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1
妈妈的方法,影响孩子的一生。
《妈妈一定有办法1》针对0~6岁孩子的情绪、心理、饮食、社交等生活各方面的讲解,收录众多生动的育儿案例,并浓缩先进的家教理念,提出“发现——理解——驯育”的金牌早教理念,鼓励父母自我提升、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培养自强、自尊、自立的孩子。
为妈妈们提供最实用的建议、最有效的方法,增强信心,减少焦虑,让养育的过程处处充满惊喜。
1首歌,让孩子不再任性发脾气
7个办法,让宝宝乖乖配合你
10条通道,给孩子最好的爱
12个妙招,全面发展关键智能
……
一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专业研究生,历任重庆经济台主持人,央视记者、编导。
作者在育儿方面“发现——理解——驯育”的金牌早教理念,得到众多好友和妈妈的追捧,被奉为“育儿顾问”,她鼓励家长提升自我,增强育儿信心,与大家分享简单、实用的教养方法。
积极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尊重孩子,妈妈的一切方法,源于爱……
这是一部写给母爱的书……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温婉细腻的母爱智慧,真的被感动!被开启!常常感慨在屏幕上扮演过太多的母亲角色,唯有生活中的母亲最难扮演,因为,没有脚本为我依据!感谢一汀为天下所有的母亲学习母爱撰写了脚本!让我们用爱与智慧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吧!
——萨日娜
我们时常好奇宝宝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现在就跟着一汀寻找答案吧。
做“妈妈”是一生都要研习的功课。除了吃饱穿暖,妈妈更要关照宝宝小小的内心世界。跟一汀一起,做个有智慧的好妈妈!
——王姬
一汀与天下所有的妈妈一起解读孩子,解读人生。
一汀与所有的妈妈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李菁菁
培养孩子好性格:宝宝别生气,妈妈别担心!
——吴秀波
第一章 3岁以前,他是神的孩子
纪伯伦在他著名的《论孩子》一诗中写道:你们的孩子并非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经你们而来却非因你们而来。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来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他只属于他自己
妈妈摆脱羁绊,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
别再对孩子粗暴地说“不”
在他眼中没有“你”“我”,更不懂“体谅”
孩子任性怎么办
别阻止他探索自己的身体
真正的哭,只有三分钟
给他有限的选择权
追随,永远是为了引导
第二章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
教育家夏丏尊在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译者序》中非常形象地说:“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中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有智慧的爱,胜过无条件的爱
好妈妈,把孩子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
“紧紧拥抱”,是爱与安全感的约定
改变嘴角的线条,是最具体的爱
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
抚爱,令人安心
时间是爱的最佳证据
睡前阅读,给他最美的童年
第三章 游戏是最好的办法
孩子会认认真真地对待游戏,处于游戏中的孩子会视之为此刻人生的全部。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培养会玩的孩子,鼓励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是父母最需具备的见识。
最好的人生,从游戏开启
“淘气包”里出人才
“野孩子”真欢乐
一袋最简单的积木,胜过十件高级玩具
让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尽情玩耍
和孩子一起探索新玩法
把“太淘气”变成“会游戏”
“听话”未必好孩子
听懂孩子
不要用你的粗率毁掉孩子的想象
第四章 关于吃的那些事儿
现在太多的孩子不是缺乏营养,而是被过多的关注弄得失去了食欲。孩子吃的目的是品尝、感知味道、探知世界,进而满足腹中之需。妈妈要学会放松,不要因为孩子一餐饭没吃好就大动肝火或内疚自责。有了这个态度,再去关注科学饮食,事情会容易得多。
没有偏食的孩子,只有糊涂的妈妈
添加辅食不必太着急
边吃边玩,说明他在成长
孩子的健康是妈妈“管”出来的
原始味觉是孩子一生健康的资本
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事
从餐桌礼仪开始,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第五章 好妈妈的心理正能量
拥有孩子,就拥有了世上最美妙的幸福。享受幸福的同时,不免伴随着种种风险。面对孩子的种种状况,妈妈要培植强大的心理能量,将危险降至最低。
沮丧越来越少,惊喜越来越多
哭是孩子的自由,别焦虑!
