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光域 编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中国近代史
  • 传教士
  • 宗教文化
  • 社会历史
  • 文化交流
  • 教会历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7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8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196
字数:22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近代史研究者、基督教研究者、基督教相关机构和个人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从海内外海量的在华新教教会资料中爬罗剔抉钩沉索隐,梳理汇编成册,详实记录1807—1949年基督教在华传行历史,收录人物及教会团体机构近19000个,材料丰富,考核准确,全面客观,能够弥补近代传教史研究基础资料的不足,可作为基督教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书末附有“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等汉字音序索引”“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等西文原名索引”,便于检索。

内容简介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为介绍近代基督教在华传行历史的编年体工具书。从公元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写起,至公元1949年停笔,涉及在华基督教相关人物和团体机构近19000个。所收内容包括:一、各国来华布道的差会——名称、国别、宗派、开教、立会设堂等;二、历年来华的传教士——姓名、身份、驻在地、调转及相关事工等;三、教会所办医院、学校、慈善机构、报纸杂志及社会文化团体;四、相关教案;五、编者认为应该收录的其他资料。书末附有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汉字音序索引、西文原文索引,方便检索。

作者简介

黄光域,字镇远,四川大竹人,1938年生于成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主要从事近代外国在华机构和人物基础资料的发掘、考订和研究。主要论著有《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参与合编)、《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中国近代史译事五难举例》、《工商史料考证九题》等。

目录

凡例

一八〇七年
一八〇九年
一八一三年
一八一四年
一八一五年
一八一六年
一八一七年
一八一八年
一八一九年
一八二〇年
一八二一年
一八二二年
一八二三年
一八二四年
一八二五年
一八二六年
一八二七年
一八二八年
一八三〇年
一八三一年
一八三二年
一八三三年
一八三四年
一八三五年
一八三六年
一八三七年
一八三八年
一八三九年
一八四〇年
一八四一年
一八四二年
一八四三年
一八四四年
一八四五年
一八四六年
一八四七年
一八四八年
一八四九年
一八五〇年
一八五一年
一八五二年
一八五三年
一八五四年
一八五五年
一八五六年
一八五七年
一八五八年
一八五九年
一八六〇年
一八六一年
一八六二年
一八六三年
一八六四年
一八六五年
一八六六年
一八六七年
一八六八年
一八六九年
一八七〇年
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二年
一八七三年
一八七四年
一八七五年
一八七六年
一八七七年
一八七八年
一八七九年
一八八〇年
一八八一年
一八八二年
一八八三年
一八八四年
一八八五年
一八八六年
一八八七年
一八八八年
一八八九年
一八九〇年
一八九一年
一八九二年
一八九三年
一八九四年
一八九五年
一八九六年
一八九七年
一八九八年
一八九九年
一九〇〇年
一九〇一年
一九〇二年
一九〇三年
一九〇四年
一九〇五年
一九〇六年
一九〇七年
一九〇八年
一九〇九年
一九一〇年
一九一一年
一九一二年
一九一三年
一九一四年
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六年
一九一七年
一九一八年
一九一九年
一九二〇年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〇年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〇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精彩书摘

一八四七年

一八四七年瑞士及德国巴色会教士黎力基(Rudolf Lechler;Rudolf Christian Friedrch Lechler)和韩山文(或作韩山明,Theodore Hamberg)奉派来华开教,驻香港,游行布道于粤东各地,与郭实猎在香港所创汉会关系至密。该会成立于1815年,本部瑞士巴色(今译巴塞尔)。瑞方属长老宗,德方属信义宗和长老宗。

英国大英长老会(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教士宾惠廉(宾为霖、宾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奉派来华开教,驻香港。该会差传部成立于1844年,本部伦敦,属长老宗。

美国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教育传教士柯林(Judson Dwight Collins)和传教医师怀德夫妇(Moses Clark White;Mrs. Jane Isabel White)奉派来华开教,初抵澳门,旋转福州,驻南台中洲尾。该会成立于1819年,本部纽约市,属卫斯理宗。

德国礼贤会(巴冕会,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教士叶纳清(Ferdinand Gen�|hr)及柯士德(Heinrich Küster)奉派来华开教,首抵香港,与郭实猎所立汉会联络。未及半年柯氏染病身亡,叶纳清乃只身赴广东东莞太平设堂布道,施医兴学,颇得国人王元深助力。该会成立于1828年,本部伍珀塔尔—巴冕(今译巴门),属信义宗。

美国安息浸礼会(传耶稣教安息日浸礼会,Seventh Day Baptist Mission)差派教士贾本德(Solomon Carpenter)夫妇和华德纳(或作黄德我,Nathan Wardner)夫妇来华开教,初抵香港,旋转驻上海。该会成立于1818年,1842年设国外差传部,本部罗得岛阿舍韦(后迁韦斯特利),属浸礼宗。

大英教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主教区,直隶坎特伯雷大主教辖治,统领香港、中国大陆、日本等地教务,四美首任会督。

