樂天。

【注釋】

〔一〕一語天然萬古新:元好問《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四首》:“君看陶集中,飲酒與歸田。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天然對雕飾,真贗殊相懸。”

〔二〕真淳:真誠淳厚。《韻語陽鞦》捲一:“陶淵明、謝脁詩,皆平淡而有思緻,非後來詩人怵心劌止雕琢者所為也。……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黃庭堅《別楊明叔》:“皮毛剝落盡,惟有真實在。”

〔三〕南窗白日羲皇上: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捲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羲皇:伏羲氏。羲皇上人:指太古時代的人。

〔四〕未害:不妨礙。意謂陶淵明在晉代別具一格的詩風,不影響他是晉代傑齣的詩人。

縱橫詩筆見高情〔一〕,何物能澆塊磊平〔二〕?老阮不狂誰會得〔三〕?齣門一笑大江橫〔四〕。

【注釋】

〔一〕縱橫詩筆:指阮籍纔華齣眾,氣勢縱橫。杜甫《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高情,高隱超然物外的情懷。

〔二〕塊磊:指心中鬱積的不平。《晉書·阮籍傳》:“籍容貌瑰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本有濟世之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以為常。”《世說新語校箋》捲下《任誕》:“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三〕老阮:阮籍。會得:領會得到。《晉書·阮籍傳》:“籍容貌瓌傑,誌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戸視書,纍月不齣;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阮籍為避禍,常以佯狂舉動。

〔四〕齣門一笑大江橫: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坐對真成被花惱,齣門一笑大江橫。”元好問藉用黃庭堅的詩句,形容阮籍佯狂的境界。

心畫心聲總失真〔一〕,文章寧復見為人〔二〕?高情韆古閒居賦〔三〕,爭信安仁拜路塵〔四〕?

【注釋】

〔一〕心畫心聲:揚雄《法言·問神篇》:“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二〕寧:哪能。

〔三〕《閒居賦》:潘嶽所作,抒寫閒居的恬淡高潔情懷。

〔四〕安仁:潘嶽字。《晉書·潘嶽傳》:“嶽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齣,與崇輒望塵而拜。……既仕不達,乃作《閒居賦》。”錢鍾書《管錐編》:“此言冰雪文或齣於熱中躁進者。”(第一三八八頁)


前言/序言

前 言

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金代文學批評是重要的一環,各種文學批評史都給予一定的關注。近些年來,隨著遼金文學及批評史研究的深入推進,金代文學批評特別是詩學批評又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金代主要詩人的詩學觀點,梳理金代文學批評發展的軌跡。但金代文學批評史一方麵沒有完全擺脫正統思想的長期潛在製約,對其價值和地步有所低估,另一方麵對其內容及形式的新變認識不夠準確,即以最受人們關注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王若虛《滹南詩話》而言,其獨特性也未被充分揭示齣來,其他一些散見的普通文獻,更是被忽視。即以批評形式來看,金代的詩學批評亦自具特色,並推動瞭古代詩學批評的發展。

……

自歐陽修創製《六一詩話》以來,詩話以其短小自由的形式、隨筆閒談的風格而流行開來,長盛不衰。兩宋詩話著述如林,金王朝佔有北宋故土,與南宋聲氣相通,其詩話自然承北宋而來,並受到南宋詩話的影響。

受金代文學水準和文人隊伍等諸多因素所限,金代詩話相對於兩宋詩話的興盛而言,顯得有些冷落。目前可考的詩話僅有寥寥七種:硃弁《風月堂詩話》、祝簡《詩說》(佚)、範墀《詩話》(佚)、魏道明《鼎新詩話》(佚)、文商《小雪堂詩話》(佚)、樂著《相臺詩話》(殘)、王若虛《滹南詩話》。其中完整傳世的僅有《風月堂詩話》和《滹南詩話》兩種。正因為金代詩話數量少,所以更容易被忽視,更容易受到簡單化的對待。從現存詩話來看,仍然可以看齣這些詩話自具特點和價值。

(一)金代前期詩話

金代前期的詩話可知有三種:範墀《詩話》、祝簡《詩說》和硃弁《風月堂詩話》,都是由宋入金文人所作。

範墀其人,生平不詳。《中州集》捲八範墀小傳特別簡略……

祝簡為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入金後曾仕偽齊。所著《詩說》已佚,《中州集》捲二《祝太常簡》徵引《詩說》一則,討論杜詩注問題,其觀點得到元好問的贊同。……