咆哮,是伤害孩子的利器
妈妈的目光应落向何处
请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又一个敏感期
有时候,可以采取强硬手段
爱是无条件的接纳
放手,培养坚强的孩子
第六章 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父母
当不成熟的成人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孩子得到的经验价值一定是负面的。当上帝给你一个孩子,或许为你关上了一道门,但也同时为你打开了无数的窗。父母有机会借助孩子重新建构自己的人格,学习如何认识儿童,掌握儿童心理的奥秘,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带着爱心实施规则。不断地完善自己,给予孩子示范和榜样,是父母的职责。
别忽略爸爸的力量
孩子的“主心骨”和“好榜样”
孩子为你关上一道门,却打开无数扇窗
依据孩子的年龄改变自己的行为
懂得放手的父母,成就独立的孩子
让孩子接受“被拒绝”
让孩子平静地放松自己
制定规范,再带着爱心实施它
和孩子一起做好情绪管理
帮助孩子提升自尊
惩罚之前,要让他明白“为什么”
第七章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如同一个小气球,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如同包裹着小气球的大气球,大气球的空间决定了小气球的生存。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
那些爷爷奶奶代替不了的爱
让你的“他”学会做爸爸
千万不要带着坏情绪回家
用你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孩子
快乐是一种能力
男孩女孩,分而养之
帮助孩子爱上自己的性别
给男孩更多鼓励,给女孩更多的爱
元元成长日记摘录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章 3岁以前,他是神的孩子
纪伯伦在他著名的《论孩子》一诗中写道:你们的孩子并非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经你们而来却非因你们而来。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来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他只属于他自己
3岁以前,他是神 的孩子。
拥有一个孩子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但孩子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元元刚出生的第一个月。冬天的暗夜寂静无声,元元的呼吸也静到几乎无法感觉。好几次我突然从梦中醒来,心里一惊,以为他已经停止呼吸。我神经质地把手指放到他的口鼻处,触摸他的鼻息,一股淡淡的暖暖的气流均匀地掠过我的指尖,让我瞬时清醒——这个男孩健康而安详。
有时候,我打开夜灯,蒙眬的暖光下,他的脸庞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我凝视着他,孩子依然平静地闭着眼睛,但他体内似乎孕育着一股巨大的力量,他的精神平稳安定,比起负责照料他的这位时常慌乱的母亲,他更加从容。他似乎明白,他有自己既定的生命轨道,他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逻辑。他将完全靠自己去做,只是需要一些帮助。
关上灯,我在黑暗中体察这种情感,体味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敬畏到远远怀疑自己的能力。当我在夜里给他哺乳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小家伙坚定地吸吮着,对自己的能量充满自信。我意识到,他并不属于我,他属于他的世界,他是宇宙的一分子,他来到这个世界有他自然的使命,他也会有他的宿命。
每当想到这里,我会有些释然,并重新燃起一丝骄傲,骄傲我是这个小生命的监护人,我有权利抚育他,和他的精神与肉体共同成长。我将亲历并见证他的成长,我和他的爸爸,负责给他提供帮助,负责给他一个适合的环境,照顾他,引导他,支持他。
我也庆幸自己有机会可以学做一个母亲,我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些迫不及待。虽然怀胎十月也看过不少书,但孩子真正降临时才会意识到这种学习的严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意识到,这种学习将是持续终身的,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在重新建构和修复自己的人格。这是一种荣耀,这当然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有句俗语:3岁以前的孩子是神仙的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不是父母可以随意处置的小玩意儿,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是他自己。如果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有了孩子,就要改变妈妈自己看待外界的观点。明晰了这一点,妈妈才可以学会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视角回顾自身行为:
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我们认为的好,是孩子认为的好吗?是否只是打着孩子旗号的所谓关心?