公理会教士弼来满夫妇(Lyman Birt Peet;Rebecca Clemens Sherril Peet)和杨顺(Stephen Johnson)来华布道兴学,抵福州,驻南台中洲尾,在江南桥畔设教堂,辟闽北教区。

美国长老会至浙江上虞开拓。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晏马太(Matthew Tyson Yates)偕妻晏摩氏(Eliza Emmeline Moring Yates)抵上海,在老北门外过桥城河浜西建华东第一浸会堂——教化堂,奠该会华中教区之始基。

伦敦会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和#苏韦尔(Benjamin Southwell)夫妇来华布道,驻上海。

伦敦会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来华布道,驻上海,任职于墨海书馆,协助麦都思,专任书馆督办,负责印刷圣经事。

伦敦会传教医师夏叶士哔(Henri Julius Hirschberg)来华布道施医,驻香港。

美国圣公会教士#司伯丁(Phineas D. Spalding;Phineas D. Spaulding)来华布道,驻上海。

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尔梯(Edward Clemens Lord)偕妻(Lucy Thomas Lyon Lord)来华布道,驻浙江宁波。

美国浸礼会教士叔未士携继配夫人(Eliza Gable Sexton)从美国回到广州,在城外创立广东第一浸信会。未几转赴上海,改隶美国南浸信传道部,参加新约圣经翻译委办会事工。

归正教会教士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受公理会差派来华布道兴学,驻福建厦门。

归正教会女教士罗啻继配师母(Eleanor Augusta Smith Doty)随夫来华布道,驻福建厦门。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託弼(Thomas W. Tobey)偕妻(Isabella Hall Tobey)来华布道,驻上海。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讚臣(赞臣,Francis Cleveland Johnson)来华布道,驻广州。

伦敦会教育传教士叶韪良(养为霖)夫妇在厦门寮仔后开办女塾。(或记为1846年)

伦敦会传教医师合信由香港赴广州察访,翌年卜居羊城,在沙基金利埠开办惠爱医馆,国人梁发、卢挺善、周励堂等驻馆协助布道。

伦敦会教士施约翰转上海布道,参加新约圣经翻译委办会事工。

公理会教士裨治文辞《中国丛报》总主笔,偕妻转赴上海,参加新约圣经翻译委办会事工,广州教务转与美国长老会,《中国丛报》总主笔一职由公理会教士裨雅各接任。

公理会广州新豆栏医局实施第一例乙醚麻醉术。

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主教文惠廉在上海参加新约圣经翻译委办会事工。

美国长老会女教育传教士柯理师母在宁波槐树街开办女书房。

美国长老会传教医师哈巴安德由澳门转驻广州布道施医兴学,娶公理会传教医师波乃耶之长女波大小姐(Catherine Elizabeth Susan Ball)为妻。

归正教会在厦门寮仔后新收信徒王福桂将新街仔房屋数间和土地一块捐出,罗啻和打马字开办义塾。

大英教会在上海英领馆西南所建圣三一堂正式开堂。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罗孝全在广州向洪秀全传授基督教基本教义。

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罗孝全在广州南关珠光里所创粤东浸信会(粤东施蘸圣会)被民众捣毁。

