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7
絕佳的文人圈美食掌故讀本,文化名傢徐城北先生為您娓娓道來——
1、赫赫有名的譚府菜,誰是掌勺人,誰是菜品設計師?
2、老北京吃席有何規矩?
3、老北京看戲時桌上通常擺放什麼點心?
4、張恨水和小飯館有什麼關係?
5、汪曾祺有何票友菜?
6、王世襄為何自備炊具與朋友聚餐?
7、美食傢陸文夫最愛的菜品是什麼?
8、颱灣美食唐魯孫去颱前是何職業,這一職業為何成為他書寫美食的重要積纍?
9、香港美食傢蔡瀾的美食旅行團有什麼故事?
10、豐澤園老堂頭王元吉為白崇禧設計瞭一道什麼菜品?
11、爆肚馮曾是哪一行的青年發明傢?
徐城北,戲麯研究學者,著有《京劇一百題》、《梅蘭芳與二十世紀》、《京劇架子與中國文化》、《品戲齋夜話》、《品戲齋劄記》、《梅蘭芳與中國文化》、《一雞三吃》、《品戲齋神遊錄》、《梅蘭芳百年祭》等。退休後轉行中華老字號研究,對傳統美食有獨特的見解。
第一章做人就做蘇東坡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已寫瞭四五十本關於京劇以及京城文化的圖書,彼時也年逾五旬,研究京劇到這個份上,可說是相對“從容”瞭,於是暫時擺脫梨園,開始充滿閑心地到各地的人文景觀“走走逛逛”。
有一次,我參加瞭正在西湖旁邊的樓外樓舉辦的一屆當代文化名人的筆會,漫畫傢丁聰專門畫瞭一幅錶現蘇東坡“筍燒肉”的漫畫給活動助興。這幅畫惟妙惟肖,人物神情誇張而又自然,得到與會者的一緻贊嘆。我吃過“筍燒肉”等名菜,更迴憶著此前多次吃過的“東坡肉”,迴憶那端上桌的宜興陶罐,那中間一塊塊比大拇指大不瞭多少的東坡肉。我想,這道菜果真是蘇東坡發明的麼?為什麼老百姓承認它?為什麼所有杭州飯館承認它?而且在全中國,甚至是海外的唐人街飯館中,一律對之放行無誤?我遂與鄰座探討這個問題,鄰座覺得這不成問題,因為在他們的兒時,東坡肉就“這個樣子”擺在這裏瞭。我站起身,離開座位,下樓,信步齣瞭菜館。
走筆至此,容我賣個關子,先交代一些旁的事情。
在北京同年齡的文化人中,我顯然是很愛吃、也很能吃的一個。我們經常會聚到有飯局的場所,其標準的程序不外總是先由召集飯局的單位的領導緻辭,指齣今晚請客的目的何在,即因為一個什麼事,纔勞動大傢跑到這兒來集閤雲雲……緊接著又會引齣真正掏錢的主兒,他真是有事麻煩大傢,比如要讓大傢寫篇什麼東西,支持他正操心的什麼事情等等,總之,希望大傢能順手寫點小東西,幫他這個忙……到場的作傢中,也有不喜歡動筆的,那沒關係,您就齣齣點子,想想主意,同樣也好。等飯局的召集者把話說完,大夥便紛紛入座,於是伴隨著盤盤碗碗的端上端下,吃飯者的高見也在不斷地發錶著……最後席散,大夥彼此打著招呼說“再見”,於是這次的席麵結束,大夥分手各迴各傢。
這,就是北京文化界的尋常狀態。通常在一個群兒裏混瞭三五年的人,要是還沒能混齣個“人兒熟話也快”的境界來,那他就算低能瞭。
梨園界的文化人(也包括我)一般都是隻帶瞭張嘴進入飯館的。麵對齣錢請客的人在席間提齣的請客的目的時,我們必須積極應對,每人至少要認真發一次言。每當這時,有些隻能吃而不能說的人就有些尷尬瞭,於是他們便求助於我或與我類似的人瞭,我們在發言中,往往先從這位尷尬的梨園人士說起,講起他在這個領域上是多麼多麼有積纍,然後講自己受他的啓發,也有瞭若乾或大或小的積
……
自?序
大約十年前,我參與瞭很多的電視節目,說京劇,說民俗,還捎帶著說一說京城的老字號,播齣基本都在央視。
參與電視節目多瞭,就對寫書有些放鬆。在電視上“說”相較於寫書來說,掙錢容易多瞭,因此寫書的積極性不能不受影響。不過對於長期陷在寫作圈子裏的我,陡然有瞭許多上電視的機會,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一天,青島電視颱“滿漢全席”欄目的劇務打電話來,邀請我參加他們欄目的攝製。這個欄目是青島電視颱創立的,打齣品牌之後,央視找上門來錶示希望投一些錢雙方閤辦,每期節目要用央視的主持人並且在青島與北京同步播齣,青島電視颱同意瞭,邀請我參加錄製的這一期“海鮮菜肴比賽”的節目正是雙方閤作的。
青島靠海,海中齣産海鮮,所以山東、遼寜一帶的廚師都比較擅長海鮮菜,創新也往往錶現在這上頭。我祖籍山東,所關注的北京各大老字號餐廳也多是傳統魯菜,因此對魯菜與齊魯文化有些心得,欄目組希望我在節目中能夠把魯菜融進齊魯文化中去談,以贏得觀眾喜愛。
最後劇務說,“我們經費有限,這次隻能給您三韆塊錢勞務。”三韆就不少,我很知足,特彆是去青島,我有老同學在那裏,三十年沒見麵瞭,這次能藉錄製節目之便敘一下同學時的舊情,再跑兩三個景點,即使沒有錢,我也是願意去的!
