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大多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都深陷于由此引发的种种内心冲突,而其中很多是可以自我化解的。
本书是卡伦·霍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著作。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冲突类型以及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卡伦?霍尼,女,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心理学的早倡导者之一。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一章 神经症冲突的尖锐性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
第三章 亲近人
第四章 对抗人
第五章 逃避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
第八章 制造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之后果
第九章 恐惧
第十章 人格尽失
第十一章 无望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结论
撒完一个谎通常要再撒一个来圆,第二个谎又需要第三个来圆,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最终谎言会像蛛网一样把人包围。这种事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一个人或一群人如果对面临的问题缺乏追根究底的决心,他的或他们的生活就必然会随时出现这种局面。表面的修修补补也许有点用,却会生出新的问题,反过来又需要新的修补。神经症患者解决基本冲突的企图就是这样,所有的办法都不能真正有效,除非根本问题赖以生存的条件被彻底改变。而患者所做的却是(他不得不这么做):用一个假解决方案支撑另一个假解决方案,一个个垒起来。他会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让内心冲突的某一面突显出来,但实际上整个人还是像从前一样处于分裂状态。他还会用夸张的方式让自己彻底疏远别人。尽管冲突暂时偃旗息鼓,但他整个生活的基础却陷入了岌岌可危。他创造了一个看上去既成功又人格统一的理想化自我,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分裂。他试图让心底的那个自我退出战斗以此消除这种分裂,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无法忍受的困境。
如此不稳定的内心平衡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来支撑。于是,他求助于一切无意识的手段,包括视而不见、截然分隔、合理化、过度的自我控制、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在此讨论这些现象的本质,但会展示患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来对付冲突的。
神经症患者的实际行动与其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别是如此显眼,以致人们会奇怪,患者本人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可他非但看不到,甚至连近在眼前的矛盾也照样视而不见。在所有引发我关注冲突的存在及其相关问题的现象中,这种无视最明显矛盾的盲点现象首当其冲。例如,一位具备屈从型人格所有特征的患者,自认为是耶稣一样的圣人,某次却用很随便的口气告诉我,他在办公会议上经常轻点拇指挨个向同事射击。诚然,这种激起象征性杀戮行为的恶念在当时完全是无意识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被他称为"闹着玩儿"的射击行为,一点也没有让他的耶稣形象感觉不安。
本书旨在推动精神分析领域的发展,它是一本基于我对病人和自己进行分析的经验之作。尽管本书中提到的理论已发展数年,但直到我着手准备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主办的系列讲座时,有些想法才最终成形。第一个讲座聚焦于这一课题的技术层面,题为“精神分析技术的若干问题”(1943)。第二个讲座囊括了本书涉及的问题,1944年宣讲时以“人格的整合”为题。其中的“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僻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etachment)和“施虐倾向的意涵”等部分,已在医学科学院和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做过报告。
我希望本书能对那些认真致力于提升理论水平和治疗效果的精神分析学家有所帮助,希望他们不仅能将这些想法运用于他们的病人,其自身亦能从中获益。唯有全心投入、披荆斩棘,才能使精神分析研究获得发展。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我们的理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贫瘠和僵化。
不过,我也相信,一部超越纯技术问题或纯抽象心理学理论的著作应当令所有想认识自己,想不断提升自我的人受益。大多数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都深陷于本书所述的种种内心冲突,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帮助。虽然严重的神经症需要请专家治疗,但我仍然认为,经过不懈努力,假以时日我们终将能够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病人,是他们与我一起努力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神经症。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包括年长的同事以及研究所培养的年轻人,他们既热忱,又富有同情心,始终理解和支持着我的工作,尤其是年轻人和我进行的批判性讨论,既有启发性,又卓有成效。
我还要提到三个人,他们来自精神分析领域之外,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帮助。阿尔文?约翰逊博士,使我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提交给社会研究新学院,而在当时正统的弗洛伊德分析学是唯一被承认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学派。尤其要感谢克拉拉?梅耶,她是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与文学系主任,几年来一直对我的工作表示出兴趣并不断鼓励我,要我将研究工作的点滴体会拿出来讨论。还有我的出版商W. W. 诺顿,是他的建议帮我完善了这本书。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我想表达对米内特?库恩的感激,他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使我能够更好地组织素材,更清晰地表述我的思想。
老实说,《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自我挖掘,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然而,它所带来的冲击力,却远胜于任何一部小说。作者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有着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能够剖析出人类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书中对“自恋型人格”的描述,让我忍不住对照身边的人,也反思了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迹象。那种对外部赞扬的极度渴求,那种对批评的极度敏感,以及那种对他人情感的漠视,都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刻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未将这些人妖魔化,而是将这些行为归因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早年经历,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同理心,也更容易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尤其被“依赖型人格”的分析所打动,它详细阐述了那些害怕孤独,总是需要依附于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的人们的心理状态。这种描述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在关系中表现得“过于”黏人的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边界问题。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那些看似无法调和的冲突,比如渴望自由又害怕孤独,比如希望被爱又害怕受伤。它让我们明白,这些冲突并非无法克服,而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接纳,去寻找一种平衡。这本书不是提供灵丹妙药,而是引导我们去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去认识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从而找到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犹如一场静默的审视,它没有喧嚣的论调,却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智慧,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作者的文笔沉静而富有穿透力,他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如同精美的丝线般一一编织,呈现出我们内心世界的千丝万缕。