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缩小了的地球”,我们的孩子未来如何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挑战”?
居美华人“逃妈”,用心记录儿子在美国小学的学习、生活点滴,从引导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和大同,分享源自斯坦福成长型思维、哈佛可视化思维等研究成果的美国小学教育模型。
在阅读技巧、思维导图、情商培养等主题下,给出了许多实操的方法和工具,便于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学习力、国际竞争力。
节目,持续分享关于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相关的理念、思考和总结,收到众多中国家长的喜爱。
沟通是一架桥梁,联通着彼此的心。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格外重要,如果没有沟通,多好的教育方式都无法实施和实现。很多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方面存在不小的障碍,这些障碍犹如壁垒,深深格挡了亲子间的接触。为了帮助妈妈们避免或减少这类问题,本书精心编撰了家庭生活中常见的诸多问题,针对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时的用语、态度、习惯、方式等逐一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妈妈打开孩子的心扉!
做个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好妈妈!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辅导孩子学习是每个家庭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也是令很多妈妈感到困惑的一件事:一些孩子磨磨蹭蹭,明明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结果两个小时还写不完;一些孩子写作业偷懒,故意漏掉题目,撒谎没有作业,抄袭作业;一些孩子态度不端正,字迹不清,粗心马虎;还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懂得自己思考,总想着让妈妈帮忙解决……
做好家庭作业,既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复习、理顺知识的手段。本书将介绍一种高效、省力、让孩子成绩暴增的作业辅导法,让妈妈不再发愁。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基础——充分的亲子沟通与互动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对策
●好不容易去写作业但又很勉强——常见问题的应对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技术——把好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孩子写作业需要“合力”——妈妈应该做的“功课”
●孩子粗心马虎怎么办——各种表现及应对的方法
●写完≠万事大吉——指导孩子写完作业要检查、善后
●让孩子爱上作业——肯定、表扬、示范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的好成绩,离不开妈妈的关注、点拨以及帮助!做个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好妈妈,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杨瑜君,计算机科学硕士,儿童教育达人,微信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创始人,坐标美国达拉斯。一位在家庭教育领域致力于将美国思维模型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华人妈妈。
2015年,她将在美国上小学的7岁儿子逃逃变为“合伙人”,通过原创教育类系列文章和“逃逃说英语”系列节目,持续分享关于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相关的理念、思考和总结,收到众多中国家长的喜爱。
鲁鹏程,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倡导“成功源自家庭,教育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以“用爱诠释教育,以心传播智慧”为己任,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研究与写作。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专题主讲专家,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阳光芳草地》、江苏电视台《家有儿女》、凤凰网《智汇访谈》等节目特约访谈嘉宾。曾受邀在全国妇联、北京大学等做过多场专题座。
●已出版家庭教育著作多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一书销量达50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向全国教师推荐阅读。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等多部作品版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较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成长型思维对鼓励孩子、培养信心以及孩子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卡罗尔·德韦克
Part1当“拼妈季”遇上学龄期
开学第一周美国孩子都在忙什么3
为什么美国家长特别重视家长会8
学校的期末典礼很有爱13
孩子的暑假也可以这么精彩17