儘管人們習慣上將《風月堂詩話》視為宋代詩話,但不能否認《風月堂詩話》對金代詩話具有草創之功。《風月堂詩話》不僅作於硃弁羈金期間,還在金王朝刊刻、傳播,在金代產生影響。南宋鹹淳八年(一二七二),月觀道人見到已經“斷爛脫誤”的《風月堂詩話》就是“北方所傳本”,這是《風月堂詩話》傳入南宋的最早紀錄,也是在北方刊行的證據之一。王若虛《滹南詩話》早在此前數十年,就曾兩次具名徵引硃弁的詩論,所引言論見於今本《風月堂詩話》,這是《風月堂詩話》在北方刊行的又一證據。

硃弁由宋入金,《風月堂詩話》自然與北宋詩話一脈相承,從內容到形式,與北宋詩話並無大的區別。但是,獨特的寫作時間、寫作地點,賦予瞭它不同於北宋其他詩話的個性。……所以,《風月堂詩話》的一大價值就在於其中所記載的元祐諸人的軼聞和詩論。

《風月堂詩話》的另一個價值就是跳齣江西詩派的勢力範圍,反思江西詩派,主張自然,反對以故實相誇。……

(二)金代中期的詩話

金代中期的詩話較為沉寂,目前可知的僅有兩種:魏道明《鼎新詩話》、文商《小雪堂詩話》。

……文商《小雪堂詩話》的成書年代應該遲於《鼎新詩話》。作者文商,字伯起,蔡州人,明昌五年(一一九四),因王寂臨終前的推薦,特賜同進士齣身,召為國子助教、遷登仕郎。《小雪堂詩話》雖然已佚,但我們可以通過現存線索,得齣如下幾點認識:

其一,書名“小雪堂”相對於“雪堂”而言,雪堂是蘇軾貶官黃州在東坡所築之居室,蘇軾有《雪堂記》。文商崇拜蘇軾,小雪堂當是文商的住處。書名反映瞭該書的取嚮,再結閤其他資訊,可以判斷,該書是第一部專論蘇軾的詩話,充分體現瞭文商對蘇軾的尊崇之情,也反映瞭金代中期的詩歌風尚。……其二,……包括詞話的內容,含有對蘇軾詞的考據辨偽,剔除瞭一些在他看來是偽作的詞作,其觀點為孫鎮(安常)所藉鑒。……其三,……此論旨在提高蘇軾以詩為詞的自覺意識,強調其扭轉詞風的意義,有溢美之嫌。王若虛與元好問所引都是論東坡詞的內容,不排除《小雪堂詩話》是一部東坡詞話類著作。……其四,……能公然自許為蘇門忠臣,《小雪堂詩話》篇幅當不會太小,必然有較多發明。也許過於喜愛蘇軾,不承認蘇軾的短處,緻使被王若虛譏為“妾婦之忠”。

由此可見,金代中期的兩部詩話,個性鮮明,《小雪堂詩話》是蘇軾研究的重要文獻,可惜失傳瞭。

(三)金代後期詩話

金代後期詩話,目前已知兩種,一是樂著《相臺詩話》(殘),另一種是著名的《滹南詩話》。

《相臺詩話》作者樂著,……當作於金亡之後。該書以地名命名,相州即今天的河南安陽。……《相臺詩話》應該是第一部地方性詩話。……主要是記載當地詩人的生平梗概、徵引一些詩作,未作多少詩歌評論,其文獻價值高於理論價值。

王若虛的《滹南詩話》無疑是金代最重要、最具代錶性的詩話。……最鮮明的特色有兩個:其一是辯論性。與王若虛喜歡談辯的天性相關,《滹南遺老集》四十五捲,有三十七捲冠以“辨”字,諸如《史記辨惑》、《臣事實辨》、《文辨》等。《滹南詩話》雖然沿用北宋以來的“詩話”一名,但實際上卻是“詩辨”,堪稱北宋以來辯論性最強的詩話。而其辯論的對象,主要是宋代詩人、詩話中的觀點,特別是南宋《苕溪漁隱叢話》等書中的文獻,體現齣有意批評宋人特別是南宋人的傾嚮。其二是嚴厲批評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詩歌,諸如批評“山榖之詩,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將山榖的法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指斥為“剽竊之黠者”雲雲,都是廣為人知的名言。雖然王若虛“品題先儒之是非,其間多持平之論”,但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激烈抨擊,很難算作持平之論,反映瞭王若虛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的堅決否定態度。《滹南詩話》這兩個特色,都體現作為金代文人有意對抗南宋的立場,旨在探索金代文學自身獨立的發展之路。

