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古代宗教与伦理

古代宗教与伦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陈来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7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68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字数:286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用西方学者的文化观念去讨论中国文化的根源。作者作为一个哲学学者希望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哈佛大学等海外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轴心时代与前轴心时代
二、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
三、宗教的理性化: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
四、大传统与小传统
五、儒家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 巫觋
一、绝地天通
二、古巫
三、说巫
四、巫术与萨满
五、巫祝与巫史
第三章 卜筮
一、遗存的解释
二、占卜的起源
三、巫术与占卜
四、卜与筮
五、筮法与筮辞
六、《周易》的意义
第四章 祭祀
一、从巫术到祭祀
二、神灵与崇拜
三、殷商信仰体系
四、殷人的祭祀活动
五、殷代宗教的特点
六、周代的祭法
七、周代的祭祀与神鬼观念
八、古代宗教的类型
九、文化演进与文化精神
十、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
第五章 天命
一、商书中的天帝观
二、周公早期的天命观
三、摄政时期周公的思想
四、还政以后的周公思想
五、《尚书》中的天民合一论
六、西周思想的意义
七、《洪范》与西周政治文化
八、《诗经》中的西周天命观
九、西周后期的前儒家
第六章 礼乐
一、释礼
二、三代礼制之损益
三、礼的起源与结构
四、《仪礼》与周代礼俗
五、周礼与周代的文化模式
六、礼乐文化的人文功能
七、礼与乐
八、三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及其演进
第七章 德行
一、释德
二、明德与敬德
三、孝与三代的德行
四、德行的社会根基:周代的生活共同体
五、周代的宗法文化
第八章 师儒
一、古人论儒
二、近人说儒
三、晚近释儒
四、西周的师儒与教化
五、西周的国子教育
六、孔子说儒
参考书目
后记
“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巫觋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孔子,见于《要》
  近代人类学家无不把巫术(Magic)的研究作为把握原始文化的主要途径,把巫文化看作原始文化的主导形态,并视之为宗教与科学发展的最初萌芽。
  如果依照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对巫术的定义,即视巫术为一套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用行为的话,那么,中国史前时代的巫术对于我们几乎是无迹可寻。因为,考古学只能提供给我们墓葬、居室、城郭和器物的文化遗存,而文字尚未产生时代的信仰、准则、道德、风俗以及行为,都早已随历史而消逝,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赖于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推测性质的论断。然而,对于文字发明甚早的文明来说,巫觋文化的痕迹必然会在早期的文献材料中有所反映,何况,马林诺夫斯基或任何一种其他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是否可以适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是无从先验地确定的。因此,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先须从整顿中国的历史材料出发,由以了解当时文化的形态与特质,更参之以近代人类学对世界各地初民文化的研究,以把握中国上古文化形态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因素。
  这样,对于本书的目的而言,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巫觋”与“卜筮”上面。但我们要提醒自己和读者,在研究结束之前,我们并不预设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巫”即完全等同于人类学家所说的巫术的施行者(Magician),也不预设“卜筮”就是巫术。
  一、绝地天通
  欧洲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据认为不晚于旧石器晚期。中国史学工作者也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有关器物,如玉琮、獐牙钩形器等作为巫师的法具来解释,但仍属推测。在文献上,中国古代有关“巫”的起源与演变,见于先秦“绝地天通”的传说。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

古代宗教与伦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古代宗教与伦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古代宗教与伦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古代宗教与伦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出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系,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汉,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能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出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缺失也。

评分

 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然而,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人,强调冷静和客观。作者因此也常常自问,作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  二、《当代学术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精装修订版)》号称“@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过程而言,当属踩着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结果而言,应是离历史真实更近。然事过境迁,一个半世纪前的人和事,与今有着层层历史隔膜。

评分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精装)》书正文共有六部分 di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 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

评分

我们在历史中看得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余按,即指近代化)中究竟犯了那些错误,……”所以,茅海建在文中对于传统的道德批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目的在于清除那些已经过时的道德诘难对于人们看清历史真相所产生的蒙蔽作用。

评分

了解一下儒家思想,经典之作。推荐一下。

评分

当年华盛顿卸下总统后,归隐家乡种地,没人说他清高。西方就没有这个文化现象。

评分

公元1138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郁闷的岳飞正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骄傲的亨利”,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旗帜战役”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诺曼征服”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年轻王”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真理和正义”。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

出淤泥而不染 ,采菊东篱下,是中国特有文化现象。因为反感官场之气,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出现所谓清高文人之说。

评分

当年华盛顿卸下总统后,归隐家乡种地,没人说他清高。西方就没有这个文化现象。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古代宗教与伦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