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1983年生于浙江萧山,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已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田赋在清朝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清代的税收与财政制度是怎样制定的,运作过程中又是怎样变通的,财税问题对清...
评分 评分##除了太枯燥外一切都好,略略看了一看,作者茅海建的学生,穷尽史料。茅的学生这个还有写马关的吉辰都是不错 整个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田赋都占到国家财税收入的70%以上。但是清代制度中的田赋,不能按字面理解为对土地征税。毋宁说,中央王朝是将总的财政需求,按照一定的土地规模进行摊派,形成一组概称之为田赋的定额税收。 但这还只是田赋制度的一半真相。田赋征收的整个过程中,各...
评分##除了太枯燥外一切都好,略略看了一看,作者茅海建的学生,穷尽史料。茅的学生这个还有写马关的吉辰都是不错 整个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田赋都占到国家财税收入的70%以上。但是清代制度中的田赋,不能按字面理解为对土地征税。毋宁说,中央王朝是将总的财政需求,按照一定的土地规模进行摊派,形成一组概称之为田赋的定额税收。 但这还只是田赋制度的一半真相。田赋征收的整个过程中,各...
评分 评分##非制度化的财政结构与名实不相符始终困扰着大清,立国之初的制度创立与考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确很重要。前面读得很畅快,到后面有点儿跟不上趟了,个人对晚清史还是不敏感。后记中说茅海建老师提醒周老师要把文章“努力让更多人读懂”,从这一点来看,周老师做得很成功。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