到美国一年,儿子的变化很大22
谁说在美国养娃不拼命——低调的“天才计划”27
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上名校33
我和 7 岁的儿子合伙创业了37
小贴士:美国老师管理“熊孩子”的两款神器45
Part2妈妈怎么做,孩子才能爱阅读、会阅读
一定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49
10 个超有趣的小方法让孩子爱上阅读54
……
第一章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基础——充分的亲子沟通与互动
好的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聆听孩子说话,加深亲子间的沟通
让孩子愿意说的几个小技巧
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喜悦与烦恼
认同孩子的心理感受
先跟孩子聊“玩”,再聊“学”
可以聊的学习以外的话题
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一天的作业
第二章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对策
有的孩子放学后根本不写作业
没听懂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
孩子不知道课后写作业的重要性
……
开学第一周美国孩子都在忙什么
逃逃开学了,原本我还在揪心他刚从国内过完暑假回来,紧接着就开学会不适应。结果小家伙好像完全不受影响,第一天放学回来就叽叽喳喳地给我讲学校的新鲜事:“妈妈你知道吗?我们今年有两个老师,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老师了。
“我每天上午在自己教室上课,下午还要到xx的班上去。
“今年突然来了很多新同学啊,校长说教室都快不够用了,要再修一些。
“噢,还有,我的午饭时间改成12点半了。”
之前我还只是一直配合着做感兴趣状,听到这句马上来精神了。逃逃他们小学的午饭时间很有意思,学前班是11点开饭,之后每升一个年级就往后延半小时,不知道这么设置的根据是什么,可能是考虑到年龄越大耐饿能力就越强吧?当然也是因为学校食堂不够大。
我和逃逃打算一起做个一周早饭计划,对每天吃什么先达成共识,免得出现我忙乎半天他却毫无胃口,最后饿着肚子去学校的情况。我拿着笔摊开纸问他:“来说吧,周一想吃什么?”逃逃愣了一下,说:“噢,妈妈,咱们得先定个目标。比如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营养、好吃,还是管饱就行?然后选出一些符合这些目标的食物,我们再把食物搭配到每一天,这样就差不多了。”在旁边一边表示关心又一边漫不经心地玩着手机的逃爸,忍不住哈哈大笑:“我看你还是让逃逃来写吧?” ……
第四章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技术——把最好的方法传递给孩子
悉心督导、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制、包办、唠叨
是孩子就会有贪玩的心思,尤其是那些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玩耍则是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另一部分。
所以,小学生可能会非常贪玩,忘记写作业、不好好写作业这样的事情也就时有发生。身为妈妈,我们当然会经常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同时也会督促他应该好好地完成作业。可是,有的妈妈的督促会逐渐变了味道,从督导变成了强制、包办、唠叨,“快写作业!”“不写作业,是想挨打吗?”“你又不听话了吧,怎么又没写作业?”“听话,不写作业可不行,妈妈这么辛苦照顾你的生活,你怎么也要体谅妈妈吧?”……类似这样的话便接二连三地从妈妈的口中传到孩子的耳中。
但这样的一些话可能在最开始时会有一些效果,可如果妈妈经常这样说,孩子很快就会听得麻木了,渐渐地就会觉得妈妈好像是一个“监工”,时刻监督着他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妈妈会因为孩子不写作业而“打骂伺候”,这样的强制性学习,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不好玩的事情,甚至来说是个负担,同时他也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失去了写作业的快乐心情和主动性。
……
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写信给10年后的他
逃逃学前班毕业前夕,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为孩子种下一个“时光胶囊”,待十年后再打开。这个“胶囊”里,除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还要有孩子自己,孩子的老师、爸爸和妈妈写给十年后孩子的信。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十年后,也许孩子都会走上一个我们不曾梦想的舞台,那时在身边陪伴他的不一定是爸爸妈妈,但在他心中陪伴他的一定有爸爸妈妈。
在这里,分享我和逃逃爸爸写给逃逃的信,逃逃自己和他老师写的两封,在学校就封起来了,等我们十年后再看吧!话说落笔之前我和先生并没有进行任何沟通,完稿之后发现太“默契”了——这两封信不管是风格还是内容,竟然完全“不同”!我是在唠叨拖沓、无比家常地回忆过去,逃逃爸爸则是在思考瞭望、无限缥缈地畅想未来。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很期待,十年后逃逃看这两封信时的感受。
寄信人:逃逃妈妈
收信人:10年后的逃逃
我最亲爱的逃逃:
此时夜深人静,妈妈正敲打着键盘和你玩穿越。落笔之前,我花了 3 分钟想象你 16 岁的样子:多高,多胖?是衣冠整洁、文质彬彬,还是满脸通红、一身臭汗?无论怎样,逃逃,我只想和你靠在一起,一起读这封信,就像 10 年前的现在每天晚上我们一起读书、讲故事那样。
