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宋明理学十五讲》:宋明两代儒学极富原创性,思想火花迸发,新见迭出,且听明星教授举重若轻地解读这一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胜景!
内容简介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时代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传统。从中唐开始,面对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以韩愈为首的儒者开启了以重树儒家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自觉,落实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一根本的时代课题上。基于这一思想自觉,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都做出了杰出的哲学贡献,并在南宋被整合进朱子集大成的理学体系当中。《宋明理学十五讲》详细介绍了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理学发展中的重要论题、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现了这一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杨立华,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三部:《郭象〈庄子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序
第一讲 韩愈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 中晚唐的文化氛围
二 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三 韩愈的贡献
四 韩愈的思想
五 小结
第二讲 北宋士大夫精神与宋初三先生
一 北宋的开国规模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
二 胡瑗的著作与思想
第三讲 诚体与太极:周敦颐的哲学
一 太极与诚
二 人与万物
三 圣人
四 教化与治理
五 志学
第四讲 《易》兼体用:邵雍的思考
一 观物
二 体用
三 体以四立
四 用因三尽
第五讲 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上)
一 对佛教的批判
二 道学话语的建构
三 天理
第六讲 自立吾理:程颢哲学的精神(下)
四 生之谓性
五 以觉言仁
六 定性
第七讲 气体与神化:张载的哲学建构(上)
一 虚与气
第八讲 气本与神化:张载的哲学建构(下)
二 形与象
三 参两
四 感
五 人性论
六 性与心
第九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上)
一 形上形下
二 体用一源
三 生生之理
四 道无无对
第十讲 形上定体:程颐的思想(下)
五 公与仁
六 人性论
七 主敬
八 格物致知
第十一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上)
一 体用
二 太极
三 理与气
第十二讲 理气动静:朱子的哲学(下)
四 人性
五 心性情意
六 涵养
七 致知
第十三讲 自作主宰:陆九渊与朱陆之辨
一 陆九渊的生平
二 陆九渊的思想
三 朱陆之辩
第十四讲 无善无恶:王阳明的心学
一 心外无理
二 心外无物
三 格物
四 知行合一
五 致良知
第十五讲 理只是气之理:罗钦顺的思想
一 异学驳论
二 理只是气之理
三 论性
四 格物观
精彩书摘
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号,他本名王云。王阳明是琅琊王氏后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的遗脉,家世传承有道教背景,道教的神秘主义传统在王阳明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阳明年谱》里记载了他出生时的种种异象。据说,王阳明出生当夜,他的祖母梦里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神人自云中将一婴儿交托给她。梦中惊觉时,阳明就诞生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其家世背景中的神秘主义倾向的充分体现。《朱子年谱》就没有这类东西,朱子幼时最神异的事也就是坐在沙堆上画八卦。每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家世传承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这孩子是云中送来的所以初名王云。虽然出生时有种种异象,但阳明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直到一天一个道士从他旁边经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也就是说,这么好个孩子,你把人家来历给道破了,那怎么行呢?于是更名为王守仁。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谥号文成。他祖籍是浙江余姚,少年时随父迁居会稽山阴。因为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里修炼,所以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的一生充满了神异的色彩,关于王阳明的成学经历,有“五溺”之说。“初溺于任侠之习”,阳明倜傥豪爽,有任侠之气。“再溺于骑射之喜”,喜欢骑马射箭。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到关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三溺于文章之习”,也就是沉溺于文学之好。王阳明是诗文俱佳,文章写得漂亮,仅收入《古文观止》的就有三篇。他的诗也好,特别是晚年《居越诗》十六首,每一首都很好。“四溺于神仙之习”,这恐怕跟他的家世背景有关。据《年谱》说,他修习道术的时候曾有前知之异。后来阳明忽然觉醒,认识到这是在玩弄光影,耗费自己的精神。“五溺于佛氏之习”,即沉迷于禅宗。王阳明精神发展的历程相当曲折,但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他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阳明讲“心外无理”,教人不要去外在的事物上寻求,其实是因为他此前的积累。他那良知是百死千难中历练得来的。
阳明虽然早慧,但直到28岁才举进士第。34岁时,因为反对当时把握朝政的宦官刘瑾,受廷杖四十,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赴贵州龙场驿途中也经历了很多的险难。在龙场驿“居夷处困”,彻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我们知道他真正的第一次的可以说是有了成熟的思想就是在贵州龙场驿,所以我们常常说“龙场悟道”。
正德十四年(1519年),阳明47岁。宁王朱宸濠经过多年准备起兵叛乱,很快占领了九江,兵锋直指南京。这可以说是明中叶的一场大危机。阳明在江西赴任的途中,纠合义军,三战而生擒朱宸濠。平定宁王之乱使得王阳明在当时的影响急剧提升。阳明学后来的影响,与其事业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阳明那样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同辈学者是有着巨大压力的。举个例子,阳明晚年倡导良知说,他的朋友黄绾感叹说:“简易真截,圣学无疑。” 从此退居弟子之位。我们虽然不能说阳明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他在事功方面的成就,但其影响力的形成与此不无关联。
