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1本)》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和典雅的排版所吸引,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研习经典的庄重态度。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光是“集注述疏”这几个字就足够勾起探究的欲望。它暗示着对经典文本的梳理、考证和深入解读,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之上。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一步步揭开古籍的神秘面纱,体会圣人之言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阐释、被继承、又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它在阐释孝道精义时,如何平衡古代的礼制要求与现代社会的人伦观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此类经典解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翻开书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是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文献的敬慎之情,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对《孝经》原文的罗列,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注意到注释部分往往旁征博引,将不同朝代的大家对同一章、同一句的理解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这种汇集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孝”的内涵是如何随着历史演进而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偏移或深化。对于那些想真正钻研儒家思想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集注述疏”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跳板,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辨析不同注疏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非囫囵吞枣地接受单一的解释。这种“述疏”的严谨性,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严肃态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高超技艺。面对浩如烟海的注释和疏解,如何保证全书的逻辑清晰,不至于让读者迷失在繁杂的引文之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孝经集注述疏》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导引线,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指向对“孝”这一核心价值的回归与强调。这种结构上的匠心,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此类典籍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对孝道思想的整体认知框架。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梳理,引导读者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境界。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千年前的先贤们的心灵对话。无论是对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仅仅希望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道德指引的普通人,它都能提供深刻的滋养。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古代的礼仪规范,更是一种对待生命、对待家庭、对待社会应有的恭敬与责任感。阅读它需要耐心,需要沉静的心境,但它所给予的回报,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精神富足与思想升华。我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根源有探究之心的人。
评分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对古籍的注释上,而是巧妙地附带了《读书堂答问》。这一部分的加入,立刻让原本略显严肃的经典解读变得鲜活起来。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士人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困惑和疑问之中的。这些“答问”的语境,往往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具体的伦理困境,使得抽象的“孝”道有了一个落地的场景。它回答的可能不是如何安葬父母这般宏大的问题,而是关于日常侍奉的细节,或是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意见分歧。这种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实践的过渡,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让读者在感叹古人修养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反思的参照点。
评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刷、纸张和装订质量都不错,定价也比中华书局的厚道。繁体横排,如果是竖排就更好了。当然能够用繁体字,已经值得表扬了。
评分因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受,《原道》对中华五千年一以贯之之道的探询和彰显,就不止是面向过去的纯学术性、知识性梳理,更要取法古圣先贤之所以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的真精神,以适应时代情境、回应现实问题。
评分不错的书,这套书都很好。
评分这个版本不错,孝经如今在十三经里不太起眼,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评分十年前的《原道》创刊,就外缘而论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满于启蒙话语对传统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二是不满于所谓国学热中对传统的知识化、小学化理解。针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现状,《原道》特别强调植根本土、先立其大,以价值性、实践性而与同期诸多同仁性刊物区别开来。
评分目前点校出来的孝经注释比较少,这是非常好的本子
评分就内因而论,则是出于《原道》同仁对传统、民族的一种生命式的理解,强调人这个主体在传统/现实、先贤用心/历史文本之中的转轴作用。从民族生命的根源上来讲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是《原道》的特点所在。
评分这个版本不错,孝经如今在十三经里不太起眼,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评分值得一读,买回来慢慢欣赏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