逃逃,2013年你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美国,第一年你的变化很大,你有了自己难忘的快乐时光: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好朋友家sleepover(在朋友家过夜),有自己的birthday party(生日聚会)……妈妈把其中值得留念的物品都装进了这个“时间胶囊”,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再次回味与分享。
10 年前的今天,你就快从 kindergarten(学前班)毕业了!还记得Mrs. Keller(凯伦老师)和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吗?他们中有哪些还是你的好友?又有哪些已像花儿散落天涯?还记得那一年,你从几乎不懂英文到和老师、小朋友们对答如流,甚至开始纠正爸爸妈妈口语上的错误。这样的进步,除了环境、年龄上的优势,当然少不了我们每天最爱的阅读时光。爸爸妈妈陪着你从每页只有几个单词的绘本,读到 Level2(分级阅读第2级)的图书,从一开始我和爸爸为你读,到后来你为我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常常会拿起我们的手机向 Siri(苹果手机的语言控制应用功能)求助:“Google xx Please !(请搜索xx !)”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想笑,同时我也惭愧于自己的发音。因为我问的话,Siri 多半听不懂,而你的准确率在 70% 以上。我为你的每一点进步欣喜甚至骄傲。
记得吗? 10 年前的今天,你迷恋好几部动画片。一开始是LittleBear(《天才宝贝熊》),我陪你看了不少,语言很简单,每个小故事都温馨有爱,我也挺喜欢看的;后来是Curious George(《好奇的乔治》),这个妈妈真有点跟不上了,稍微不集中精神,就只有陪着你笑的份儿。毫无例外,你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被迪士尼的Frozen(《冰雪奇缘》)彻彻底底地俘虏了,你一共看了7遍,里面的每一首歌你都会唱,最疯狂的一段时间,还要求我把歌词打印出来,你晚上睡觉、早上起床前,都要听一遍,唱一遍。那段时间,我甚至减少了你其他的常规活动来配合。是的,逃逃,这就是喜欢的感觉。而现在的你喜欢着什么,对什么东西着迷专注?原谅妈妈总是想了解你的所有。
记得吗? 10 年前,你第一次参加全美小学国际象棋竞标赛,三天的比赛,高手林立,很不巧第二天你还发烧了,但你依然坚持着下完。回家后,你在饭桌上开始总结经验,你的三大感悟我都记得很清楚:第一,要慢,不能走昏棋;第二,不能骄傲,有一盘早早就吃了对手的皇后,开始得意轻敌,结果输了;第三,(你一边吃着一包象棋形状的饼干一边说)要多吃这个饼干,明天就能下得更好!逃逃,不知道你现在还喜不喜欢下棋,但你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对所有事情都适用:耐心,坚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争取的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不能控制的我们乐观去看待,妈妈希望你永远保持这种乐于思考与总结并充满正能量的姿态,做一个永不言败的男子汉!
记得吗? 10 年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半夜,有个“不速之客”到我们家,把妈妈书房里所有值钱的电子产品一扫而光。我很郁闷,很沮丧,你偎依着我说:“Mommy, you know what ? Actually, we don’t
need those stuff, we just want them. We can still survive without thosethings.”(妈妈,你知道吗?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只是想要。没有它们,我们照样过得好好的。)也许只是个巧合,因为我知道那段时间你正在学“need”(需要)和“want”(想要)的区别和用法。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你完全领悟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妈妈必须要谢谢你,听了你的劝说,妈妈的确释然了很多,更惊讶于我的小宝贝居然有这样的心灵智慧。是的,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nice-to-have(有就最好),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安好地在一起,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记得吗? 10 年前,你也有脆弱沮丧的时候。某一次钢琴表演的前两天,你觉得自己弹得不好,突然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你说:“妈妈,我弹得好差啊,我不想弹琴了。”我搂着你聊了半个小时,让你相信,只要你认真练习了,即使表演那天弹得不好,我们也不会失望。然后我把上次你象棋比赛输了之后我写的那条微信朋友圈分享信息找出来给你看,我想让你知道,我们只要努力去赢,最后的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现在 16 岁的你也有被难题困住的时候吧?妈妈希望你也像小时候一样,享受努力的过程,看轻最终的结果。有时候,输比赢更能让我们进步。
逃逃,虽然大家都说你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外表没多少妈妈的影子,但只有妈妈最清楚,你身上有我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你的聪明,你的机灵,你的倔,你的傲,你的好胜,你的没耐心,你强烈的自尊心……无一不能在妈妈身上找到对应之处。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把自己也看得清清楚楚。优点,我们暗喜偷乐;缺点,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去克服改正。日历在一天天翻过,你在妈妈的快乐、忧虑、感慨、反思中一天天长大……一晃十年,看看今天的我们,会为对方点一个大大的赞吗? Let’s see !(让我们看看!)