书中关于“对成就的恐惧”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常常渴望成功,但内心深处却可能潜藏着一种对成功的畏惧,害怕成功之后随之而来的责任和压力,害怕自己无法承担。这种矛盾心理,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腻的描绘,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对目标和追求的态度。书中也深刻地剖析了“情感的冷漠”现象,以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脆弱和受伤。我们常常用冷漠来保护自己,避免再次受到伤害,然而,这种保护却也隔绝了我们与他人的真实连接,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孤独。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防御机制”的论述所吸引,它详细地阐述了我们为了应对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会不自觉地采取的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比如否认、压抑、合理化等等。这些行为,在书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去“治愈”我们,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我们。它让我们明白,内心的冲突并非一种病,而是人性的常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共处,如何从中学习,并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静默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声嘶力竭地呼唤改变,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引导我去审视自己。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关于人性最深层的秘密。书中关于“自欺欺人”的论述,让我感到一丝羞愧,却又不得不承认其深刻的真实性。我们常常用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不安,从而让自己陷入一种虚假的平静。我尤其被书中对“被动攻击性”的分析所打动。那种不直接表达不满,而是通过拖延、疏忽、沉默等方式来表达敌意的心态,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刻画。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在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书中也深入探讨了“对被抛弃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它让我们明白,那种对亲密关系的极度渴望,以及对失去的极度恐慌,可能正是我们做出某些错误选择的根源。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进行一次个性化的自我探索。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治愈,并非来自于消除所有的冲突,而是来自于我们理解并接纳这些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平衡。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觉醒。它不像一本故事书那样引人入胜,但它所带来的思考,却足以在我心中荡漾许久。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洞察力,他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严谨,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关于“对失败的恐惧”的论述,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害怕尝试,害怕犯错,害怕最终一无所有的心态,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腻的描绘。它让我开始审视,我是否因为对失败的恐惧,而错失了许多本可以尝试的机会。我尤其被书中对“情感的麻木”的分析所打动。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过多的痛苦和失望时,我们可能会选择关闭自己的情感阀门,让自己变得麻木不仁,以此来避免再次受伤。然而,这种麻木,也让我们失去了感受美好和真实情感的能力。书中也深入探讨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束缚的依赖”之间的矛盾。我们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但内心深处又可能对稳定的环境和明确的规则有着强烈的依赖。这种两难的境地,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给读者任何“正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一种理解人性的方式。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内心的冲突,并非需要被消灭,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接纳。它让我们看到,在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我们便能找到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评分读完《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脑海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生命中那些模糊不清、时常纠缠不清的角落。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将人类内心最隐秘、最矛盾的情感一一呈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外表多么强大或平静,内心深处都可能潜藏着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这种战争并非总是尖锐的对抗,更多时候是一种拉扯,一种犹豫,一种在不同需求、不同欲望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书中对“被动攻击性”、“谄媚型人格”以及“完美主义的陷阱”等概念的描绘,简直像是在为我描绘我自己的画像,让我既感到一丝不适,又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尤其是在探讨“对独立的恐惧”和“对亲密的逃避”时,我更是反复咀嚼,因为这正是我在人际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困境。那些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沉默,为了维持表面和谐而压抑真实想法的行为,在书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在无意识中,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扼杀了真正的连接和成长。这本书让我明白,内心的冲突并非是病态的,而是人性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理解它,并最终与之和解。它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解决之道,而是引导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让我们敢于面对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并从中找到力量。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如同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充满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智性的冷静,和一种悲悯的理解,将那些我们常常回避的、难以启齿的情感和困境,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社交焦虑”的解析,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那种在人群中感到局促不安,那种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的恐惧,原来有着如此深层的心理根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胆小”,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中隐藏的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完美主义的陷阱”的论述所打动。那种追求极致、不容许一丝瑕疵的心态,看似是积极的,实则是一种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够肯定。它让我明白,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刻板的“心灵鸡汤”,而是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真正的自我对话。它让我们敢于去审视自己的动机,去理解那些在我们身上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并从中找到改变的可能性。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奥秘,去接纳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从而活得更加真实和自在。