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歸根到底關注的是人的命運。根據邏輯與曆史、時代精神與時代相一緻的原則,本書區分齣西方哲學發展的前現代(古代)、早期現代、後期現代和後現代(當代)四種形態,並重點探討現代哲學的曆程。導論是對主體問題的概述,其餘各章圍繞主體的確立、主體的危機、主體的解體和主體的終結來揭示意識主體在現代性及其轉摺進程中的命運。本書幾乎囊括瞭自笛卡爾以來的主要西方哲學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論視野,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以為是講現代性的,結果一直在講哲學
評分標題叫現代性與主體性的命運,其實楊大春把現代性等同於主體性,然後通過考察主體的建立與消亡來展現現代性的曆程。我本人也認為主體性是現代性這個含混的詞語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嚮度,所以這本書的切入點在我看來還是很正確的。不過作為一本半哲學史類型的書,裏麵的很多內容相對比較基本,大概因為是上課內容的整理,所以也不會有太多新奇之處。這本書切入點是主體,人大那本《形而上學的曆史演變》專門討論本體,可以一起看,就能夠對整個西方哲學有稍微更深入些的瞭解。
評分##楊大春在本書中實際上是把現代性等同於主體性,後現代和當代性消解瞭這種主體性。但在我的理解中,主體性應該隻是現代性的一極。現代性的兩個理想分彆是發展一種令人掌控自然的科學和確保人的自由、尊嚴,但這二者經常是矛盾的。對人的尊嚴的強調要求我們把科學和世界看成人的自由的産物,但科學卻經常滑入一種自然主義的立場而解構瞭人,把人看成一種物質的構造、聰明的野獸。二者的矛盾就是所謂現代性的危機。後現代哲學實際上是在對主體性的反思的基礎上同時批判瞭現代性的另一極,例如各種科學批判。因此本書中所說的“當代性”對我來說實際上是一種“現代性”,邏輯上是先於後現代的。
評分##由楊老師現當代西方哲學課程的教案匯總改編而來,感覺教案更加基礎,適閤入門和教學,匯總成書後部分內容更加深入,有些內容不太能理解瞭,多瞭些學究氣 以主體為綫索, 從笛卡爾確立主體開始,最終到後現代主義物性逐漸突齣伴隨的主體消亡,同時發生的還有哲學的舞颱越來越小,科學(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心
評分##以為是講現代性的,結果一直在講哲學
評分##以“現代性”與“主體”的母題齣發打扮成一部深刻分析的著作,實則是東拼西湊的劣質近代哲學史,兩個基本概念都不區分甚至沒有分析。終於知道為什麼《哲學史教程》是最好的哲學史著作瞭,哲學史太難寫瞭,這本算很爛的那一類。
評分##以“現代性”與“主體”的母題齣發打扮成一部深刻分析的著作,實則是東拼西湊的劣質近代哲學史,兩個基本概念都不區分甚至沒有分析。終於知道為什麼《哲學史教程》是最好的哲學史著作瞭,哲學史太難寫瞭,這本算很爛的那一類。
評分##看瞭感興趣的。 算是更理解現象學瞭,不閤我口味,太不節約瞭。 挺好的說明神雖然被人搞瞭,但人也把自身搞涼瞭。哲學是傷敵一韆,自損一百的東東。人的有限性就是當代哲學描述人的方式,體驗者的有限介入也是不可否認的,至少有這麼一種主體(自我意識)的感覺。 “每個人都迴歸自我,但每個人都知道這一自我是微不足道的。” 多說一點近幾年的就好瞭,還需要再深化一點。
評分##必須支持一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