“海鮮菜肴比賽”我如期去瞭,參加瞭拍攝的全過程。一同參與錄製節目的有一位文化嘉賓高先生,他是青島電視颱的颱柱子;還有一位也是從北京來的王小姐,專談各類食品的營養,他倆業務極熟;我也見縫插針,把文化上的感慨及時說齣。三人通力閤作,點評工作做得很“滿”,他們通通錄下,最後再統一剪輯。嘉賓隻要說瞭有用的話,他們會找地方適時加入的。
攝影棚中搭的景很豪華,幾個比賽用的火眼兒,火苗呼呼地往上竄;幾位大師傅連同助手在那裏獻藝,還有人專門為他們掐錶計時,每道工序都是限時間的。等他們製作完成,禮儀小姐就端盤子到他們那裏取“樣兒”(當天的創新菜),然後端著盤子在音樂聲中走到嘉賓席,讓我們逐一品嘗並打分。打分後經過匯總,最後高先生拿起一個狀似聖旨的布塊,當場轉手交給我,由我代錶諸位嘉賓當眾宣布。在電視觀眾看來,每位嘉賓都有自己的一票,而宣布結果的首席,似乎權力更大。其實這都是假象,首席輪流當,這次是我,下次就是彆人瞭。
大傢穿的都是一律的唐裝,可顔色不同,由電視颱統一提供的,劇務抱來時,嘉賓上前挑選,無非是把最適閤自己的那件(大小與顔色)弄到手。我參加過一兩迴,就穿著私人的中式上裝齣席,一為乾淨,二為閤身。對電視颱來說,也減少瞭他們服裝上的壓力,當然歡迎。
節目錄製過程中經常會喊“停”,有些鏡頭需要重拍,為此連我們吃過的“參賽作品”也要重吃一遍,這真有些受不瞭。海鮮做成的菜對我的身體不好,醫生囑咐我不宜多吃,可是人傢這期節目的主題就是海鮮菜,這讓我很糾結,但在場上又不能講。終於我在休息時找到劇務說瞭,他也很尷尬,兩手一攤:“那怎麼辦呢?這期的主題就是海鮮菜肴……”
比賽結束,我找到劇務認真地說:“聽說下迴還是賽海鮮,我恐怕就來不瞭啦……”
劇務瞪大眼睛:“您來一個半天,除瞭機票全包,還給您三韆勞務呢!”
我也正色迴答:“我腎髒有病,不宜碰海鮮……”
“不過裝裝樣子嘛。您不但是作傢,還是廣大觀眾熟悉的美食傢呢!”
這是什麼話?誰看見作傢又兼任起美食傢呢?你能說齣美食傢的標準麼?不過在那一時期,確實有人這麼稱呼過我……我腦子中閃現齣陣陣雷聲:我難道真需要來當這個美食傢麼?
我總覺得,美食傢不是什麼好的稱呼。一個正經的職業人,包括正直的文化人,他得有自己正經的職業與建樹;除此之外,如果他經常與企業界與文化界朋友一道吃飯的話,朋友可以玩笑著稱呼他“也是位美食傢”。當然,說話時那個“也”字不能含糊其辭,要非常認真“念”齣來的。
“美食傢”,無非兩種意思:一是你的確吃過一些好菜肴,二是你比較懂菜肴不同一般的道理,其他再無彆的含義。
盡管我近十多年參與許多有關京城老字號餐廳的工作,其中也包含著即興的吃喝,但我心底則很厭煩這個“美食傢”的稱謂。人活在世界上,必須有自己的職業,甚至應該以專業的態度去苛求本職工作上的成績。如果你在飲食公司工作,人傢稱呼你“美食傢”,那是說你專業上有成就。可如果像我這樣,本來是個搞戲麯研究的,如果專業上不齣頭,而“美食傢”被人叫得山響,那又算怎麼迴事呢!
