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1本)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1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简朝亮 著,周春健 校
图书标签:
  • 孝经
  • 儒家经典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注疏
  • 古代典籍
  • 伦理道德
  • 修身养性
  • 读书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58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92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附件:读书堂答问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孝经》为诸经之导,简氏“考于古义,酌于今时”,于1918年着成《孝经集注述疏》一卷,复将开说《孝经》时的答诸学子问编为《读书堂答问》附后,语言较为通俗,“将备始学者”。《孝经集注述疏》充分体现了简氏的治学特点,内蕴“正人心,挽世风”的述疏深意。

目录

校注前言
孝经集注述疏壹卷
孝经集注述疏序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

前言/序言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图书简介 引言: 《孝经》者,《礼记》十七章之一,乃儒家经典中阐释孝道之根本。自汉兴,历代皆尊崇备至,奉为圭臬。其言简意赅,义理深邃,触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种种伦常,渗透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之方方面面。《孝经集注述疏》一书,汇集历代名家之精粹,融会贯通,阐幽发微,为研习《孝经》之佳作。其附赠之《读书堂答问》一册,则直指研读者之困惑,直陈释疑,助学子拨云见日,直窥《孝经》之真旨。 一、《孝经集注述疏》—— 经典之权威诠释 本书主体《孝经集注述疏》共分为上下两卷,其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展现了对《孝经》文本深邃而周全的理解。 1. 集注之精博: “集注”二字,意在汇集历代学者对《孝经》的注疏,去芜存菁,择取最精当、最权威的解读。本书所收录之集注,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力求呈现《孝经》思想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学派的理解侧重。 汉魏六朝之高见: 追溯《孝经》注疏之源头,本书必然会收录如郑玄、王肃等汉魏之际大家对《孝经》的注记。这些早期注疏,往往直接承接经文,考证字词,解释文义,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对经文的直解,直接反映了《孝经》初传时的意义,对于理解其原始意涵至关重要。 唐代官方学派之传承: 唐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官方组织力量对经典进行编纂和注解。本书集注部分,很可能包含唐代官方《五经正义》中的《孝经》注疏。这些注疏,代表了当时主流的学术观点,权威性极高,对《孝经》的解释,特别是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部分,具有典范意义。 宋明理学之新阐: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理学家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赋予《孝经》更深刻的哲学内涵。本书集注,无疑会收录如宋代邢昺、清代李彀等人的注疏。他们往往从理、气、心、性等角度,将《孝经》中的孝道与天道、人道相联系,阐发其形而上的意义,使其更具思想深度和普遍性。 清代考据之严谨: 清代学界,考据学盛行,对经典的研究更加注重文本的精确性和历史的考辨。本书的集注,可能会涵盖清代一些考据功底深厚学者的注解,他们对《孝经》的版本、流传、字句的考证,能帮助读者避免歧义,更准确地把握原文。 2. 述疏之深邃: “述疏”则是在集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疏解和评议。这部分内容,是对前人注疏的继承与发展,更体现了编者或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学术功力。 贯通经文,阐明主旨: 《述疏》部分,会细致梳理《孝经》全篇的脉络,从“开宗明义章”至“享亲章”,层层深入,揭示每一章的含义,以及各章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如何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根本原则,引申出“立身扬名,以显父母”的最终目标,都会在述疏中得到详细阐释。 辨析微义,辨异同: 许多经典文本,往往存在字词的歧义,或概念的深层含义。述疏部分,会对这些微妙之处进行辨析,例如,“孝”字的内涵,在不同语境下是如何体现的;“忠”与“孝”的关系,如何做到“事君,能敬,事父,能爱”的统一,这些都需要细致的疏解。 结合史实,佐证理论: 述疏部分,也常常会引用历代史事、人物事例来佐证《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原则。通过古代圣贤、名臣良将、以及普通百姓践行孝道的感人故事,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更具说服力。 联系现实,彰显价值: 好的学术著作,不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能体现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述疏》部分,很可能也会将《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风尚进行对比,阐释其永恒的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理解和践行。 3. 整体价值: 《孝经集注述疏》一书,通过“集注”与“述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孝经》研究体系。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依据,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孝经》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全面掌握《孝经》的原文、历代注疏的精髓,以及对孝道思想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读书堂答问》—— 研习之良伴,解惑之明灯 附赠的《读书堂答问》一册,是《孝经集注述疏》的得力补充,是专为研习《孝经》的读者量身打造的贴心助手。它以问答的形式,直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化繁为简,化疑为明。 1. 形式之便捷: “答问”的形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读者无需大海捞针地在浩如烟海的注疏中寻找答案,只需翻阅此册,便能迅速找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并获得清晰、准确的解答。这种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初学者,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了梳理和巩固的机会。 2. 内容之精炼: 《读书堂答问》所涵盖的问题,必然是经过提炼和筛选的,是研习《孝经》最常遇到、也最容易产生困惑的焦点。这些问题可能包括: 原文解读之疑: 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不深,对某个句子的含义模糊,对上下文的联系把握不清。例如,“移孝作忠”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克己复礼为仁”与孝道有何关联? 概念辨析之惑: 对《孝经》中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例如,何为“孝之大者”?“恭”、“敬”、“忠”、“顺”在孝道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爱敬”与“养”的区别? 理论与实践之隔: 如何将《孝经》中的道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古代的孝道实践,与现代社会有何异同?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历史背景之考: 《孝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程度如何?影响《孝经》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不同章句之联系: 如何理解《孝经》各章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例如,“三本”之说,“五刑”之论,在孝道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 3. 风格之亲切: 《读书堂答问》的语言风格,通常会更加亲切、直接,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它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讲明白。这种贴近读者的风格,能有效降低研习的门槛,增强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 辅学之作用: 《读书堂答问》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集,它更是一种重要的辅学工具。它可以: 引导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加深记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读者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记住。 查漏补缺: 即使是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在问答中发现自己理解的盲点,及时加以纠正。 激发兴趣: 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能给读者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对《孝经》的进一步学习热情。 三、本书的整体意义与价值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一书,是现代读者研习《孝经》的必备工具。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全面、权威的《孝经》研究平台,更以其贴心、实用的问答形式,解决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 1. 经典之传承: 本书致力于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孝道文化,以最系统、最权威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它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孝道在个人、家庭、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2. 学术之严谨: 本书在学术上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它汇集了历代名家的智慧,注重文本的考证和义理的辨析,为《孝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3. 实践之指导: 孝道并非只是空洞的理论,更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孝经集注述疏》及其附带的《读书堂答问》,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孝道的内涵,掌握践行孝道的途径,从而将孝道精神融入日常生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普及之贡献: 通过《读书堂答问》这一便捷的形式,《孝经》的学习门槛大大降低。无论您是儒学大家,还是初涉经典的学子,都能从中获益。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孝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结语: 《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对《孝经》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传承。阅读本书,不仅能增长学识,更能提升品德,滋养心灵,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充满温情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1本)》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典雅的排版所吸引,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研习经典的庄重态度。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光是“集注述疏”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探究的欲望。它暗示着对经典文本的梳理、考证和深入解读,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之上。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一步步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体会圣人之言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阐释、被继承、又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它在阐释孝道精义时,如何平衡古代的礼制要求与现代社会的人伦观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此类经典解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

