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进化: 美好生活的构成》,一部了解精神世界的科学指南。如果你对人类和其精神世界的相互关系感兴趣,那么建议您来读一读这本哈佛大学教授 乔治 瓦利恩特(George E. Vaillant)的著作,定会刷新你对精神层面的看法,改变你对人类幸福与美好生活的体悟。
《精神的进化: 美好生活的构成》,人性的本质不只是一串“自私”的基因。拥有积极情绪不仅仅是对生活的锦上添花,而是对人类本身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神的进化》中,作者哈佛大学教授乔治 瓦利恩特为捍卫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打了一场漂亮防御战。他认为精神居于人类独特的大脑结构之中,体现为人类处理爱、希望、喜悦、宽容以及同情等情绪的天赋能力。这些情绪由人类大脑的不同部位产生,而非源自僵化的宗教教条。他还写道,进化使人类历经时间洗礼成为具有精神性的生物,而且人类必将沿着进化之路走得更远,精神世界将会变得更加丰富。本书以详实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历史学和文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科学的论证手法,精思冥想的抒情笔触,解读了人何以为人的问题。该书将帮我们找回信仰,重塑人类之魂。
乔治 瓦利恩特(George E. Vaillant),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学研究专家,整个职业生涯致力于研究成人发展过程、精神分裂症、酒精与药物上瘾以及人格障碍的康复,探究人类幸福的构成与源泉。主持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三十五年,著有Aging well和 Adaptation to Life等著作,对人类精神世界、人类幸福有着深刻的洞见。
第1章 积极情绪 /
第2章 散文与激情 /
第3章 三种进化 /
第4章 信仰 /
第5章 爱 /
第6章 希望 /
第7章 喜悦 /
第8章 宽恕 /
第9章 同情 /
第10章 敬畏与神秘启示 /
第11章 宗教与精神的区别 /
第1章 积极情绪
主啊!使我做和平使者,
在憎恨之处,播下仁爱;
在伤痛之处,播下宽恕;
在怀疑之处,播下信任;
在绝望之处,播下希冀;
在忧愁之处,播下欢愉;
主啊!使我少受安慰,但求安慰别人。
——圣弗朗西斯的和平祈祷文
艾瑟?贝克瑞尔神父(1912)
棱镜将白光散射成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光谱,在这本书里我同样也将人的精神分解为一系列的积极情绪。营养科学解释了世界上那些稀奇古怪饮食的缘起,我同样也希望通过对这些积极情绪的关注,来探讨一下人的精神世界。营养学家通过分析其他民族独特的营养饮食,发现了维他命和四种基本食物群。与此相似,神经科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通过分析研究那些经久不衰的宗教,发现爱、群体构建和积极情绪是这些宗教的共同之处。
临床心理学家杰克?科恩菲尔德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有一次坐火车从费城到华盛顿,邻座正好是一位未成年人罪犯矫正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主要帮助那些犯过杀人罪的少年帮派组织成员。
该项目中有一位十四岁的男孩枪杀了一名无辜的少年,以此证明对帮派的忠心。庭审现场,受害人母亲一直默默不语,看不出一丝激动的情绪。庭审结束,法官宣判男孩杀人罪成立。这时,母亲才缓缓站起身来,盯着男孩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我要杀了你。”之后,男孩便被带走,准备在少年教养所服几年刑。
半年之后,受害人母亲去探望了这位杀人犯男孩。男孩在犯下杀人罪之前,一直流浪街头,这位母亲是第一位来教养所看望他的人。他们聊了一会儿,临走时她还给他留下了一些买香烟的钱。之后,她来探望男孩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来,并给他带来一些食物和小礼物。三年教养期即将结束,她问男孩出来之后有什么打算。男孩对未来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她帮助男孩在一位朋友的公司里找了一个工作安置下来。她又问男孩有没有住的地方,在得知他之前一直流浪、无家可归之后,她又在自己家安排了一个空房间让他暂住。于是男孩开始住在她家,吃着她准备的食物,靠着她找的工作养活自己。八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她把男孩叫到客厅,想和他聊聊。他们面对面坐着,沉默了好一会。还是她先开口说话:“你还记得那天在法庭上我说过要杀了你吗?”“我当然记得,我永远也不会忘了那一幕。”男孩回答。她继续说:“好,我确实做到了。我真心不想让那个杀了我儿子的男孩在这世上多活一天。于是我开始去教养所探望你,给你带东西。我还帮你找工作,让你和我住在一起。我希望能够慢慢地让你发生改变。现在看来,那个杀了我儿子的坏孩子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既然我儿子不在了,那个杀人犯也不在了,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愿意留下来?我这里地方足够宽敞。如果你愿意,我想收养你做我的儿子。”1于是这个流浪的男孩从此有了母亲。
我们不得不感叹于这位母亲强烈的同情心和宽容之情!请问这些力量从何而来?我们都还记得这位母亲的锥心之痛,在法庭上她低声咆哮着说“我要杀了你”。所以,当她在自己的客厅里,提醒寄住的男孩是否记得这句话时,我着实为那位男孩捏了一把汗。不过故事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是对印度教徒、犹太教徒,还是对佛教徒和基督教徒来说,这一刻无疑都是同样感人至深的,不过这个故事里却没有任何宗教的影子。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看来是无私的爱战胜了达尔文所谓的“自私基因”和康德的“纯粹理性”。积极情绪的转换力量可见一斑。
积极情绪不仅包括同情、宽容、爱和希望,还包括喜悦、信任、敬畏和感激,这些都源于我们作为哺乳动物的天性——无私的父母之爱。它们由感受而发,生成于哺乳动物大脑边缘系统,是我们世代进化的遗产。积极情绪为所有人类生而固有,是所有主流宗教信仰和人类的共有特征。
可以说,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具有颠覆性意义。我必须指出,拥有积极情绪不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已,积极情绪对“智人”这一物种的存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是一位敏锐的临床神经学家,也是情绪研究领域最有建树的学者。在其著作《笛卡尔的错误》中,他极力主张思想和身体是统一的说法,并总结为“如果社会和人们对快乐的追求,等同甚至多过对痛苦的规避,那他们将难以存活下去”。2若读者允许我将快乐定义为积极情绪的产物而非单纯的享乐主义的表现,那么犯错误的就是达马西奥了。本书将总结达马西奥观点提出之后这十四年里搜集到的种种科学研究证据,以证明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第六章将提到,达马西奥的这一观点从2003年起也开始有所变化。
