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验小药方

灵验小药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丕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家庭医学
  • 药方
  • 偏方
  • 健康
  • 传统医学
  • 保健
  • 实用
  • 秘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542769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5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普新说丛书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28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中的小药方大都是作者沈丕安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来,针对一些常见症状及常见病有独特的功效,堪称“灵验小妙方”。
  2.烦暑适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安神补血酸枣仁,乌发美颜何首乌。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中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让我们跟随沈教授,探秘中医宝库吧!

内容简介

  《灵验小药方》系“科普新说丛书”之一,《科普新说》原是一档国内科普类讲坛节目,丛书将其多个专题的内容以图书形式出版,把更多精华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分十篇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症状、疾病,如怕冷、内火大、肾气虚弱、厌食等。从临床症状、中医辨证、宜忌人群、经验疗方、食用方法等方面加以阐述。涵盖了名老中医沈丕安临床应用五十多年、效果显著的百个经验方,简单、有效、易操作。

作者简介

  沈丕安

  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药膳协会会长,上海市医学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委员,上海市首批名老中医。

精彩书评

  带妈妈去过沈丕安的门诊看风湿病,预约很难。沈医生年纪很大了,但是看起来精神很好,医术是没话说的。出新书了必须支持!

  ——琪琪,上海


  这本书很实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病症,推荐。

  ——胡木,江苏


  很多经验疗方可以学到,作为一名中医学学生,也很受用。

  ——Daisy,南京

目录

第一篇呼吸系统:神秘的肺
发热/2
慢性扁桃体炎/4
咳嗽痰多/6
鼻腔出血/9
鼻塞/11
嗓子嘶哑/13
哮喘/14
胸腔积液/16
第二篇消化系统:吃出来的胃肠病
嗳气/20
胃胀气/22
胃痛/23
顽固性打呃/25
厌食/27
疰夏(暑湿、暑热)/29
腹胀/31
腹痛腹泻/33
便秘/35
屁多/37
大便稀薄/38
大便出血/40
慢性胆囊炎/42
氨基转移酶升高/44
脂肪肝/46
胆红素升高/48
第三篇循环系统:建构强大的心
胸闷/52
胸痛/54
心慌/56
心动过缓/58
冠心病装支架后的调养/60
心肌炎/62
心肌劳损/64
心肌梗死/66
第四篇泌尿系统:人之根本——肾
肾盂积水/70
蛋白尿/72
肾功能异常(肌酐、尿素氮升高)/73
肾结石/75
尿频尿急/77
夜尿增多/79
男性性功能减退/80
女性性功能减退/83
第五篇血液系统:作怪的血细胞成员
白细胞减少/88
贫血/90
血小板减少/92
第六篇风湿性疾病:复杂的风湿免疫家族
免疫球蛋白低下与亢进/96
风湿病总论/98
关节痛/100
腰酸/102
脊柱痛/103
手足发麻/105
手抖/106
骨质增生/108
手指关节肿胀僵硬/109
膝关节肿痛/111
腰椎间盘突出/112
下腰背痛综合征/114
肩周炎/115
股骨头坏死/117
颈椎病/118
类风湿关节炎/119
红斑狼疮/121
口眼干燥综合征/123
强直性脊柱炎/124
成人斯蒂尔病/125
白塞病/127
结节性红斑/129
风湿性多肌痛/130
产后关节炎/131
儿童类风湿关节炎/132
变应性关节炎/134
前胸壁综合征/136
淋巴结肿大/137
第七篇皮肤病:天然“外衣”烦恼多
痤疮/142
色斑/143
皮疹/145
湿疹/147
带状疱疹/148
光敏性皮炎/150
白癜风/152
银屑病/153
紫癜/155
红斑/156
第八篇营养代谢:人体健康密码
高尿酸血症/160
痛风/161
骨质疏松/163
第九篇内分泌系统:情绪大管家
桥本氏甲状腺炎/168
汗多/169
第十篇手把手教你“防未病”
老年人怕冷/174
正常人怕热/176
失眠/178
头痛/180
耳鸣/182
脱发/183
腮腺炎/184
口腔疱疹/186
口臭/187
口腔溃疡/189
口干/190
舌苔白腻/192
目糊/193
眼睛干涩/194

