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1 原本大学微言(套装上下册)

南怀瑾作品集1 原本大学微言(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原本大学
  • 微言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哲学
  • 人生智慧
  • 修身养性
  • 励志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3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4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664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微言大义重新加以阐释,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学说与历史。《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本版《原本大学微言》与之前大陆出版的简体字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遵循南师嘱托,根据其最早的《原本大学微言》为底本进行重新整理,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述方式,都保留了原本的真实风貌。

内容简介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大学》原文仅千余字,而此“微言”约有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第一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权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精彩书摘

  丙子年的初秋,也就是1996年的8月底,有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访,他是刚从美国到湖南,参加岳麓书院孔子会议返美,路过香港,事先经人约好时间,所以才有见面一谈的机会。不是这样,我实在没有剩余的时间,可以与宾客应酬。平常有人问我,你那么大的年纪,还忙些什么呢?我只有对之苦笑,实在说不清楚。因为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永远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毕生求证“内明”之学的人,必须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学深思的领域中,然后才可能有冲破时空,摆脱身心束缚的自由。这种境界,实在无法和一般人说,说了别人也不易明白。自幼诵读益处多
  话说回来,这位名教授来访,谈到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汉学(中国文化)会议上,中外学者到了不少,大家共同研究读“四书”之首的《大学》。当大家研究开宗明义第一章,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发挥自己的观点,很久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一位来自国内某名大学的学者便抢着发言说:我看这个问题,何必浪费精神,花很多时间去讨论,只需把“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去掉就好了!全场的人听了,为之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这位教授说完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们在座的人,也只有为之一笑。我便问:后来怎么办呢?他说:后来我就私下对他说,你太狂妄了……。这个人最后才向大家道歉。我听完了说:我几十年,在国外,甚至在国内,听过这样的妄人妙(谬)论太多了,所谓“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心里不但震惊万分,同时也惭愧自责,感慨不已。
  因为我在童年正式读家塾(就是请先生到家里来家教),开始就是先读《大学》,并认真背诵《大学》。长大以后,转到民国初年所谓的洋学堂读书,对于《大学》、《中庸》,早已置之不理。但因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诵的根底,所以在记忆的影子里,始终并未完全去掉。后来在中央军校教习政治课,又碰到要讲《大学》、《中庸》,因此,驾轻就熟,至少我自己认为讲得挥洒自如。接着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四川五通桥,为了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讲过一次《大学》、《中庸》。每次所讲的,大要原理不变,但因教和学互相增长的关系,加上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了。但开风气不为师
  到了台湾以后,步入中年,再经过历史时代的大转变,对人对事的了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钱谦益的诗所说:“枥中马老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颇有感慨。所谓“枥中马老空知道”,钱诗是感叹自己虽是一匹识途的老马,但马老了,毕竟是无用了,把它豢养在马厩里,当做一匹千里马的活标本罢了。“爨下车劳枉作薪”,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用的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这种木头的轮子,在长年累月的旋转奔走之下,外表已被磨得损坏不堪了。乡下人把它换掉来当柴烧。当柴烧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叫它做“车劳”。“爨下”,就是指烧饭的灶下。你只要读懂了这两句诗,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了!
  因此,当时对校长蒋先生所著的《科学的学庸》,虽然并不认同其见地,而且我对学问的态度,也决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请我去讲,如果拒绝,在当时的人情面子上,也是势所不能。这中间微妙关系的自处之道,正如《大学》后文所讲“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完全在于操之一心了。
  回想起来,我也真的有过很多次冲动,希望有一二个后起之秀,能够立志研习原始儒家的学问,我将为之先驱,如清人龚定盦所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然而,我也毕竟失望了。我也曾经对一般成年的学者同学们讲过几次,希望记录成编,但每次的记录,我都不满意,又加舍弃。不是同学们记不好,实在是我讲得不透彻,讲得不好。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要真正做到百无一用的书生,确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本代价太高太大了。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其实,这样的推算,是根据历来四书印本的编排次序而说的。说实在一点,《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中庸》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从宋代开始,把编入《礼记》中的这两篇论文抽出,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总名便叫做“四书”。被误用于考取功名
  如果时光倒流,退回到八九十年前,提起四书,几乎是无人不知。它的威名,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人的所有思想,十足牢笼了一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大致都不敢轻越雷池一步。特别从宋代以后,再严谨一点来说,从南宋以后,一个知识分子,想寻一条生活出路,尤其以考取功名,达到读书做官的谋生之道,非熟记四书,牢牢背得四书不可,尤其要依据朱熹的见解,别无偷巧的办法。这也等于现在的年轻人,想考进学校,取得学位,就要死背活啃课本上的问答题,都是一样“消磨天下英雄气”的关限。除非你像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太谷一带的同乡们,第一流头脑人才,必要经商致富,真正没有这个勇气和胆识的,才勉勉强强去读书考功名。
  元、明以后到清朝六七百年来,所谓三级取士的阶梯,由县试考秀才,进而从乡试(全省会考)考取举人,到全国大考,进京考进士,中状元,始终离不开四书、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一连串编成的书本。不然,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能通诸子百家之学,但文不对题,离开考试取士所用的四书、五经范围,那就休想取得功名,与读书做官的通途,永远是背道而驰了。
  变本加厉的新八股
  ……