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人特别是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们,开始寻找某种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方面,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对男权主义教条的不满,许多主流宗教的信徒人数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将其信徒与外界隔离开来的那些原教旨主义宗教的信徒人数则在逐渐增加,抵消了宗教的世俗主义的转向。如此一来,当代文化中对人性本质问题的看法就很难得到统一。但是,如果世界像一个小星球一样有序运转,我们就必须就人性本质达成共识,并认识到人性的本质不应该只是一串“自私”的基因。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观点,一开始让我有些许的挑战。例如,当作者提到“放下执念”时,我内心深处会产生一丝抗拒。毕竟,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那些“执念”,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有了坚持的理由。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他/她并非让我们变得消极懈怠,而是引导我们去区分哪些执念是滋养生命的,哪些执念是在消耗我们的能量。这种辨别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成长。书中关于“平衡”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在各种极端之间摇摆,要么过度付出,要么无暇顾及。作者提供了一种更加柔和、更加可持续的路径,让我们学会在付出与索取、行动与休息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点。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关怀。我开始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无休止的索取和占有,而是来自于一种内心的稳定和平衡。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恰当的比喻,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聆听智者娓娓道来,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启迪。在阅读关于“自我认知”的部分时,我被深深触动。我们常常对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或者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标签中。这本书,鼓励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潜能和力量。我开始意识到,过去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不应该定义我的未来。这种“重塑自我认知”的过程,让我觉得无比轻松和自由。它让我摆脱了许多不必要的束缚,也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她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极其精准的语言,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误入歧途的思维模式。比如,书中在讨论“意义感”时,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理想或远大的目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举动。一次真诚的倾听,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意义的源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误以为“意义”只存在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中,却忽略了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平凡瞬间。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我,生命的重量,并不在于其事件的规模,而在于其内涵的深度。我开始尝试在日常中寻找那些微小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转变,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充满了被赋予的价值。作者的这种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意义”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所展现的“构成”的精妙之处。作者并没有将“美好生活”简单地定义为某种单一的状态,而是将其拆解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例如,作者在探讨“感恩”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感谢,而是深入挖掘了感恩所带来的实际益处,包括提升幸福感、改善人际关系,甚至对身体健康都有积极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我是否忽略了那些身边微小而美好的瞬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发掘或被忽视的部分。我开始理解,精神的进化,与其说是一种努力的追求,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富,并非来自外物的增添,而是来自内心的觉醒和转化。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道理,更是在引导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真正构成美好生活的基石。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多层面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次引导我进行自我探索和内在转化的旅程。从“精神的进化”到“美好生活的构成”,每一个概念都被作者阐释得既深刻又易懂。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如何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如何更加真诚地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告诉我,美好生活并非遥不可及的幻象,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内在进化,一步步去精心构成的现实。