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法律制度的运作及相关法律人的行为模式。它不仅介绍当代西方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并基于中国的经验材料,展示出如何将中国的经验事实同当代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此外,本书试图在已有的理论之上,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它试图为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及运作和法律的性质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当下中国的法学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贺欣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法律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中文世界的读者。通过生活化的事例和社会现象揭示法律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如:隔离与治疗、“伤害”是客观的吗?、话语的交锋、家庭暴力能帮受害人离婚吗?、在失望的田野上、十年磨一剑——谈英文写作等。
##看了48篇微信公众号文章 最有帮助的是第六章 如何投稿篇 因为我对此一窍不通
评分##副标题的“笔记”二字恰如其分,这本书确实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系列经典研究的线条,描绘了从事学术研究要注意的关节点,对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也作了点到即止的精妙评论。这种介于学术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写作,有趣、坦诚、聪明,令人愉悦。这样的写作是重要的,不是为了争论或者启蒙,用作者的话说,是为了传播。我感到,学法律的人,越早接触、理解和认同“法律与社会科学”越好。
评分##没有二代身份证进不去法院可太真实了,btw不要叫人家保安啦,人家是法警哈哈哈
评分##副标题的“笔记”二字恰如其分,这本书确实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系列经典研究的线条,描绘了从事学术研究要注意的关节点,对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也作了点到即止的精妙评论。这种介于学术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写作,有趣、坦诚、聪明,令人愉悦。这样的写作是重要的,不是为了争论或者启蒙,用作者的话说,是为了传播。我感到,学法律的人,越早接触、理解和认同“法律与社会科学”越好。
评分##这些带着智识和谦逊的文字,合上书仍然回味无穷。贺老师用非常质朴的经验文字,抚慰着焦虑的学子的心,虽然这些文字就在我手中,但我好像是在3000人大礼堂的后座遥望着贺老师的音容,他的教诲穿过人海清晰地灌入我耳朵,望你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评分##放在早些年这妥妥的热门杂志专栏呀
评分##3.5星,还是认真介绍了很多东西的
评分##为什么Galanter 能够提出单次当事人和多次当事人这样的分类?他成功的钥匙在哪里?他在文章的开篇写道:“法律制度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从规则一端开始,然后沿着制度设施,去看规则对当事人的影响。我想要倒转这个顺序——从望远镜的另一端观察,看看不同种类的当事人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制度运作的影响。”常规的看法是关注诉讼制度对当事人的影响;反向视角则是从当事人这一端理解诉讼制度的运作。反向视角是转换视角的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通常我们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从法律的外部来研究法律。将研究倒过来看是要打破常规的,但这肯定也是对已有的研究琢磨透彻后,才会有这样的灵光一闪。p231
评分##3.5星,还是认真介绍了很多东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