前言/序言


《大学微言》:窥探古圣先贤的智慧之门 《大学微言》,这部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倾注心血、深入浅出的著作,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宝库的大门。它并非对《大学》原文的枯燥讲解,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心灵碰撞。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精妙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解读,将《大学》中那些看似高远玄奥的道理,化为触手可及的智慧,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明明德”、“止于至善”,最终实现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入门经典,其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它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内心的觉醒与净化开始,一步步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影响家庭,最终达到治理国家、安抚天下的宏大目标。《大学微言》正是以这个宏大的框架为指引,将《大学》的精髓一一剖析,并赋予其现代的意义和价值。 上册:内圣之道,从“明明德”始 《大学微言》的上册,主要聚焦于“内圣”的功夫,即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精神的升华。南怀瑾先生首先带领我们走入《大学》的开篇,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学府,而是指“大人之学”,是关乎人生最高智慧的学习。而“明明德”则是核心,它意味着发掘并彰显我们内在本有的光明德性,这光明德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纯净的、善良的本心。 南怀瑾先生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明明德”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指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如同明镜一般的本性,但由于后天的尘埃——贪嗔痴慢疑、种种欲望和执念——的遮蔽,这面镜子变得污秽不堪,无法映照出真实的光明。因此,“明明德”的首要任务便是“格物”。“格物”并非简单地研究外在的物品,而是要“格”掉心中的“物”,即那些蒙蔽我们本心的杂念、妄想、偏见和不良习气。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思想言行,辨别是非善恶,从而清除内心的障碍。 接着,南怀瑾先生阐述了“诚意”的重要性。“诚意”即是使自己的心意真诚,不自欺欺人。当我们通过“格物”初步清理了内心的杂草,就需要让自己的意念回归纯真,做到“意念所趋,必合道义”。这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念头升起时,都能审视它是否符合真理和良知。 “正心”则是“诚意”的进一步深化。当意念趋于真诚,便能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心思,使内心不再被私欲所扰,真正做到“心正”。南怀瑾先生强调,一个人的心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其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只有内心公正无私,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决策。 “修身”则是“正心”的实践。当我们内心光明、意念真诚、心思端正,自然就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符合礼仪规范。《大学》将“修身”视为所有后续功夫的基础,因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才有可能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南怀瑾先生在此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修身的各种途径,如学习圣贤教诲、效法君子风范、培养良好习惯等,让读者明白修身并非空谈,而是可以落实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实践。 《大学微言》的上册,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引导我们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开始,一步步铲除内心的障碍,点亮内在的光明。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首先在于对自身品德的精益求精,在于对内在良知的不断澄明。 下册:外王之道,从“齐家”始 《大学微言》的下册,则将目光从个人内在的修养转向了“外王”的事业,即如何将修身之道,推己及人,实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和谐。南怀瑾先生从“齐家”讲起,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人修身成果的外显。 “齐家”并非仅仅指家庭的和睦,更包含了对家人的教育与引导,使其都能遵循道德规范,共创美好的家庭氛围。南怀瑾先生指出,一个人的“修身”功夫,首先要体现在对家人的态度和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深入剖析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培养下一代的优秀品德。 从“齐家”出发,便自然而然地引向“治国”。南怀瑾先生认为,国家的治理,根源在于德政。一个能够真正“治国”的君主或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将“明明德”的原则应用于政治实践。他详细阐述了《大学》中关于“治国”的理念,如“惠民”、“安民”、“育民”等,并结合历史典故,说明了德政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南怀瑾先生的解读,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充满现实意义的智慧,他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分析,警示后人,唯有以德治国,方能赢得民心,巩固国本。 最后,《大学微言》将视野扩展到“平天下”。南怀瑾先生解释,“平天下”并非对外征伐,而是指通过自身的道德力量和智慧,感化周边,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这是一种以德服人的最高境界。他强调,当一个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并以其崇高的道德和智慧影响社会,那么天下自然能够达到和谐安定的状态。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扩张,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下册的论述中,南怀瑾先生还穿插了许多对《大学》原文的精妙阐释,如对“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剖析,以及对“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深入解读。他反复强调“止于至善”的最终目标,即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无论是个人品德还是社会治理,都应以此为追求。 《大学微言》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南怀瑾先生在解读古籍的同时,并未拘泥于字面,而是善于借鉴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知识,将《大学》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得这部古老的经典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找到自己行为的准则。 阅读《大学微言》,如同与一位智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将人生旅途中的困惑一一解开,将道德实践中的迷茫一一指明。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生活指南,一本心灵的慰藉。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对国学有一定研究,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财富。它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而在于内在品德的修炼和对社会贡献的实践。通过《大学微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那份“明明德”的光辉,迈向“止于至善”的理想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种厚重的“大部头”有点畏惧,担心自己看不懂,或者读着读着就坚持不下去了。但这次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个初学者对话。书中对很多人生议题的探讨,比如“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安顿情绪”,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种温暖的关怀。我感觉作者就像坐在我对面,用他毕生的学问和经验,耐心地为我拨开眼前的迷雾。尤其是一些关于生命本源的阐述,虽然宏大,但作者总是能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落脚点,让我这个凡夫俗子也能感受到一丝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亲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生硬的标准答案,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睡前阅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内容上,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中庸之道”的重新诠释。过去总觉得中庸是和稀泥、没有原则,但书中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平衡哲学,那种恰到好处的智慧,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圆融了,不再那么容易陷入极端的对立面思考。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理解,这种“常读常新”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可以伴随人一生去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

