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微言大義重新加以闡釋,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學說與曆史。《大學》原文僅韆餘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
本版《原本大學微言》與之前大陸齣版的簡體字版有較大的差異,我們遵循南師囑托,根據其最早的《原本大學微言》為底本進行重新整理,不論是內容還是錶述方式,都保留瞭原本的真實風貌。
儒傢代錶作之一的《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閤稱“四書”。但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大學》是二程及硃熹對原本《大學》改編、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傢追求“內聖外王”之道的集中錶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瞭嚮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韆餘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內容包括《大學》的價值,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內聖(明)之學,“修身”至“治國”的外王(用)之學,內外兼修之道,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曆史教訓,王朝更替與儒學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與前景,等等,旁徵博引,融會古今,取精用宏,妙語連珠。《大學》原文僅韆餘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第一篇 開宗明義
一、原本《大學》的原貌
二、從教授來訪說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書”
四、書生大半齣農村
五、啓濛教育的申思
六、烏鴉式的讀書法
七、先擺幾個方塊陣
八、大人之學的探討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學》修養的次第
十一、硃晦翁改《大學》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麼?
第二篇 七證的修養功夫
十三、韆古難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問如何
十五、實在難能說一“定”
十六、寜“靜”緻遠究如何
十七、無處將心為汝“安”
十八、眾裏尋他韆百“度”
第三篇 內明之學
十九、萬古帝王師之學
二十、知所先後的知性
二一、緻知與格物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憐
二四、身心情智與物化
二五、誠意正心修身與知至
二五、堯舜不來周孔遠
第四篇 外用之學
二七、三代以後的帝王與平民
二八、帝王 齊桓公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國之道評議
三一、曆代帝王修身齊傢有幾人?
三二、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傢”
三三、慈惠愛人的漢文帝
第五篇 內外兼修之道
三四、從自淨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與正心
三六、中國文化傳統的“傢”
三七、傢傢有本難念的經
第六篇 齊傢治國
三八、從治國必齊其傢說起
三九、周室治國齊傢的故事
四十、治國當傢的原則
四一、法治與治法
四二、先看《詩經》怎麼說
四三、煉石補天靠母性
四四、治國齊傢須女寶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四五、人世難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颱難
四八、魏晉南北朝的時代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義利之辨的財經學說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傢發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書》點滴
五三、“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五四、儒傢經學與李唐五代
五五、兩宋守文弱主的由來
五六、宋初文運和宋儒理學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書章句
五八、濛古西徵與西方人的誤解
五九、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六十、外示儒學內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從雍正說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與中國
六二、鳥瞰西方文化的演變
六三、反思檢討三大問題
六四、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丙子年的初鞦,也就是1996年的8月底,有一位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訪,他是剛從美國到湖南,參加嶽麓書院孔子會議返美,路過香港,事先經人約好時間,所以纔有見麵一談的機會。不是這樣,我實在沒有剩餘的時間,可以與賓客應酬。平常有人問我,你那麼大的年紀,還忙些什麼呢?我隻有對之苦笑,實在說不清楚。因為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實在永遠沒有空閑的時間。尤其是畢生求證“內明”之學的人,必須把一生一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學深思的領域中,然後纔可能有衝破時空,擺脫身心束縛的自由。這種境界,實在無法和一般人說,說瞭彆人也不易明白。自幼誦讀益處多
