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老丁这书是理解海德格尔前期思想很好的一本译著。另外还有本孙周兴翻译的形式指示,都是研究海早期很好的东东。当时候写《纯批》课程论文,其中参考了不少前期海解读康德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其中关于主谓关系的那段。。。。和“是不是实在的谓词”。贴一下我这论文在此书四...
评分 评分从康德存在问题入手引出意向性,并且暗示胡塞尔没有理解意向性的内涵,20卷里讨论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之共属一体归根结底依赖于对现成性的领悟,并通过分析经院哲学指出现成存在的方式植根于造作的源初生存经验。后面就是顺着21卷的思路……因为这里讨论了造作,而存在与时间里是使用/实践,所以会产生微妙的偏移把自然问题纳入视野。赞美丁老师的译文!
评分##本书从哲学史层面分析了《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思路也就是“存在论差异”,即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像光,而存在者像被光照亮的事物,所以存在本身无法被照。对存在者可以追问“是什么?”对存在却只能追问“如何是?”海德格尔从康德的“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和知觉概念的暧昧入手,对中世纪的本质与实存,近代存在论的客体与主体,逻辑学尤其是洛采双重判断学说等问题中体现的存在论进行梳理,然后进入存在论的核心也就是时间问题,存在者关心的是本质,是一种永恒凝固的非时间视角。但存在总是在时间性绽出的境域中出场呈现(在场)的。此在与上手事物,现成事物以及他人都以对空间(世界)和时间的原初领会为前提。此在因此是以意向性为基础的超越(先验)者。现象学还原被理解成柏拉图式的回忆。存在与时间中很多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更清晰地阐发。
评分##太好了 我觉得自己断句和朗读水准越来越强了…很喜欢遗忘 决心 绽出 回忆那里 只可惜他好像曾经的一个老师啊 一节课45分钟先讲40分钟别的 最后5分钟讲自己的…
评分 评分##以哲学史解释存在与时间。
评分##关于本书个人的体验有三点。一,几乎可以说所有形而上学书籍里这本读的最痛快;二,也是哲学书籍里几乎没有参考英译本的阅读,赞美且佩服译者!三,非常喜欢。
评分##以p482/no.462最后一句结束本书: “咯?随你相信吧。” 海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