我将带着这本书所给予我的智慧和力量,继续我的精神旅程,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它仿佛能洞悉我内心深处的犹豫和不安,并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给予我回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内在平静”时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种不被外界喧嚣所干扰,不被内心情绪所裹挟的安宁。这让我开始思考,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否真的包含了这份宁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无法控制外界的变化而焦虑,却忘记了,我们内心本身就拥有一种强大的定力。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去培养这份定力。它们并非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理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练习。我尝试将这些练习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惊喜地发现,它们真的在悄悄地改变着我。我开始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也更懂得如何去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悄然地拓宽了。作者在探讨“人际关系”时,提出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角度。他/她并没有将人际关系简单地看作是“索取”或“给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共生”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更是为了彼此的生命添彩。我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去“滋养”我的人际关系,如何去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连接点”。这种转变,让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我不再孤单地前行,而是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造着更美好的可能性。
评分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她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切入,例如清晨醒来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与家人相处的微妙时刻,或是工作中的一次小小的挫折。这种细腻的观察和真诚的分享,让我感觉仿佛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她能深刻理解我所经历的困惑和喜悦。书中所描绘的“精神的进化”,并非一次性的顿悟,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个体成长时,所强调的“耐心”和“接纳”。在这个追求速成和立竿见影的时代,这种回归本源、尊重过程的态度显得尤为可贵。他/她似乎在告诉我,每一次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精神进化道路上的一块砖,一滴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每一次经历中汲取养分,让内在的根基更加稳固。书中关于“接纳”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容忍,更是一种对生活不确定性的理解和尊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正是因为我们试图去控制那些本就难以掌控的事物,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更加平和、更具智慧的应对方式,让我们能够在不完美中寻找圆满,在挑战中发现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所倡导的“积极主动”的精神。它并非教导我们要去征服世界,而是鼓励我们要去“构成”自己的世界。这种“构成”的概念,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仅是生活的被动接受者,更是生活的主动塑造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行动力”的探讨。它并非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强调每一次微小的、有意识的行动,都能为我们的精神进化添砖加瓦。这让我摆脱了“完美主义”的束缚,开始更加勇敢地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我开始理解,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于那些微小的、持续的努力。这种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构建”的转变,为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精神的进化: 美好生活的构成”这几个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所谓“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单纯物质的堆砌,而是一种内在的丰盈和精神的富足。然而,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裹挟,迷失了寻找内心宁静的路径。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一份想要超越当下、抵达更深层次幸福的期盼。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洞地描绘理想,而是暗示了一种循序渐进、可操作的过程,仿佛在告诉我,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进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精神的进化”的?它包含哪些具体的要素?又该如何一步步去实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是什么”的解答,更是关于“怎么做”的智慧指引。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扇敞开的大门,邀请我走进去,探索那片更广阔、更深刻的精神疆域,从而重新审视和构建我所理解的“美好生活”。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让心灵不再漂泊,而是扎根于坚实的土地,向上生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