评分

我买这本书其实是冲着我对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探索欲来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更像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种回应和指引。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在忙着向外追求,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向内求索。这本书里头,很多对“当下”的强调,对“自性”的探寻,都像是一剂清凉散,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他能将不同领域的智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整个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自洽。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拿出笔记本,把一些触动特别深、或者需要细细琢磨的句子抄写下来,反复品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成长。

评分

这套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有点沉甸甸的,那种厚实感就让人觉得里面装的不是寻常的文字。我记得我当时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开始翻阅的。我平时对古典文化和传统思想一直挺感兴趣,但又常常觉得有些高深莫测,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这套书的编排方式很巧妙,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慢慢地把人引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尤其是关于心性修养的部分,讲得特别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去阐释,让人读完之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的一些言行举止。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惊喜的时刻。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雅致,行文流畅,即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在他笔下也变得清晰易懂,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节奏感,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评分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读完这套书,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因为我刻意放慢了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里的深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每走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因此收获了无与伦比的风景。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琐碎的视角,去思考一些更根本、更长远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论述,充满了洞见和前瞻性。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但他没有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极其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真理的路径。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并且希望将这些智慧融入到个人生命实践中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且值得珍藏的财富。

评分

這就是智慧呀,好好學習。哈啊哈

评分

物流很给力,期待了好久,活动的时候终于下手了。

评分

据说这本书是庄子入门最佳读物!迫不及待的想要拆开!看看南先生如何带我们入门,看完这个要去看庄子注疏,自己再认真领悟

评分

正版国书,包装到位。南师的书,幽默风趣,易于理解!

评分

到货很快,东西也很好。

评分

看书乃是与古人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一天不看书,浑身不舒服。

评分

不过还好,后来商家给联系补发了

评分

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想了解大学的内容,才买的,希望大师的经典有帮助。

评分

书不错,很值得一看,书不错很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