不久前,組織上派我去丹麥參加中國歐洲文化對話,任命我為中方的代錶之一。我的名字下,注瞭這樣的四個職銜:“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作傢、京劇研究專傢、京城文化專傢”。我不知道這個材料是誰擬的,但這確實是我的職業與專業。就拿其中的研究員來說,那真是可高可低。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二十年前擁有兩位登峰造極的研究員:一位是張庚,另一位是王朝聞。他們二位在高齡時把具體的實職退瞭,最後就剩下這“光禿禿”的研究員啦!但是,他二老的“研究員”名下的含金量,是我們這些晚輩如何也趕不上的。餘生也晚,更因為浮躁,參加過一陣子的電視工作,因此這“傢”那“傢”地被亂叫瞭一氣。叫的當時熱鬧,可叫完瞭也就完瞭。等以後再看電視的重播,自己都覺得臉熱。當一個“傢”是要有學術著作的,要有磚頭一般“死硬”的作品,如果沒有這東西,趁早還是乖乖地稱“某某員”的為好。
我願意在此沒有成見地談談對“美食傢”的看法。
“美食傢”不可能與生俱來。試想:當人們刀耕火種、生産力還十分低下的時候,吃瞭上頓還不知道下頓在哪裏的時候,這世界談不上誰是“美食傢”。以後有瞭剝削與獨裁,少數人能侵占多數人的勞動成果,於是剝削和獨裁的人,纔有可能齣現並成為真正的“美食傢”。至於在吃上頭,如何進一步追求好上加好,恐怕還是非常晚近的事。我們讀曆史早期著作,說起生活的富有,習慣用“酒池肉林”去形容。估計“酒池肉林”之中是無法齣現“美食傢”的。
閱讀近代的西方小說,可以知道有錢階層的奢華,有錢再有瞭閑,於是開始在吃喝上下起功夫(包括正經的文化功夫)。“美食傢”,應該說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逐漸齣現的。但是那些拿慣瞭菜刀,會“做”強於“說”的人還不能成為美食傢。
所謂“美食傢”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專講做菜的人,他們侃侃而談“文火”與“武火”的差異,刀工的差異,食材的差異。引得觀眾很有興趣地實際操作起來。
另一類是批能講美食文化內涵的人,他們是知識分子,是美食行業中多年的專傢。比如他們講浙江“宋嫂魚羹”,是怎麼從北宋流傳進南宋的,為什麼這個南方的名菜不甜;還比如“麻婆豆腐”,是怎麼一點點在民間流傳,如何成為今天相當普及的一道川菜……講者興緻勃勃,觀眾饒有興趣。積纍多瞭,這些講者也把他們的經驗整理齣書。漸漸地,這一類人就成瞭美食傢。他們需要占有兩頭:一要會吃,嘴巴上的感覺要很靈敏;二是文字與語言上要有功夫,要足以煽動一些人在吃飯上邊上癮。書呆子們習慣引經據典,說這個菜起於某朝,誰誰做過,誰誰吃過,還齣現過哪些有趣的故事。這些文化典故能夠升華菜的文化品位,我作為一名聽眾,對這類人印象頗好。
我親近京劇人物時,注意到“京戲演員沒有不愛吃的”這個事實。為瞭印證它,要看演員自己寫的書,更要從與其他老演員的閑談中留意與比較。比如梅蘭芳,《舞颱生活四十年》中就有生動的記錄,其中說到他早年用心嚮北京小飯鋪老闆請教燜餅的麵“為什麼勁道”的訣竅。老闆告訴梅蘭芳,所用烙餅必須是頭天的,而且要在頭天故意放在鍋蓋上晾過半宿。如果用當天的餅來燴,是很容易發粘的。而這樣有咬勁頭的燜餅,最後再擱上豆苗與煮鴨子的湯,能不好吃麼?還比如介紹楊小樓的吃,就有這樣的細節:他陪客人在前廳吃餃子,僕人從後邊不斷把熱餃子往前廳端。楊小樓一邊吃著,一邊隨口問僕人:“問問後邊:我飽瞭沒有?”這話問得實在沒道理,是你楊小樓陪客人吃飯,究竟吃飽瞭沒有,隻有你楊老闆的肚子自己知道。但仔細思尋,覺得楊這句話又問得實在閤情閤理,因為他是位全身心都擱在藝術裏的人,至於生活瑣事一切聽憑傢人—怎麼說就怎麼是瞭。
說遠瞭,打住。
誰是美食傢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誰是美食傢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誰是美食傢《誰是美食傢》可視為文人美食的典範之作,汪曾祺、王世襄、陸文夫、張恨水、唐魯孫、蔡瀾等文化名人對待美食的態度和熱情在《誰是美食傢》中一一再現。徐城北書寫美食中的文化情趣和韻味,興緻盎然,而不時穿插著的文人圈和梨園圈的美食掌故也為《誰是美食傢》增添瞭不少鮮活的色彩。
評分速度很快,包裝很好,希望內容也有趣。
評分速度很快,包裝很好,希望內容也有趣。
評分本書突破瞭傳統的單詞排列方法,將四級詞匯分為核心單詞、超綱單詞、熟詞僻義詞、中學已學單詞四部分,為考生“一網打盡”重點單詞:
評分速度很快,包裝很好,希望內容也有趣。
評分很輕鬆的一冊小書,介紹美食娓娓道來。
評分 評分速度很快,包裝很好,希望內容也有趣。
評分很棒的一本書!
誰是美食傢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