精彩书摘

  胸腔积液
  【临床症状】
  胸腔积液是胸腔内积有漏出液,胸膜并无炎症变化的一种疾病。少量积液时,可无明显体征或仅因胸痛出现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受限。若是胸腔积水量大,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临床上炎性的胸腔积液为淡黄色积液,癌性的常常为血性积液。【中医辨证】
  中医将积液称为饮证,胸腔积液称为悬饮,心包积液称为心饮,腹腔积液称为鼓胀。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胸膜炎,很多人是结核性胸膜炎,还有肺炎并发的胸膜炎,也有肿瘤转移到胸膜的,或是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胸膜炎。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宜忌人群】
  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的患者均适宜。
  【经验疗方】
  笔者的经验方蠲饮汤:白芥子12克,葶苈子30克,桂枝9克,桑白皮30克。其机制为抑制胸膜微小血管通透性,抑制渗出并促使积液重吸收。虽起效慢,但对于中小量积液能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消除。对于心包积液和腹水也有效。这是对症治疗,其原发疾病还必须同时治疗才能有效。古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对悬饮有效。
  【食用方法】上方煎汤服用。
  ……

前言/序言

  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结缘早在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当时笔者与一批中医专家受邀至上海科学会堂参加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普及中医药的科学性”。市科协领导有感而发,网络上存在“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甚至叫嚣“废除中医”,实在让人揪心。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医药在医疗和中国文化的价值,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有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有义务和责任来客观辨析本人一生挚爱的中医药事业。中医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医的发展符合科学的三个阶段的三点论说的基本要素,临床实践证明有效。古代中医在有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观点,但尚处于假设阶段。这是由于我国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生物学起步较晚,滞后于中医学的发展。许多中医又缺少现代化知识和科学方法,难以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而西医的理论知识全部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西医。先是在实验室中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再由动物实验研究来证实,然后再使用到人体上。但小动物与人体是有差别的,因此西医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否定修正,不断地发展。中医的发展途径与西医不同,中医反映的是我国的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属于不同的体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中医为什么会被有一些人误认为是伪科学?这与中医自身的表达方式与时代不相符、脱节有关。现代中医若“知乎者也,君臣佐使,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会被视作“向后看”和“倒退”。要想让中医走向世界的舞台,必须要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达中医思想,才能易于接受,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我认为,阐明中医药科学机制还需要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从牛顿、伽利略开创现代科学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而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才刚刚100多年,真正快速发展也只有二三十年。因此,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是我们老一辈中医的最大心愿,期望后几代的中医人能够引进现代科学方法,促使中医走上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
  上海历来对科学普及工作非常重视,包括中医药的现代化、科学化与普及化。世博会后,市科协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筹摄系列科普节目,讲解中医药的任务便落到了笔者的头上。将深奥难懂的中医理论、中医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两年来,笔者陆续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食疗养生、灵验小药方、话说本草。共拍摄了百余集,在全国百余家电视台、国外四十多家电视台播放,上海教育电视台反复播放了三年多,深受市民的欢迎,收视率遥遥领先。由于播放的内容记不住、录不下,有的市民还拍摄在手机里。感谢电视台的精心制作,编导、录音、录像、主持人、发行人等前台幕后的付出和辛勤,使得《科普新说》系列的宣讲任务圆满完成;感谢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精心改编,将原本口语化、方言化的表达转化成规范化的书籍文字,并巧设篇章,实地拍摄药材;感谢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支持。
  笔者主要从事免疫病的中医药治疗工作,以前出版的十余部学术性著作重点关注红斑狼疮、免疫病中医治疗学、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等方面。有幸在晚年出版一些科普著作,如《五高五低与健康长寿》,以及这次的“科普新说丛书”,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全国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中医药的知识。让伪科学说,让假中医真骗子没有市场,让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世世代代地传承和发扬,走向世界。
  作为科普著作,“科普新说丛书”着重体现的是实用性,而非辨证论治。其中既有传统的方子,还有很多笔者的经验方。从临床反馈得知,这些方子使用后有良好效果,也有一些病人反映说有效。这便是科普的意义所在,普及中医,科学惠民。
  沈丕安
  2017年8月

