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华
厦门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东亚系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华南学者都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或者说是在写人的历史,这本小书就是讲“国家”规范民间信仰、“教化”老百姓的推广社坛与历谈的种种,最后作者在一系列的民间故事里展示了他的问题意识,民间传说里贪得无厌、邪恶的社公就是老百姓心里的国家代理人,就是帝国缩影。这个民间故事算是一种无意识的通过传说抵抗?但是,不管怎么抵抗还是逆来顺受,我们都无法否认“国家”以微观权力或者意识形态的模式无孔不入的影响底层人的生活。看明代历史能看成明粉的,我现在是完全无法理解。
评分##明王朝建立之初,首次整合了社稷和厉的祭祀,并以里甲为依托在全国各地乡村推行,试图将庶人也纳入王朝的祭祀体系。由此,社坛、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缩影进入乡村,并对许多地区的社会文化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中叶后,虽然里社坛、乡厉坛相继废弃,但社、厉祭祀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各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乡村社会。原本以里甲为祭祀主体的里社坛、乡厉坛被分割为不同村落、宗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祭祀对象;两坛的供奉与祭祀逐渐从社坛转移至祠庙;原有的祭祀礼仪与对象则渗入乡村,成为了乡村礼仪体系和神明谱系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既是里甲体系崩溃的过程,也是村落、宗族乃至乡村会社等社会群体自我意识兴起的过程。在王朝礼制与地域社会的互动中,两坛也从大一统王朝统治乡村的缩影,转变为乡村自我表达的重要表征,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评分##“明清王朝在乡村传播的一个核心象征 ——一个帝国的缩影,一个为百姓带来丰收和康宁的神明,被表述为需索无厌、嗜血成性的邪魔,这种表述曲折地表达了帝国及其代理人在帝国一隅生活的普通民众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帝国缩影》
评分##能够把历史资料和当代田野考察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少见。
评分##能够把历史资料和当代田野考察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少见。
评分##愉快的下午!没有制度史就没有文化史
评分 评分##我的读书心路历程:社厉坛起到加强国家对民众礼教秩序的作用(结论平平,可以猜见)——社厉坛起到整合民间信仰思想,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作用(有点新意)——社厉坛的发展与民间宗族的分化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厉害!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做但做不出来的东西吗!)——斗法的故事是明清统治的具体化(莫名其妙,败笔) 总之是特别有趣,瑕瑜互见的一本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