我们希望孩子做到的,是否是孩子需要做到的呢?
是否我们的行为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有些东西,会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当我们关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我们是否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压力和恐惧?
我们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可是为什么爱的效果千差万别?
教育的心灵,一不小心,便会蒙尘,或许,我们只能不断学习,反复擦拭,它方能明亮如新?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思维是多么根深蒂固!我们有必要时常借鉴孩子的反应来回顾并反省自身行为,让自己的思维发生一些改变。这样,才会有对日常事务客观冷静的处置,才会有日臻圆满的生活。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养自己具备必需的品德,才能在育子方面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然而正如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乔登所说:“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如果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就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有了孩子,妈妈就需改变自己看待外界的观点。明晰了这一点,妈妈才可以学会真心疼爱自己的孩子,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视角回顾自身行为。
一个人是一个迷。人是不可知的,人独自在自己的奥秘中流连,没有旅伴。
——【印】泰戈尔
妈妈摆脱羁绊,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
如同《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结尾——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著名学者于丹说:“自从女儿出生,我一直都在向她学习,她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逻辑。”有一次,于丹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坐飞机,看着窗外的白云,女儿说:“妈妈,我们去外边用白云堆雪人吧!平常只有等天上的云落到地上才能堆雪人呢!”于丹当时实在不忍心告诉孩子白云其实是由水汽凝结而成。她说:“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去认同科学,往往忽略了童话也值得被认同。孩子的思维值得尊重,孩子们在小时候得到尊重,长大也会尊重别人,去珍惜那些本真的快乐。文化的意义,不也是要我们去体会那些生活中的快乐吗?”
于丹的做法印证了蒙特梭利的观点: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呵护:这种环境充满爱,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伤害它。
罗马诗人朱维诺尔说过:“最崇高的敬意应给予儿童。”
个人和他的环境是相互交换着的。环境塑造个人并使其达到完美。人的个性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每个妈妈都应该把儿童的这种神秘的力量当做某种神圣的东西,欢迎它的努力展现,因为个人的个性正是在这个创造性的时期被确定下来的。
如果妈妈将自己世俗的观点强加于孩子,让儿童被迫向环境妥协,结果必然导致他的个性与不合理环境的整合,偏离他原有的正常轨道。妈妈要拥有一颗善感的心,体察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摆脱羁绊,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
在自己有孩子之前,对许多妈妈素面朝天,不修边幅也曾颇有微词,等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真正全情投入又缺乏帮手的妈妈,的确难以对购物、化妆保有热情。这种情形往往要等到孩子5岁,具备很好的自理能力之后,才能有所缓解。所以,在我眼中,不施粉黛、面露倦容的妈妈,她们耐心的态度,温润的眼神,亲切的面庞,轻柔的话语,无疑就是最好的化妆品,让妈妈们散发出独有的女性魅力。
如果妈妈将自己世俗的观点强加于孩子,让儿童被迫向环境妥协,结果必然导致他的个性与不合理环境的整合,偏离他原有的正常轨道。
妈妈要拥有一颗善感的心,体察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摆脱羁绊,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起到引领者的作用。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里没有窗户。
——【英】约翰逊
别再对孩子粗暴地说“不”
说“不”有时是孩子对父母强硬行为的一种反弹。
有一句轻松的玩笑:两岁半的孩子连对自己也说“不”。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情常常不能轻易做出决定,一旦决定又想改。即使没人惹他,也会烦恼;往往非常固执,凭自己的意志做事,特别是父母对他命令过多时。6~9岁的孩子更是这样,他想摆脱家长,坚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并通过种种神经质般的言行表现出来。
蒙氏理论告诉我们,儿童不能用他的理性来理解不公正,但他会感知到某件事情错了,从而变得抑郁和心理畸形。对成人的怨恨或轻率行事,他往往用拘谨、说谎、无目的行为、无明显理由的叫喊、失眠和过分的恐惧表现出来,因为他还不能用理性来领会导致他抑郁的原因。
说“不”有时也是孩子对父母强硬行为的一种反弹。就好像在过去,暴君代表权威,成人对于儿童本身就是一种神圣,高大而在愤怒中的父母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和怪兽的形象没有什么不同,父母对孩子发怒本来就是暴力行为。当然父母们可能不太愿意认同这一点,可是,难道暴君会承认他折磨过他的臣民吗?为什么到了一定时期,总有曾经归顺的臣民跳将起来反抗暴政呢?