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是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文献的敬慎之情,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对《孝经》原文的罗列,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注意到注释部分往往旁征博引,将不同朝代的大家对同一章、同一句的理解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这种汇集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的内涵是如何随着历史演进而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偏移或深化。对于那些想真正钻研儒家思想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集注述疏”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跳板,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辨析不同注疏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非囫囵吞枣地接受单一的解释。这种“述疏”的严谨性,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严肃态度。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高超技艺。面对浩如烟海的注释和疏解,如何保证全书的逻辑清晰,不至于让读者迷失在繁杂的引文之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孝经集注述疏》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导引线,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对“孝”这一核心价值的回归与强调。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典籍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孝道思想的整体认知框架。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梳理,引导读者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境界。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千年前的先贤们的心灵对话。无论是对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仅仅希望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道德指引的普通人,它都能提供深刻的滋养。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古代的礼仪规范,更是一种对待生命、对待家庭、对待社会应有的恭敬与责任感。阅读它需要耐心,需要沉静的心境,但它所给予的回报,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精神富足与思想升华。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根源有探究之心的人。

评分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对古籍的注释上,而是巧妙地附带了《读书堂答问》。这一部分的加入,立刻让原本略显严肃的经典解读变得鲜活起来。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士人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困惑和疑问之中的。这些“答问”的语境,往往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具体的伦理困境,使得抽象的“孝”道有了一个落地的场景。它回答的可能不是如何安葬父母这般宏大的问题,而是关于日常侍奉的细节,或是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意见分歧。这种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实践的过渡,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让读者在感叹古人修养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反思的参照点。

评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刷、纸张和装订质量都不错,定价也比中华书局的厚道。繁体横排,如果是竖排就更好了。当然能够用繁体字,已经值得表扬了。

评分

因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受,《原道》对中华五千年一以贯之之道的探询和彰显,就不止是面向过去的纯学术性、知识性梳理,更要取法古圣先贤之所以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的真精神,以适应时代情境、回应现实问题。

评分

不错的书,这套书都很好。

评分

这个版本不错,孝经如今在十三经里不太起眼,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评分

十年前的《原道》创刊,就外缘而论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满于启蒙话语对传统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二是不满于所谓国学热中对传统的知识化、小学化理解。针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现状,《原道》特别强调植根本土、先立其大,以价值性、实践性而与同期诸多同仁性刊物区别开来。

评分

目前点校出来的孝经注释比较少,这是非常好的本子

评分

就内因而论,则是出于《原道》同仁对传统、民族的一种生命式的理解,强调人这个主体在传统/现实、先贤用心/历史文本之中的转轴作用。从民族生命的根源上来讲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是《原道》的特点所在。

评分

这个版本不错,孝经如今在十三经里不太起眼,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评分

值得一读,买回来慢慢欣赏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