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艺术进行社会分析和心理研究,可以说是艺术的心性之学、社会的观看之道。本书共有15章的内容,分别是:导论,基于心性的共享与选择,艺术的社会化演变与回归,艺术直觉与统觉测试,艺术的性心理分析,艺术心理的失衡、变态与升华,牵引艺术的三驾马车, 艺术的群体心理与quan威效应,面向大众消费的艺术,艺术时尚的流变及原因,论艺术的图式化创造,装饰艺术的心理效,艺术的辩证法则与动态基准,形象与符号的歧途,艺术的心理疗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考察与反思
一、走进人间烟火,关注社会生态
二、 “文本自闭症”与邯郸学步
三、多研究问题,少空谈观念
第二节 基于人性的自律和他律
一、两条脉络:知其本而观其变
二、考察艺术的“台前幕后”
第三节 聚焦艺术的社会心理
一、心理机制的联动作用
二、眼有所感,情有所归,理有所依
三、在对应关系中的辩证分析
第二章 基于心性的共享与选择
第一节 艺术的心性之学
一、人的双重性特点
二、感性与理性的互补
第二节 感性解放与艺术调理
一、开辟精神的栖息地
二、非理性的艺术天地
第三节 扬长避短的选择
一、性情中的认知与表达
二、形象诉求与形式表现
第三章 艺术的社会化演变与回归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化历程
一、从自然随性到世俗功利
二、上层主导与艺术共享
第二节 艺术功利与社会异化
一、不堪重负的功利需求
二、身不由己的异化作用
第三节 回归生活的悲欢离合
一、艺术中的爱恨情仇
二、还原艺术与启蒙思想
第四章 艺术直觉与统觉测试
第一节 神奇的艺术直觉
一、直觉的前因后果
二、现场激发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为直觉赋予形式
一、直觉中的意象和灵感
二、直观感受的有效传达
第三节 统觉测试中的启示
一、统觉的多义解读
二、过度诠释的艺术理论
第五章 艺术的性心理分析
第一节 性心理的潜在影响
一、人格结构中的性心理
二、性爱的艺术化表现
第二节 艺术的性别意识和心理差异
一、性别意识的特点
二、艺术的性别心理差异
第三节 性感幻化的艺术魅力
一、被遮蔽的性感
二、性感的表现形式
第六章 艺术心理的失衡、变态与升华
第一节 失衡中的艺术偏向
一、失衡与非常态表现
二、真实的多面性
第二节 变形、变态与畸形表现
一、释放心理幻象
二、扭曲表现与艺术变形
第三节 精神的寄托、转移与升华
一、古老的精神调理
二、艺术净化与精神升华
第七章 牵引艺术的三驾马车
第一节 艺术体制的直接影响
一、艺术界的运行机制
二、艺术教育的惯例和规范
第二节 市场驱动的艺术嬗变
一、商业操作与市场心向
二、畸形的价值与价格
第三节 舆论与媒体的魔力
一、自上而下的舆论影响
二、传播方式与信息量的魔力
第八章 艺术的群体心理与权威效应
第一节 群体心理面面观
一、从羊群和狼群说起
二、群体心理的遗传和缺欠
第二节 艺术从众心理和情境影响
一、趋利避害的心理软肋
二、心理暗示和情境影响
第三节 艺术权威与名人效应
一、等级观衍生的权威崇拜
二、供奉偶像与“香火鼎盛”
第九章 面向大众消费的艺术
第一节 辨识大众艺术的利与弊
一、区分大众名下的不同诉求
二、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从贵族到玩偶
一、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差异
二、多层次的艺术消费
第三节 艺术分化中的殊途同归
一、对艺术的双向反思
二、雅俗之辨与殊途同归
第十章 艺术时尚的流变及原因
第一节 市场功利与精神消费
一、市场驱动的摩登时代
二、多层次的精神消费
第二节 时尚的兴起、更替和预测
一、时尚的始发与继发因素
二、求新求变的螺旋式循环
第三节 艺术流变的价值体现
一、重视体验过程的意义
二、时尚的社会心理效应
第十一章 论艺术的图式化创造
第一节 创造性的综合表现体系
一、艺术表现的可视载体
二、个性化的脸谱
第二节 图式化方法:匹配与再创造
一、图式的选择、匹配与改造
二、从“由技入道”到“按图索骥”
第三节 图式传承与创新的可行性
一、图式传承的利弊得失
二、务实的创新之道
第十二章 装饰艺术的心理效应
第一节 装饰艺术的心理特点
一、装饰艺术的原始脉络
二、装饰形式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装饰形式的演变与交融
一、在自然与抽象之间
二、装饰艺术的继承、兼容与变化
第三节 装饰艺术的工艺、功效与观念
一、从“工艺美术”说起
二、功用性的装饰美
三、观感与观念的歧途
第十三章 艺术的辩证法则与动态基准
第一节 适宜的辩证法则
一、同者相成的谐调法则
二、异者相济,“冲气以为和”
第二节 适度的中和之美
一、适度的操作性
二、适度表现与强化特色
第三节 适用的精神附加值
一、功用之美与“无用之用”
二、精神消费的附加值
第十四章 形象与符号的歧途
第一节 直接呈现与抽象替代
一、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
二、表象符号:注入意义的形象
第二节 有效的符号与泛滥的诠释
一、有效的符号化表现
二、泛滥的符号学诠释
第三节 鉴别与批判
一、图与词的差异和互补
二、破除学术迷信,回归智性常识
第十五章 艺术的心理疗效
第一节 心理诉求与艺术调理
一、原始的形象诉求:表现即治疗
二、心迹呈现与修复
三、“容纳性环境”与“转移性空间”
第二节 艺术心理治疗分析
一、自然流露与投射测验
二、心理印迹与异质同构
三、游戏性、趣味性调理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一本关于艺术与社会心理学的书,我早就听说了,但一直没机会翻开。最近终于得偿所愿,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它的名字一样,都让我觉得有点望而却步。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自己之前的顾虑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艺术作品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艺术”,也没有试图给艺术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艺术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又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情感的。 我尤其被书中对集体记忆和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所吸引。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比如革命题材的绘画、战争时期的文学,甚至是集体性的表演艺术,来揭示艺术是如何承载和传播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的。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一个民族、一个社群共同的“精神 DNA”。当我们审视一幅画,阅读一部小说,或者观看一场戏剧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美,更是在与过去的集体经验进行对话,甚至是在重新构建当下的集体认同。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关于艺术与社会权力关系的探讨,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如何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用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另一面。比如,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甚至是某些主流的艺术展览,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强化现有的社会等级和价值观。这让我开始对那些被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批判性的审视。 同时,作者也关注了那些挑战主流权力,代表边缘群体发声的艺术形式。他分析了街头艺术、地下音乐、独立电影等,如何通过非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以及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变革。这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反抗和赋权的工具,其巨大的潜能。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是被动的反映,更可以是主动的创造和改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不再仅仅是我个人情感的寄托,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对“艺术与社会资本”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他分析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在社会交往中为个体带来声望、地位和机会。 比如,对古典音乐的鉴赏,对抽象画的理解,甚至是对先锋戏剧的参与,都可能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标志,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更现实的社会功能,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场合,艺术的知识和品味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通行证。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非常细致,而且引用的案例非常丰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艺术的象征意义”时,是如何将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相结合的。