阳明最后六七年的时光基本是在绍兴渡过的,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四方“裹粮而来”者不计其数,他家附近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满了,“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我们可以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盛况。越到晚年,阳明的思想表达就越易简,而越是易简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影响力就越大。嘉靖六年,思州、田州发生了少数民族的暴动,朝廷起用阳明前去平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思、田之乱。阳明年少时非常崇拜汉代名将马援,平乱之后,专程去拜谒伏波将军庙。回想起少时梦境,竟然若合符节,因此留诗曰:“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阳明身上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五月份的时候,我给几个朋友讲孔子,入手处就讲两个字——“传奇”。我觉得中华文化是以传奇为品格的,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彼岸世界,也基本上没有神话的传统,我们追求的一切都是此岸的,因此得有点儿传奇的精神。没有传奇也得造出几个来,否则就太乏味了。每个时代都得有人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传奇来塑造,这样的人使生活变得不那么凡俗了,使蝇营狗苟的日子变得有趣了,使这个世界闪耀出光彩,而这光彩又是此世的光彩。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诗曰:“万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万里中秋此月明”,起句很平,铺陈场景。“不知何处亦群英”,何处还能有我身边这么多的英才呢?能感受到这里面的传奇感了吧。一个人知道自己注定要成为传奇,那是怎样一种幸福!“应怜绝学经千载”,我们应该珍惜儒家的绝学历经千年岁月又重现光明。“莫负男儿过一生”,不要让此生在浑浑噩噩中渡过。“影响犹疑朱仲晦”,朱仲晦就是朱熹,阳明认为像朱子这样的人物也没有见到道之实体,他看到的只是道的影和响。“支离休作郑康学”,像郑玄那样支离琐碎的学问更是羞于去做的。当然,真让他做他也做不出来,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见得会做汉儒的经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最后两句我特别喜欢:“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当年陈来老师家客厅挂的一幅字写的就是这两句,让我颇为艳羡。这两句诗是从《论语》“吾与点也”一章来的,阳明晚年曾说过:我这一生,也就养得个“狂者胸次”。
前言/序言
《明心见性:宋明理学核心思想与精神导引》 本书简介 “理学”,这两个字承载着中国哲学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不仅是宋明时期士人心灵世界的深刻回应,更是对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不懈追问。它曾指导了中国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走向,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其影响至今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隐约可见。然而,理学并非铁板一块,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涌现出诸多思想巨匠,他们的学说既相互辉映,又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理学这座宏伟的思想殿堂。 《明心见性:宋明理学核心思想与精神导引》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领略宋明理学的精髓。本书并非对理学史进行枯燥的编年叙述,也不是简单的名家名说罗列,而是聚焦于理学发展历程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思想、关键人物及其相互间的思想激荡。我们力求剥离复杂的学术术语,以清晰、生动的语言,还原理学思想的原始脉络,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在逻辑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将从理学肇始的北宋时期讲起,重点梳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奠基者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重新确立儒学的本体论基础,提出“太极”、“气”、“心”等关键概念,为整个理学体系奠定基石。读者将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试图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框架下,赋予儒家伦理以形而上的深度,将道德实践与宇宙秩序紧密联系起来。 接着,本书将进入南宋时期,聚焦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体系。我们将深入剖析朱熹的“理气二元论”、“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观点。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及其注疏的解读,展现朱熹如何将宋初理学的零散思想熔铸一炉,构建起一套严密而影响广泛的哲学体系。本书将特别强调朱熹的“致知”方法,及其在个人修养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说明“格物”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体认和人格完善的关键。 随后,本书的笔触将转向与朱熹学派分庭抗礼的陆九渊,以及更具革命性的王阳明。我们将详细阐述陆九渊“心即理”的简明学说,及其与朱熹“理在事事物外”的根本差异。而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宋明理学发展的一个巅峰,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本书将深入解读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揭示其如何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将道德主体性推向极致,并强调“事功”在“致良知”过程中的本体性意义。我们将探讨王阳明思想如何突破士大夫阶层的局限,对民间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一股强大的反思力量。 除了梳理主要学派的思想脉络,本书还将探讨理学内部的争鸣与演变。例如,北宋的“休宁学派”与“洛学”之间的差异,南宋时期朱熹学派内部的辩论,以及明代中叶以后理学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发展。我们将考察理学如何回应社会变迁,如何与佛道思想进行持续的对话与融合,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士人心中的不同呈现。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关注理学的理论建构,更注重其“精神导引”的功能。理学家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等根本问题。因此,本书将尝试发掘理学思想中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适价值,探讨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例如,如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定力?如何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忘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如何通过反躬自省,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本书的写作力求做到: 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我们借鉴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但避免了晦涩的学术腔调。通过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深邃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聚焦核心,而非面面俱到: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抓住理学的骨干。 强调内在逻辑与思想演变:我们不仅仅是介绍某个思想家的观点,更注重梳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递进,让读者能看到理学思想的动态演变过程。 发掘现代价值,实现精神启迪: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在理解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对个人成长和人生道路的有益启示。 《明心见性:宋明理学核心思想与精神导引》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对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深度探寻。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更深刻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智慧的宝贵启迪。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寻“明心见性”的旅程,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