……

論詩詩,由杜甫《戲為六絕句》首開其端,緩慢發展,由唐入宋,韓愈、白居易、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有論詩詩,然數量和品質有限,沒有形成大的突破。學界論起論詩詩(主要是論詩絕句),幾乎公認,到瞭南宋戴復古、金代元好問手裏,纔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實,戴復古的《論詩十絕》的理論性、藝術性以及在後代的影響都遠不及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寫作年代也明顯晚於《論詩三十首》,真正帶動論詩絕句走嚮高峰的無疑是元好問。

……王若虛的論詩絕句都是辯論性質,與其《文辨》、《詩話》相似,反駁他人的觀點,較為有力,但缺少獨到新穎的正麵立論。王若虛的論詩絕句,在這三個話題上,比元好問論述得更加集中充分,但總體水準、學術影響沒有超過元好問。

金亡前後,還有一些詩人寫有論詩詩,如曹之謙《讀〈唐詩鼓吹〉》、房皥《讀杜詩三首》,但相對零散,隻能算是金代論詩詩的餘音瞭。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 一、 時代背景與學術價值 在中國詩歌理論發展史上,金代是一個承前啓後、不可忽視的重要時期。盡管“金聲玉振”之說常與宋代相聯係,但金代詩論在繼承宋代詩學精神的基礎上,也孕育齣自身鮮明的特色,並對後世元明清的詩歌創作與理論産生瞭深遠影響。然而,相較於宋代發達的詩學研究,金代詩論的麵貌則顯得更為零散,其價值也常常被低估。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的齣版,恰恰填補瞭這一學術空白。本書緻力於搜集、整理、校勘和注釋金代與詩歌創作、理論批評相關的文獻資料,旨在呈現一個相對完整和準確的金代詩論圖景。通過對大量散見的碑文、墓誌銘、文集序跋、書信、題跋、奏疏等文獻的深入挖掘與考證,本書將金代文人對詩歌本體、創作技巧、審美標準、詩人品評等方麵的觀點集中呈現,為研究者提供瞭一手且可靠的資料。 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填補研究空白: 過去,金代詩論的研究相對薄弱,許多珍貴的史料散落各處,難以窺探全貌。本書的輯存,為學界研究金代文學、詩歌理論、文化史等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2. 係統梳理金代詩學思想: 通過對海量文獻的梳理,本書能夠勾勒齣金代詩論的發展脈絡、主要流派、核心觀點,以及其在中國詩歌理論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3. 校注的嚴謹性與權威性: 本書的校注工作極為嚴謹,力求還原文獻的原貌,糾正訛誤,釋疑解惑。這不僅保證瞭資料的準確性,也提升瞭其學術參考價值。 4. 多維度審視金代詩歌創作: 詩論是理解詩歌創作的重要鑰匙。本書輯存的詩論,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金代詩歌的風格特徵、審美追求以及詩人創作的時代語境。 5. 發掘被忽視的詩人與作品: 在輯存過程中,許多關於詩歌創作的零散評論將得以發掘,這可能涉及一些不為人熟知的詩人及其作品,從而拓寬瞭金代文學研究的視野。 6. 服務於更廣泛的文學史研究: 金代是濛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學兼具漢族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的特徵。研究金代詩論,有助於理解這一特定曆史時期漢族文學的變遷與融閤,以及其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性。 二、 內容構成與編纂特色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兩冊,匯集瞭迄今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與金代詩歌理論批評相關的重要文獻。本書的編纂遵循瞭嚴謹的學術規範,體例清晰,內容翔實。 上冊 主要收錄瞭金代前期至中期的詩論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來自: 名傢詩話、評論: 如一些著名文人的詩歌隨筆、論詩語錄,雖篇幅不長,卻往往閃爍著真知灼見。 文集中的序跋、題詞: 作者在為他人詩集作序、為詩捲題跋時,常會闡述自己的詩歌創作理念或對作品的看法。 學術著作中的論述: 一些史學、文學著作中可能包含對金代詩歌或詩人及其理論的零散論述。 文人唱和、酬答詩中的題旨: 在詩人間的唱和與酬答中,常會流露齣對詩歌旨趣、風格的探討。 下冊 則側重收錄金代後期及其之後,對金代詩論進行追溯和評價的文獻。這部分內容可能包括: 元明清文人對金代詩論的迴顧與評價: 許多元明清的詩話、論詩集,會在論述某個朝代的詩歌時,提及金代詩人的理論傾嚮和創作特點。 曆代文人對金代重要詩人的詩歌理論解讀: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會對金代詩歌理論進行梳理和闡釋,為我們提供瞭認識金代詩論的重要視角。 相關史料的補充與印證: 可能包含一些雖然未直接歸類為“詩論”,但對理解金代詩歌創作背景和文人觀念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史料。 本書的編纂特色主要體現在: 1. 全麵性與代錶性: 編纂者力求搜集一切可能相關的文獻,既包括名傢大傢的作品,也關注一些地位相對較低但言論具有代錶性的文人。 2. 係統性與條理性: 資料的輯存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瞭審慎的分類和編排,力求呈現金代詩論的整體麵貌。 3. 校勘的精審: 對每條輯錄的文獻,都經過瞭細緻的校勘,比對不同版本,辨析字句,糾正差錯,確保文本的準確性。 4. 注釋的詳明: 對原文中可能齣現的生僻字詞、典故、背景人物、事件等,都進行瞭詳細的注釋,方便讀者理解。注釋力求準確、扼要,不做不必要的發揮。 5. 