柔和的父母,给了孩子滋养的空间。父母若想正确引导儿童,必须去除内心的傲慢和怒火,学会使自己变得谦恭、慈爱,这才会使孩子获得一种平静和平衡。
传统思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父母总是把儿童的抗议看成是危险的,是一种难以容忍的不服从。
我见过太多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特而自信,他们为孩子的独立和特别自信而感到自豪。但是,要想塑造独特的风格、拥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和独一无二的个性,需要身心两方面的独立。所以,孩子们要显示自己和父母不同,并反抗他们。但真到了这个时候,父母们的态度又模糊起来,他们开始自我怀疑,犹犹豫豫,最后又重新粗暴地把儿童强行拉入“乖顺大军”,觉得这才是合理的解决之路。
一位妈妈说:“真难以想象,当孩子拒绝服从时,我的反应是如此具有进攻性。”
耐心、冷静、灵活,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界限,这是妈妈们一定要考虑的。
比如当孩子正沉浸在他的游戏中,而父母这时说“来吧,该走了”,孩子会感到这是对他个人的伤害,这种时候,他们会完全逃避,不去做父母让他们做的事情。
孩子有时也会把刷牙洗澡看成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是父母施展权利的一种表现。
穿衣吃饭磨磨蹭蹭,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真正的时间概念。父母越催,孩子会越安静。
尽管关系到生命安全,孩子坐车时还是不系安全带,理性思考对孩子不起作用,因为他们不(或不想)理解。
当孩子自由玩耍时,妈妈们“危险”、“小心”、“别去那儿”之类的唠叨更是压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渐渐引发孩子身心的畸变。学龄前的孩子很难表达自己对这种阻力的不满,甚至家长也难以察觉他们因此发生的变化,因为后果会在几年后甚至更远的将来才能显露。
总是试图给这么小的孩子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家长必须讲究方法,不要干涉过多,不要过分催促。他要自己穿衣服时就让他自己动手;洗澡要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在澡盆里多玩一会儿;进餐时让他慢慢地吃,不要催促他,当他吃不下时,让他离开餐桌;在上床、出门、进屋时,妈妈应一边跟他聊着愉快的事一边带他走,不要和孩子直接讨论该做的事。引自(美)本杰明·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赵昌荣、李庆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不要灰心,尽可能自然地去做,逐渐地,情况就会好起来。
儿童不能用他的理性来理解不公正,但他会感知到某件事情错了,从而变得抑郁和心理畸形。
当孩子正沉浸在他的游戏中,而父母这时说“来吧,该走了”,孩子会感到这是对他个人的伤害。
家长必须通情达理,讲究方法,不要干涉过多,不要过分催促,多给孩子自主做事的机会。
耐心、冷静、灵活,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界限,这是妈妈们一定要考虑的。
在他眼中没有“你”“我”,更不懂“体谅”
婴儿只顾及自己,专注在自己身上。
当一个两岁的男孩看到玩具汽车在别的孩子手上,他连问都不会问就会去拿。在孩子的眼里,这种行为并不是不道德或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我们也不应去要求他具备什么理性。孩子正专注于发展自己,发展小肌肉群的抓握能力,发展空间感,发展感觉知觉,发展……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小孩子从不放弃自己的东西以示友好——那是成人的价值观。他们要么拼命抓住东西不放,或许还打那个进攻的小孩,要么因为无可奈何只好松手。见到这种情形,特别是注重礼貌的家长,有时很吃惊。