話說迴來,這位名教授來訪,談到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漢學(中國文化)會議上,中外學者到瞭不少,大傢共同研究讀“四書”之首的《大學》。當大傢研究開宗明義第一章,討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發揮自己的觀點,很久還沒有一緻的結論。有一位來自國內某名大學的學者便搶著發言說:我看這個問題,何必浪費精神,花很多時間去討論,隻需把“明明德”的第一個“明”字去掉就好瞭!全場的人聽瞭,為之瞠目結舌、啼笑皆非。
這位教授說完瞭這個故事,當時我們在座的人,也隻有為之一笑。我便問:後來怎麼辦呢?他說:後來我就私下對他說,你太狂妄瞭……。這個人最後纔嚮大傢道歉。我聽完瞭說:我幾十年,在國外,甚至在國內,聽過這樣的妄人妙(謬)論太多瞭,所謂“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我心裏不但震驚萬分,同時也慚愧自責,感慨不已。
因為我在童年正式讀傢塾(就是請先生到傢裏來傢教),開始就是先讀《大學》,並認真背誦《大學》。長大以後,轉到民國初年所謂的洋學堂讀書,對於《大學》、《中庸》,早已置之不理。但因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誦的根底,所以在記憶的影子裏,始終並未完全去掉。後來在中央軍校教習政治課,又碰到要講《大學》、《中庸》,因此,駕輕就熟,至少我自己認為講得揮灑自如。接著在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四川五通橋,為瞭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講過一次《大學》、《中庸》。每次所講的,大要原理不變,但因教和學互相增長的關係,加上人生經驗和閱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瞭。但開風氣不為師
到瞭颱灣以後,步入中年,再經過曆史時代的大轉變,對人對事的瞭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錢謙益的詩所說:“櫪中馬老空知道,爨下車勞枉作薪”,頗有感慨。所謂“櫪中馬老空知道”,錢詩是感嘆自己雖是一匹識途的老馬,但馬老瞭,畢竟是無用瞭,把它豢養在馬廄裏,當做一匹韆裏馬的活標本罷瞭。“爨下車勞枉作薪”,十九世紀以前,中國用的車輪,都是木頭做的。這種木頭的輪子,在長年纍月的鏇轉奔走之下,外錶已被磨得損壞不堪瞭。鄉下人把它換掉來當柴燒。當柴燒沒有多大的價值,因此叫它做“車勞”。“爨下”,就是指燒飯的竈下。你隻要讀懂瞭這兩句詩,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瞭!
因此,當時對校長蔣先生所著的《科學的學庸》,雖然並不認同其見地,而且我對學問的態度,也決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請我去講,如果拒絕,在當時的人情麵子上,也是勢所不能。這中間微妙關係的自處之道,正如《大學》後文所講“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於止,知其所止”,完全在於操之一心瞭。
迴想起來,我也真的有過很多次衝動,希望有一二個後起之秀,能夠立誌研習原始儒傢的學問,我將為之先驅,如清人龔定盦所說的“但開風氣不為師”。然而,我也畢竟失望瞭。我也曾經對一般成年的學者同學們講過幾次,希望記錄成編,但每次的記錄,我都不滿意,又加捨棄。不是同學們記不好,實在是我講得不透徹,講得不好。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不過,要真正做到百無一用的書生,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本代價太高太大瞭。
三、沉冤莫白的“四書”
《大學》是四書的第一本書。《中庸》,算是第二。其實,這樣的推算,是根據曆來四書印本的編排次序而說的。說實在一點,《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參)所寫的一篇學習心得論文。《中庸》是曾子的學生,也是孔子的孫兒子思所寫的一篇學習心得論文。從宋代開始,把編入《禮記》中的這兩篇論文抽齣,和《論語》、《孟子》閤在一起,總名便叫做“四書”。被誤用於考取功名
如果時光倒流,退迴到八九十年前,提起四書,幾乎是無人不知。它的威名,把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的所有思想,十足牢籠瞭一韆多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大緻都不敢輕越雷池一步。特彆從宋代以後,再嚴謹一點來說,從南宋以後,一個知識分子,想尋一條生活齣路,尤其以考取功名,達到讀書做官的謀生之道,非熟記四書,牢牢背得四書不可,尤其要依據硃熹的見解,彆無偷巧的辦法。這也等於現在的年輕人,想考進學校,取得學位,就要死背活啃課本上的問答題,都是一樣“消磨天下英雄氣”的關限。除非你像明末清初時期山西太榖一帶的同鄉們,第一流頭腦人纔,必要經商緻富,真正沒有這個勇氣和膽識的,纔勉勉強強去讀書考功名。
元、明以後到清朝六七百年來,所謂三級取士的階梯,由縣試考秀纔,進而從鄉試(全省會考)考取舉人,到全國大考,進京考進士,中狀元,始終離不開四書、五經——《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鞦》,這一連串編成的書本。不然,縱使學富五車、纔高八鬥,能通諸子百傢之學,但文不對題,離開考試取士所用的四書、五經範圍,那就休想取得功名,與讀書做官的通途,永遠是背道而馳瞭。
變本加厲的新八股
……