《灵验小药方》:一篇关于传统智慧与生活哲学的探索之旅 《灵验小药方》并非一本简单的药方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一曲关于生命、健康与生活哲学的悠扬乐章。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那些传承千年的生活经验、草本知识以及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编织成了一幅丰富而细腻的画卷,带领读者深入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生命活力与和谐之道。 传承的温度:来自土地的馈赠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传承。作者并非照搬生硬的医典,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那些世代相传、源自土地的“小药方”。这些药方,往往取材于我们身边最寻常不过的植物——或许是院子里的一抹青草,或许是田埂边的一株野花,又或许是厨房里常见的香料。它们并非惊世骇俗的奇珍异宝,却蕴含着大自然最朴素、也最有效的疗愈力量。 《灵验小药方》细致地描绘了这些草木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中的具体应用。它让我们了解到,为什么某些季节采摘的草药效果最佳,为什么某种特定的烹饪方式能够更好地释放其药效,以及为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配方,却能在无数代人的实践中证明其价值。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赋予了本书一种独特的“温度”,仿佛能感受到长辈手中传递的关怀,闻到厨房里弥漫的草木清香。 超越疾病的养生: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 《灵验小药方》所倡导的,远不止于应对眼前的病痛。它更是一种 holistic(整体性)的养生理念,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治病”,更是“防病”与“强身”。它强调,真正的健康,源于内在的平衡与外在的调适。 例如,书中会提及一些关于时令的饮食建议。在春季,推崇食用能助阳生发的蔬菜,以顺应万物复苏的生长之气;在夏季,则侧重于清热解暑的食材,以应对暑邪的侵扰;到了秋季,则强调滋阴润肺,为抵御寒冬做准备;而冬季,则提倡温补固藏,积蓄能量。这些建议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顺应,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书中对起居作息的探讨也颇为精妙。它会提示,为何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何要避免熬夜伤神,为何要保持适度的运动。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学知识。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解读,《灵验小药方》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侵蚀,并鼓励大家通过调整作息,重新找回身体的节律。 微观的智慧:细节中的生命之光 本书的“小药方”,之所以“灵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微观”的智慧。它不会提供那些需要专业医生才能辨识和使用的复杂药剂,而是聚焦于那些触手可及的、易于操作的家庭疗法。 这些“小药方”可能体现在: 食材的妙用: 比如,如何利用姜的温热之性来缓解风寒感冒初期的症状;如何用醋来消毒杀菌,或是缓解蚊虫叮咬的瘙痒;如何用蜂蜜来润喉止咳。这些都是厨房里最常见的调味品,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健康功效。 简单的物理疗法: 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比如通过按揉特定的穴位来缓解头痛、胃痛,或是促进血液循环。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无需任何器械,就能带来显著的舒缓效果。 草本的居家应用: 比如,如何用艾叶煮水来泡脚,以驱寒暖身,改善睡眠;如何用薄荷叶泡水,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又比如,在特定季节,如何利用一些常见的草药来煮水饮用,以达到清热解毒或滋补养颜的目的。 这些“小药方”的魅力在于其“易得性”和“实用性”。它们不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背景,也不需要昂贵的药材,只需要一颗留心生活、愿意尝试的心。作者在描述这些方法时,往往会附带一些生动的故事或生活场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更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跨越时空的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医学日新月异。然而,在追求高效与精准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传统智慧,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灵验小药方》恰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药方”,更在于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身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以及生活中蕴含的无限可能。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实践那些简单而有效的养生之道。 《灵验小药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发现新的启示;每一次实践,都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健康与平和。它或许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但它绝对能成为你生活中一股温和而强大的补充力量,指引你走向一种更自然、更健康、更具智慧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是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是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真诚关怀。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回那份源自生命本源的宁静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灵验小药方》这本书时,我对它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就是市面上那种泛泛而谈的养生书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药方,而是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药方时,都显得格外严谨,他会引用古籍中的记载,也会结合现代的医学研究,使得这些药方不仅“灵验”,而且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上火”的章节,里面介绍的几个降火的食疗方,比如用绿豆、薏米煮汤,还有用梨和川贝母炖冰糖,这些都非常符合我平时对中医的认知,而且操作起来也很方便。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告诉我们“怎么做”,还会引导我们去“为什么这样做”,让我们在了解症状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的病机。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中医知识不再是件枯燥的事情,反而成了一种乐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普通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见时就带着一种朴实而亲切的吸引力。“灵验小药方”,四个字简洁有力,仿佛一下子就触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身体小毛病。我拿到这本书时,正是因为自己最近经常被一些莫名的酸痛困扰,又不太想轻易去医院,所以被这个名字吸引了。翻开书的第一感觉,是那种老式中医书籍特有的厚重感,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都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宝藏。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个药方都清晰明了,不仅列出了所需的药材,还附有详细的制作和使用说明,甚至连一些注意事项也一一罗列,生怕读者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影响效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风湿寒痹”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配方讲究精炼,很多药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比如生姜、艾叶、大葱根之类的,这让我觉得即便是在家,也能尝试着去调理身体。作者在介绍每个药方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仿佛一位邻家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独家秘方,那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已经被书中的一些描述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验证一下这些“灵验”的小药方,看看它们是否真的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善。