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平静,这种平静并非来自于问题的解决,而是来自于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泓清泉,洗涤着我内心那些久久不散的困惑和不安。书中对“自卑感”的剖析,让我对许多日常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对自己不够满意,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他人的感觉,原来有着如此深刻的心理根源。作者并没有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经历对自卑感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对爱意的拒绝”的论述所打动。我们渴望被爱,但当我们真正获得爱时,却可能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被抛弃的恐惧,而本能地将之推开。这种自我破坏性的行为,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描绘,让我不禁审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书中也深入探讨了“对抗性人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对失控的恐惧和对自主性的渴望。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强硬的外表,可能正是内心脆弱的伪装。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并非来自于消除所有的缺点,而是来自于接纳真实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内心的平衡。它让我们明白,我们并非孤立无援,我们内心所经历的挣扎,也是人类共有的体验。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带来的思考却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如同显微镜下的观察,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神经症性需求”的分析,让我对许多日常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执念,那些反复出现的焦虑,原来都源于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甚至是扭曲的需求。我尤其被“寻求认可”这一章所震撼,它精准地描绘了那些渴望被他人喜欢、被他人接纳,甚至愿意牺牲自我来赢得赞扬的人们。这种描述不是评判,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让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边许多人身上相似的影子。我们似乎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里,用一种精心包装的自我去迎合这个世界,却在深夜里感到空虚和迷茫。书中对于“对情感的压抑”的论述,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们被教育要坚强,要理性,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仿佛眼泪和脆弱都是一种失败。然而,《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却告诉我们,正是对这些被压抑情感的逃避,才导致了更深层次的痛苦和无力感。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阐述,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它让我们得以窥探自己内心深处的运作机制,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自我疗愈的可能路径。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沟壑与光影。作者的叙述风格是那么的内敛而富有力量,他似乎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心细微之处。书中对“寻求关注”的描绘,让我对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为何总是渴望被他人看见,被他人赞扬?书中将其归因于内心深处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以及对被接纳的强烈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对“逃避责任”的分析所震撼。那种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外部因素,避免承担个人责任的心态,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揭示。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在某些时刻,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来逃避成长的阵痛。书中也触及了“对孤独的恐惧”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了避免孤独而采取的各种看似合理却未必健康的行为。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孤独,并非来自于独处,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隔阂。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并没有将内心的冲突视为一种需要被“纠正”的病症,而是将其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它鼓励我们去理解这些冲突,去认识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种与它们和谐共处的方式。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熟,并非来自于内心的平静,而是来自于我们面对内心风暴时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我们内心的冲突(Loft)》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心灵地图”。它没有告诉我们该去哪里,却为我们绘制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错综复杂的路径。作者的文字冷静而透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们穿越那些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心理迷宫。书中对“补偿性行为”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那些我们为了弥补内心的某种缺失而采取的种种行动,比如过度工作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通过物质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都在书中得到了精辟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过度补偿”的描述,它精准地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夸张的行为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书中也深入探讨了“内疚感”和“羞耻感”对我们行为的巨大影响。我们常常因为过去的错误而背负沉重的包袱,又因为害怕被评判而刻意隐藏真实的自我。这种内心的斗争,在书中被描绘得触目惊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在无形中,被这些负面情绪所束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剖析,而是积极地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之道。它鼓励我们去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驱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的深层原因,从而找到一种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外在的束缚的解除,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解放。
评分与《自我的挣扎》是一本书,不知道,买重了,?_?
评分好的
评分霍尼把人的核心矛盾分为两个,每一个都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个是“自谦”与“夸张”倾向间的矛盾,另一个更为根本的也更为隐蔽的,是“理想自我”与“真我”的冲突。在这里,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超我”之克制“本我”,而是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认为“理想自我”残酷而疯狂地打压“真我”,而“真我”又殊死搏斗、顽强求生才是一切神经症的根源。《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堪称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作品。
评分66666
评分原著一级棒,令人震惊的一级棒,可不知是台湾国语跟大陆国语不同的原因还是什么,翻译的极其拗口、晦涩、难懂,要不是我自身有一定的功底,根本看不懂,看不下去。强烈建议抛弃这个译本,不思疲惫地寻找更佳译本,因为原著非常好。原著给五星,翻译给单星。
评分是我想要的,物美价廉,下次还来!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好,我很满意。
评分很不错
评分这本书翻译很容易看懂,卡伦霍尼不愧是大师,对人性的剖析很细致,要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