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1998),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积极心理学中心主任,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将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塞利格曼的作品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读者文摘》《今日美国》以及许多其他热门报刊的头版上都有报道,并被翻译成超过45种语言,如中译本中的《教出乐观的孩子》《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等,这些书都已成为国内的超级畅销书。他还在许多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担任心理科学及其实践的发言人,开设有教育、暴力、幸福和心理治疗等广泛主题的专栏,并经常在全球范围内向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以及公众发表演讲。
塞利格曼获得过众多重量级荣誉,包括APA心理学杰出终身贡献奖(APA最高奖,2017)、唐奖心理学终身成就奖(2014)、APA杰出科学贡献奖(2006)等。
熟悉塞利格曼的读者能从这本经典中汲取新的养分,不熟悉他的读者更能大快朵颐。
——《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这本经典之作结合实验与案例,揭示了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在书中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儿童均可以“忘却”自身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重获人生的控制权。
本书为塞利格曼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生命关怀使命。
##这是一本专业心理学书籍,里边有非常多的心理实验,专业术语,没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很难读进去,相信多数人是冲着“习得性无助”来买的,想读下去就得接受“浅尝辄止”的现实。不过如果能读进去应该收获颇丰,这本书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
评分##如果一个人总在不断地失去对人与事的控制感,就会变成习得性无助,进而引起悲观和抑郁的情绪,同时不可控制性和不可预测性都会加重患者对于现实的丧失感,但是外在的良性刺激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无助的存在,并带来认知和行为的积极的体验。
评分##正向反馈才是让人生积极的循环,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习得性无助的场景下,锻炼等手段只是缓解,治标不治本,系统脱敏疗法应该可操作性很强,顺便"善意的拒绝"疗法非常有意思。
评分精华章节五七八,前四章实验和论证部分较学术(枯燥),读不下去可以跳过直接从第五章读起。对抑郁和焦虑的成因分析的鞭辟入里,从本质上解答了“为何好吃好穿郁郁寡欢”这个难题,文中不少例子也算是印证了我“万病皆由心生”的想法。第七、八章延伸到了育婴、教育、贫困等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中。虽然全书不过200多页且其中引言、序、文献引用的篇幅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但物超所值。想推荐给所有人看。
评分##还没开始看懂已经结束了
评分##P8白费功夫的举动是实践者在未知中不坐以待毙的宣言,因为坚信持续性行动比一动不动多出一点胜出的几率,也是乐观的人坚信人生可以掌控的原因,在上升一个高度:姿势正确,结果顺其自然;P14电梯的神奇瞬间,把对于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进行过事先预演和瞬间可以进行调用和预演合...
评分##带着解惑的心态,购买并阅读了这本书,起初我看得很吃力,专业性词汇、大量枯燥和繁琐的临床实验、美国人的逻辑思维和说话方式都让我几度看不下去,后来一点点尝试着《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快速阅读和第一遍只用看懂内容的50%就好了,我才坚持看了下来直到看完。 全书用了...
评分 评分##本书作者,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为塞利格曼提出,这本书具体讲述了习得性无助理论的实验场景,习得性无助的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情形,同时在最后一章提出了习得性无助有可能导致个体死亡。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