永远爱你的妈妈
坦白说,我之前也看过不少育儿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理想化,读完后只觉得焦虑更甚;要么就是内容陈旧,跟不上现在孩子的成长速度。但这套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现代性”和“适应性”。它没有固守旧有的“权威式”教育模式,而是积极拥抱现代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书中谈到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爆发,不是简单地要求“不许哭”,而是引导孩子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情商”基础。这种与时俱进的理念,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单方面地向他们灌输规则。此外,书中对“表扬”艺术的探讨也极为精妙,不再是空泛的“你真棒”,而是强调“具体描述”和“关注努力过程”的重要性,这让我的日常鼓励变得更有力量和针对性,孩子也确实更愿意为了获得这种“高质量的肯定”而付出努力。
评分从装帧和内容厚度来看,这套书的分量十足,内容密度也非常高,读起来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思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打发时间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随时在孩子成长关键节点拿出来参考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自我反思清单”或“行动计划建议”,这强制性地将阅读的知识转化成了可以立即执行的家庭实践步骤。这种注重“行动输出”的设计,极大地避免了“读完就忘”的尴尬局面。我已经开始在家庭会议上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公平协商原则”来处理一些关于零花钱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争议,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尊重,执行的依从性也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真正提升父母“育儿智商”和“情感智慧”的宝贵资源,物超所值,强烈推荐给所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温馨又不失专业感,一看就知道是针对家庭教育的精品。我最初被它的名字吸引,尤其是“聪明的妈妈教方法”这几个字,立刻让我联想到许多育儿路上的困惑和对高效育儿技巧的渴望。翻开书本,排版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实操性极强的感觉,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现代父母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奔波的辛苦,所以提供的建议都非常具有落地性,比如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如何构建一个既有规则又有爱的家庭环境。书中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她的“独门秘籍”,语气亲切自然,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会产生一种“原来我也可以做到”的积极心态。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思考背后的教育理念,让我从根源上解决了许多以往的教育误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书中的场景,思考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应对,这种代入感极强,真正做到了“读以致用”。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是三本独立、零散的指南,而是一个完整的育儿知识体系。从宏观的家庭教育理念(《好妈妈家教经》所侧重的精神层面)入手,到中观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方法论的培养(《聪明的妈妈教方法》),再到微观的、最容易产生摩擦的作业辅导环节(《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让人赞叹。读完第一本,我感觉自己对“好妈妈”的定义不再是牺牲奉献,而是智慧的引导者;读到第二本,我开始学习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规划和执行;而第三本,则像是对前两本理念的完美落地和检验。这种由浅入深、由理念到实践的闭环设计,使得知识点的吸收和内化变得非常自然。我特别欣赏书中引用的大量真实案例,它们不是经过粉饰的完美家庭故事,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有待解决的真实难题,这让我在阅读时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更容易接受书中的建议。
评分另一位妈妈的视角,这套书简直是解救了我这个“辅导作业灾难户”的救星!老实说,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做作业,简直是我一天中最崩溃的时刻,各种吼叫、催促、讲道理完全无效,最后往往以双方都筋疲力尽收场。但是《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这本,彻底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它没有一味地强调“要监督”、“要检查”,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和效率低下的真正原因。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的小工具和小技巧,比如“十分钟专注力训练法”、“错题本的科学使用指南”,都极其细致,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操作。我尝试了书里推荐的“任务分解法”来处理那些看起来很庞大、让孩子望而生畏的长期作业,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变得更愿意主动开始学习了,而且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比我任何一次强迫他完成作业都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辅导”从一种对抗性的任务,转变成了一种支持性的合作过程,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