他解释了,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其形式或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如何被构建、传播和解读的。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说明了同一个艺术符号,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解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艺术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理解我们自身的重要媒介。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将其与艺术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艺术仅仅看作是美学范畴,而是将其置于社会互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通过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分析,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认知和动机。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蕴含着艺术家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书中关于艺术接受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探讨了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验以及群体参照等因素的影响的。我以前总以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对艺术的解读和感受,其实是高度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个体,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情感反应。这种差异性,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社会心理学介入艺术研究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到微观的个体心理,层层递进,将艺术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价值形成机制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他并没有将艺术市场简单地视为一个商业交易的场所,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权力、符号意义以及文化资本的运作。这让我明白了,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审美属性,更与它所处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解读息息相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艺术与社会运动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比如声援弱势群体的音乐、揭露社会不公的戏剧,甚至是以艺术形式表达政治诉求的装置艺术,来阐述艺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参与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装饰性的,更是能够振聋发聩,激发人们反思和行动的强大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不是从艺术史或者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艺术,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出发,来剖析艺术现象。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社会模仿”和“群体思维”在艺术传播中的作用。作者通过一些有趣的案例,说明了艺术的流行是如何受到社会传播链条的影响,以及群体压力如何塑造个体的审美判断。 他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艺术潮流会迅速兴起,又为何会迅速消退,以及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对某些艺术作品产生“盲目”的崇拜。这让我反思,我们作为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有多少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又有多少是受到了周围环境和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对艺术接受过程的深刻剖析,让我对如何更独立、更自主地去欣赏艺术,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艺术社会心理学是个非常高深的领域,可能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语言非常接地气,而且充满了一种对艺术的深切热爱。他在分析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思考。比如,他探讨了艺术中的“精英主义”和“大众化”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阶层差异和权力结构。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审美的政治学”的论述,让我明白了,我们认为的“美”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深刻影响的结果。 书中关于艺术如何影响个体身份认同的部分,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通过分析不同亚文化群体的艺术实践,比如涂鸦艺术、街头音乐,以及新兴的网络艺术,来展示艺术是如何成为个体表达自我、寻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的。我过去一直觉得,艺术只是少数人的爱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艺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构建“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身份多元的时代,理解艺术在个体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艺术的方方面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集体无意识”和艺术表现的关联性分析所吸引。作者引用了荣格的一些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艺术主题和意象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这让我对艺术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于艺术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学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探讨了艺术品是如何通过展览、媒体、教育等渠道进行传播,以及这些传播过程如何影响公众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态度。我过去从未意识到,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和塑造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开始主动去审视那些影响我审美判断的社会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在我生活中的位置。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喜欢在画廊里驻足,在音乐厅里沉醉。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对艺术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层。作者通过引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社会动因,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影响观众的心理和社会行为。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社会认同”与“艺术偏好”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 作者详细阐述了,人们之所以会偏爱某种风格的艺术,或热衷于某种类型的艺术活动,往往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个人经历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紧密相关。比如,一个热衷于摇滚乐的年轻人,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喜欢音乐本身,更是通过这种音乐来表达自己与主流社会的不同,以及寻求同伴的认同。这种深入的心理分析,让我对自己的艺术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