香港马公书院监督、公理会教育传教士鲍留云率学生容闳、黄宽、黄胜赴美留学。

美国浸礼会传教医师哋凡离广州赴法国。

美国长老会传教医师库明离厦门回国。

美国长老会教士#布朗离开厦门。

美国圣公会教士#葛牧师夫妇离开上海。

1846年奉派来华开教的美国南浸信传道部教士咖笠顿在广州黄埔病故。

1846年随夫来华布道的美国长老会女教士施惠廉师母在澳门病故,葬基督教公墓。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 (1807-1949)》——一份历史的长卷,一段信仰的印记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年表,而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一曲跨越百年、跌宕起伏的信仰赞歌。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石,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自1807年至1949年这140余年间,基督教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冲突与融合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宗教的故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不同文明碰撞与对话的生动写照,是无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宏大叙事。 回溯溯源:初入神州的星火 (1807-19世纪中叶) 1807年,马礼逊的到来,如同寒夜里的一点星火,预示着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的开启。在那个闭关锁国、对外交流受到严格限制的年代,基督教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传教士们所经历的种种困境: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误解、官方的禁令,以及社会大众的疏离甚至敌视。 我们将看到,早期的传教士们,在几乎一无所知的环境中,如何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毅力,开始了艰辛的本土化尝试。他们学习汉语,翻译圣经,出版书籍,试图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传播福音。马礼逊的《圣经》中文译本,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传教活动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如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以及西方列强与中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洪流涌动:冲突与融合的时代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势力的涌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迎来了新的局面。一方面,传教士的数量急剧增加,传教的区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各种教会组织纷纷在中国建立。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不同教派的传教策略和活动范围,从沿海的通商口岸到内陆的乡村城镇,基督教的足迹遍布全国。 另一方面,传教活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传统的民间信仰之间,也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本书深入分析了传教士们在教育、医疗、慈善等领域的贡献,以及这些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如,许多教会学校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本书也毫不回避地呈现了传教活动所带来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例如,一些传教士在文化上的优越感,以及部分传教活动与列强侵略之间的联系,都引发了中国社会的警惕和反思。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内部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都与基督教的传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这些历史事件与基督教的传播相结合,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从被视为“洋教”的排斥,到部分知识分子对其思想和制度的借鉴,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扎根生长:本土化的探索与发展 (20世纪初-1949年)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民族独立意识空前高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化”的探索。本书着重讲述了在这一时期,中国基督徒如何努力将基督教的信仰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如何在中国土壤上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 我们将看到,中国基督徒们开始积极参与教会的管理和领导,翻译和创作中文的基督教文献,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会组织形式。他们尝试将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试图让基督教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例如,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如何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相互辉映,基督教的救赎观如何在中国式的孝道与家庭观念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同时,本书也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基督教所面临的挑战。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政治运动的冲击,都给基督教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会财产被毁,传教士被迫离境,信徒们经历了信仰的考验和社会的动荡。尽管如此,中国的基督徒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努力维系着教会的生命,并将信仰的希望传递下去。 历史的回响:留下的印记与深刻的反思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 (1807-1949)》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引发深刻的反思。本书通过大量的史实,展现了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多维的角色。它既是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生动见证。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了: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基督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理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土化的探索与创新: 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基督教不断进行着本土化的尝试,这既是对外来文化的适应,也是对自身信仰的深化与创新。 信仰的力量与韧性: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基督教在中国始终有一群忠实的追随者,他们用坚定的信仰,在动荡的时代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简单的“好”或“坏”,而是充满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面性,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价。 本书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个体经历,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它并非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变迁,以及信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力量。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宗教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读者深入阅读的史学力作。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也启发着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某些部分感到非常好奇,比如在社会变革的剧烈时期,传教士们是如何应对政治风云变幻的。但我发现,书中对于这些关键时刻的心理侧写和策略分析非常克制,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它像一台精密运作的记录仪,忠实地记录了“发生了什么”,但鲜少触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事人感受如何”。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教堂的安全、传教活动的暂停或转移,这些都只是以简短的几行文字带过,没有深入探讨这种中断对本地教会信徒群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中国本土信徒在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信仰的冲突时,内心挣扎和选择的故事,这些才是真正体现“传行”精神中人性光辉或悲剧性的地方。这本书过于侧重机构和事件本身,而对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受教者——的刻画略显单薄。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翻阅这本厚重的著作的,我本以为会读到关于信仰如何在古老的东方生根发芽的波澜壮阔的故事,毕竟“传行”二字充满了动态感。然而,阅读过程却更像是在走一条非常精密的迷宫。作者似乎对每一次的教案设立、每一次的传教士调动、甚至每一份出版物的发行都给予了同等的笔墨,这种平均化的处理,导致全书缺乏一个明确的叙事高潮。我总是在寻找那个“转折点”,那个让基督教在中国影响力发生质变的时刻,但这本书更倾向于一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记录。这种记录方式的优点是客观和全面,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它牺牲了故事的感染力。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文化冲突、思想碰撞的细节描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记录。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从这些密密麻麻的条目中提炼出一条清晰的主线,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毋庸置疑的,从它引用的浩如烟海的原始文献和跨越百余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作者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打磨这部作品。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近代中国宗教史的学者而言,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然而,作为一个不以研究为目的的读者,我发现自己被淹没在了细节之中。比如,某个年份里,在某省份的某个小城,某位传教士完成了某项翻译工作,这类信息密度过高,使得我难以形成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划分,比如按照地域、宗派、或者特定的社会议题来组织材料,而不是完全依赖时间顺序,或许能让读者更容易消化这些沉重的历史负担。现在的结构,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略显吃力,更像是在翻阅一本极其详尽的档案汇编,而不是一本供人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那种复古的字体设计,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不过,我得说,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期待挺高的,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包含了很宏大的叙事。但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年谱或者说是资料汇编,对于我这种希望获得一个流畅、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叙述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枯燥。它罗列了大量的日期、事件、人名,虽然这证明了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但读到中间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否则很难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联起来。如果作者能在这些史实之间增加一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或者用更生动的笔触描绘一下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我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提升一个层次。现在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学者,而不是一个想了解历史脉络的普通爱好者。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虽然古典雅致,但某些地方的排版处理实在不够友好。例如,脚注的引用方式非常密集,时常打断阅读的流畅性,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页脚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削弱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而且,全书的地图和插图数量相对较少,对于一个跨越如此广阔地理范围和漫长历史时段的叙事来说,视觉辅助显得不足。想象一下,如果能在关键的传教区域变迁时附上清晰的区域地图,或者在关键人物出场时配上肖像照片或手绘图,那种直观的冲击力是文字难以替代的。现在的阅读过程,更多地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虚无的地理和时间框架,这对于理解事件的相互关联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总而言之,它是一部扎实的史料宝库,但作为大众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在呈现方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构建其内在的画面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