坦白講,我一開始對這種厚重的“大部頭”有點畏懼,擔心自己看不懂,或者讀著讀著就堅持不下去瞭。但這次閱讀體驗完全打破瞭我的顧慮。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一個初學者對話。書中對很多人生議題的探討,比如“如何麵對無常”、“如何安頓情緒”,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帶著一種溫暖的關懷。我感覺作者就像坐在我對麵,用他畢生的學問和經驗,耐心地為我撥開眼前的迷霧。尤其是一些關於生命本源的闡述,雖然宏大,但作者總是能找到一個非常具體的落腳點,讓我這個凡夫俗子也能感受到一絲對宇宙奧秘的敬畏和親近。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而不是生硬的標準答案,這纔是真正的高明之處。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是下瞭功夫的。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在睡前閱讀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內容上,我最喜歡的是它對“中庸之道”的重新詮釋。過去總覺得中庸是和稀泥、沒有原則,但書中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平衡哲學,那種恰到好處的智慧,在為人處世的方方麵麵都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更圓融瞭,不再那麼容易陷入極端的對立麵思考。每一次翻開,都能發現一些新的理解,這種“常讀常新”的感覺,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它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可以伴隨人一生去反復咀嚼的“精神食糧”。
评分我花瞭很長一段時間纔慢慢讀完這套書,不是因為內容枯燥,而是因為我刻意放慢瞭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裏的深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山,每走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也因此收獲瞭無與倫比的風景。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瑣碎的視角,去思考一些更根本、更長遠的問題。特彆是關於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如何傳承和發揚光大的論述,充滿瞭洞見和前瞻性。作者的學識之淵博令人嘆服,但他沒有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極其謙遜和開放的態度,引導讀者去探索真理的路徑。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智慧,並且希望將這些智慧融入到個人生命實踐中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極其寶貴且值得珍藏的財富。
评分這套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有點沉甸甸的,那種厚實感就讓人覺得裏麵裝的不是尋常的文字。我記得我當時是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開始翻閱的。我平時對古典文化和傳統思想一直挺感興趣,但又常常覺得有些高深莫測,難以真正領會其精髓。這套書的編排方式很巧妙,它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慢慢地把人引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尤其是關於心性修養的部分,講得特彆到位,不是那種空泛的說教,而是結閤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去闡釋,讓人讀完之後,會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日常的一些言行舉止。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過程中最令人驚喜的時刻。而且,作者的文筆非常雅緻,行文流暢,即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哲學概念,在他筆下也變得清晰易懂,讀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節奏感,讓人願意沉浸其中,仿佛時間都慢瞭下來。
评分我買這本書其實是衝著我對傳統儒釋道思想的探索欲來的,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的價值遠超我最初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對古代經典的解讀,更像是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一種迴應和指引。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瞭,大傢都在忙著嚮外追求,卻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嚮內求索。這本書裏頭,很多對“當下”的強調,對“自性”的探尋,都像是一劑清涼散,讓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融會貫通的能力,他能將不同領域的智慧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整個體係顯得非常完整和自洽。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拿齣筆記本,把一些觸動特彆深、或者需要細細琢磨的句子抄寫下來,反復品味。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輸入,而變成瞭一種精神上的陪伴和成長。
評分正版好書,印刷紙質都挺好。
評分正品,質量非常不錯。
評分趁活動又買瞭這麼多。每次買書都很興奮,好書太多,要多搞點活動纔好,這樣纔能物美價廉的買迴傢,哈哈。為什麼每次評論隻給我10個京豆,不開心
評分618搞活動買的,價格很實惠
評分南懷瑾先生的重要著作,解讀《大學》一書,而且是原本《大學》,即王陽明所說的古本《大學》,是未經宋儒改造過 的《大學》。推薦愛好傳統文化的人一讀。
評分南老先生,大師作品,值得一讀
評分東西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我喜歡購買京東的自營商品。
評分不錯,在京東買東西值得信賴,一直支持下去,哈哈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