按時序或主題編排: 具體的編排方式可能根據實際情況,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主題分類,以便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金代詩論的發展和演變。 6. 附錄的價值: 可能包含索引、年錶、參考文獻等附錄,進一步提升本書的工具性和學術價值。 三、 研究視角與閱讀價值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為不同層麵的讀者提供瞭豐富的閱讀價值和多樣的研究視角。 對於文學史研究者而言: 探究金代詩歌理論的演變: 可以通過本書,追蹤金代詩歌理論如何從宋代接過衣鉢,又如何發展齣自身的特色。例如,金代文人是否更加強調詩歌的“材”、“氣”、“意”?他們對“格律”、“風格”的理解有何側重? 理解金代詩人的創作傾嚮: 詩論是解讀詩人創作理念的重要依據。本書輯存的詩論,將有助於我們理解金代詩人為何創作齣某些風格的作品,他們推崇哪些詩人,批評哪些流派。 考察金代文學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金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其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必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融閤等因素的影響。本書中的詩論,可能摺射齣文人的政治抱負、審美趣味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某種迴應。 發掘金代文學的多元性: 金代文學融閤瞭漢族傳統與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其詩論,有助於我們看到這種融閤如何在理論層麵有所體現,以及是否存在不同於漢族傳統的詩歌觀念。 比較文學研究的參照: 金代詩論可以與宋代、遼代,乃至元代、朝鮮、日本等地的詩歌理論進行比較,揭示東亞文學交流的脈絡和影響。 對於詩歌愛好者而言: 更深入地理解古詩: 閱讀本書,可以瞭解古人是如何看待詩歌的,他們認為怎樣的詩纔是好詩,創作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麵。這將有助於讀者在欣賞金代詩歌時,獲得更深厚的文化理解。 提升鑒賞能力: 通過瞭解詩論,讀者能夠掌握一些鑒賞詩歌的基本視角和方法,從而更敏銳地捕捉詩歌的藝術魅力。 感受文學傳統的傳承與發展: 詩歌理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文學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可以幫助讀者認識到,金代詩論是如何繼承前人,又如何為後世留下寶貴遺産的。 對於文化史、思想史研究者而言: 洞察金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詩論往往是文人思想情感的一種摺射。通過研究這些論述,可以窺探金代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精神風貌。 理解金代文化的特徵: 詩歌理論作為文學活動的子集,也是金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輯存,有助於我們理解金代文化在文學領域的獨特錶現。 四、 結語 《金代詩論輯存校注》的問世,無疑是金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它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係統地梳理瞭金代詩歌理論的寶貴遺産,為我們理解這一時期乃至中國詩歌理論的發展,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文獻支持和研究基礎。本書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而愈發凸顯,必將成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案頭必備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對曆史的整理和迴顧,更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與傳承。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時,心裏還是有點打鼓的。畢竟“詩論”這個詞聽起來就比較學術,擔心會過於枯燥,難以讀下去。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學術發現之旅。 書中對於金代詩歌創作理念的論述,以及不同文人之間在詩歌審美上的探討,都展現齣瞭金代詩歌理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著名詩人的詩歌思想進行細緻解讀的部分,這些解讀不僅基於文獻本身,還結閤瞭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思潮,讓我對這些詩人的作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編者們的校注工作堪稱典範。他們不僅解決瞭許多字詞上的疑難,更在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上,進行瞭深入的辨析和闡釋。這就像是在閱讀一部晦澀的哲學著作時,忽然齣現瞭一位耐心細緻的翻譯傢,為你一一解釋那些抽象的概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金代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作品本身,更在於其背後所承載的深厚理論積澱。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全麵瞭解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饋贈。

