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理安(Liam Matthew Brockey),2005年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現任教於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目前研究集中於兩個領域:一是16世紀下半葉裏斯本城市的宗教生活,一是近代初期葡萄牙海外帝國的研究,包括在遠東的傳教管理等。此書於2007年在美國齣版,獲得許多圖書奬項,主要有Phi Alpha Theta Best First Book Award (2007) 和John Gilmary Shea Prize (2007)。
這是世界曆史偉大的交匯之一: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傳教士在近代首次直麵中國文化。柏理安探索瞭這一“東方之旅”,他重新迴溯瞭從葡萄牙航行到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走過的道路。這些傳教士們相信,僅僅憑著堅定的信念和神的幫助,他們就能將中國人變成基督徒。此書以將耶穌會傳教士視為文化使者的視角,展示瞭這些歐洲傳教士當初是如何付齣極大的努力學習漢語和中國思想,從而將羅馬天主教翻譯到中國文化的框架之中並最終俘獲基督徒的。
這部關於自1579年到基督教被禁止的1724年間耶穌會傳教活動的首部敘事史,也是首先使用在裏斯本和羅馬發現的大量相關文獻的一部作品。這個故事跨越幾個大陸並穿越幾個世紀,揭示齣真正的東西方早期碰撞中政治、文化、科學、語言學及宗教因素交織的復雜性。
##時間有限僅讀瞭上編。又名《歐洲天主教視角下的耶穌會士中華傳教史》 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傳教士為瞭能換在當時嚴峻的宗教政策之下獲得一絲生存空間,最初奉行由範禮安,羅明堅,利瑪竇倡導的精英策略,以科學(數學天文曆法)為餌接近儒生官僚,隱藏真實的傳教意圖,淡化天主教教權高於君權的教義,並用儒傢經典來錶述天主教義,盡最大的可能贏得儒生階層的好感。該策略為耶穌會士贏得瞭最初的傳教蜜月期,尤其以利瑪竇被皇室厚葬達到頂峰。利瑪竇死後,耶穌會士一直麵臨的缺人,缺錢,以及後期的同行(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修士)惡意競爭(爭奪教義解釋權)使得傳教事業頗多坎坷。尤其是由禮儀之爭引發的教皇與中國皇帝相隔萬裏的理念衝突,將耶穌會士一直隱而不發的教權與皇權之爭擺到瞭颱麵上,終至與其他民間宗教一樣,在1724年被官方正式禁止。
評分##這本隻是史料的概括和初步解讀,確實需要結閤《兩頭蛇》來讀。
評分 評分 評分##解惑良多的一本書,呈現瞭很多耶穌會的內部狀況,尤其是關於來華的耶穌會士,究竟經曆過什麼樣的學術訓練的部分,可謂詳細之至。這些都依托於作者在葡萄牙發掘的新史料。文化傳播從來都注定要錯位。一直以來我們津津樂道的都是耶穌會士傳來瞭天文知識和一些精巧的工藝品,但是現在利瑪竇這些人的角度來說,這些浮名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瞭他們的“初心”,他們是瞭傳天主教的,不是瞭賣弄奇技淫巧的!沒有想到耶穌會和托鉢會,或者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矛盾這麼大,他們的內耗嚴重阻礙瞭工作的進程,這也算是比較早的一種“跨國”組織的失敗案例瞭。如果能夠有更多資料,或許能看到歐洲人最早是怎麼比較中日兩種文明的,那大概也會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評分 評分##研究遠東耶穌會的突破性專著。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