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浩,筆名waits,1970年代生於安徽,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寫詩和文章,現居上海。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通過分析林徽因、穆旦、顧城、海子、馬雁等幾位優秀漢語詩人及其詩歌,提供理解新詩的有效路徑,希圖使讀者麵對一首陌生的詩時不再膽怯和無所適從,而麵對熟悉的詩時,也可以恢復濟慈所說的“消極感受力”——在美麵前,一個人有能力經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煩躁地務求事實和原因。
本書是waits繼《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之後,談論中國詩的第二本小書,這次談論的是尚處於未完成的新詩。倘若我們能藉此辨認齣那些值得信任的詩歌,體驗它,探索它,被它充滿,被它許諾,我們將有所收獲,這收獲不是知識上的,而是心智和經驗上的,像經受瞭一場愛情或奇異的風暴,我們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終,我們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語詩人構築的漢語山河中,繼續分享和延展因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為廣闊的中文。
##取瑟而歌,很美的名字。 如果不是從豆瓣的推薦裏看到,我真的不會有勇氣拿起這樣一本書。因為很少讀現代詩,自認很難領悟到詩歌文字的美感和韻律。並且,讀詩太難瞭,要有絕對沉寂的心境和安靜的外部環境,或許是沐浴更衣內外皆淨纔能捧起如建築如璣珠的文字,纔能在文字神奇的...
評分 評分 評分##醇正和整全的意義,是反復讀和一定做的原因
評分##知識密度很高,像在讀論文,但語言如此優美,消解瞭枯燥。作者對五位新詩詩人及作品的分析,紮實、充滿誠意,不似以往的新詩解,解釋本身成瞭新的謎團待解。精闢深刻的分析迭齣,當然一部分得益於詩人自己的一些自我剖白、一部分得益於恰到好處引用國外詩論傢的文字——正是這些真正打動瞭我。每一篇都是技術分析,詞語、語法、句法、聲樂——我同意這一點,詩首先是音樂的、格律的;作者讓我知道詩也可以做技術分析,從語言本身。 作者的文字優美,但稍顯孱弱:像是遁隱的古典隱士,沒有強健有力的體格。這是作者的個人風格,無可厚非,也正閤現在“文藝青年”的傾嚮。讀完本書可以對什麼是好的新詩有所體會,也可以對大學時自己曾寫的所謂新詩付諸一笑瞭。
評分##知識密度很高,像在讀論文,但語言如此優美,消解瞭枯燥。作者對五位新詩詩人及作品的分析,紮實、充滿誠意,不似以往的新詩解,解釋本身成瞭新的謎團待解。精闢深刻的分析迭齣,當然一部分得益於詩人自己的一些自我剖白、一部分得益於恰到好處引用國外詩論傢的文字——正是這些真正打動瞭我。每一篇都是技術分析,詞語、語法、句法、聲樂——我同意這一點,詩首先是音樂的、格律的;作者讓我知道詩也可以做技術分析,從語言本身。 作者的文字優美,但稍顯孱弱:像是遁隱的古典隱士,沒有強健有力的體格。這是作者的個人風格,無可厚非,也正閤現在“文藝青年”的傾嚮。讀完本書可以對什麼是好的新詩有所體會,也可以對大學時自己曾寫的所謂新詩付諸一笑瞭。
評分##最有價值的顯然是對顧城與海子的重估,兩人名氣最大,流傳甚廣,卻太多誤解,始終聚焦,卻又失焦。而在這裏,單刀直入,與詩句素麵相見。而因為這兩個人對詩恰是奮不顧身的,所以得瞭詩,也就獲瞭這人。林徽因的發掘也是驚喜,因為佳話被模糊瞭麵目的詩人,拈齣的幾句詩裏那深沉的音樂性足夠迷人。穆旦講的也好,不過也都是平穩的話,可能更多齣於破,而破的那幾個說法本來就平平,無理處多。這裏也連纍瞭。穆旦譯詩又寫詩,而兩者俱佳,所以他是在漢語與英語之間的輸入輸齣上做的功,是值得深入的,也特彆期待定浩能詳寫的。文中也有提到,可惜有點一掠而過的意思。另一個期待寫馬雁,但也感覺無多,但不失望,甚至在預料中。太近瞭,物理空間,時間上來說,都太近,有些東西的意義,必然得沉澱中完成。(留一顆星給未來,希望本書將來有增補篇。)
評分##強烈推薦高中生閱讀《既見君子》和《取瑟而歌》,多好的拓展對古詩和新詩的興趣和鑒賞力的材料。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