评分

讀完這套《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我有一種如釋重負又意猶未盡的感覺。說如釋重負,是因為我終於能擺脫之前對金代詩歌理論的模糊認識,取而代之的是係統且清晰的瞭解。說意猶未盡,是因為書中涉及的許多論點,都引發瞭我更深入的思考,讓我對接下來的研究方嚮有瞭新的啓發。 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地方在於其“輯存”的價值。過去,金代詩論散落在各種古籍之中,很多都很難尋覓,更彆說進行係統性的整理和研究瞭。而這套書就像一座寶庫,將這些零散的珍珠一一打撈齣來,並用精美的絲綫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完整而瑰麗的畫捲。校注的嚴謹細緻,更是在原有基礎上增添瞭光彩,使得這些古老的文字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特彆是書中對於一些詩歌流派的梳理,以及對當時詩人生平與其詩論之間的聯係的闡釋,都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意識到,金代詩歌並非如一些通史著作中所描繪的那般簡單,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文脈和思想發展軌跡。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審視這個被低估的文學時期,也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整體圖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翻閱這套《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之前,我對金代詩歌理論的認知可以說是幾乎為零。腦海中浮現的,不過是寥寥幾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名字的詩人,以及他們那些或慷慨激昂,或婉轉低迴的篇章。然而,這套書卻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嚮我展示瞭金代文人是如何思考詩歌、評價詩歌、乃至傳承詩歌的。 它不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金代文人心靈世界的摺射。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遼闊的北方草原或繁華的城池中,文人們圍爐夜話,討論著“詩言誌”的深意,爭論著“格律”與“性情”的得失,甚至是為瞭一句詩的遣詞造句而反復推敲。編者們嚴謹的校注,如同細心的嚮導,為我一一解讀瞭那些古老的術語和晦澀的錶達,讓我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窺見他們思想的脈絡。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是在一個相對“邊緣”的朝代,其文學思想的光芒也從未熄滅。它提醒我們,曆史的敘事並非總是單綫且統一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往往蘊藏著意想不到的精彩。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熱愛中國古代文學、渴望深入瞭解其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珍寶。

评分

要說這套《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給我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厚重”二字。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嚴謹而紮實的學術氣息。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金代文學,尤其是其文學理論方麵,存在著不少研究的空白。這套書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這一重要的缺憾。 編者們在“輯存”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將散落在各種文獻中的金代詩論進行瞭係統的收集和整理。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艱巨且意義非凡的工作。我仿佛能想象到,他們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一點一點地搜尋、辨彆、核對,最終將這些寶貴的資料匯集在一起。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匯集,而是進行瞭細緻的“校注”。對於原文中的疑難字詞、典故,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都做瞭詳盡的考證和說明。這使得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這些深奧的理論。這本書不僅為學術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也為普通文學愛好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金代詩歌思想的絕佳窗口。

评分

這套《金代詩論輯存校注(上下)》算是我最近讀過最讓我驚喜的古籍整理成果瞭。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沒想到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金代,這個常被曆史洪流淹沒的時期,其文學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個相對冷門的領域。我之前對金代文學的瞭解,大多停留在幾位知名詩人的作品層麵,對他們的創作理念、理論流派等卻知之甚少。這套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 書中對金代詩論的輯錄,範圍之廣,令人印象深刻。從詩歌創作的技巧,到詩歌的社會功能,再到文人之間的審美取嚮,幾乎涵蓋瞭當時詩歌理論的方方麵麵。更難得的是,編者在輯錄的同時,還進行瞭細緻的校注,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字詞、典故,或是存在爭議的觀點,都一一加以辨析和說明,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相對順暢地理解這些珍貴的文獻。尤其是一些散見於筆記、野史中的零星論述,經過編者的梳理和整閤,纔得以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更是對一段被遮蔽的文學史的深度挖掘和梳理,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評分

非常滿意,喜歡!非常滿意,喜歡!非常滿意,喜歡!非常滿意,喜歡!非常滿意,喜歡!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京東的東西真不錯,物流也是杆杠的!昨天下單,今天就到瞭~搞活動買的,劃算

評分

這是近期與金代相關的熱門著作,終於等到參加活動瞭

評分

好評,鬍老師的書,價格也比較實惠!!!

評分

給力的京東 給力的快遞

評分

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之一,值得擁有。

評分

這一係列的文學批評作品,我買瞭很多。值得一看。

評分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得抽到什麼時候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