评分

拿到《灵验小药方》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名字是不是有点太“接地气”了?我平常看的更多是那些学术性很强的医学著作,但这次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不得不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小药方”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几个偏方,而是有着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作者在介绍每一个药方时,都会简要地解释其背后的原理,比如为什么这个药材能治疗那个病症,是根据中医的哪种理论来指导的。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些药方的信任感。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脾胃虚弱”的章节,里面提到的一些食疗方,像是用山药、薏米、白扁豆煮粥,这不仅是药方,更是日常的饮食调养,非常适合我这样平时不怎么会做饭的人。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医学的专业性,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智慧,其实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不适,只需要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能得到缓解。

评分

这本《灵验小药方》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份来自老祖宗的温柔叮嘱。它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将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病症,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药方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追求那些名贵或者难得的药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小”和“灵验”上。很多时候,我们生病,尤其是那些慢性的小毛病,往往是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当,或者是身体出现了一些细微的信号,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提供了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留意到了关于“失眠多梦”那一章节,里面介绍了一个用莲子心加甘草泡水喝的方子,说是能清心安神。考虑到我最近确实因为工作压力大,晚上总是辗转反侧,这个方子听起来就非常可行。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情志调养的内容,比如如何通过饮食来疏导肝气,如何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焦虑。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治疗身体的表象,更是从根本上出发,强调身心一体的健康理念。我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重视。

评分

《灵验小药方》这本书,就像一个藏在闺阁里的老中医,不声不响,却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最及时的帮助。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所介绍的很多药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人,比如我母亲经常腰酸背痛,我父亲偶尔会咳嗽不止,而书中恰好就有针对这些症状的药方。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药方所用的材料,很多都是我们在厨房里就能找到的,比如核桃、红枣、桂圆,还有一些常见的草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治疗的途径,更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自己动手,去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咳嗽”的分类和对应的药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一个方子,还会根据咳嗽的性质(比如是干咳还是痰多)来推荐不同的方法,这体现了一种非常细致和个性化的中医思路。这本书让我觉得,养生和治病,其实可以是一件很温馨、很日常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