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蘇格蘭哲學傢大衛·休謨是作為經驗論、懷疑論的代錶人物而被人們所銘記,但有趣的是,休謨在世時,卻被公認為一名傑齣的史學傢。正是那部多次再版的《英國史》,讓他得以揚名立萬。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遺忘瞭作為曆史學傢的休謨?他那傑齣的史學纔能,同經驗論哲學思想又有何種實質關聯?
唐納德·利文斯頓在這本經典的休謨研究中,精彩地迴答瞭上述問題。他令人信服地指齣,閱讀休謨的哲學作品,不應停留在理論哲學和形而上學層麵,而要看到其背後的倫理指嚮:休謨試圖通過一種有限的懷疑主義,來幫助我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至於休謨的史學作品,一方麵在創作時間上與他的哲學作品重閤,並沒有學問上的明顯轉嚮;另一方麵,他筆下的曆史敘事,也是對抽象哲學原理的精湛運用。
##休謨在作者筆下更像一個偉大的哲學傢瞭。
評分##講休謨講得無齣其右。
評分##很多地方似乎明白瞭,總體而言仍然一團漿糊。對於非科班齣身的哲學門外漢來說,太難瞭!一點感想:西方現代各主要哲學流派因西語的時態變化而導緻的意義錶達混亂進而陷入曆史虛無主義之中,時態句式成為瞭哲學研究的基礎,進而語言分析哲學大行其道,這些固然很好,作為中國人(主要是哲學門外漢)難免有些不好理解。黑格爾聲稱中國沒有哲學沒有曆史,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對的,我們得益於漢語沒有時態的變化,確實産生不瞭純粹的西式哲學和曆史觀念。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史(這一點上葛兆光講的很明白),我們同樣沒有西方的所謂曆史,因為我們的觀念裏現在始終都在曆史之中,我們把自身和現在一起融入瞭曆史之中,這應該是我們的曆史觀。
評分##書是好書。且不論翻譯問題,為什麼這本書不標英文邊碼,也把索引刪掉?這麼不講學術規範嗎?
評分##很精彩,打通瞭休謨的哲學與曆史學,從認識論一直推論到道德哲學、曆史哲學與政治哲學。休謨幾乎成為瞭半個曆史主義者與半個敘事主義者。人類對自身的知識是一種曆史性的敘事聯結,哲學深嵌在日常生活(語言)當中,那種自主性的虛妄哲學是不存在的,因此休謨反對政治笛卡爾主義 神意史觀與激進革命,不預設本體論上的曆史進程(麵嚮未來),主張基於過去與現在的漸進改革。 休謨的魅力可能在於:懷疑但不否定
評分##翻譯錯誤較多,convention的翻譯有些隨意,一會指“協議”一會指“習俗”;94頁是“指稱性語詞”,誤翻譯為“非指稱性語詞”……但翻譯力求忠實原文,對我幫助很大。原文寫作頗為繁瑣
評分##講休謨講得無齣其右。
評分##初看因為日常生活以為是輕鬆的科普讀物,但無論是休謨對日常生活之於哲學的重要性的態度,還是基於這種態度而來的史學、神學以及政治學立場,都是從作者對於休謨理論哲學的基本立場重新的細緻詮釋而來的。從這種詮釋來看,休謨不僅僅是認識論等書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還更是一種思潮的關鍵。這種思潮是對於日常生活的重視,是基於古希臘哲學而來的對於笛卡爾的純淨的理論哲學書齋哲學路徑的重新反思,這種對於哲學和理性的權能的有限性的反思是許多當代思想的緣起,而這本書所呈現的休謨則是這種思潮在18世紀的緣起。書中有句概括說得好,說17世紀是數理學與認識論的世紀,而18世紀是道德和曆史學的世紀,這似乎也可以套用在剛剛過去的兩個世紀。看來思想確實像個鍾擺。
評分##休謨太強大瞭。非常感謝利文斯頓的研究。也許存在兩種性質的真理。一種是超越於時間之上的,理性真理。一種是時間賦予它本質的真理,可以稱之為感性真理(並不完全的日常生活哲學)。也可以說,我們存在的狀態激烈化纔會使後者更為明顯,更多人將之稱為“現實”。第一種真理使人更為廣闊與樂觀,第二種真理讓人對第一種真理不虔誠。但是,更有一種可能,我們的理性真理也無法擺脫時態,被想象的某種原始特性所先驗地決定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