有一次,元元正玩着西西的玩具,因为西西准备回家了,于是我柔声告诉元元需要把玩具还给西西。元元开始没有反应。我知道他理解我的意思,于是又重复了几次,“西西要回家了,她要把她的玩具也带回家,元元把玩具还给西西吧。”最后,元元的举动让我很惊讶:他一言不发,狠狠地把玩具扔在地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这种事在元元两岁之前发生了好几次,每次我都觉得非常尴尬。庆幸的是我没有一次斥责元元不懂礼貌。我尝试着理解他的心理: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心中只有“小我”的概念,甚至会觉得什么都是他的。他还没有足够的理性理解交换、分享、礼貌归还的概念,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物权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当他玩得正起劲时,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他失去这个玩具,对他都是一种伤害。
于是,我会在给小朋友拾起玩具并表示歉意之后,耐心地告诉元元:“玩具喜欢你用小手把它递给小朋友,把它摔在地上它会疼的。”“小朋友很喜欢他的玩具宝宝,不把他的宝宝带回家他会难受。”同时,不在这件事上纠缠,借机转移他的注意力,“你看那边,哥哥跳绳跳得好快!”“噢!那小朋友又带着他的兔子宝宝出来散步啦。”
拟人化的办法往往很有效。孩子善感、柔软的心很难消化什么礼貌、分享之类的词汇和概念,却最能接受画面感强烈的形象化叙述。
快3岁时,元元进入幼儿园,老师在引导孩子交换玩具时不断强化分享、轮流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也不断强化了这类概念,“扔回玩具”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小。令人惊讶的是,元元在游戏时总能做到礼貌、公平,自觉地遵守规则。有时候,对方给了元元一个玩具,并没有要求交换,他也会强行把自己的玩具塞给对方,否则,就不肯玩。这证明孩子天然地不喜欢混乱无序的生活,他对于规则已经有了足够的敏感甚至依赖,热爱上了规则带给他的秩序感和公平感。
有一天早晨,我和元元在小区门口看到和元元差不多大的晨晨,他正骑着一辆新的蓝色的三轮自行车。元元当时还没有自行车,显然被这个新玩具牢牢吸引住了。我和晨晨妈妈聊了一会儿新车的品牌、价格之类的话题,随后,好心的晨晨妈妈提议:“元元来试一下吧,我把晨晨抱起来,你们什么也不要管。”我意识到这样做并不妥当,但还没来得及婉拒,晨晨妈妈已经突然把孩子抱了
妈妈一定有办法1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妈妈一定有办法1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妈妈一定有办法1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孩子是永远需要解决但永远也解决不完的问题
评分书不错,有看头,很好看的!
评分评分
我开始按自己的方式探索孩子,探索这神奇的秘密花园,我努力学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大量阅读,寻找方法;密切观察,尝试了解他的气质;细心分析,探寻他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每天手忙脚乱,又乐在其中!幸运的是,之前的生活积累给予我许多敏感的直觉——这很重要,在信息庞杂的现今社会,屏气凝神,叩击内心后,按直觉行事往往最为灵验。
评分好
评分评分
为妈妈们提供最实用的建议、最有效的方法,增强信心,减少焦虑,让养育的过程处处充满惊喜。
评分书里加辅食的观点不太正确,大部分的观点正确,但是不能说代表一种教育理念,只能随便读读,用来参考
评分2、作者曾两次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他写的童话和故事很奇特,有着源自地球人却超乎地球人的想像力,高矮胖瘦男女老少超人成人皆宜,上着微信打飞机的小伙伴儿看完后都惊呆了!
妈妈一定有办法1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