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華盛頓大學(西雅圖)人類學係附屬助理教授,美國教育科學院斯賓塞博士後研究員。清華大學學士和碩士,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博士,並在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完成發展心理學博士後研究。研究興趣包括兒童發展、道德倫理、教育與傢庭、社會認知、跨文化比較。研究成果發錶於人類學、心理學、中國研究、東亞研究等領域的中英文期刊,包括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tho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LoS One,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社會學評論》《清華社會學評論》《廣西民族研究》等,探討社會文化環境與心理認知機製如何共同形塑人類道德發展。
《好孩子》對上海的學齡前兒童進行瞭考察,描繪瞭中國社會化的信念和方法是如何對道德世界建設形成的影響。在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中,該書稿把人類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創新相融閤,揭示瞭對話和辯論的相互作用,闡明瞭幼兒的道德傾嚮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成過程。對廣大傢長和教師都有重要的幫助。
##關於兒童的道德著作其實蠻少的(也有可能我關注的少)不過,我一直在關注“兒童”這個現代社會纔産生,承載瞭很多成人幻想的概念。這本書其實揭露瞭,兒童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的群體。PS,看完,我對幼兒園集體主義教育和讓孩子守規矩更加擔憂。當然,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覺得,“乖小孩”纔更令人放心和喜愛。不管怎麼樣,感覺教養一個小孩確實很復雜,因為這個社會也很復雜。
評分##華東師大齣版社之於社會學人類學前沿原創研究論著的品牌叢書——“薄荷實驗”係列今年推齣的一部關於兒童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新著,采取心理學裏的實驗控製方法跟社會學人類學的參與式觀察、訪談與田野調查方法相結閤的方式,展現中國城市的學齡前兒童的道德社會化過程。在具體研究與論述過程中,有三個方麵的主要特色——一是以社會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同理心”展開研究,由“同理心”的培育細緻展現兒童的道德社會化;二是細緻考察兒童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教師、傢長、其他照料者和同為孩子的同伴,之於兒童的不同影響,以及影響者的不同身份特點,之於影響的差異化方式與作用;三是在兒童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注重發現兒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其對於組織、環境與社會的反嚮作用。
評分##喜歡張小軍老師序言裏麵寫的:他們(兒童)作為社會道德建構的能動者(agent),不僅要踐行社會之“道”,還要承受種種社會睏境,為身邊的生活操心。
評分##案例比較多,結論比較少,更像是一篇持開放性態度的論文,把更多的可能性留給讀者思考。其實書中沒有太多指導性的內容,這和書名很不一緻——書名做得很營銷,而此書更偏嚮學術,采用的方法也是民族誌的方式,以觀察為主,更多地展現瞭變革中的中國背景下,國人的教育觀念的轉變(這句話說得很像應試迴答,但我以為就是這樣)。
評分 評分##那點兒道德心理學的噱頭,讓這書連好看也說不上瞭...mark第四章
評分##最初我對兒童德育這個主題並不感興趣,尤其作者的田園調查對象是幼兒園。我女兒今年已經八歲,我以為這本書更適閤低幼的傢長。但一開始讀我就知道自己錯瞭,這是一本不受年齡限製的書。作者深入觀察並剖析瞭在今天這個物質、功利、充滿矛盾和焦慮的現代社會中,傢長和教師如何...
評分 評分做書時想到魯潔老師寫過的一段,“人隻有在現實的生活關係、生活活動中纔能真實地遭遇道德。道德不是生活的一塊鑲嵌物,它融入、滲透於整個生活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